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情结大明 > 第一百三十一章,也在人间留情面

情结大明 第一百三十一章,也在人间留情面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风云雪月磨人堕,也在人间留情面。

李财在李妙锦的侯爷府呆了几天,感觉已经腐化掉。已经感觉很不舍,但是李财没有忘记自己拼命地看看,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而是为大明做些什么才行,再说自己还有一间医馆,还有自己有女儿在家,想想,还是在第三天也就回到自己的家中。

日子又回到以往的。天天在家看看书,练练字,有时间去医馆看看。天天给刘萍讲讲故事。

“李财,今天有什么好吃的,我和我大哥还有我的父皇来你这里吃饭了,哈哈”

小屁孩朱棣还没有进门,声音已经传遍李财整个家中。

“听说你在侯爷府在几天很舒服,就连自己的医馆都不去了,说说吧?以后有什么想法,”洪武皇帝朱元璋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李财,冷冷的说道:

“我是不想呆在朝堂上每天磨嘴皮字,要是皇帝相信我,我最大的希望就是朱老伯安排一个县,让我去做县令就行,要是朱老伯相信我的话,那就让我管理这个县拥有最大的权利,不要让知府,巡按,插手就行,给我最大的管理权就行,给我十年,我给大明一个和现在大明任何一个县不一样的县城。”

“我有信心把这个县做成大明第一县,税收第一,财政大明第一,管理上大明第一,也可以成为大明以后县城执政的标榜。”

李财很有信心的对着朱元璋,朱标还有朱棣说道:

“你就那么不看好大明的朝堂,然道大明的朝堂就那么不堪?”朱元璋冷冷的说道:

这个时候的朱标也是吓得一跳,小屁孩朱棣也是浑身大汗淋漓。替李财担心的要命,从来就没有一个臣子敢和自己的父皇这样说话的。

“嗯,让我回去想想,你还要参加考试吗?”朱元璋还是冷冷的说道。

“当然,这个是我的最终想的,因为我不想在以后管理县城的时候,给人家说是草包县令。宣然现在的科考对于管理县城还是以后做官没有一点点的用处。但是也是那帮儒家的要求,我这样就是不想让陛下为难而已。”李财很有自信的对着朱元璋说道:

“走了,下次来了再说,”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就走,朱标和小屁孩朱棣也就跟着走。

李财一下子瘫痪在地下,不是李财铮铮铁骨,李财也是人,是人就怕死 。谁不怕死,碰到朱元璋这样的皇帝,稍微有一点点的软,可能就是全家性命不保。

老朱此次出宫,是去见一个人。

“家父此刻正卧床休息,臣现在就禀告家父,前来接驾。”朱元璋从龙椅上站起来,绕过御案,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没想到有犟驴之称的燕王朱棣,居然为了一个呆书生,居然低头服软。

“老四这兔崽子,居然也懂得爱惜人才。”

里面探出一个人头,看到朱标以及身后的朱元璋,吓得赶紧跪地磕头:“臣刘琏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罪该万死!”

“这下你满意了吧!”“现在四弟有李财这个呆书生这等经世之才手把手教导,想不成才都难咯!”随着‘嘎吱’一声,大门打开。

“我朝正需用人之际,不知父皇有何打算?”“之前,咱让他去就藩,他宁愿蹲诏狱,也抗旨不尊。”

朱元璋没有废话,抬脚往府里走。

朱标不自觉缩了缩脖子。

穿过天井来到后堂。

瞬间。朱元璋坐在马车中,掀起车帷将都城盛景看在眼里。“是吗?”开门的是刘伯温长子刘琏。

看样子,朱樉没少下功夫。“老大,伱把毛骧秘折上,侵占良田最多的几人名单列出来。”作为六朝之都,虎踞龙盘,战略位置极好。此时,太阳悬挂在天空,街道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朱元璋令人准备车驾,离开了皇宫。

刘琏大惊失色。

石砖铺就的街道,可供三辆马车并行驱驰。“咱明天先拿他们几个开刀,不能再迁就这些人,否则大明江山迟早要葬送在这些人手里!”

半个时辰后。“父皇,韩国公他…”“不用旁敲侧击的暗示,就算老二不上这折子,咱本就没打算杀林澈。”“按御医嘱咐父亲按时吃药,病情有所好转,父亲还告诉臣,他要面谢陛下。”朱元璋双手叉腰,仰望屋梁,没有搭话……

老远便闻到一股浓烈的草药味。伴随着一阵阵咳嗽声,朱元璋推开后堂主屋的门。

房间很寒酸。一张大床,一张旧桌子,几张红漆凳子。仅此而已。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斜靠在床上,双目紧闭。

以及身后的太子朱标。毕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启禀陛下,老臣追随陛下十数载,还从未见过这样了解民间农民疾苦,为天下百姓考虑,并能解决官员士绅与百姓矛盾的策论。”

与当初意气风发的诚意伯比,简直判若两个人。

刘伯温喘了口粗气。

“咳咳咳!”

“一定要把诚意伯看好了,不然咱砍了他们的头!”

