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情结大明 > 第三十四章,洪武年间的宋濂

情结大明 第三十四章,洪武年间的宋濂

作者:步枪子弹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01 15:30:21 来源:平板电子书

“你知道老夫?”宋濂有些疑惑,他觉得李财是从乡下来的,怎么会知道自己?

李财一脸感慨的说道:“宋先生之名,晚辈怎能不知?

一篇《送东阳马生序》,读起来让晚辈湿了眼眶,不仅感叹先生求学之苦!”宋濂有些诧异,“此文写于去年年中,这才过去不到一年不到一个月,京城尚且不曾广为流传,你在何处读过?”

李财:“……”

“宋先生,您的这篇文章我确实读过,至于在何处,我已经记不清了。”

李财生怕宋濂不相信,急忙朗读起来,“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李财将自己记忆当中的《送东阳马生序》背了一遍,幸亏李财还记得,不然还真不好解释。

宋濂看着背诵《送东阳马生序》的李财,一脸满意的点头。

见李财能流利的背诵,宋濂也不再追究。

读完之后,李财擦了擦头上的汗,问道:“不知先生今日来是找我还是无意遇见?!”

“老夫是特意来找你,刚才老夫去拜见了太子殿下,听太子殿下提起你,所以就想来见见你!

你在这个地方还是太子告诉老夫的!”

听着宋濂的话,李财瞬间就明白了过来,朱元璋已经将这个事情告诉他的大儿子朱标。

也是,作为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很多事情朱标都知道。

“不知先生找我所谓何事啊?”李财问道。

宋濂没有直说,而是环视四周,说道:“换个地方谈?”

“如若先生不嫌弃,不如来我家吧?距离这里也不远!”李财说道。

“那好,那就去你家吧!”宋濂回道。

李财带着宋濂朝着家里走去。

宋濂已经六十有余,在古代已经算得上长寿,但他步履稳健,不像这个年龄的人。

宋濂的家人本来要陪着宋濂,可是被宋濂拒绝了。

按照他的意思,人的命都是有定数的,该死就死,该活就活,大可不必事事小心。

回到家,李财带着宋濂来到了大厅。

毕竟是长辈,所以李财还是安排宋濂坐在了主位上。

“让周燕燕赶紧上茶!”李财对着站在自己身后的赵峰说道。

赵峰走出大厅,不久,周燕燕端着茶来到了大厅。

茶放在了宋濂旁边的桌子上,宋濂端起一杯茶,喝了一口。

茶不是好茶,是李财前几天在街道上瞎买的。

宋濂没有任何不满,喝的有滋有味。

“听太子殿下说,你对朝局有着独特的见解?”宋濂放下手中的茶杯,幽幽询问。

李财道:“不敢当,只是当初在燕王殿下面前胡言乱语了几句!”

李财心里明白,自己当初在朱棣面前说的那些话朱元璋肯定知道了,朱元璋知道,朱标也就知道了。

“我听太子殿下提起过,老夫不善兵事,但追随陛下这么多年,也略知一二。

你说的那个办法,确实不错。我今天来,主要是想听听你对于其他方面的见解!”宋濂捋着下巴上的胡子,问道。

李财看着宋濂,心里琢磨起来。

“这话不是他问吧?估计又是朱元璋指使的,看来还在试探我!

行,既然你们试探我,那我给你憋个大的!”

李财可不觉得宋濂会莫名其妙的问自己这些问题。

“不知先生想听什么方面的见解?”陈松询问。

宋濂想了想,说道:“今日陛下赐你一处宅院,听闻你要开铺面。

今日我看了看,你那处地方周围,商铺众多,我想问你,你对士农工商中的商是如何看的?”

李财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在脑海中组织着语言。

宋濂也没有追问,静静的等待着。

一刻钟后,李财开腔:“自古以来,商贾皆为贱籍。我认为,此法不可取!”

“这是为何?商贾不事生产,皆是投机取巧之辈,为何不能沦为贱籍?”宋濂反问。

作为根正苗红的读书人,宋濂自然瞧不起商人。

李财缓声道:“先生,应天府乃我朝京师,全国货物齐聚京城。

我且问先生,若是没有商贾,仅凭着官府的力量,可否将全天下物资送到京城?”

宋濂摇摇头,“不能,就算能,定要花费大量银钱!”

“商贾虽然不事生产,但是起到运输货物的作用。

天下这么大,仅凭着官府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将货物运输天下。

我朝在洪武三年实行开中法,以盐引为利,诱使商人运输粮草至塞外边疆。

若是没了商人,这军粮该如何运输……

在我看来,商人是整个天下间最不可或缺的存在!”

李财抑扬顿挫,侃侃而谈。

宋濂听着陈松的声音,时而沉思,时而皱眉。

“你的意思是,朝廷要优待商人?”宋濂反问。

“不不不!”李财摇头。

宋濂迷茫了,一会说商人重要,一会又说不应该优待商人,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我认为,朝廷三十税一之策,实属不行!”李财的声音很洪亮,听的宋濂心头一震。

宋濂皱眉询问:“这是陛下钦定的政策,如何不行?”

“诚然,这世间少不得商人,但对商人不能报太大的希望。三十税一之法,实在太低!

