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22章,风起

临夏 第222章,风起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方临一家此去京师,时间不紧,路上沿途游玩一番,自不会错过徐州府,将行李寄存塌房,去寻牙家安排。

——所谓‘塌房’,并非倒塌的房子,乃是寄存东西之所,从前也称传舍,发展到如今,成为专业寄存之所,不仅可寄存贵重物品,连商人货物、马车都可存放,多建于水中央,这也是免遭火灾。

因为寻了牙家,迎来送往都有轿子,轿子乃是四人以上至八人抬的,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八抬大轿’,极为风光。

大夏初年,各样人等乘坐轿子多少人抬、轿子颜色、材质皆有定制。如皇帝所坐轿子称作舆轿,由十六人抬;三品以上京官,在京许坐四人抬的轿,出京许坐八人抬的;督抚许坐八人抬的轿,其余官员一律四人抬;民间则是乘坐两人抬的便轿。

到了如今,这些条例名存实亡,也是大夏越发开放、自由之故。

不仅是轿子,从行到吃,从去大洞山等诸多景点,从上山到下山,一应事务,在牙家的安排下,均是妥妥帖帖,没有遇到一丝麻烦和不快。

由此想到牙家店内挂有的‘宾至如归’的牌匾,事实上,对方的确是如此来做的。

方临一家在徐州府畅快游玩半月,才打算离开,剩下去往京师路程,已不好走水路,打算更换陆路,那处牙家还帮忙联系雇了太平车。

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州府这段时间,方临多有去找葛崇交流,对方思想中已然有了一丝心学的影子,当方临拿出阳明先生的大成版心学思想与之交流时,葛崇简直惊为天人,可惜,纵使如此,也没能将此人拐走。

也是,葛崇作为一个进士,不算缺钱,在乡里著书立说,颇有名望,自家小院更是万卷藏书,读书之余,自己再亲手做做美食,不知有多潇洒惬意,宛若神仙中人,怎会被方临忽悠跑了?

不过,方临也不失望,这次虽然没能拐走,但至少在对方心中留下种子,等将来大夏真有动乱的一日,还是大有机会的。

……

方临一行,因为人手不少,有着护院、丫鬟、大夫等,雇了八辆太平车,继续赶路。

这日,下起了小雨。

车厢中,随着车子晃动着身子,车棚外滴滴答答的雨声,车上挂着的铃铛清脆的响声在雨声中响起。

方临感觉还好,颇有意境,可惜秋秋姐弟三个耐不住,不能像晴日在车下跑来跑去,挺是无聊,就在车前、车厢之间来回蹿。

“车夫叔叔在喝酒!”秋秋过来,大声道。

车棚外车夫闻言,忽地伸入只手来:“客官老爷,吃酒么?”

“好!”自家带了这么多人,方临也不怕什么,接过酒囊喝了一口,只觉得此酒劲道颇大,并非南方的酒,有一些烈酒的影子,问道:“这是何酒?”

“叫作骑驴酒!”车夫似乎颇为得意,哈哈笑了一声:“提神的。”

方临闻言,便是领会,这太平车颇慢,赶车的不免无聊打盹,喝一些烈酒提神倒是个好法子,赞了一声:“好酒!”

他看着好奇瞪大眼睛、跃跃欲试的秋秋,蘸了一点点给她尝尝,顿时辣得小丫头小脸如菊花般皱在一起。

一家人见此都是莞尔。

如此笑声中,方临和车夫闲谈,谈起对方的赶车的经历,时而在秋秋姐弟三人央求中讲一段故事,就在这般轻快氛围中一路向前。

……

傍晚,已是来到鲁地济宁府地界,路过一处村子。

“天色已晚,风雨如晦,今晚,咱们就在这村子歇息吧!”方临吩咐道。

村口,有着一座白毫庵,走近里面似乎有什么东西影影绰绰。

孟江抽刀上前,悄悄靠近,反而是将对方吓了一跳。

原来,虚惊一场,只是一个人在神像长明灯前,风雨吹动灯火,才有了影影绰绰的景象。

这人姓张,名叫张瑞安,字长公,普通百姓家庭出身,却是读书人,家里很穷,穷到连灯都点不起,但十分好学,没日没夜读书练字,到了晚上家里没灯,就跑到这里,就着神像前的长明灯夜读。

张瑞安显然是听过方临,面对如斯名人,更是四品官员,极为拘谨。

方临却看向地上对方写的字,心中微惊,比起那个于教谕,此人的字超出不知几许,不由赞叹一声:“好字!”

