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41章,辽饷

临夏 第241章,辽饷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淮安。

“大人,您吩咐之事,魏厂公不肯走,只交给我们此信……回来途中,听闻……自缢……”

“既是魏厂公不愿,也非你们之过,此行你们有功,承诺的田地、银钱会如数发放,你们暂且去海外避一避吧!”

方临既然敢做下接应魏忠贤之事,自然考虑过风险,安排的这二人,都是‘技能培训班’出身、海外堪磨多年、掌握家人的忠诚之士,又许诺了重赏,以他们的能力,这种小事基本不会出意外,真要遇到最坏情况,有被抓的可能,也会自裁,这边会给予家人丰厚抚恤。

总之,相对来说,暴露风险极小。

当然,他也做了最坏准备,淮安这边抽调回来了五百精兵、船只,配合多年在江淮之地的经营,别说听闻风吹草动,带着全家远遁海外,就算真的运气糟糕透顶,有朝廷派兵拦截,都能一路突围打出去。

可以说,种种布置之下,基本万无一失。

“是,多谢大人!”田豆二人听闻方临的话,脸上都是露出喜色,这次任务的赏赐可不少,比朝廷士卒的抚恤都高多了,对如今的他们来说,都算是一笔可传承儿孙的不菲家业。

等这二人下去,方临踱步良久,唏嘘道:“无论前世时空,还是这个时空,魏忠贤把持朝政多年,树大根深,盘根错节,若非真无反心,步步退让,岂能在短短二三月就被连根拔起?”

“要说崇祥帝上台,为掌控权利,对魏忠贤动手也说得过去,但在魏忠贤主动退让的情况下,赶尽杀绝,不顾念一丝情分……着实令人心寒啊!”

他叹息着,倒了杯酒,遥遥对着北方洒下:“魏厂公,一路好走!”

要说魏忠贤,对方临算是极不错了,不说看在他面子上放过董祖诰,就说以锦衣卫、东厂的耳目,他这边几年间迁移百姓往海外,怎么可能一点都不知道?

“没有干预,大概是看我此举,为各州府减轻了压力,同时,有什么情况也是在海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还有这份有能力的武将名单!”方临准备按图索骥,在这些人被文官集团清算之前,提前找去,看能不能拐到海外,为自己所用。

“还是那句话,真要被发现,大不了提前出海……不过,如今朝廷连番动荡,组织力严重下滑,还真不一定能抓住我的马脚。”

“并且,我所料不错的话,恐怕很快朝廷就顾不上这些了,如今魏忠贤倒台,接下来就是崇祥帝、文官集团面对这个烂摊子了。”

自从崇祥帝登基,魏忠贤察觉到对方不喜,已然收敛,不再对王公贵族、江淮大族开刀,这二三月间,都是自掏腰包贴补辽东,不然,真以为他这位九千岁多年抄家,又有香露、肥皂生意日进斗金,离开京师之时,怎么可能只有一百大车的银钱珍宝?

“可怜魏忠贤,‘贤’字算不上,但一个‘忠’却是无愧,竟落得如此下场。”

方临喟叹一声,看向北方:“想必崇祥帝斗倒魏忠贤,掌握权力,走向台前,已经忍不住,准备大刀阔斧动手改革了。还有文官集团,再次粉墨登场,如今没有了魏忠贤压制,他们可以肆意暴露本性,放开手脚,挖大夏墙角……如今,京师朝堂恐怕是群魔乱舞!”

……

京师。

魏忠贤留给崇祥帝的书信,终究是没能被崇祥帝看到——下面人递上来后,崇祥帝看都没看,直接将此信烧了,并将此信传上来的太监重打三十大板。

其后,又是下旨,将魏忠贤尸体弃市,以供百姓出气、发泄。

对此,文官集团、民间反应不同。

文官集团对崇祥帝这位扳倒魏忠贤、掀翻他们头顶这座大山的皇帝,自然是大唱赞歌,高呼拨乱反正,反贪肃清,清正严明,并在民间大肆宣传崇祥帝勤勉、节俭。

京师百姓中,面对魏忠贤尸体,却多有哭诉者,毕竟他们心中有数,魏忠贤当政期间,真没残害过他们,反而生活水平颇有提升,尤其是肥皂、香露厂坊的工人,更是对魏忠贤心怀感激。

文官一看,这怎么行?你们给魏忠贤哭诉,这种事情传到陛下耳中,让陛下怎么看?若是被记入史书,让后世人怎么看?

