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48章,缩影

临夏 第248章,缩影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数日之后,淮安。

一行人混杂在路人中,风尘仆仆来到,正是卫清一大家子——就是当初那个卫姓小吏,在方临一家逃难到海宁县城时,因为踩坑被方临搀扶一把,后续出发府城给了十人份粮食,后来方临一家回小和村还感谢上门拜访过。

如今,卫清的四个儿女都已成家,连孙辈有了,一大家子二十多口人赶来。

“爷爷,这就是淮安?看着和咱们海宁县大不一样哩!”

“是啊,有种说不上来的感觉。”

“我也觉得好。”

……

一大家子张望可见:往来熙攘的人流,忙碌运转的码头,连绵驶入天际的白帆。

不同于海宁县城的疲敝、困乏,犹如一个暮年老人,淮安在这个山河破碎、狼烟四起的时候,还有着难得的勃勃生机。

进城,卫清一大家子来到一个小摊吃饭,摊主给他们报着菜名:“包子有白菜馅、芥菜馅、鸡蛋韭菜馅、猪肉馅……小菜有拌黄瓜、炒豆角、卤豆干……”

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讶,因为这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还有菜品的丰富——这要是在海宁县城,每样都要贵上一些不说,许多菜还买不到。

他们心中都是疑惑,在海宁县城,因为要种植粮食,市面上菜蔬要少许多,看起来物资匮乏,淮安难道不是如此么?

这会儿都是半上午了,客人不多,摊主也是个健谈的,似乎是感知到他们的疑惑,自豪说起来:“客人是外地的吧?在我们淮安府城,你看这粮食啊、肉啊、菜啊,价格不高,种类也多,那是因为方大人的商队从海外运回来了好多粮、肉干,周边百姓这才能多多种植菜蔬……要我说,这府城百姓现在还能日子过得好,都得感谢方大人。”

“哦,你们外地人,不知道方大人吧?我给你们说说,那三国话本……什么,你们知道,就是下面县城来的?”他悻悻住嘴,好似还在不能为他们吹嘘一番方临而感到可惜。

卫清听着这些方临的信息,心中也是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为当初那点小小恩情,方临后续帮他站台,升官加薪……近些年联系是少些了,不过每到年节必有方临这边送去的礼物,这让他很是感怀。

也正是出于这份信任,在这个山河破碎、鞑子南下的时候,他拍板做出抉择,带着一家大家子决定出海。

——说来,方临已派人去接应他们,卫清一大家子却不知道,自行提前过来了,也因为感觉方临对他们帮助良多,不好意思再过多麻烦,找过去。

“老丈啊,我想问一问,现在出海是个什么章程,出去能分多少田地,又在哪里报名?”

“分多少田地?你说的那些,可都是老黄历了,现在出海别说分田地,想要排上队,坐船出去都不容易哟!”

摊主说着:“最早的时候,要是去海外,每人能分一顷田呐,那可是一百亩,还都是上好水田;后来少些了,男丁八十亩,妇孺五十亩;再后来,那个崇什么的皇帝、就是去年上吊了的那个,自打这个糊涂皇帝上台,天下就开始乱了,想出海的人越来越多,分的田就越发少了,三十亩、十亩、五亩……

去年,京师被反贼打进去了,这一下,想出海的人就更多了,城中那些殷实人家都开始走了,从那儿开始出海就不分田了,也是人太多,分不了。不过,你出海途中吃喝拉撒的开销,方大人还是都包了,不要钱。

到了今年,鞑子开始南下,这城里啊,十个人八个都想走……方大人还是良心的,现在这个时候出海,仍是不收你的钱,可这人多船少,你得慢慢排队啊!”

的确是如此,随着满清南下,人们心中越发有了紧迫感,如马、邵、段三家,一改从前的暧昧态度,主动走了,这个示范效应,让城中百姓纷纷想要跟随,蜂拥想要往海外去……

这么说吧,现在搞得,去海外登船名额都好似末日船票一样,都排到几个月后了,就这还在快速攀升。

卫清一大家子人听了,面面相觑,这些还真是他们不知道的。

“爹,这可如何是好?”

“排队排到几个月后,可听说鞑子就快打过来了,哪能等到那时候?”

