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250章,出海(大结局)

临夏 第250章,出海(大结局)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淮安。

“应天城破,弘复政权覆灭,时至今日,满清已占天下五成,虽说更南方还有曾经的大夏鲁王、唐王、永王登基,但终究不过明日黄花,大夏至此已然回天乏术矣……纵观大夏一朝的倾颓,这个过程中,有着如孔家、钱谦益一般投降的人物,也有着如长公、董兄,乃至柳隐这般女子,一个个如史诗的悲壮的人物,让大夏三百年有了一个相对体面的落幕。”

方临微微叹息着,知道纵使徐州、扬州两战,也没有让满清伤筋动骨,反倒是自家多年积攒去了大半。

如黑火药机枪,的确是黑科技,但两场战斗下来,因为黑火药杂质卡壳,已然损坏十之七八;再如黑火药火箭弹,因为制作不易,需要蒸汽机加工,这两仗也将多年库存打去了大半。

还有就是,这些东西从海外运输而来,补给线极长,费钱呐!

“如徐州、扬州那般奢侈的战斗,最多还能支撑一两场,终是还要出海,这是早已计划好的事情,可为何偏偏还是不甘心呐!”方临闭目叹息。

“老爷,满清使者钱侍郎来了!”

“让他进来吧!”

来人果然是与当初在西湖有着一面之缘的钱谦益。

“不想竟是满清钱侍郎来做说客。”

方临看着此人道:“当初西湖相遇,钱侍郎与柳东君顶着世人嘲讽成婚,面不改色,何等风采……如今,柳东君位卑未敢忘忧国,横刀自刎,钱侍郎也留下‘水太凉’、‘头皮痒’的典故,流芳后世,世事多变,真是不知让人从何说起啊!”

钱谦益身为文人,还是要脸的,听这些这话羞臊掩面,嗫嚅了两下,只是道:“老夫与应天百官开城投降,实是无奈,只为不使应天重演扬州之祸……”

“哈哈!”方临闻言笑了,指着此人道:“钱侍郎啊,这份功劳你也真敢往自己身上揽?当时扬州,多铎连番收容军队,成分复杂,急需一场劫掠来缓解内部矛盾,才有屠城之举,应天情况则大不相同……你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也就罢了,大可不必寻如此借口。”

钱谦益没想到方临眼光如此犀利,还有说话如此不留情面,感觉最后一块遮羞布都被揭破,实在无地自容,只能避开这茬儿,换了个话题道:“方大人,如今天下局势已然明朗,天命归清,我大清摄政王实不愿多造杀孽,生灵涂炭……方大人何不止戈,摄政王愿予方大人实封王侯,世镇淮北,如此岂不美哉?”

“我斩了满清二王,多尔衮还能如此隐忍?让我猜猜,这背后条件,恐怕是要我将新式武器技术交出,等将来消化了这些,时机成熟,再对我进行清算?”

方临嗤笑道:“不过出手还算大方,也是,满清以少统多,最能出卖天下百姓利益,深得你们这些儒家读书人、封建地主喜欢……”

“方大人此言有失偏颇,对我大清有所成见,也太过在意华夷之辩……”

钱谦益见方临神色漠然,摇头道:“我知道方大人胸中有着大仁义,大抱负,认为自身所行,乃是在拯救天下万民、芸芸百姓,可方大人却忘了,这天下万民、芸芸百姓是否需要你救?又是否愿意被你救?老夫此来,带了一人名为黄三,不妨听听他是如何说的。”

旁边,黄三拱手道:“俺是黄三,陇地出身,崇祥二年,大旱,地里种红薯都收不了多少,狗皇帝还要收辽饷,交不上去钱的,就逼你卖身为奴、卖儿卖女,或者拉走做苦役,去的就没回来的……我家二亩田贱卖了,才凑够了交辽饷的钱,可卖了地,一大家子吃什么?