这种恶意为魏忠贤哭诉的行为,打击!必须打击!

某些做贼心虚的朝堂大人物,还没来得及动手,崇祥帝就是先一步听闻,大发雷霆,竟然有百姓为魏忠贤哭诉?这将他面子置于何地?更进一步来讲,这是不是证明,魏忠贤得人心,他杀错人了啊?

简直是岂有此理!

崇祥帝下令,文官集团顺水推舟,令官府驱散了为魏忠贤哭诉的百姓,一些想要为魏忠贤收尸的,更是直接被抓捕入狱。

此事到此还没有结束,又过了几天,崇祥帝想了想,还觉得不解气,下令将魏忠贤尸体千刀万剐,并割下首级,悬于城门。

如此行为,让一些还有良知的官员大感心寒,他们心中也是有数的,魏忠贤是有‘过’,可总有些许功劳吧?并且,魏忠贤对文官再如何,至少对大夏皇室是忠诚的,否则也不会不反抗让渡出权利……可纵使如此,仍是遭到清算,身家性命都没能保住,甚至,自缢之后,尸身都被千刀万剐,从此可看出崇祥帝的刻薄寡恩,有了这个例子,让他们以后还怎敢直言进谏,不计个人得失做事?

……

皇宫。

崇祥帝身穿暗黄龙袍,显然是一件旧衣服,正在灯前批阅奏折,身旁批阅过的奏折已然堆满了厚厚一叠,显然已经批阅许久。

京师民间,传言他节俭、勤勉,这是真的,举一些例子吧:身为皇帝,吃饭只要一菜一汤;穿的衣服,破了旧了,缝缝补补继续穿;每日批阅奏折,要到深夜……

如若只论简朴、勤勉,崇祥帝在历朝历代皇帝中都算是数一数二。

“皇爷,周阁老求见。”王大伴轻声禀告道。

“宣……不,朕亲自去迎。”崇祥帝起身。

王大伴看着崇祥帝的背影,嘴唇嗫嚅了下,想说什么,却终究没说出口。

他本想说,某些文官找到他,许以好处,对一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眼眼,管住自己的嘴,可想到魏忠贤的下场,以及那个递上魏忠贤书信被打了三十大板的太监,终究还是闭嘴了。

“周阁老,请!”崇祥帝挽着周阁老胳膊,一同进入,赐座。

得益于以周阁老为首的文官集团帮助,斗倒魏忠贤,迅速肃清魏忠贤在朝堂势力,如今京师,也传出他这个皇帝的好名声……这般种种,让他对周阁老很是信任。

而崇祥帝这个人,若是对一个人信任,那就是极度信任,对方做什么都是好的。

“陛下真是折煞老臣了。”周阁老行礼坐下,道:“陛下,魏忠贤虽已身死,朝堂魏党也已肃清,但地方中仍有魏党势力,臣此来,正是请陛下更进一步,澄清寰宇,还天下百姓一个朗朗乾坤……”

“此言有理,这些就交给周阁老了,朕放心。”

“多谢陛下!”周阁老眼中闪过一抹精光,对魏党自然是要打击的,地方上、军队中,但同时,也可借着这次机会,党同伐异,将楚党、浙党、齐党……一同给搂草打兔子了。

“对了,陛下,此次查抄魏忠贤,折卖产业,共计得银三百一十二万两……”

三百万两,这是瞧不起谁呐?

就算这二三月间,魏忠贤因为崇祥帝不喜,没有对京师王公贵族、江淮之地大族开刀,还自掏腰包贴补了辽东,剩下的银子也绝不止这个数字,别的不说,就那一百辆大车的银钱珍宝,就将近三百万两了,更不用说还有其他诸多产业。

之所以只有这点,自然是因为,魏忠贤手下如肥皂、香露等如下金蛋母鸡的产业,被某些人左右倒右手贱卖了,转入了自家手中,比如这位周阁老,就吃下了不小一份。

“嘶!”