“是啊,爹,咱们县里屋子、田地什么东西都卖了,横下一条心过来,可这要是出不去,难道咱们还要再回去不成?”

……

卫清如今已然是知天命岁数的人,这点心理素质还是有的,让儿孙们安静,看向摊主,作揖诚恳问道:“老丈可要出海去,我看老人家似乎不急,不知可是有什么法子?还望指点一二,感激不尽。”

“嗨,要说这出海嘛,方大人厂坊的人有着优先资格,厂坊每个人也有着带人的名额,我有一个亲戚就在方大人厂坊做工,能带着我们一家子出去,过几天就走……你看,我这都没有进货了,这一批东西卖完就不干喽!”

摊主说着,语气一顿,看卫清他们颇合眼缘,还是给出了个主意:“你们要不想排队等着,那还有一个法子,就是找掮客,买那些厂坊工人带人的名额,就是听说,现在一个带人名额都涨快到十两银子了!你们想买,还得快点去,我瞅着等鞑子快打到咱们淮安,这价钱还要往上涨呐!”

卫清听了,暗暗盘算着,若是此时拿钱去买名额,自家的钱倒是紧紧巴巴够了,可这一下子就将家底给花没了,那去了海外还怎么过?

他暗暗叹息,知道此时只剩下一条路,去找方临,本来不想麻烦方临的,可眼下这情况实在是没别的法子了。

……

这日下午,方家门前,卫清一大家子来到,自称是方家故人、旧识,请门房通传,门房却是不肯,只让留下姓名、地址,说是若所说为真,后续自会联系。

——这也不是门房故意为难,实在是,自方家发达后,也确实有一些没有自知之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过来攀亲戚,让人烦不胜烦。

卫清听闻叹气,没想到如今方家门槛已是如此之高,仓促还进不去,只能打算先将自家安顿下来,后续再走一步、看一看。

说来也巧,就在他们就要离开,方父出门,看到卫清感觉眼熟,细细瞧着认了出来:“卫大人?”

早前些年,方家还多有回小和村过年,每次回去,到了海宁县城,必会去卫清家拜访,送上一份礼物,故而方父是认识卫清的……不过,自从十年前,小和村举村迁移了海外,方家就没再回去过了,有些年头没见卫清,对方模样也确实稍有些变化,这才没能一眼认出来。

“可不敢称卫大人,再说,我如今已辞了差事,不在官府做事……方老哥若是不嫌弃,像以前一样叫我一声老弟就是。”

“那我就托大了,对了,临子前几日才派人去请卫老弟一家过来,怎么这么快就到了,也没见护送的人?哦,是我失礼了,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走,进去说。”

这次有方父带着,进门自然不是问题,一行人来到会客厅。

经过一番信息交流,都是明白了,大概是卫清一大家子自行提早出发,和方临派去接应的人错过了。

“出海名额,这不是难事,我给给卫老弟家安排最近一趟的船队,去了海外,待遇对照厂坊的工人,分配田地……”

这事情方父就可以做主。

卫清一大家子听了都是惊喜,甚至有种惊喜过度、堪称惊吓的感觉,因为按照厂坊工人的待遇分田,男丁一百亩,妇孺八十亩,还都是上好的水田,他们二十多口人去了海外,能分到将近两千亩田地,这几乎一下子就成了地主。

他们不知道的是,海外南洋基地那边开拓很快,土地并不缺少,如今不再大手笔分田,只是因为过了最初那段急缺人手、要靠土地吸引人的阶段,同时,不好无功而赏,让移民失去进取心而已。

“对了,怎么不见方大人?”

“这……临子有事,出门去了。”方父自然知道方临行踪,却不太好说。

卫清在衙门几十年,察言观色的本领自是一流,立刻识趣地转移话题,不再询问。

一番相谈愉快,方父挽留他们吃午饭。

卫家的人颇有教养,主人家动过筷子的菜他们才夹,只吃自己面前的菜,不过仍可见对这丰盛饭菜的惊喜、喜欢,吃得极香。

“让方老哥见笑了,实在是……家里许久没吃过这么好的了。”卫清惭愧说道:“前些年……”

原来,当初因为方临在侯知县面前给他站台,让他在县衙又进了两步,不过在侯知县升迁离开后,就又是停滞了,他这人倒也没有太大的进取心,如此也满足了,在衙门不招惹是非,安心拿着俸禄,小日子过得也不错。

