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青春校园 > 元朝奇葩九十年 > 第三章 治天下(二)

元朝奇葩九十年 第三章 治天下(二)

作者:高十翼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2-01 16:05: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两都巡幸制

从忽必烈对文天祥四年的漫长劝降道路上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一个排斥中原文化的人,恰恰相反,他还积极推进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融合,遗憾的是,直到他去世,大元朝都没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而后的皇帝又一门心思搞内耗,所以大元朝不足百年而倾覆。

大元朝是明确有两个都城的王朝,即元上都和大都,大都以后的出镜率还挺高,我们现在先说上都,元朝的好多制度几乎都是在这里形成的。

蒙哥(拖雷家老大,忽必烈排第二,阿里不哥老三,哥仨都是大蒙古国大汗,兄终弟及)在位时,忽必烈受命建立金莲川王府,总领漠南事务,1256年刘秉忠奉忽必烈的命令,在桓州城东、滦水北岸建城,是为开平府,1263年改开平府为上都,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定都上都。1272年改金朝国都燕京为大都,开始扩建(也为后世的北京城打下了基础),1274年忽必烈在大都接受朝贺,大元朝定都大都,从此大元朝就有了两个国都,两都巡幸制逐渐形成。

两都巡幸制并不是像我们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而造成的,而是大元朝皇帝为了平衡南北,加强对草原各部族以及中原的统治而形成的,同时还可以让后世子孙保留草原上的生活本事(这和清朝承德避暑山庄秋围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年的二月或者三月,皇帝从大都出发去上都,到九月或八月再回到大都,一个地方差不多待上半年,颇有不偏不向的意思。

两都巡幸时候,场面也非常盛大,只留下少量官员和一个皇族管理政务,皇帝带着所有妃子、皇子和大量大臣、军队一起行动,不难想象场面有多壮观吧。

尽管两都巡幸制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但也是一个劳民伤财的活计。

忽必烈作为两都巡幸制的确立者,因他自己喜欢象舆(你没看错,就是四头大象驮着的轿子,不知道那时候人是怎么驾驭四只大象同步的,关键这速度也不快啊,我只能说这位朋友兴趣特别),经常乘坐在两都之间往返,而使巡幸的队伍更加庞大。

马可波罗曾亲眼目睹过忽必烈乘坐象舆出行打猎,四只大象驮着一个木楼,左右有上万名随扈,以至于他感慨说:“娱乐之甚,世所罕见。”

忽必烈喜欢大象,所以就下令地方官员向他进贡大象,并有了上贡、出行等一系列制度,在1287年忽必烈平定乃颜之乱时曾用过大象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因为他乘坐象舆太过烧包,差点被叛军包了饺子,全赖属下死命相救,最后舍弃象舆骑马脱困。

四等人制度

四等人制度到底存不存在的争论,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歧视上,其实主观上讲这应该是没有的,至少在最初是没那么强烈的。熟悉草原游牧同胞们生活习惯的人就会知道,他们生活简朴,想法也简单。

对自己的财产大抵会说有多少只羊、多少头牛或者多少匹马,羊么今年生的小羊羔多少只,去年留下来的有多少只等等。做生意也嫌一头一头数牛羊太麻烦,直接是这一群有多少只,什么价位,不要怀疑,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就好比没有粮仓会给你按斤售卖粮食一样,咱都上吨,这种计量方法在商业往来上或许弊端不大,但是用在治国之上,就要老命了。

对于外人他们是佩服有真本事的人的,例如射雕英雄传里面的郭靖和丘处机,这都是有大本事的人,因此当时在草原被待为上宾(虽然是小说情节,但却是现实,有机会欢迎大家亲身体验一下来自草原同胞的热情)。

元史上讲,蒙古人作为统治民族列为第一等级,其他根据所征服地区民族的时序,又依次分为色目人、汉人、南人三个等级(注意,这个等级分类不是以民族、信仰、身份、文化等分的,是以被征服的先后顺序,这也是我说四等人制度主观上是不存在歧视的原因,大概率是习惯使然)。

这个四等人制度最初只是为了便于对统治区域内的人进行管理,从情理上来说,四等人制度在元初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治国要依法治,情理治国,变数太大,毕竟人的好恶不同,到后面就会慢慢变味,以至于客观上存在了歧视。

两制并行和行省制度

考虑到蒙古人数量问题,大元朝采用的是内蒙(草原制度)外汉(中原制度)两种制度。

忽必烈没建立大元的时候,就崇尚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大元建立之后,忽必烈接受刘秉忠等人的建议,基本沿袭了金、宋旧制,也对蒙古旧制进行了改造,下令敕造太庙(但依然坚持老传统秘葬)。

在朝堂上设置了中书省行使宰相之权,枢密院统领全**队,御史台监察天下,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及吐蕃地区军政,在地方实行行省(这也是现在行省制度的初始形态)和路、府、州、县制,把全国分成了十个行省和两个特别行政区:辽阳行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地区,省治辽阳;河南江北行省:包括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省治汴梁(开封);陕西行省:包括陕西省以及内蒙古、甘肃部分地区,省治京兆(西安);四川行省:包括甘肃省、宁夏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省治成都(成都的名字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甘肃行省:包括甘肃省、宁夏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省治甘州(张掖);云南行省:包括云南全境以及四川、广西部分地区;泰国、缅北部分地区,省治庆中(昆明);江浙行省:包括浙江、福建两省和江苏南部地区,以及江西部分地区,省治杭州;江西行省:包括江西省大部和广东省,省治龙兴(南昌);湖广行省:包括湖南、贵州、广西三省大部以及湖北省南部地区,省治鄂州(武汉);岭北行省:包括中国内蒙古、新疆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以及蒙古国全境,省治和林(改称和宁,现属于蒙古国);中书省直辖(腹里):包括河北、山东、山西三省,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此外总管全国佛教事务的宣政院,直辖西藏以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虽然管理机构设置上承袭了宋金和创新,但是在元朝官方机构中大蒙古国的官职也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分布于每一级官方机构之中,且具有绝对领导地位。比如行省作为大元朝最高行政机构,设丞相一人,蒙古人担任,在路府州县蒙古人必须任达鲁花赤(行政长官),色目人任同知,其他的低级官员才可以由其他汉人、南人担任,这就造成在中央核心机构蒙古人占绝对多数,而在地方又是其他族人占大多数,有点头重脚轻的意思。

在这种二元制度下,大元朝黄金家族掌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其他蒙古贵族控制在国家的中枢,负责制定国家政策,蒙古人在大元朝享有许多特殊待遇不纳税、不服徭役、当高官(元朝废除了科举制度,这个后面讲),而汉人、南人却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为了维护蒙古人的特殊地位,忽必烈还下令实行分居制和禁止通婚制度,这都为后面国家矛盾激化埋下了祸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