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负责珠宝玉器,刘明负责书画以及纯金饰,何尚坤负责陶瓷,剩下的都被归入杂项,由莫老负责。
看完总报表,几个人一人一个笔记本,跟着王大川转移阵地到了库房,开始了艰苦的核查工作。
李逸先摆弄了一番电脑,发现玉器被分成了翡翠、和田玉、古玉以及其他四项。珠宝虽然也只分了四项,但相比起玉器来,却要复杂的多。
珠宝的第一大项是宝石,包括钻石、祖母绿、红蓝宝石和其他四个小项。
第二大项是半宝石,包括水晶、碧玺、珊瑚、玛瑙和其他共五个小项。
第三项是人造珠宝,包括合成宝石以及其他两个小项。
第四大项则是珍珠,分为海水珠和淡水珠两小项。
这些东西,每一件都有一个唯一的编号,而且这个编号很长,包括了收货时间、分项代码、次序代码、收货鉴定师代码等等诸多信息。
珠宝的摆放,是按照收货月份来的,同月份收上来的珠宝玉器基本都在同一个货架上,和编号一一对应,按道理应该比较好找。
但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因为这些收上来的东西又卖出去了很大一部分,调整摆放顺序后,难免会发生一些混乱,这就给核查工作增添了很大难度。
更别说看完东西的真假之后,还要对收货价以及建议售价做出评估,发现有问题的还要在电脑上进行标示,这工作量……他们几个又没有鉴灵牌,一下这么大量压下来,能保证每一件都看得准吗?可如果保证不了,这项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刘明看到李逸眉头都快挽出花来了。不由失笑,
“其实这项工作,我们差不多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有问题的早就揪出来了,尤其是这些历年积存的。说是要看,其实我们每次只需要看还没来得及核查月份的,其他的都是直接签字了事……”
我去!原来还有这么个关节在里边!我就说嘛,不可能安排这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之前负责珠宝玉器的王老水平很高,只不过最近身体不太好,请了长假,所以你只需要看他没有核查过的部分就行了。喏,从11月这里开始。没多少吧?”
李逸一看,还真是,虽然因为收上来的晚,还没来得及卖出多少,可珠宝玉器卖断、死当、赎回期内全部加起来也才不过才800多件,还不到先前他认为的八分之一!
真是的,也不早说,差点没吓屎宝宝……
李逸拍了拍胸脯,一扭头,看到莫老和何尚坤都是一副很嗨皮很灿烂的模样。不由翻了个白眼,还能不能愉快的玩耍了?一群老不修!
老不修莫老笑眯眯的看着李逸,
“小李。
廉痴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竹刻家封锡禄的号,封锡禄兄弟三人,均为嘉定派竹刻名家,人称“嘉定竹刻鼎足”,其中以封锡禄最为杰出,现有传世作品《竹刻罗汉》,藏于沪城博物馆。
收货的鉴定师认为这是晚清某不知名雕刻师的仿作,但是因为雕工精巧,皮壳自然古朴,无做旧痕迹,所以价值较高,给出的建议售价为8.8万元,收货则只花了3.2万。
竹刻香筒属于案头文化的小摆件之一,过去一些读书人喜欢把一些熏香置于书房,因此就需要专用的香筒。
这种香筒一般分为两类,一类就像是这个香筒。这种筒装的熏香是不燃的,没有明火,不会冒烟,但是能发出一股幽幽的香气,所以特别适合放在书房案头。因为需要发散香气,所以大多采用透雕之法。
还有一种香筒则是专门用来焚香的,因为需要香气向上升腾,所以这种香筒一般不会镂空,而且内部还会多出来一个筒胆,胆内底部会有一个眼,用来安插稳固熏香。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有关书香门第这个成语释义的一些争议。
书香门第中的“香”字,目前一共有三种解释,最为人们接受的一种是把“书香”二字联系起来理解。相传,古人为了防止蠹虫咬食书籍,会在书中放置一种芸香草,这种草有一股清香之气,夹有这种草的书籍打开之后清香袭人,故而称之为“书香”。
第二种解释,认为“香”代表了祠堂、家庙、家谱,代表了一种传承,因为只有有传承的人家才能称得上是“门第”。
但也有人不认可上述两种说法,他们认为书香门第中的“香”,从字面理解指的应该就是这种香筒里放置的熏香。相比前两种,这个解释稍稍有点牵强,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刘明先拿起香筒,看了一会儿说道:
“我主攻的是书画,所以就只能点评一下这个图案。香山九老图是竹刻里边最常见的题材之一,从这件东西来看,整个布图非常合理,人物、树木、岩石比例适中,搭配和谐,画面也比较精美,我认为是一件精品。”
说完,他将香筒递给何尚坤,
“你也经常看到不少瓷雕,发表一下意见呗。”
搞什么搞,瓷雕和竹刻根本就是两回事好不好?这个刘明,工作都不忘了开玩笑!
何尚坤摆摆手,示意他将香筒还给莫老,杂项大家都看不清楚,他又何必班门弄斧?
莫老点点头,带着考究的目光望向李逸,
“小李你怎么看?”
李逸从刘明手中接过香筒,仔细打量了一番,说道:
“竹子确实是老竹子,不过这物件不是什么不知名的竹刻家所作,这应该就是封锡禄本人的作品。”
刘明和何尚坤同时一惊,你小子,一个学珠宝玉器的小字辈,在莫老这种大家面前,你也敢乱点评?你知道真品和仿作的价差吗?你知道这个观点一旦成立,就代表着一个大漏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