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45章,殊途

临夏 第245章,殊途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董兄,你当真非要去蹚这潭浑水不可么?”

董祖诰闻言沉默,只是一碗一碗地喝着酒,半晌才道:“方兄你知道的,我说出此事就意味着有了决定。”

“董兄啊,那你想必也知道,此去京师会落得个什么下场?如长公(张瑞安之字),如那位凌迟的周阁老也可算作一个例子,坐在京师面南那位,实乃刻薄寡恩之秉性,此去焉可得善终否?”

方临拉着的董祖诰手腕:“董兄听我一句劝,为那人……不值!董兄若非要去,便如飞蛾扑火,只是看去壮烈,却无济于事。”

“方兄,洪泰十三年,世宗皇帝擢我为状元,此后,又是恩遇殊厚……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我食大夏俸禄多年矣!当然,我也非是愚忠之人,当今陛下所为,实是令人心冷,我此去也不只是为了陛下,更是为了天下万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方兄,我读的是圣贤书,如何能不去啊?”

董祖诰说到这里,语气一顿:“还有一点,我和方兄曾有谈论,得到启发,隋末以后,李唐得了天命,李唐有着胡人血统,非是纯汉,而又因为李唐之盛,让胡人入主神州有了天命合理性,自唐以后,宋、元、夏,便是一汉人政权、一胡人政权交替,我依此推断,这次天命或在辽东女真!”

“而自古胡人政权,对我神州百姓尤为苛刻,压榨极狠,若让辽东女真窃居神器,那……”

方临听着微微点头,的确如此。

前世,有些清粉吹什么康乾盛世,呵呵,若是按照康乾盛世的标准,那明朝二百七十六年中有两百五十年都算是盛世!

“方兄,若是此次革鼎,如秦汉一般,是我汉人政权交替也就罢了,我也能说服自己,不去作此想,不去多管,可如今有着辽东鞑子啊!”

董祖诰涨红了脸:“方兄,我少年时读岳武穆之《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当真壮怀激烈,就暗暗发誓,若我将来有一日主政,必要使它‘胡无人,汉道昌’!如今,大夏日颓,而辽东女真却愈发猖獗,这神州革鼎,我岂能让蛮夷窃居神器?”

“董兄原来如此作想!”方临闭目,理解了董祖诰心志。

他知道,此种‘扶狂澜于既倒,挽大厦于将倾’,乃是一种文人的浪漫,如诸葛;而胡汉之争,更是让董祖诰不得不入场,如文天祥。

纵使如此,方临仍尝试再劝:“我已知董兄心志,敬叹钦佩,对辽东鞑子,我亦是深恨之,可要阻天命大势,何其难也?尤其是有着当今这么一位陛下,实无机会。”

“况且,纵使成功,又如何?这片土地上,儒教思想已然堕化、腐朽、扭曲,即使再开一个汉人政权,有一位强势开国君主,定下很好的制度,也不需要两代人,就会被扭曲、腐化,重回老路。”

“封建制度正在被淘汰,是没有希望的,要想打破王朝,打破胡汉政权交替,必须破而后立!”

方临肃然道:“董兄,你或许不知,泰西之地正在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那不同于封建君主集权,而是另一条路,它名为科学、民主、自由。”

“我经营海外,也不只是想留一条后路,在非常之时出海避走,也是想在那里,为我神州华夏尝试一条新路……在那里,我将真正摒弃这片土地的儒家封建势力影响,吸收华夏文明之精粹,再引入西方科学、民主,看它们碰撞之下会绽放出何等火花……等到培养出一批进步思想的人,等到科技进步,拥有跨时代的坚船利炮,那时再打回来……”

他用力一挥手,声音慷慨激荡道:“或许我们看不到那一幕,但到那个时候,我们的后代会替我们看到、替我们完成,将彻底终结这片土地千年梦魇的王朝周期律,将神州华夏带入一个人人如龙、天下大同的时代。”

这也是方临第一次真正袒露心志,是,对女真、满清他同样大恨,但他知道,自己真正的对手不是满清,而是这片土地上无数的封建地主,是扭曲堕落的儒家思想,是堕落变味的科举制度,在这些封建顽固势力下,没有一场轰轰烈烈思想运动,培养出足够进步觉醒的人,是不足以对抗的!

纵使真如大夏太祖提三尺剑,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一代过去,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后代大概率也会被忽悠瘸了,等到二三百年后,又是被坚船利炮叩开国门……

‘我也不知道什么路是对的,但根据前世记忆,这已然是我能想象到最正确的道路……’方临暗道。

“方兄竟有如此谋划!”

董祖诰听了,深受震撼之余,也是恍然,以他对方临的了解,也是对辽东女真深恨、厌恶,怎会这些年来会相对消极?原来是有着这些计划。

他忽而想到,早在许多年前,方临就开始经营厂坊、船队,经略海外,难道那个时候,就开始布局了?