爹娘只能带着我和弟弟逃荒……路上那个惨啊,活不下去,人吃人……后来闯王起事了,我加入进去,分了田地,娶了妻……跟着杀入京师,大夏亡了,我在京师也抢了些钱,再后来,我们跟大清打,又败了,我逃回去,家里媳妇、弟弟被义军乱兵杀了,地也没了……再后来,投降大清,这才又分了地种,赋税不轻,但比崇祥狗皇帝那时候好多了,能活下去,喘过来一口气。”

他说过了自己这些经历,看向方临:“方大人,都说鞑子不好,可好不好,我们这些小民能不知道么?崇祥那个狗皇帝倒是汉人,可要逼死我们啊;闯王也是汉人,可就是这义军,杀了我的妻子、弟弟,也从没让我过过一天安生日子;现在满清来了,你们非说他是鞑子,可就是在你们说的鞑子手底下,虽说苦些、累些,但好歹能过活了。”

“大人,我们老百姓不容易啊,实在是不想打了,就想安安稳稳过个太平日子……”

方临听着这些,微微沉默。

黄三继续道:“大人,我们老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知道什么鞑子不鞑子,就想活下去,谁能让我们活下去、过安稳日子,我们就跟谁。”

“方大人,我听说你也是穷苦百姓出身,若是你也像是我家,被狗皇帝逼得活不下去,老娘、兄弟又被义军杀了,反倒是在鞑子手底下能过活了,你还会说出这种话么?”

他顿了下,又是道:“方大人啊,天下像我这样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少,我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要真为我们这些小老百姓好,就别折腾了,让我们小民过两天安生日子,行么?”

面对这般请求,方临忽然笑了,大笑不止,感觉荒唐、可笑之余,心中又满是悲凉。

的确不管如何,老百姓头上都有压榨的,区别只是换一个主子,他们的期待也极低,只求活下去……只能说,崇祥帝做得太差了,大夏肉食者阶层做得太过了,逼得太狠了,实在不能怨这些百姓。

不过,如黄三这些百姓短视、眼界限于一隅,也是真的。

如今,连番动乱,死的人够多,空缺出来大量资源,因而,满清为了尽快入主神州,稳定局势,暂时不吝于放松压榨,但等将来,随着人口增长,满人要骑在汉人头上,作威作福,拿着自己的一份,满清以少统多,将权利让渡给封建地主,他们也要拿着一份,这么多的‘肉食者’,势必要将底层汉民如猪狗一般剥削,敲骨吸髓……

可以说,如黄三这些人安于眼下安稳,安于满清政权,是要牺牲将来的。

——最直接的例子,还是前世满清的所谓‘康乾盛世’,康乾盛世,到底是谁的盛世?大片汉人饿到人吃人的盛世?

‘不过如我所想,如黄三的话,也证明了一点,如今百姓思定,不会支持我对抗满清;这片土地上的规模庞大的封建地主,因为满清舍得让渡权利,愿意与他们共治天下,他们同样是不会支持我的。’

这就是大势,也就是说,如今方临对满清作战,在大夏全无根基。

‘上一个违逆大势、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乃是诸葛孔明,我比之孔明先生如何?可纵使孔明先生,也是失败了的啊!’

‘凭借着我的海外兵工厂积蓄,我的确可以再打一场、两场,但长久就难以为继,就算能开挂接连取得胜利,建立一个政权,面对这些遍地被扭曲儒家思想荼毒的读书人、遍地的封建地主、遍地如此没有觉醒的百姓……’

方临看了这钱谦益、黄三一眼:‘就算开挂驱除鞑虏,建立政权,不出几代也会被他们同化,那般不过是二三百年后,我的后代再效如今崇祥旧事罢了。’

他想到这些,微微摇头。

钱谦益看出了方临的动摇:“方大人……”

