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临夏 > 第73章,婚姻

临夏 第73章,婚姻

作者:吃红薯不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17 来源:平板电子书

这时,学堂的小学童还要一段时间过来,欧夫子得空,就习惯性地躺在桂树下的躺椅上,摇着蒲扇眯着眼。

方临溜溜达达过来,在旁边坐下,和欧夫子说起邱家,说邱家好像有不少亲戚,好几次看到去赴宴。

欧夫子就叹道:“邱家是有不少亲戚,一年下来,不是这家女儿出嫁了,就是那家儿子娶妻了,许多远房亲戚也去,总之,喜丧满月之类的宴席不断。他们又能干,从牙缝里抠搜出的银子,赴宴随礼时却是毫不吝啬,所随的礼金并不比年轻人少,众家亲戚都说二老人好。”

“方临,对此你怎么看?”

“这……就是面子光鲜。”方临出言克制,没说出打肿脸充胖子的话来。

“谁说不是?不过……”欧夫子指了下脸:“人啊,越是缺什么,就越是重视什么。”

此言一针见血!

方临明白,欧夫子是说,邱婆婆脸烧毁了,从前可能没少被人指指点点,故而反比别人家更在乎脸面。

这种东西怎么说呢?不置身他人的处境,也不好以旁观者的角度妄作评判,人家这么做也未必不快乐,无需他去置喙。

说话间,一个麻衣相师过来了,此人瞎了一只眼,穿着的旧麻衣长齐脚踝,踩着一双无根破棉鞋,裸露在外脚后跟皮肤黝黑,粗糙得像老槐树皮,一双手伸向彼此袖筒,怀中抄着一根写着‘算命’的旗子。

麻衣相师看了眼欧夫子,又看向方临,微微躬身揖手道:“老先生、小郎君,可要算命么?”

“老夫是读书人,敬鬼神而远之。”欧夫子从藤椅上坐起身,神色郑重了些,摇头道。

“我也不算。”方临起身,还了个礼。

“那便罢了。”麻衣相师也没多说什么,又向前走去,看向辛老倌父子俩。

辛老倌父子俩在码头做活,中午回来吃饭,此时,就坐在门槛上歇着缓解疲累,还要待一会儿才去码头。

“老倌,我看你儿子还没娶媳妇,可要我算一算么?”麻衣相师问道。

“算的!算的!”辛老倌听对方准确说出了儿子情况,连连点头,道:“你替我儿子算算,看他哪年能成家?”

麻衣相识问了辛佑生辰八字,郑重地取出工具,替他卜了一卦,又让辛佑伸出手,看手相。

方临离得不远,也是看去,辛佑手背就像洗不干净的抹桌布,指甲很长,里面镶嵌满了污垢,指甲下端呈现出十个白色半圆。

或许是他不专业,倒是什么也没有看出来。

“令郎今年不成,明年也是一定能成家的。”麻衣相师说着,又对辛佑这双手大加赞美:“令郎这十個白色比别人的明显,比别人的大,寓意能搂个太阳、拢一片金光,好比抱堆金子,将来不说大富大贵,也能生活无忧。”

辛老倌听了,乐得合不拢嘴,本有些歪斜的嘴,直接口水都流淌出来了,连忙一抹,问道这算命要多少钱。

“老倌你看着给吧!”

辛老倌便回去,很快又出来,给了一两银子。

麻衣相师倒也不惊,收下一两银子,两手重新收起,伸向彼此袖筒,抄着旗子离开。

方临目睹了全过程,看了下辛老倌,又看了下欧夫子。

对看不过眼的事情,欧夫子向来是见了就要管的,这次却从始至终没说话。

不过,当方临看到辛老倌高兴的样子,似乎明白了什么,只是,仍思绪翻涌。

‘平日里,辛老倌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精明算计着一分一厘,可这次算命就给了一两银子,这能换多少吃的?’吝啬与大方,精明与愚昧,让他思量着其中的道理。

等那麻衣相师走了,欧夫子问起辛老倌:“上次说的亲没成么?”

“人家看不上我儿哩!”辛老倌如是道。

“唉!”

欧夫子感叹:“那家是商户,也不过有着一间小门面,卖些吃食,若是在开国初年,这家和辛家结亲都是高攀了呐!”

“夫子给讲讲呗!”方临压下纷乱的思绪,给欧夫子递过竹筒,笑着道。

他挺喜欢这样的话题,历史社会风气变化,从欧夫子口中娓娓道来,这可以加深他对整个大夏社会的理解,仿如看到那从保守到开放的滔滔大势。

“你小子,就惦记着我肚子里这点东西!”