如此想,便如此问了。

“是,董兄所猜不错。”

方临伸出手来:“所以,董兄,来一起吧,加入我,加入这个伟大的事业!”

董祖诰神色犹豫,思量片刻,最终还是摇了摇头:“我是信方兄的,有着经天纬地的旷世之才,早在多年前,方兄想走科举,让我出试卷,我看了方兄答卷说方兄思想太过离经叛道……方兄,我说这些,是想说我不同于方兄,已然定型,方兄说的那些,我也不懂,帮不了什么。”

“所以,方兄,尽管走你的路,我也该行我的道。再则,等我去了京师,说不得对方兄帮助更大,如若有需要我的地方,方兄一定要开口,我必无二话,倾尽全力……”

他本来因为方临的‘惊世谋划’,心神震动、纷乱,一开始说的有些杂乱,但越说越明白,越明晰自己心志:“你我二人乃是结义兄弟,但所要走的路不同,所幸都是为了神州华夏,可求同存异,方兄已然在自己的路上走了这么远,我也该去践行我的道了,这想必就是方兄所说的知行合一了,还请方兄成全。”

话说到了这个地步,方临知道已是不能说服董祖诰了,只能报以苦笑。

其实,站在这个时代的人的角度上看,董祖诰想要做的远比方临的路有希望。

毕竟,从商到周,从秦汉到唐宋元夏,这里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海外就是自古不毛之地,远遁海外了真能再打回来?

换个时代,方临都没有一点信心,也就是这个节点特殊,西方正在进行变革,文艺复兴,科学萌芽……但这些前世的记忆,时人不知道,自然很难相信。

就如他当初和洪泰帝说,‘数百年后,有着能承载万万斤的钢铁巨船,有着能搭载上百人、翱翔天空的铁鸟,有着能横跨江海的大桥,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岁有余粮,人人读书,人人识字,人人如龙’,魏忠贤觉得可笑一样,若是对前世任何一个明末之人说,当时还是不毛之地的美洲会成为二三百年后的世界霸主,必然会以为天方夜谭。

董祖诰能理解、相信,其实已然是不错,若是搁作别人,大概听到方临的计划,反应会一如前世之人听到‘我是秦始皇,打钱’。

‘所以,我一直都只是默默做事,而从不对人说这个时人认为疯癫一般的计划啊!’方临暗叹。

“还是那句话,方兄,我们的道路迥异,却殊途同归,都是为了神州华夏。我也认为,方兄之选择比我更有希望,我是不能加入了,便让我儿女们留下,咱们是现在,他们这一辈人是未来,是将来的希望……同时,这也算是为我免去后顾之忧。”

董祖诰说着这些,忽然想到什么,笑了笑:“如今方兄表明心志,我也算是彻底放心,曾经有段时间,我还担心,方兄海外那些准备,乃是为了起事……”

他在淮安当知府这么些年,可不是瞎子,知道方临迁移出去多少人数,也隐约知道方临在海外采买武器,更知道这些整合起来是多么恐怖一股力量,还曾担心方临将这些力量用来造反……那般,一边是兄弟情义,一边是家国百姓,倒是令人左右为难了。

“董兄多虑了。”

方临摇头道:“当初,世宗陛下对我多有恩遇,我岂是狼心狗肺之人,行那般事?”

“更退一步说,董兄你知道的,这江淮之地也没有那个条件。”

北方各地百姓,是被逼到了绝路,不走造反这条路,就是死;而江淮之地相对富裕,要好上一些,大多数百姓还没到‘不反即死’的程度。

另外,江淮之地经济发达,百姓也相对眼界开阔,真活不下去,也会想着去海外闯一闯——更直白些说,江淮之地百姓见过更多世面,相对更不好忽悠,不像北方许多地方那样,有个领头的一煽动、许多人头脑一热就反了。

‘前世历史中,江淮之地也是相对稳定,也正因为这份稳定,看到了北方战乱后,在满清南下时,大多数地方不做抵抗就剃上了金钱鼠辫。’方临暗叹。

“是,方兄所言有理,细细思之,江淮之地的确不太具备那个条件,我当时没想到这点,不过后来却也不担心了,方兄可知道原因?”董祖诰看来。

“哦,为何?”

