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33章,风暴

临夏 第233章,风暴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日,方临收到海外来信,南洋基地那边,和土著王国爆发冲突,‘第二步兵团’带着新移民与对方打了一场大仗。

“看到我迁移大量百姓过去,并对他们进行军事化训练,那个土著王国生出危机意识,打算先下手为强,然后就被反推回去了么?”

方临对这个结果并不意外。

当地驻扎的‘第二步兵团’,乃是一只千人武装团,全员装备火枪,还通过打土著‘升级’,乃是一只真正的铁血精兵。

更不用说,这次迁移过去的百姓,也分发兵器、皮甲,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化训练,具备一定战斗力!

那些百姓听说战功分田,还是一年两熟的上等水田,而对手不过一群土著,在他们看来,捏这种软柿子,就能分田,天下可不常有这种好事,一个个积极性极高。

尤其是跟着打顺风仗,简直被刺激得嗷嗷叫。

后续战斗一边倒,最终,三佛齐的国王、贵族被杀死,这片土地换了主人。

方临也不奇怪,自家在南洋基地不过两万多人(总共迁往海外三万多人,吕宋基地还有一万多人),其中还多是老弱妇幼,如何能面对人口数百万的三佛齐反扑,这就得益于三佛齐的奇葩制度了。

三佛齐的土地属于国王、贵族,三佛齐百姓只是代为耕种,当汉民打过来,他们根本懒得反抗,为了不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这群汉人拼命?他们又不傻。

在三佛齐百姓看来,就算汉民占了这里,也要他们种地,给谁种地不是种,不就是换了个地主么?也不是不能接受。

事实上,也的确是如此,南洋基地主体人口汉民数量稀少,的确需要这些土著,帮忙耕种。

“如此灭国之战,大肆抄家灭族,自然收获不菲,这是请我确认封赏,还给我送来了最大的一份收获?”

方临看着这个数字,都是微微沉默,这抢一次都快抵得上他这些年的奋斗了。

“这次行动指挥官,乃是‘第二步兵团’的团长任幺么?这人我有印象,和小姨任孙氏来自同一个村,第一期技能培训班的学生,不错!”

方临也不担心他们的忠诚,这些海外武装力量,士兵从厂坊、船员选拔,身家背景、身体素质等都经过严格考察,都知道方临之名,他每年也都会施恩,探望这些士兵家人;军官则多是技能培训班出身,而他,可是‘技能培训班’的校长,犹如常凯申之于黄埔军校。

除此之外,福利待遇方面,每个士兵至少都是过十顷土地的大地主;政治思想方面,定期进行忠诚教育,让他们知道目前拥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依附方临的基础上;军事制度方面,轮换调拨返回淮安,护卫方家安全,也是便于方临轮流收买人心。

总之,一切种种,保障了这些军事力量对方临的忠诚性、纯洁性。

“南洋基地,乃是在马六甲地域,这个三佛齐乃是附近的土著王国,我记得,前世时空,三佛齐在明初就被瓜哇国灭掉,这个时空却是有些差别。”

方临看着地图,在上面点了点:“这处南洋根据地,占据咽喉要道,可以经商;同时,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便于种田。”

“等发展到一定程度,容纳百姓到了极限,还可以向东、向西,开拓生存空间。”

“如今,唯一限制发展南洋基地的,就是人口!更具体来说,以汉民为根基的主体人口。”

他心中生出野望:“若是我能迁去百万、千万汉民,并成功消化,那就是真正的帝国之基!”

“任幺的意见,让移民写家书,进行拉人么?不错的法子,倒是可以试试。”

“还有,趁着颜时登在位,颇为方便,也可以将部分厂坊人口迁移过去,加强控制。”

方临眼眸深邃:“米西也返回了泰西,等说好的工匠到位,南洋军工厂也可以上马……后续,研究将蒸汽机装在海船上,搭载重炮,向着坚船利炮时代进发……”

……

府衙。

颜时登放下一本《白蛇传》,感叹道:“好书,真是好书啊!”

