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 > 第151章 没用的话,要少说

“传咱的令,凡是在潘富的逃亡过程中施以援手的,主犯全部诛杀,其家人都输作劳役。”

“房屋土地财产全部充公,不管什么张财主、李财主、王财主,总之一个漏网之鱼也不许放过。”

不是喜欢奴役欺压百姓吗?

行?

那他就让他们的家人,都尝尝被人奴役欺压的滋味。

“陛下仁慈。”

詹徽连忙起身赞道,确实,陛下这次居然居然没有选择诛族,这可不就是仁慈了么?

貌似,自皇后娘娘的病好了以后,陛下就越发好说话了。

郭桓案死的三万多人:“……”

对对对,你说得对!

“这事值得咱们大家伙警醒啊。”老朱深吸了口气,开始布置工作:“朝廷派官员去地方,是去造福百姓的,不是让他们去受衙役控制的。”

“我大明朝,还有多少个潘富?”

“还有多少殴打知县的沈尚,还有多少像李皋那般,被侵蚀、被腐朽了的县官啊?”

“所以,咱呢,就想了个法子,咱也都在这上边儿了,你们都看看吧,说说自己的看法。”

老朱话音刚落,机灵勤劳的云奇就拿出几本奏疏,发到了每一个人的手里。

顾晨拿到奏疏以后,一眼便看出这不是自己的字,也不是标儿的字,而是老朱自己的字迹。

果然,朱元璋这只老虎,他是知道护犊子的。

等大家看得差不多了,老朱便毫不客气地点名回话。

“茹尚书,你怎么看?”

茹太素看完了奏疏,感叹皇帝想的周全、有用的同时,心里边儿却也不太赞成此事。

“陛下圣明睿智,早年驱除鞑虏,恢复中原,自即位以来又治国安邦,慈悲为怀、体恤百姓,使得我大明朝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我大明之福……”

闻言,顾晨忍不低下了脑袋,免得笑出来给人发现。

这小老头爱说废话的老毛病,怎么又犯了?

几年前那顿廷仗,瞧着是忘了个干净。

老朱的太阳穴也是忍不住跳了跳,忍了好一会儿,才勉强用还算‘温和’的语气提醒。

“咱说过,议事就议事,不必有如此多的前缀。”

若不是看他现在年纪大了,不然他真的想再给这货一顿板子。

说着,他忍不住往茹太素腰腹往下的位置扫了扫。

感受到朱老板冰冷的目光,茹太素心里也跟着哆嗦了些。

思及此,他忙说正事:“这样做,确实能够杜绝许多胥吏之患,不过只怕他们不愿意。”

在衙门里头当差,人家高低都是端公家碗呢。

就算只是一个临时工,那也是要威风有威风,要钱财有钱财,就算出了事大概率也是知县背锅。

他们想想法子,还是能活着,然后继续接待下一任知县,继续端碗,继续拿钱就行了。

这么好的差事,他们可不乐意走人呢。

真这么干了,那且有得闹呢。

“不走?不走那就都贬去做劳役。”老朱脾气不好,也不乐意惯着别人:“唐铎你说呢?”

唐铎没有意见,他还是那句话,不服就干。

在他眼里,打敌人,和打反抗朝廷的那些个人,也没什么两样。

“韩宜可、詹徽?”

老韩对这种事自然也没意见,只是说百姓苦胥吏已久,确实得改,而且也支持大改。

詹徽更不用说了,他想往上走,肯定是得顺着老朱的话说,这一下就差顾晨没说话了。

“陛下。”顾晨起身,认真地分析道:“其实地主、乡绅满意与否、愿不愿意都不重要。”

“给财主们再多的好处,他们也永远不会知足,常言道,贪心不足蛇吞象,所以咱们没必要管他们的心思。”

“重要的是百姓想要什么?”