若是说在方临给卫清站台前,他家的家境,逢年过节、一月半月,能吃上一顿肉;那等后来升迁两步后,隔三差五就能吃上一顿肉……这般惬意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十年前,那时候崇祥帝登基改革,大夏渐渐乱了,卫家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五年前,卫清在县衙,俸禄开始欠发、少发,县里市面上的东西也不那么丰富了,日子开始有些紧巴;近来一二年,家中都不讲究什么吃好,粗米饭能够吃饱,都不错了,就这,生活水平仍是海宁县城中顶尖的一批。

卫清一家的生活水平变化,背后反映着时代变迁,只能说,个人、家庭的幸福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和国家境况息息相关。

……

不仅是卫清,还有其他接应名单中的人,在向着淮安赶来。

葛崇从徐州出发,此时已到了宿迁——此人就是当初方临一家去京城路上,在徐州遇到那个因为两位阔佬争风吃醋、遭遇池鱼之殃落水之人,那个反儒教、将孔孟之道说成万恶之源的名士,好书、好美食、将自家小院打造得清幽雅致,如神仙一般的人物。

像是卫清家一样,他也是没有碰到方临派去接应的人,提前南下,带着大半生的藏书。

不过,葛崇运气不太好,在路上遇到了乱兵。

要说那些乱兵,哪管你是什么书,直接撕了当作柴火煮饭,烧不完的被抬到江边,浸润湿了,裹在皮甲内,打仗时可以挡飞箭流矢。

葛崇打不过他们,也没法说理,只能眼睁睁看着,跌足叹息:“此吾家书运,亦复谁尤!”

这话是说啊,我家那些藏书的厄运啊,普天之下真没有哪个比得上的,简直是倒霉到家了。

也确实是如此,大半生积累的书,其中有着祖传藏书,自身著作,学问之类,还有曾经一些美食研究做法的书,眼看一日尽失。

所幸,遇到了方传辉、方羲这一路的两个千人团,杀溃乱兵,救下这些书。

因为画像,方传辉、方羲也认出葛崇,请坐叙旧。

“还记得当初爹带着我们去京师,在徐州遇到葛先生这般神仙中人,请吃爆蟹,惊叹不已……”方羲回忆道。

葛崇听到这些,脸上也是露出回忆神色:“那个时候,天下还太平,我还过着惬意日子,每年去京师、鲁地一趟采买一次美食,应天、临安这些距离近的地方,一季采买一次……到了崇祥年间,我这般好日子就不复了……子敦先生数次请我过去,可这些年,我爹娘相继故去,我在家乡给他们守孝……这些年越来越乱,我守孝期间,忍痛舍了吃食这个爱好,潜心做学问,以书为伴,苦中作乐,倒也渐渐不知口体之俸不若人……”

他这人啊,平生只好书、美食二样,在世道渐乱、渐无余财做美食后,人生乐趣就去了一半,曾在笔记中记录:‘耿耿逐逐,日为口腹谋,罪孽因重,但由今思之,四方兵祸,存错割裂,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地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

这是说啊,想当年我为了各地的美食游走四方,真是种福气啊,可惜的是那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方羲听着,心中颇为感慨,葛崇先生出身殷实人家,还是进士,平生好书、美食,在乡里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自得其乐,若是太平时节,当能惬意一生;奈何国家动乱,山河破碎,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今日若不是碰上他们,一生心血都保不住。

只能说,如卫清一家,如葛崇,都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比他们还要的苦难比比皆是。

“葛先生从徐州而来,不知徐州境况如何?”

“鞑子即将打来,我听说知府等官都逃了,如今是一个闫姓典史在主持,我看此人颇有章法,临行前,还向我问策,我给这人出计一二,想来能应对过第一波鞑子,但后续……”葛崇无奈摇头。

若是方临在这里,听到‘闫姓典史’,恐怕立刻会想到前世时空历史上的江阴阎典史,这个时空对方竟在徐州,不过时空不同或也非同一人,倒也不能一概而论。

方传辉、方羲听后,派出一伍人护送葛崇南下,自己一行奔赴徐州,那里正是方临的吩咐、阻截清军的一处地点。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