他升迁无望,在淮安也只有这一任三年,对公务就不那么上心了,尤其是随着决堤一事尘埃落定,那位李公公离开,这种趋势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明显,如今都开始寻些杂物打发时间,比如通俗,这一看,发现还真颇有意趣。

这时,齐师爷抱着一摞案牍进来。

颜时登对那些案牍没看一眼,摆手问道:“听说,近来《白蛇传》又出了一目烟火戏?”

齐师爷闻言,都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怔了一下。

实在是,从前颜时登简直是一个劳模形象,如今竟然不思公务、问起这种嬉娱之事,这在履任淮安知府多年还是第一次,不过他想到最近发生的事情,大概明白了自家大人的心境变化,回道:“是,大人可要去看看?我为大人订位置。”

“那便去看看吧!”颜时登将案牍往旁边一推,竟然这就要出门。

要说啊,这知府一职,真想做事,那有做不完的事,可要是不想做事,只要不怕被架空,不怕下面人捅出篓子让自己背锅,只管往外推,下面也能自行运转。

可颜时登怕被架空么?在谷家、范家被打掉后,如今淮安方临一家独大,大势已成,府衙七七八八的官员都和方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最特么扯淡的是,他们从方临那边每月拿到的分红银钱,比官府俸禄都多。

这种情况下,方临真想架空他,就算他反抗,也拦不住啊!

至于下面人捅出篓子让自己背锅?这也是颜时登很庆幸一点,对方临他如今也算是有所了解,知道方临此人有着底线,大概是不会做出那种祸害百姓、弄得民不聊生,让他背锅的事情。

另外,颜时登见识过方临手段,也不想给自己找不痛快,更何况也就这一任三年了,与方临也没利益冲突,反而方临还对他有着救命交情,再加上升迁无望,心灰意懒……种种因素综合之下,让他选择了放权。

就比如,近来方临没少动员,将自家厂坊中人迁移海外,他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作没看到。

……

傍晚。

颜时登从一顺茶馆出来,嘴里还哼着《白蛇传》的小调,显然心情不错。

他走出一段,忽然问道:“不为那位饰演白娘子的姑娘芳名?”

“大人真有眼光,那是清欢小居自玉燕、文君二位姑娘之后,推出的另一个最知名清倌人宋婉儿。”

“哦?”

颜时登答应了一声,心中忽而生出心思,自家是不是该纳一个妾了。

齐师爷观察着颜时登神色变化,暗暗在心中记下这事,打算给自家大人一个惊喜,犹豫一下,又问道:“大人,您也知道,谷家、范家遭查抄,两家女眷……其中多有丽色,大人可要去看看?”

“那就……去看看?”颜时登闻言,脚步一顿。

不多时后,颜时登来到雅间,看到里面一个窈窕妇人,感觉心中有什么东西如长了草一般在蔓延,身子微微发热:“这位夫人,我似曾在那里见过?”

“大人忘了,去年元宵鳖山灯会……”

“原来如此,不知夫人,今宵可愿与我同床共枕否?”