欧夫子指了下方临,接过竹筒喝了口水,果真讲述起来:“从开国初年到如今,不仅是吃喝饮宴在变,婚姻大事也在变。”

“开国初年,等级森严,穿件衣服、用副碗筷都有定制,婚姻上自然也有严格规定,一般亲属不婚、同姓不婚、尊卑不婚、官民不婚、良贱不婚,谁与谁结婚,皆有律法,若有违法者罚之。如‘奴取良人为妻,则杖八十,良人娶了奴,则一同为奴,贬为卑贱一级之人’。”

方临点头,能想象到当时风气。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士必然不愿与农、工、商结亲,农亦不愿与工商联姻,各守着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欧夫子还说了一则真实小故事:“永宁年间,也就是大夏第三朝,凤阳府有个秀才,姓成,家有二女,长女已嫁了出去,小女待字闺中,唤作成秀婷,颇有些姿色,人也机灵,从小未学女工,读了不少书,知书达理,落落大方。

成秀才千辛万苦培养了小女,自然是要嫁个好人家的,哪曾想读了些书的女儿,性格方面竟自主性便强一些,瞒着父母私下结识了一位商户之家的儿子。

却说这商户,经营有方,很是有些产业,嫁过去了,绝对是吃不了苦的。这日,商户备了许多聘礼来提亲,还请了个当地知名媒婆,指望说动成秀才,成就一番好姻缘。”

欧夫子说到这里,考较看向方临:“你说这门亲事能成么?”

“依我看,以那时的社会风气,必然是不成的。”方临答道。

“是啊!”

欧夫子继续讲述:“商户、媒婆刚进门,表明来意,就被成秀才轰了出去。

这是极无理的,商户家、媒婆都觉得成家过分,说这岂是待客之道?成秀才却道:‘待什么客?我家书香门第,世代治学读书,伱却把贩夫走卒给我引进门来,分明是要害我家,哪里是客’。

等轰走了商户家、媒婆,成秀婷哭成泪人儿一般,埋怨父亲将心爱之人扫地出门。成秀才正在气头上,拿了把扫帚就让女儿身上招呼,边打边骂道:‘你个不孝东西,我费尽心思培养你读书,也不指望你光耀门楣,你就是找个农户来,我也认了,可找来家商户,自甘下贱,让为父情何以堪’。”

“方临,你说这事,成秀才和成家女,谁对谁错?”欧夫子又问。

方临想了一下,道:“成家女谈不上什么错;成秀才所作所为,也无可厚非,毕竟,为了所谓爱情,嫁去商户,作践的不是只是自己,还有家庭的名声。”

“谁都没错,可不是么?”

欧夫子笑了笑,道:“这是开国初年,咱大夏朝到了正德年间,在种种因素影响下,改了制度,商籍也可参加科举,如此一来,商人不仅拥有大量财富,更有了国家承认的地位。时至今日,你可能想象这带来的影响?”

“士农工商等级制度打破之后,门第观念想来也会迎来改变,一切以贫富论英雄,以积攒了多少财富论输赢,不管了是何出身,有钱才是第一,这种观念大概是延伸到了婚嫁方面?”方临字斟句酌道。

“不错,孺子可教也。”

欧夫子又讲了个真实小故事:“咱们洪泰年间,也就前两年的事情,城中有个农户,姓周,祖传二三十亩地,雇了五六个劳役,除去种植水稻,另种有桑麻棉花等作物,搞得有声有色,也算小有家财,有一子,名叫周孝元,还是我的学生,酷爱读书,二十岁也考上了秀才。你说这条件不错了吧?”

“自然。”方临点头。

“周家如此家境,周孝元又到了成婚年纪,上门提亲者不少,媒婆说某某家有位姑娘不错,又说某某家小姐待字闺中。

哪料周孝元都看不上,一一回绝了,原来,他偏偏看中了谷家的小姐,叫作谷彩儿。

要说谷家何许人也?乃是府城中有数的豪商,荣信商行的东主,有织造坊三座,船厂一座,做的是丝绵生意,还有一整只船队……家大业大,周家虽然也算殷实,与谷家相比却是小巫见大巫,周家请人去谷家提亲,却连媒婆都给轰了出来,连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连个进士都不是、官身都没有,也配去他家提亲’。

你说这又算是如何?”

“只能说事随世移,社会风气变化。”方临也是感叹。

‘这个时空的大夏,正如前世时空的大明,在中叶后,整个社会思想渐渐开放,商人走出社会底层,士农工商的界限模糊,钱开始向着权渗透,两者相互交织,金钱至上的观念开始兴起。’他心中暗道。

又和欧夫子聊了一会儿,当学童开始上学,欧夫子忙起来,方临也不便再留,回家去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