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给老朱当喷子的那些年 > 第188章 收货物为税,还是收金银为税

户部尚书茹太素首先站了起来,他拱手道。

“启禀陛下,关于市舶税,宋元都可以作为咱们参考的依据,咱们货物可以直接用前朝税律。“

“宋朝时,对进港和出港的货物全部进行抽分。”

“他们是将货物分成粗细两色,然后官府按一定比例抽分后送往京都,以此来充实国库。”

“元朝时规定的抽分比是:细色货物是(珍贵品)十取一,粗色货物是(一般商品)十五取一。”

“后来又改为细货十取二,粗货便是十五取二,另外还需要再征收三十取一的舶税。”

这也就是说,从前的市舶税都是收取的实物,如今大明大概率也得收取实物方才合理。

老朱皱了皱眉,对这个说法有那么一些不满意。

他想要的是真金白银,货物又不能马上卖出去。

“就不能对大明的商人收货物,他们洋人的就收银子?”

卖来卖去太麻烦,他还是希望能够一步到位。

银子直接进入国库里头,这得省下多少事来?

“陛下。”茹太素不敢啰嗦,直接说出收银子的弊端:“商人不老实,很容易出现假报价格。”

“从而逃避朝廷的税收,所以还是抽货物为好。”

钱币可以造假,可货物不行,港口的货是多少就是多少,他们在怎么精明也是没法子的。

“价格凭什么由他们定?”这时候,顾晨没忍住出声了:“价格应该由我们定,他们要卖东西到大明朝,那就要按咱们大明朝的规矩来。”

这话有些霸道,可对老朱的胃口,老朱的眉头瞬间就松开了,满是赞赏地看向顾晨。

“展开说说。”

顾晨也不客气,他直接起身,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咱们不怕他们报假,因为我们可以在港口设立鉴定司,专门鉴定外来货物的价值。”

“比如他的东西都是什么原料制成,有什么用处,成本几何,在我们大明,又能够卖出多少钱。”

“咱们鉴定出多少,他们就必须得在我们这卖多少,若是觉得价格贱了,那就直接打道回府。”

“退一万步讲,就算让他们定价,咱们也可以在进港后,便让他们洋人自己报意向售价。”

“按他们价征收税收,然后把盖了大明关印的票拟发给他们,让他们不得超过票拟的几成价卖。”

“再告诉我们大明的商人,必须要按这个价格购买,若是高价购他们的东西,便涉嫌偷税,那就得吃牢饭。”

“大明商人的销售价格,涨幅也不能超过一定的规定,同样要朝廷出示票拟,按票拟售价。”

“咱们再成立监商司,专门监管各类商品的价格。”

“只要是超出朝廷票拟的价格,全按偷税的罪名处置。”

“咱们只需把细节想好一些,再布置妥当一些,按价计量税收,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还有,咱们还得设立外币兑换局,规定凡是在大明内交易的,必须要用大明宝钞交易,咱们收税也只收宝钞。”

“所以他们必须要去外币司,兑换我大明的宝钞,才能够在我大明朝的地盘上做生意。”

虽然肯定还是有漏洞,可白银是实打实流入大明了呀。

“光曦,你少说两句。”詹徽见不得他出风头,连忙阻止道:“你不是户部之人,怎能随意开口?”

“启禀陛下,既有先前的例子,咱们便按先前的例子来便是,按前例总不会有大错的。”

“倒是按光曦这般,又要仔细规划,还要咱们自己定价,还要成立什么司来监督成交价格,这实在太费力气。”

“朝廷现在本来就没几个办事的,从哪儿调那么多官儿出来,所以臣赞同茹尚书所说,按货物抽取,既简单,又不用大费周章。”

反正不管顾晨说的对不对,他就是要跟人唱反调。

“怎么没人?”顾晨急了:“那么多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秀才、举人,不让他们干这个干啥?”

“陛下,臣不但觉得要收洋人的税,我们大明商人卖货给洋人,咱们也应该收税。”

“您想,大明宝钞只在大明通行,可大明商人卖货于洋人,洋人肯定是支付金银购买。”

“既然如此,如何不能两边儿都收取一道税收。”

“他们在外赚的是金银,那我们的税就收金银,他们在内赚的是宝钞,那咱们税就收宝钞嘛。”

货物又重又难运,哪里有直接收取金银方便?

“还有,课税司不能由地方布政使司去管辖。”

“所有的税收必须由户部直接管辖,免得地方官员联合商贾,从中动手脚,侵犯朝廷财产。”

历史上隆庆开关以后,大明商业繁荣不已。

那些商人和官员富得流油,而国库自张居正死后却逐渐减少,最后直接把大明给穷死了。

为什么?

因为商税有弊端,因为税收掌握在地方政府的手里,而不在朝廷的手里,所以朝廷才穷嘛。

“那便按这个准备吧。”

老朱想了想,觉得顾晨说的靠谱,便直接吩咐。

“在月泉港口成立监商司,专门巡查交易价格,再设立市舶鉴定司、宝钞兑换司。”

“课税司隶属于户部,各道只有监督的权利,没有插手、指手画脚,更没有调用税银的权利。”

“各司要明确职责、各司其职、不可越权。”

“朝廷成立商监司,十三省全都要成立分司,监管各类货物交易价格,礼部和吏部要准备考试、选取官吏。”

“至于具体的官职品阶,等你们下去商量好了,再递个详细的劄子上来,到时候再说。”

反正这些职位阶品不会太高,所以老朱的要求也不会高。

只要尽忠职守,不要偷奸耍滑、贪污受贿就行了。

“现在收银子还是收货物说好了,咱们该说收多少的事,茹尚书,你觉得该收多少?”

这才是最重要的事,也是决定朝廷收入的关键。

“额……臣以为……”茹太素犹豫了下,还是轻声道:“臣以为细货收取十税一,粗货就十五税一,舶税的话,依旧三十税一为好。”

元朝后期收税不顾人死活,收老百姓的税直接收到一百年后,所以他认为后面定的税最好不可考虑。

“太少了。”顾晨这时候又插嘴了:“不但税收少了,分得也太粗犷了,细货是包括哪些细货?”

“粗货又包括哪些粗货,不说清楚是否太过笼统?”

“陛下,臣以为,应该让户部详细拟好分类,再按分类拟定税收,而且最高十税一实在是太少了。”

“我朝的那些茶叶、丝绸、瓷器、香料等货物何等珍贵?”

“那些洋人恨不得求着卖,他们买回国去卖多少价,那可就不是咱们能管得了的了。”

“所以,臣以为最少最少也应该要十税三、十税四才行。”

“并且商人卖给洋人,要收一道大明商人的税,洋人买咱们的东西离开,咱们也得要再收他们一道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