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都市现言 > 风起时空门 > 第二百四十五章 反应

风起时空门 第二百四十五章 反应

作者:芭蕉夜喜雨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5-02-04 22:42:29 来源:小说旗

年前京城派了监军和总兵至函谷关,岂料半路上让赵广渊派人拦了。

制造了种种障碍。

可能对方以为是大雪封路不得行,才耽误在半路,可现在年已经过完了,怕是怎么也能查觉出些许不对来了。

且西戎和蕃厥的使臣虽说接着洛牙桑的令,在京城假意盘桓,但如今也已动身回国了。京城不会没有动作。

战事已歇,京郊大营出来的二十万大军,虽损了三四万人,但余下的该回京去了。兵部的文书,越王压了许多时日,以议和之事未完成,扣着人不放,现在只怕没有理由了。

方胜的话,众将听在耳朵里,都看向越王,想知道他下一步如何安排。

赵广渊心里倒是笃定,“诸位若有意要离开的,本王决不阻拦。”

现在战事已歇,武将他可以放他们离开,需要的将才他可以慢慢培养,此事凭军功可以升上来好些人,但士卒他不会放。

众将一愣,齐齐表忠心,“末将愿与王爷共进退!”

连展骞和一众京城来的武将都表达了态度。让赵广渊很满意。

“既如此,诸位与本王移驾议事厅,咱们商议一下抚恤金发放及军功封赏等事宜。”

五百万两赔偿款,并几十万只牛羊马都要安置,他还有许多事要做,没空想太多。

到了议事厅,诸将一一落座,想着诸项赔偿物资已是到了很大一部分,众人无不心喜。“这些东西真的不用送去京城吗?”

“不用。”

“京中会不会派人来讨要?”

“自然是会的。但本王有安排。”

众人便不再说话。反正天塌下来有越王顶着呢。

“伤亡抚恤按朝廷旧例,另本王这里想加一条,阵亡将士家中,若有年迈父母及幼小孩子,每户每月再发六斗粮,直至孩子十六岁可以自立。”

众人一愣,反应过来,齐齐替阵亡将士道谢,“多谢越王善举!”

他们手底下谁没有阵亡士卒?家中顶梁柱没了,天塌了。虽说发了抚恤银,但银子若无规划,总有花完的时候。每月六斗粮,虽不多,但起码饿不死了。

熬一熬,总能把日子过下去。

越王此举,只怕要有更多士卒归心。解决了他们的身后事,以后只怕能在战场上拼尽全力。

果然此举一出,函谷关士气沸腾,到处都是称颂越王的声音。之后跟着越王,函谷关大军成为大齐最坚不可摧的一支军队。

此为后话。

且说商议此次抚恤银的发放。既然把赔偿款扣下,只怕兵部是不会再出银子了。只是……

魏佐听了越王的安排,眉头紧皱,本来五百万两银子就不太够用,现在八万多阵亡将士家中,只怕十之**都是有父母妻儿的,每月再多添一笔,这哪里够。

“银子怕是不够。”

“银子之事不必忧心。还有这几十万的牲畜,等卖了就能换到钱了。且开了互市,商人商队齐聚函谷关,这各种关税商税,亦能覆盖。”

这互市还没建呢,效果如何尚未可知,王爷今日就想把明日的钱花了。

魏佐只想抚额。

赵广渊看出他的困顿,扔给他一块黑牌子,“这是本王在四海钱庄的令牌,若银子有缺,可凭牌去取。”

魏佐慌忙接住,只觉千金重,“怎能要王爷的私银?”

众将也是不同意,纷纷表示会帮着出银子,并宣传互市一事,都说要致信家人或联系相熟的商人,让他们带着物资和银子来换牲畜。

抚恤银怎能由王爷来出呢。

阵亡的那些将士也有他们手底下的人。

只有路夜知道,四海钱庄是王爷的私产,越王这些年把四海钱庄开遍大齐,富可敌国。

区区几百万上千万两银子,不在话下。

只是在座的众将不知道,见越王如此大气,心系手下的将士,越发乐意跟随。

议完事,赵广渊留下心腹说话。

“如今西北四塞,已尽数效忠本王,西北大门无忧。宁武关,陇关,大散关,加上函谷关,本王手中已有七十余万大军。已不惧朝廷。”

“恭贺王爷!”众心腹喜不自胜。

赵广渊用手压了压,“千里长征,这才走了第一步。凭函谷关退敌之功,并开互市之绩,本王可上书试探皇上为先太子和吕家翻案。若皇上不允,咱们再议下一步动作。”