不过,崇祥帝却是不大有见识的,听闻这个天文数字,倒吸了一口凉气:“三百一十二万两银子,这一分一毫,都是民脂民膏,朕真是恨不得将魏忠贤活剐了,自缢真是便宜了他。”

“是,魏忠贤之贪,天下皆知……陛下铲除魏忠贤……”

周阁老对崇祥帝恭维一番,终于说出此行另一个目的:“魏忠贤把持朝政、一手遮天之时,对我江淮之地课以重税,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还请陛下对我江淮百姓一视同仁,取消这些恶政,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他口中的税收,其实是江淮之地的工商业税,至于说因为这个税种,‘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这话也是真的,不过这个百姓、民,具体指的是何人,就很值得商榷了。

崇祥帝听到魏忠贤时期的政策,下意识就心生反感,如今他的心中,魏忠贤此人为恶,所做一切都是错的,都是需要推翻的、打倒的。

然后,他具体听了此事,思考了下,觉得周阁老说的有道理:这大夏九州,都是他的子民,要一视同仁,怎么能厚此薄彼,苛待一地呢?可不能如魏忠贤一般倒行逆施。

“可,允周阁老所请。”崇祥帝答应。

“咳咳!”周阁老听闻,却是突然剧烈咳嗽起来。

“周阁老,怎么了?”

“没,没事,臣这是替江淮之地百姓高兴……陛下真乃圣天子也!”周阁老真心实意道。

其实,他本来准备了诸多说辞,更准备深情表演一番,却没想到如此轻易就达成了目的,更直白点说,没想到崇祥帝这么好忽悠。

“周阁老,若是取消江淮之地的重税,纵使有查抄魏忠贤的三百万两银子,以朕估算,恐怕也支撑不了多久……”

“陛下深谋远虑。”周阁老颔首,认同这个观点。

下面人的秉性,他还不了解么?这次如他们这些高层吃的肚肥溜圆,下面人却还饿着肚子呐,这三百万两银子怎会放过?上下其手,消耗的确是会很快,支撑不了多久。

“朕削减宫廷开销,厉行节俭,却也不过杯水车薪,大夏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周阁老可有教我?”崇祥帝问道。

“无非开源节流四字……”周阁老不想背责任,只说方略,不言具体,可崇祥帝却不肯放过他,逼问急了,最后只能出了个骚主意:“陛下不妨征收辽饷……所谓辽饷,为供给辽东战事所设之税种……”

这是没奈何的事情,取消江淮之地的工商业税,这处收的少了,自然要从别处找补回来,无非是巧立名目加税。

“辽饷……如今我大夏各地多灾,再征收辽饷,会不会……”崇祥帝迟疑着,终究不是傻子。

“陛下,我大夏有万万民,这辽饷分担到每个百姓头上,也并无多少……”

“也是这个道理,面对辽东大敌,朕都在节衣缩食,朕的百姓也该再忍一忍……也就是暂时苦一苦,等灭了鞑子,就取消此税……”

只能说,崇祥帝天真了。

哪怕如今,大夏各地红薯已然推广开来,但天灾连年,许多地方百姓也就是将将能活,若是再加税……更不必说,时下吏治败坏,朝廷收一分税,下面官员就敢盘剥五分、十分,这是要将百姓往死里逼!

这时,崇祥帝忽然灵机一动,自己又提出了一个主意:“周阁老说开源节流,这倒是提醒了朕……去岁皇兄病重,朕受诏前来京师,途中在驿站歇息,看到驿站人员多有**,不如裁撤了驿站,也能省些开支……”

“啊?”周阁老没想到崇祥帝如此思维跳跃,都有些跟不上思路。

不过,这是崇祥帝第一次提出施政方略,实在不好拒绝,再说,他思索了下,左右不过裁撤数万人的事情,想来不会有什么大影响,也就答应了。

——若是方临在这里,听到裁撤驿站,恐怕下意识就会想到前世的某位李姓闯王,对方不正是在裁撤驿站后,被逼得只能……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