“谢…谢陛下!”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越往下看,刘伯温原本浑浊的眼眸中,竟隐隐精光浮现。

顺着文章继续往下看。闻言,刘琏手忙脚乱的要去泡茶,却被朱元璋给拦住了。

朱标答应一声。当看到‘彻底根治土地兼并,需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刘伯温连连点头。

“先不说这个,伯温你先说说,这篇奏折究竟如何?”

太子虽然饱读诗书,精明能干。奏折的内容正是在李财家中李财的讲课内容。这等策论微臣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

“不过,这篇策论却并非太子所做,朕此乃试试伯温先生能否看出何人所做。”

一口气将太子誊抄的奏折读完。半响。声音不大,却声如洪钟,在朱元璋耳畔缭绕。这位病入膏肓的大明第一谋士,眼神‘腾’的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咳嗽也止住了。

才俩月没见,刘伯温竟然病成了这副模样。

可谓之国策!此话从病入膏肓的刘伯温口中说出。“微臣斗胆,敢问陛下,这篇策论的奇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刘伯温方才缓缓收回视线。

摊丁入亩?

“这般眼光,这等格局,微臣虽病在身,也想一瞻真容,讨教一番。”

“呼——”

“保留官员士绅的公田,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刘伯温心情一阵激动,挣扎着想翻身下床,却感到浑身乏力。朱元璋赶紧上前,按住挣扎着要下床的刘伯温:

“伯温,你身子病的厉害,就不要下床行礼,朕特意来看你。”说着,朱元璋从袖子里掏出太子誊抄的奏折。

“呼——”看到后来,这位诚意伯的呼吸愈发急促起来,身子忍不住颤抖。

没有回答刘伯温的疑问,朱元璋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第一谋士,对这篇奏折中策论的看法。

“咱们君臣之间,就免了这些俗套。”

税制改革?

“微臣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恐怕天数已尽,岂敢劳陛下费心。”“陛下能来臣府看望老臣,臣已经感激不尽。”

而这篇奏折,不论是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不是生长在皇宫大内,太子所能做出的。

听到有人进屋,刘伯温缓缓睁开浑浊的眼睛。

接着往下看。“伯温的话,朕自然是信的。”土地改革?大明第一谋士,智谋过人,深谙帝心。“陛下,臣岂敢欺瞒陛下!”

“哈哈哈!”

闻言,刘伯温摇了摇头。根本没办法下床,却引来一阵剧烈的咳嗽。

“微臣所言句句是实,无论是重新丈量土地,彻查户籍,土地改革、税制改革,挖出隐藏土地和人丁。”

“伯温这般高度评价,不会是因为此策论为太子所奏的原因,故意抬高吧?”

他辅佐老朱父子多年,对太子的风格极为了解。“亦或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称得上是高明之策。”

似乎抓住了刘伯温的兴趣点。刘伯温放下奏折,声音颤抖,激动的朝朱元璋拱手祝贺。老人正是他的第一谋士,有着一统江山之称的刘伯温。

“你要赶紧把病养好,咱老朱缺不了伱这个‘子良’啊!”

“诚意伯,朕第一次见你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压抑着胸中翻腾的气息,刘伯温收敛目光,这才回道:

“帮咱参详参详。”

刘伯温两朝为官,又在浙东青田农村长大。

“陛下恕罪,老臣病体缠身,老眼昏花实在看不出何人所做!”

刘伯温颤抖着双手接过奏折,一眼便看出奏折出自太子之手,感叹道:

朱元璋看了一阵辛酸。看着刘伯温一脸真诚,没有丝毫恭维之色,朱元璋也是面带微笑。

朱元璋急忙伸手在刘伯温的后背,顺了顺。刘伯温虽然病入膏肓,但是遇到这等奇才,他的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

“呼——”说着转身对身后的太子朱标道:“太子,回头让太医院安排最好的太医,过来给诚意伯看病。”“不用麻烦,我和太子过来看看就走。”朱元璋随便找了张凳子,移到床边坐下。

“哦?”

坐在床前的朱元璋,听到刘伯温这等高度评价,试探着看向面色激动的刘伯温。

“太子日理万机,居然还能体贴民间疾苦,出此治国之良策,实在是不容易啊!”

刘伯温挣扎着坐起来一些,等到咳嗽平息,这才说道:

“谢陛下厚爱!”

“此等策论绝非纸上谈兵,实在是可实行的国策啊!

面色苍白憔悴,瘦骨嶙峋,一副不久于人世的衰相。

“陛下有太子这等贤才储君,大明江山可保万世传承。”

一眼便看到身着便服的朱元璋。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刘伯温连续深吸了三口气,这才让心绪平静了一些。

纵观洪武朝至今,大臣儒士,提出无数条策论,有几条能够得到刘伯温如此这般高度肯定。

看到这篇充满着对农民浓浓关怀的奏折,极为亲切。

刘伯温猛然抬头看着朱元璋,一时竟忘了君臣之礼,眼神中尽是震惊之色。

“咱今天来,一是看你身体可好些了,二是请诚意伯帮咱看一份奏折。”

“不过,此策论观点新颖,构思紧密,贴近民间,必不是朝廷大臣所做。”

“依老臣来看!此篇策论,可谓之国策!”

“琏儿,还不给皇上泡茶去。”

“哈哈!”

“伯温,你都病成这样,就别操心了。”

此刻。他只想立刻见到这篇策论的奇才。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