“是。”

无论如何越王现在有了七十万大军在手,还有昌平和越州十万兵马,再加上函谷城,并函谷关周边八城尽在越王之手,进可攻退可守。

“之前平罗、化隆、乐都、古西四县因延误粮草,已上疏朝廷换知县,怕是不久就要上任了,不知来的是谁。”

“来的只会是本王的人。如果不是,本王也能换了他。”上任之人只能是他的人。蒋项的秘信他已收到,来的人都是他安排的投诚于他的人。

“这四城离函谷关最近,先前一直做为物资供应地,今后互市一开,商人商队只怕仍会选择这四地做为中转,本王打算派兵驻守,一为保护,二为与衙门互相辖制。”

“并平桥、兴邑、扶风、留坪四县,虽本王早几年前就开始运作,但仍是需要派兵驻守。此四地虽是次级补充县,但因京城或东边来人来兵会先到达这四县,这四县做为东守关隘,兵力还需增派。”

“是。”众心腹纷纷应和,“派驻兵一事,交由何人主办?”

赵广渊想了想,“交由方胜主办。”

“方胜是否可全然相信?不然交由江将军或路将军?”

“不必,他们级别不够。”调动兵马仍需守将下令。“用人不疑,疑者不用。我相信方胜。”

“是。”

又提到此次军功,“只怕兵部不会受理。”

“不会,只要朝廷不打算与本王撕破脸,就会按功封赏。即便不受理,本王给他们受封赐赏便是。”

只不知朝廷肯不肯让这么多人现在成为他的人了。

众人应是。都上了越王的船了,什么时候封赏倒不重要了。可能心中盼的是更大的封赏。

众人又议开放互市一事……

隔天函谷城就招幕了数百工匠,前往函谷关外五十里处开山僻路、建集盖铺子。

赵广渊也传信手下,让自己的商队前来函谷关,并命人知会相识的商人前往函谷关交易。

几十万匹牲畜,每天的粮草也是个颇大的数目,这些天函谷城原本出外避战的百姓都回来了,人人都有事干,且人手还不够,又紧急从近四城远四城调集数千百姓过来喂养牲畜。

函谷城从未有过的热闹。

四面八方的百姓,过了年正闲得慌,听说函谷城要人,包吃住,每天还给五十文的工钱!听说有许多牛,开春可买回家做耕牛使,得到消息,那是携家带口了来。

每天在城门口排队进城的人能排出十里外去。

林照夏带着府内不多的丫环忙着这些庶务,忙得飞起。把府兵都捉来干活了,人手还是不够。

“想锦绣她们了啊,这西北怎么找几个能识字会算帐的丫头和账房这么难呢?”

忍不住跟赵广渊抱怨。

赵广渊每天忙着外头的军务也是分身乏术,但每天还是会按时回到家中,听妻子的唠叨。

“过几日就好了。我的人已在路上了。锦绣她们也在路上了。”

林照夏倚在他怀里,闭着眼睛享受他轻柔的按摩,“你真的决定了,不回京城了?”

“不回了。我已上书要求皇上为我胞兄和外祖父一家平反。等着看他的态度。”

“皇上不会同意的。”

“不会同意正好,我就在西北,当个西北王。”

“下一步呢?”

“下一步等京城反应。”才决定如何走。

林照夏叹了口气,任重且远啊。“你出门时,多带些侍卫,别给人算计了。你要出了事,我和儿子怎么办?”

“我会小心的。儿子身边也放了不少人,都不错眼地看着他。”

提到儿子,赵广渊眼神一亮,“没想到我儿如此聪慧,一点就通,现在已能跟着我办些庶务了,方胜、路夜和江环等人也抢着指点他,夸他有天赋。”

林照夏笑了笑,“也多亏你在他小的时候就打磨他。有了基础,学起来就不难了。”

想起前几天回到现代帮长至办休学,林照夏也不知道留儿子在这边是好是坏。瞧着他跟屁虫一样跟着他爹,还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

也不知是好是坏。

知她心思,赵广渊安慰道:“你莫要替他忧心,他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盼着他平安就好。”

聪慧也好,愚顿也罢,都是他们的儿子。只盼他平安喜乐就好。人的一辈子,其实不长。

函谷关这边消息捂得再严,消息也传回了京城,同时越王的奏疏也递到了皇上的龙案上。

听说越王私自与西戎和蕃厥签了议和文书,并把赔偿的物资私自吞下了,满京城哗然。

“越王是不是太狂妄了?竟然越过朝廷,越过皇上,私下签了议和文书?”还侵吞了赔偿银?越王是要干嘛?