“因为方兄的性情。须知:起事是要死人的,一将功成万骨枯,更何况争夺天命?方兄就不是赌徒的性子,会拿出所有筹码,带着家人去赌。”

“哈哈,董兄知我。”

方临坦诚道:“不瞒董兄,我计划避去海外,除了避开儒家封建势力影响,尝试与西方科学结合,走出一条新路,并等待培养进步思想的人才,将来后代打回来,曲线救国之外……另有一份心思,就是相信后人的智慧,自己偷个懒。”

“这世上啊,有些事情的确难,但分几步走,将时间拉长,如那‘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指导思想,就会简单许多。”

“哈哈,方兄,你啊,想偷懒还给自己找个道理!”董祖诰笑指了下方临,一脸‘不愧是你’的表情。

两人笑过之后,方临起身,拿过一封信:“这东西董兄可能用到。”

“这是?”

“当初,魏忠贤主动退让,去应天祖陵为先帝、世宗陛下看守陵寝,行至冀地阜城,陛下遣锦衣卫追捕,我的人要带魏忠贤离开,他不愿,交给了此封书信……这信中,记载着许多有能力的将领,部分是魏忠贤提拔的,我挖走一些,也有少数没挖走,在清算后仍留得一命的……还有一些是当初不愿投靠魏忠贤,被他排挤,赋闲在家的。”

方临感叹:“要说对这些人,魏忠贤也算是手下留情,就是一些脾气躁、得罪过他的将领,也没像是那些文官一般赶尽杀绝,最多只是让赋闲在家,给大夏留下了些种子。对了,听说魏忠贤自缢前写了一封信给陛下,想来其中也有这些人,不过听说那封信陛下没看,直接给烧了……”

董祖诰听着这段往事,神色复杂,唏嘘道:“魏厂公是做了许多错事,但对大夏也是有大功,若是魏厂公还在,大夏必不至于今天这个地步……这东西我收了,多谢方兄!”

“谢倒是不必,董兄若是有心,应我一个请求即可。”

“方兄请说。”董祖诰正襟危坐。

“将来,若是真的不成,董兄不可迂腐,当保存有用之身,随我退去海外。”方临盯着董祖诰眼睛道。

董祖诰认真答应:“好。”

……

翌日,董祖诰就是动身,去了京师,而随着他的离开,淮安也迎来了新任知府梁应参。

府衙。

这位梁知府肥肥胖胖,肚子将官袍撑得溜圆,眯起一双小眼睛道:“听说城中有一位方大人,和马、邵、段三家合伙经营着肥皂生意,富得流油……这种好生意,真是令人眼馋啊!”

白师爷道:“大人,那位方大人、还有马、邵、段三家,已送来了礼物,计有……”

听过礼单,梁知府顿时冷哼一声:“岂有此理,这是想干什么?贿赂我么?我是缺少银钱、美色的人么?”

“大人!”白师爷耳语一阵。

梁知府听后目光闪了闪,顿时改口:“不愧是方大人,看得真准,全都给我收下,改日本官必要上门拜访,好好亲近一番!”

……

方家。

徐贤文送礼回来,说了那位梁知府反应,评价道:“方哥,我看那个梁知府是个贪官,不过也是个聪明人!”

“孟德(徐贤文之字,孟者,大也,家中排行老大,德,德行,有德之人,对名‘贤文’的阐释补充)啊,这有时候,做贪官更需要本事……不过,无论清官贪官,能坐上那个位置,基本都不可能是什么草包、酒囊饭袋,即使有时候他们所做之事,看起来看起来非常可笑、荒唐糊涂,背后也多半另有原因。”

方临考校问道:“你可知那位梁知府,前后变化为何?”

“方哥把控府衙上下,若是撕破脸,立刻就能将对方架空,当成泥塑摆设,那家伙不得不妥协。”徐贤文想了下道。

事实上的确如此,府衙上下都是方临的人,拿着他的钱,尤其是这些年,随着产业发展,他们从还能这里拿到的钱比官府俸禄都要高多了。

可以说,方临生生在淮安官场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体系,若是那位梁知府识趣,将自己镶嵌入这个体系,就能拿到属于自己的一份;若是有别的心思,想炸刺,府城上下都会是他的敌人,会遭到整个体系的反噬!

后果么,皇帝都能落水,何况一个知府?当然,目前还没到那一步,不必那么粗暴,要讲文明。

“那位梁知府的权利,来自于大夏体制,而体制由人组成,只要掌握了淮安府衙的官员,就能让他的政令出不去府衙,你能看到这点,已然非常不错,不过,还要考虑到时局。”

方临提点道:“若是太平时节,朝廷威信如日中天,那位梁知府借着体制力量,大可生杀予夺,甚至他子孙辈一句‘爷爷,我想要’,都能让我交出许多东西。可如今时局变乱,朝廷威严下降到了一个临界点,他的虎皮可就没多少威慑力了。”

‘更何况,我还掌握着城中最强的、独属于我的一份武装力量,这才是最有利的保障。’他心中暗道。

……

淮安这位梁知府不过小波澜,更值得一提的还是,董祖诰去往京师,即将在这个时代中,绽放出属于他的光辉。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