“大人过誉!过誉!”张瑞安惶恐作揖。

他家中穷困,不得名师教导,这字完全是无师自通,自己苦练得来的。

一般人背书是捧着书苦读,死记硬背,张瑞安却有自己的方法,直接拿着抄写,抄几遍后就印在脑子里,烂熟于心了,不仅把书背了下来,同时还兼顾了书法,一举两得。

方临听了此人练字方法,看到对方手中因为长年扣笔生出的一大块茧子,却是明白,这种方法说起来简单,想要长久坚持,却鲜有人能做到。

他感叹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果一个人十数年专心一件事,即便不能成名成家,那也能做出些声响来。”

张瑞安听到如此夸赞,更是不知所措,只道:“家贫,只想取得功名,养活家人。”

这种环境,方临也没有多谈,和对方说了旅游而来,想要借宿,张瑞安主动领着前去寻找村正。

张瑞安带着方临,去敲开了村正家门。

方临揖手道:“村正请了,我等乃是出游的行人,因遇风雨,不便再行,望方便则个,寻地方借宿一晚,明日早行,依例纳金。”

到了如今,大夏出行之人颇多,除了在城里,一般的镇头村庄难寻客栈,时兴民宿,有些农家甚至明码标价,只要依例纳金,一般都能找得到暂住之所。

村正听了这话,又从张瑞安口中得知方临名讳,四品大官,自是答应,将村口白毫庵借了,并在村里找了些有空房的人家,这些人家还不敢要钱,还是方临坚决给了。

方临一家选了村口的一处人家,对方一家腾出了两间厢房,稍挤了些,不过出门在外、又是这般雨天,能寻得一处避雨地方已然是难得。

因为是陌生地方,屋外又是风声疾厉,很难睡着,夜半起夜,方临看到张瑞安从庵中离开、在风雨如晦中归家,竟是练字练到了这么晚。

……

次日清早,雨水停下,空气中仍有着蒙蒙水雾,方临带着黏上来的秋秋出门,在村中散步。

路过一处,忽而听到一个有些熟悉的声音:“救命!快来人啦!救命啊!”

奇怪的是,虽是喊着救命,但这声音又不是很大声,似乎是怕吓着人,喊着颇为斯文。

方临循着声音,前去一看,竟是昨晚见过的张瑞安。

此时,对方像是树桩一样戳在一大堆泥巴里,正用双手一把一把的抓着泥巴往外丢,狼狈不堪。

方临喊来人,用锄头将泥巴扒开,将对方解救出来。

张瑞安说起来:“今早,我来后屋这边扫树叶,这边一边挨着山坎,我看坎上一层红的、绿的叶子,想着它们迟早会掉到屋顶,干脆把它们扒下来,一起扫掉。谁知道扒着扒着,这山坎忽地朝下一沉,滑过来了,将我埋在一大堆泥巴里,直起腰子却动弹不得……”

有村人问他:“张秀才,我家就在旁边,我也在院子里,怎么没听到你喊人?”

“我不忍心大声喊,怕吓着我娘。”张瑞安挠头道。

村人都笑他傻。

方临看着那山坎,微微摇头:“也是长公你命大,这山坎要再来滑坡一次,非将你活埋不可。”

“叔叔,山坎要垮了,你怎么不晓得跑?”秋秋转着大眼睛,也是在旁边问。

“我也不晓得它要跨,等我发现时,就在泥巴里了。”