洪武初年,规定书籍笔墨农具,……,舟车丝布之类免税。

并裁撤税课司局三百余处,精简各种税目。

农税可以精简,但商税万万不可。

在我看来,商税应该要再高一点……”

在去东宫的路上,宋濂的眉头就没有舒展过。

他一边走,一边想着李财说的那些话。

在东宫的书房中,宋濂看着坐在书桌后面的朱标,将今天李财说的那些话全都重复了一遍。

朱标和他的老师宋濂一样,也都是眉头紧皱,想不明白李财说的这话是什么意思。

“老师,我先差人送您回去,天色已晚!”李财看了看窗外暗下来的天空,对着宋濂说道。

宋濂朝着朱标行了一礼,说道:“多谢太子殿下,老臣告退!”

朱标安排了一辆马车,送宋濂回家。

安排好宋濂之后,朱标起身,往御书房走去。

大抵朱元璋是历史上最喜欢待在御书房的皇帝,朱标甚至都不用想,就知道朱元璋在哪里。

来到御书房,朱元璋果然在。

朱元璋见朱标进来,放下了手中的毛笔,问道:“可是宋濂回来了?”

朱标来到朱元璋的面前,“爹,老师已经走了。他今天询问了李财商人之事,可是,李财说的那些,我实在不明白!”

“哦?还有这样的事情?!”朱元璋来了兴趣,坐直身子,“讲下去!”

“爹,事情是这样的……”朱标将宋濂说的那些话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着朱标说的话,也很懵。

“一会说商人重要,一会又说商人不重要,啥哪跟哪?俺都被李财绕糊涂了。

若不是知道他是个有本事的人,俺还以为他是故意装深沉!”朱元璋一脸无奈。

“行了,俺知道了,你先下去吧!”

……

天还没有大亮,李财就起床。

今天要招人装修小楼,要起早点招人。

李财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去招人,只好先带着赵峰他们提前出门。

通济门大街陈松转过好几次,这里没有工匠,所以李财只能去更远一点的地方。

明朝的工匠有三个分类:民匠,匠户,军匠。

民匠就是民间的普通工匠,这类属于户部管辖,自由度比较高,对于身份的限制不算高。

匠户属于工部管辖,对这类的管辖就比较严格。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匠户的子孙后代就只能世世代代为匠。

军匠虽然带个匠字,但属于军籍,归五军都督府或者兵部管辖。

在通济门大街西边有四条街,分别是西安门头条街、西安门二条街、西安门三条街以及西安门四条街。

在这之间有两个坊间,分别是復呈坊和馀慶坊。

虽然这里距离皇宫比较近,但是这里面依旧有很多民间匠人。

李财很快就在这里找到了装修的匠人。

明初的物价比较低,李财在打听了物价以及人工价后,给这些工人开出了不错的工钱。

反正有朱元璋的那句话,以后从那些勋贵文武身上再赚钱就是了。

李财带着那些匠人来到了自己的小楼那里,指挥着这些匠人装修。

装修图纸是陈松自己画的,陈松想按照自己的意思来装修。

明朝的木工乃是一绝,虽然洪武年间的木匠没有后面的精湛,但也不容小觑,经过三四天的装修,小楼已经大变样。

门口有两块木质楹联,上书“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李财非常想再弄一块横批,上书“勋贵处外”。

在李财装修自己的小楼时,马皇后的寿辰已经来临。

洪武年间七月十八日乃是千秋节,是朱元璋的媳妇马皇后的寿辰。

这天早上,李财躺在床上睡懒觉。

马皇后的节日和李财有啥关系?

可是,李财的这个懒觉注定睡不安稳。

太阳刚刚升出地平线,朱棣就出现在李财家的院子里。

朱棣也不管那些,直接站在李财的卧室外面大喊:“赶紧起床了,今天乃是俺娘的寿辰,赶紧起床了!”

李财听着耳边传来的声音,极其不情愿的睁开双眼。

“真是服了,你娘过寿又不是我娘过寿!”李财抱怨几句,开始穿衣。

走出卧室,便看到朱棣那面带笑容的脸。

“今日俺爹俺娘要在谨身殿接受群臣朝拜,你也要去,赶紧的!”朱棣笑呵呵的说道。

李财一愣,“我又不是官,我去干什么?”

“俺就知道你会这么问,你之所以能去,是俺求来的。

俺给你拿了一身青色公服,你赶紧换上,莫要误了吉时。”朱棣看向跟在自己身后的一个侍卫,这人手中捧着一个木头盒子,里面装着的正是明朝公服。

凡汉家王朝,公服的大抵形制基本没什么差别。

明承宋制,公服和宋朝的差不多,也就是细节处有些不同。

公服主要在各种典礼或者大型集会时穿着。

至于明朝那令人熟知的补子官服,还要等到洪武二十四年才能出现。这种补服叫做常服,是官员坐班时的穿着。

朝服和唐宋差距不大,但是繁琐复杂,所以一般情况下只有大朝会或者上朝时才穿。

凡汉家王朝,这些规矩都是要讲的,不能有半分逾制。

李财从朱棣侍卫手中接过公服,拿进卧室更换。

也就是十几分钟的功夫,李财穿着公服走了出来。

毕竟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