“不必多说,看在当初一面之缘,今日我不杀你,却也不会学你,去给满清当狗……替我给多尔衮带句话:好生善待我大夏百姓,他满清杀汉民一人,我将来就杀他十人,若再敢屠城,等我、或者将来我的后人打回来,必要灭尽鞑虏,将他女真犁庭捣毁扫穴,哪怕所杀百万,亦是在所不惜。”

方临不等钱谦益再说什么,就是挥挥手,让人驱走了他。

……

拒绝满清招降,钱谦益回去,汇报过后,多尔衮也没有即刻发兵,反而谨慎得继续调兵遣将。

只能说徐州、扬州之战,的确给方临争取了不少时间,同时又让多尔衮对方临极为重视,不断抽调兵力过来……这个时间,方临将海外基地的商船尽数调拨过来,还有这些年制造型号淘汰的船只重新启用,以及南洋能够雇佣到的船只,开足运力,日夜撤离百姓,将淮安、还有退守而来的部分徐州、扬州百姓,已然撤离八**九。

方临、田萱、方父、方母跟随军队在最后一批,离开之前,回了一趟西巷胡同。

此时,胡同人家基本都已撤走,这里空空荡荡,没有一个人影。

他们从老屋出来,门口那棵橘子树,如今已然亭亭如盖。

“这颗橘子树,我记得是爹捡回来的。”

“可不是?你爹捡回来,小萱种下,本来想着种下吃橘子,可没吃两年,咱家就搬走了……乖乖、花花也是葬在这里……”

三年前,乖乖已经老得很了,那天忽然不见,没想到是自个儿跑回了这里……后来就在树旁埋下了大猫乖乖,再后来,花花也葬在这里。

一家人说着话,向前走去,方临在欧夫子家门口脚步微顿。

五年前,欧夫子就去了,睡梦中去的,无痛无病,享年一百零二岁。这处屋子后来被欧夫子女儿卖了,如今门口那棵桂花树已然不见影踪,大概是被后来的主人砍了。

方母絮絮叨叨:“我记得以前这里有棵桂花树,那时候啊,欧夫子就经常坐在树下的藤椅上摇着蒲扇……真不知道是谁那么狠心,连一棵桂花树都不放过……”

“唉,走吧!”

方临说着,与方父、方母、田萱往前,一家子忽而变得沉默,他们都是知道,今后大概是不会再回来了。

一家人向着胡同口走去,身后青石板在午后的阳光下泛着点点白光,一如曾经多少个夏天走过的那般,只是如今,到处空荡荡一片,只有那棵橘子树依旧挺拔高昂,生机勃勃,树梢直冲蓝天。

……

顺平二年八月初九,方临与淮安最后一批百姓最后撤离,翌日,多尔衮遣大军追来,上游蓄水大坝在设计安排下炸开,水淹淮安,清军折损过十万。

……

海州。

方临一行撤离出海,已行使至此。

船舱中,田萱正在给孩子们表演影子戏:“这野菜可是好东西,羡慕你们竟然摘了这么多……”

这是她以当初逃难的经历,编出的影子戏。

与方父、方母等人一样,方临在旁边神色柔和地看着,那些久远尘封的记忆被打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仿佛又浮现眼前:桂花嫂、宋广成、宋凯……刘掌柜、满娭毑……

他轻叹一口气,出船舱来到甲板,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两岸不知从哪儿传来一阵鹧鸪叫,让人情不自禁吟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爹爹,快看那里,是不是你说的海市蜃楼?”小女儿方星也从船舱出来,指着天空道。

方临循着看去,果然是海市蜃楼,不知映照何处,连绵宫阙,雕栏玉砌,燃烧崩塌,最终,一切空空。

他神色怔怔,仿佛看到,在历史的大潮中,大夏文明进步的曙光被扑灭,繁华锦绣崩塌,这片土地重回封建的老路。

夕阳下,身后这片土地上的光芒逐渐黯淡,被遮天蔽日的阴影笼罩,他们乘坐的船只逆着驶去,那里将是明天太阳升起的地方。

……

【正文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