……

屋外,齐师爷还没有走远,听闻里面自家大人如此直白露骨的话,脚下一个踉跄险些栽倒,脸上满是一言难尽的表情。

——若是方临在这里,大概就会告诉他,你家大人这是开始放飞自我了。

……

颜时登放飞自我,纵情声色,方临暗暗接过一府之权柄,成为了淮安的无冕之王,对这个自家大本营,正如颜时登所料的那般,他也不会瞎折腾什么。

淮安时局趋于稳定,时间就这么过去,与之相对应的,朝堂却是动荡不断。

与洪泰帝喜欢一样,天顺帝也有爱好,好书法、字画,魏忠贤便找了许多书画名家,进宫与天顺帝交流心得,天顺帝有时一个高兴,就会封官,封了不少如方临一般的锦衣卫虚职。

天顺帝不理朝事,魏忠贤大权独揽,文官集团全面落于下风,万马齐喑。

说来也好笑,在洪泰帝时期,这些文官前仆后继,如捅了马蜂窝般弹劾劝谏,可面对魏忠贤这位九千岁,他们反而老实了。

原因很简单,在洪泰帝那里,他们最多被打板子,还能青史留名,可魏忠贤是真敢杀人的,恰恰文官中硬骨头真没多少,杀了几个后,文官集团就彻底老实了。

文官如此表现,让魏忠贤看清了他们的软弱本质:或许其中的确有个别铮铮铁骨的真君子,但九成九九都是欺世盗名,欺软怕硬的货色。

魏忠贤意识到这一点,愈发肆无忌惮,大肆捞钱,穷奢极欲;文官集团不满阉党当权,阳奉阴违,一边大义凛然,抨击魏忠贤,鼓噪声势,一边也跟着捞钱,生怕比阉党捞得少亏了似的。

于是,宦官集团、文官集团斗争的同时,各捞各钱,挖着大夏墙脚,大夏吏治不可挽回迅速败坏。

不过神奇的是,即使如此,乃至大夏内部天灾不断、外有辽东鞑子的背景下,大夏仍然稳定运行。

归根结底,魏忠贤记住了洪泰帝临终前的嘱咐:若有灾情,积极赈灾,对受灾地区减税,所需钱财,对京师王公贵族、江南之地大族开刀;而对遇到贪污赈灾款的官员,无论是投靠自家的,还是文官集团的,都是处以酷刑;有时候国库空虚,凭借着香露、肥皂大赚,还会自掏腰包补上,表现得非常有节操。

——当然,在事后,拿大族京师王公贵族、江南大族开刀,加倍补回来,这就不必提了。

辽东同样如此,前些年都快发不了兵饷,魏忠贤捞钱发饷。

吊诡的一幕发生了:往前数几十年,辽东兵饷都没有足额发放过,魏忠贤当权,辽东官兵竟然拿到了满饷。

当然,魏忠贤也不是好糊弄的,谁敢贪自己的银子,他就让谁死,如赈灾一个道理,管不住家人走私的、更改花名册吃空饷的,这些贪污**、废物无能将领纷纷落马抄家。同时,魏忠贤提拔有能力的将领,能者上、庸者下,打破了军中阶级垄断……

如此粗暴的方式,自然有着反噬,不过被魏忠贤以强权压下,大夏军队也随着这些改革,立竿见影提升了战斗力。

反观辽东鞑子,这几年实在不好过,小冰河时期,北方愈发苦寒,如范家等晋商又遭连根拔起,没了输血包。

此消彼长之下,他们叩关愈发难了。

辽东局势稳中向好,连续二三年鞑子都没有叩关成功,甚至天顺四年冬,反被大夏军队埋伏一波,损兵折将,女真酋首皇太极被炮轰重伤。

这沉重打击了辽东鞑子的嚣张气焰,让知道了,什么是‘夏军不满饷,满饷不可敌’。

魏忠贤牢记洪泰帝遗嘱,凭着‘看住文官、看住辽东、没钱不能加税,找京师王公贵族、江南大族开刀’三板斧,对大夏这桩破败的大厦修修补补,一时间竟让局势大有改色。

整个大夏至此,甚至有了中兴之势。

于是,天顺帝更安心在深宫研究书画,魏忠贤也借着抗辽的威望,更进一步揽权,行事愈发跋扈,对朝堂上反对的大臣,肆无忌惮打压、迫害,甚至一度到了,不投靠魏忠贤,就难在朝堂做官的程度……

当初,文官集团为了引起洪泰帝忌惮,给魏忠贤生造出了带有讽刺意味的‘九千岁’之称,至此,已然名副其实,成为了一个美誉,魏忠贤真正做到了以宦官之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文官集团对魏忠贤的容忍快到了极限,与所有被魏忠贤打压、迫害的反对力量汇聚,即将酝酿出一场惊天风暴。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