“是不是以为打了胜仗,就天下无敌了,不把皇上放在眼里了?”目无君上,此乃大罪。

莫不是要反?

太子得知此消息,把屋里的摆设都砸了一遍,连挂在梁上的幔帐也未能幸免。

“这么大的消息,为何没人传信孤王?”

可恨他还陪着西戎和蕃厥的使臣在京城商讨议和条款。领着他们吃吃喝喝,四下赏玩!太子现在有一种被人耍了的羞耻感,恨得他想提刀杀人。

众慕僚吓得不敢出声,越王这么大的动作,胆大包天啊,这是明着要反了啊!

秦王府,秦王楚王半晌没找到自己的声音。

和西戎两国使臣吃吃喝喝,陪他们赏月观花,他们兄弟亦是想从中分一杯羹。

议和三十年也好五十年百年也罢,史书上定要留下他们一笔,不惜和太子假意修好。结果一觉醒来,两国使臣悄悄走了个干净。

然后再得到消息,老七那个狗东西竟在函谷关与两国签了议和文书?

还说是什么《函谷关和议》!

签了不说,还派人抄录了一份送进宫!如此目中无人!

赔偿的银子和各项物资,比他们先前商议的还要多,众臣听说无不满意。可这结果,文书上说了,此事由越王主理,也只认越王。

几个意思?越王要不在了,这文书就撕毁,不认呗?

秦王想到太子看到这份文书时,那脸上的黑青和狰狞之色,只觉得解气。解完气又觉得被老七耍了,一口气堵在胸口。

还有父皇,怕是在他们走后,能把御书房砸了。蒋项那个狗东西,现在只怕称病在家闭门不出了。

“皇兄,老七这是公然要反?”

“他暗里要反,可明里却不是。你没见他把议和文书送到父皇案上了?态度恭敬不说,与对方议的赔偿比我们议的还多。谁能说他个不是。”

“可他把赔偿银和其他东西扣下了。”

“那五百万两银子只怕不够发放阵亡抚恤的。若是父皇不吱声,只怕老七要自己垫呢。”

“可老七还把京郊大营二十万兵马扣下了。”

“如今只有十六七万了。而且他虽扣下,但他说要反了吗?”

“这还不叫反?”这都不叫反,那要叫什么!楚王只觉得了解的老七还不够。只知他藏了实力,没想到现在竟做到这一步!

“他不过是向父皇讨一个翻案旨意罢了。他奏疏上也说了,想以战功和开放互利的利国利民之举,讨要一个翻案的旨意。谁又能不赞他一声高义呢。”

老七此举着实奸滑。朝臣反对过后,想到这其中的好处,估计也会闭嘴。毕竟谁签不是签呢。

反正战事停了。还大胜。于他们又有什么坏处?

且做了大齐立朝三百年没人做到的事,开了互市。干净利落,一锤定音!

“且他不会反父皇,反的只是太子。怕是要逼迫父皇易储。”

楚王听得眉头直皱,被这一连串的消息击得回不过神来。

老七不会反父皇,会反太子?

太子之前派了数波人暗杀他,是不想他再活着回到京城。老七也不是蠢的,太子和他只能活一个,自然是想易储的。

只是……

虽然他们兄弟也想把太子从储君之位上撸下来,可如果老七坐上了那个位置,他们还能赶得他下来吗?他们还有机会吗?

现在看来,老七比太子还难对付。

而且那个林姓小子,竟真是老七的亲儿子!

太子的怀疑是对的。

这令他们兄弟感到无比震惊。他们下的药没用?老七这个儿子是什么时候生的?不是十三岁了?是在去皇陵之前生的?

满京城都在议论越王私签议和一事。

百姓对谁签了议和文书没多大感觉,反正知道不打仗了,边境又太平了,敌人还赔了他们数都数不完的银子和各种牲畜给他们。要不是路太远,他们都想去买几头牛回来耕地。

百姓听到消息只感到欢喜的。

倒是满朝文武大臣,震惊不己。

越王有嗣!

原先还可惜他若争储,却无子嗣这最基本的竟争条件,可现在传回来,越王有子嗣!

这消息对于那些私底下已经站队越王的大臣,高兴坏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