“从前,想当衙差,要走关系,最差也是小富之家才有机会,所以什么好处都落那些当地富家身上了。”

“而陛下这个法子,可以让普通百姓也有机会吃口官粮,让他们日子好过一些,他们定然很是欢喜的。”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古代的胥吏日子比普通百姓好,也比普通人稳定,这对他们来说是出路。

老朱是苦出来的,他自然也愿意让普通老百姓过好一点,多点儿出路,所以他目光露出了赞赏。

“那这事,就这么定下,如今你又兼着吏部,不如就交给……”

“父皇。”

他本来想把这事交给顾晨,却忽然被好大儿打断了。

“顾光曦还年轻,还缺历练,这么重要的事……”

好,真是没白疼标儿。

顾晨感动得不要不要的,果然还是标儿待自己好。

别说朱标,就连詹徽听到老朱的话,那心里都打了一个凸,这事,若是顾晨能办得漂亮。

那岂不是要和自己平起平坐了?

要是陛下一高兴,是不是还能直接越过了他去?

所以,听到太子这般说,他立刻拱手揽差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说得有理,光曦尚且年轻,不懂那些胥吏的厉害,臣如今也兼着吏部的事。”

“不如,这事交给臣,臣一定把事情办好。”

他四十多岁才来当官儿,可不是为了给个后生当下属的。

顾晨看着积极的詹徽,露出了一个十分和善的笑容。

“是,陛下,詹大人也兼着吏部,他年岁大阅历丰,这件事,就让詹大人去办吧。”

这是你自己要干的,可不是我顾晨逼着你干的。

将来有什么事,你也怨不到这头上来。

“嗯,也好,这事不能马虎。”老朱忽然想到了什么,看向顾晨:“咱记得,你老丈人也是个地主啊?”

当年洪都之战,第一个捐粮的,他还有些印象。

“陛下,臣的岳父大人,可是一位好财主来的,十里八乡的,提起岳父大人,那都是竖大拇指的。”

当然,他们县衙里,那些官吏也大多是世世代代的本地人,多多少少和苏家有点关系。

而他们知县大人,确实也不敢得罪他家岳父大人。

有些事,他家岳父大人出面,就是比知县管用。

但是呢,这些都是人情世故,不能说明什么的。

“嗯,咱知道。”对于这事,老朱倒是没有丝毫怀疑:“你和詹徽都兼着吏部,这事你们和礼部一起商量着办吧。”

礼部管考试,吏部管任职,他们确实需要合作。

“是。”

韩宜可、詹徽、顾晨这三位都察院三剑客齐齐起身答应。

不是老朱重用都察院,实在是……

嗯,六部重臣都被郭桓带走,这不是没人了么?

“茹尚书。”这事说完了,老朱就开始继续说下件事:“洪武十四年,我大明朝有多少人?”

茹太素这次记得教训,倒是也不再花里胡哨地啰嗦了。

“启禀陛下,根据洪武十四年黄册人口来看。”

“我朝共有一千零六十五万户,人口是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人。”

作为老员工,他知道皇帝想问什么,便即刻答道。

“而洪武十四年到洪武十七年,这三年之间,全国报上的黄口数量,总共是有三十四万黄口。”

黄口本意是雏鸟的嘴,也是指刚出生的婴儿。

大明朝对于贫困家庭和多胞胎,生娃也是有奖励和抚恤的。

比如,洪武七年,应天上元县民史广妻李氏一产三男,赐钱六千,并赐乳母替养之。

洪武二十六年,河南卫军王狗儿妻周氏生下三男,赐钞十锭,米五石,从此多胞胎成为定例。

没有多胞胎的,贫困者,则可以去当地官府、养济院等福利机构领取米粮,度过难关。

所以对给新生儿上户一事,老百姓都表现得很积极。

新生儿多的县,也算是知县考绩,所以地方官也会督促。

“太少了。”老朱叹道,他抬头看向一旁的儿子道:“前些日子,太子寻咱,为百姓求恩典。”

“要咱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看来还是有必要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