张瑞安说着,请方临他们、还有帮忙的村人去家里吃饭,村人知道张家情况、都以自家饭好了为由散去,方临亦是婉拒,可对方知道方临一行旅游而来,没处吃饭,非要拉着过去。

盛情难拒,方临只好带着秋秋过去。

因为刚才从泥巴里出来,张瑞安腰部以下的衣服站上了一厚厚的一层泥巴,边走边跳,想把泥巴抖落下来,样子十分滑稽。

秋秋看着好玩,想要学,被方临拉着制止。

……

张家。

方临带着秋秋过来,进入张家,一时都有些怔然,因为真的几乎是‘家徒四壁’,除了一些破旧桌椅别无长物。

这也正常,路上过来时得知,张瑞安父亲早早去世,老娘纺织、他自己在塾中教书算是家中经济来源,可读书颇有花费,家中很是清贫。

张母——张樊氏腿脚不便,还有些耳背,方才都没听到动静,还是张瑞安回来,自己说了才知道。

他知道邻居们会闲谈,此事瞒不过去,不如自己先轻描淡写说了。

可张樊氏也不笨,看了儿子身上沾染的泥土就知道,此事绝不像说的那么轻松,责怪儿子好不晓事,也不知道大声呼教,又是对方临感谢,说着就要跪下来,被方临拦住。

“娘,这都过去了,我不是好好的?对了,咱们吃饭吧!”张瑞安说着,进去厨房端饭。

“我儿!”张樊氏喊了一声,却是阻止不及。

张瑞安进去,却在看到灶台上有两份饭,一份是一碗面汤、两个窝头,另一份则是一碗水冲得很稀的麦粥,不由怔住。

“娘,从前都是您将我这一份端来屋子,让我一心读书,我竟不知道,您从来只吃这个充饥?”

他说着,已是热泪盈眶:“但愿老天开眼,让我早日出头,让我娘也能早日享福!”

方临拉着秋秋,跟着过来,看着这一幕,心中忽而有种强烈的预感:此子早晚有一天会出人头地。

在张瑞安坚持下,又有客人,张樊氏还是‘奢侈’地又做了些面汤。

这面汤,因为其中面粉磨得粗粝,吃着有些卡嗓子。如此吃食,在如今的方家根本算不得什么,堪称陋食,府中下人吃的都比这好,但在张家,却已然是家中珍贵的好东西了。

“家中寒微,饭食简陋,让大人见笑了。”张瑞安惭愧道。

“无妨,我也是从穷苦时候过来的,当年逃难路上,吃的不比这好。”方临说着,神色如常喝着面汤。

如今方家的条件比当初好多了,他不会没苦硬吃,但却也不会吃不得苦。

秋秋坐在旁边,却是不停搅拌着,不太吃的下去。

她从生下来到现在,还真没吃过这种‘差饭’,就是近来出门在外,吃的也比这好多了,不过,看过方才事情,小丫头也有自己思考,看了看喝得极香、生怕洒下一点的张家母子一眼,又看了看吃着同样东西的老爹一眼,也是喝了一口,一点点吞下去。

虽然吃的很慢,但最后,还是吃得干干净净。

……

饭后,离开张家。

“秋秋,刚才表现不错。”方临说道:“咱家生活很好,可这世上如你张叔叔家这样的,才是大多数。”

秋秋走路不老实,正踩着路边的小草,没注意自家老爹说了什么,闻言摸了摸小肚子,问道:“爹爹,我等会儿回去,能不能再吃些点心啊?”

“哈哈,当然可以。”

方临拉着女儿,在清晨的曦光中回去。

上午,临走前,方临寻去张家,递去一百两银子:“长公,我知道你身有傲骨,这一百两银子不是赠,乃是借……长公为何迟疑,莫非以为将来还不起这一百两银子?”

“大人,这……”张瑞安听出了方临的激将,也有这个自信将来能还得起,但还是怕若有万一,不敢收。

“这钱也不是为你自己,想想你娘,莫待等伱出人头地了,你娘身体也熬垮了,这世上最遗憾的事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方临想到前世,语气感慨,拍了拍对方肩膀。

听闻这话,张瑞安这才咬牙收下:“大人今日之恩,必不敢忘,将来定有所偿!”

“哈哈哈,好,那我就等着了。”

方临抚掌大笑,深深看了对方一眼离去:“今日得见风起青萍之末,快哉!快哉!”

后方,张瑞安望着方临的背影,深深拜下。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