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李逸说香筒是封锡禄本人的作品,莫老不动声色,接着问:
“为什么?”
“朱鹤所开创的嘉定竹刻最擅长深刻,透雕、高浮雕技法常结合使用,其雕刻效果立体感很强,有的地方更接近圆雕。嘉定竹刻在清初进入全盛时期,吴之璠、封氏兄弟、周芷岩分别在浮雕、圆雕、阴刻方面将嘉定竹刻继承、创新,并带动嘉定竹刻进入了所谓的黄金时代。”
“封氏雕竹传承了这一刻法,尤以圆雕见长,封锡禄更是人称‘竹刻王’。他的作品,往往有一个特点很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对打磨的处理。封锡禄的精品之作从来都不打磨,而是直接用一种特殊的刀具刮削,这件香筒上,采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地方,至少能找出来七处!”
莫老一听,激动的站了起来,
“七处?哪七处?”
“这块岩石上两处,这里一处,还有这里……”
李逸将七处地方一一指出,言语间充满了坚定的自信。
其实,如果换成两天前,他都未必能够找出这么多的地方,可自从他得到那串全手工手串又经过胡志远的指点,他对这种刀法的理解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日千里,而这件香筒,算是正好撞到了枪口上了!
莫老根据李逸的指点,每一处地方都用指肚轻轻的摸了摸,然后笑着摇头,
“后生可畏,真是后生可畏啊!这种刀法我只发现了一处,还以为是偶然,所以一直拿捏不定。没想到你小子只不过才看了几眼……不得了,竟然一下发现了七处!这件必是封锡禄晚年的精品无疑!”
看到莫老竟然肯定了李逸的看法。刘明和何尚坤都呆住了。封锡禄的作品究竟能值多少他们不确定,但是,身为一名资深鉴定师。又在通瑞宝服务多年,对于水平差不多、年代也差不多的竹刻名家的作品究竟能卖多少钱这一点。他们大概还是知道的。
像这件,个头这么大,又被莫老称为精品,上拍的话,300万可能有点悬,但260万以上那是绝对没有一点问题的!
而收货鉴定师给出的建议售价只有8.8万元,这一下就差出来一个250,五分之一的奖励。虽不够再买一辆x5,可绝对够这小子再添一辆x3了!
“春拍又多了一件精品啊!现在时间还早,宣传得力的话,我估计能拍到450万,哈哈,小李,你的x5回来了!”
我去!刘明和何尚坤几乎同时在心里大叫一声,封锡禄的作品竟会这么贵。可是,那时候正是清三代的鼎盛时期,那几位爷会用这杯子?
仔细检查了御制两个字,确定不是后来添加上去的之后,李逸低头沉思起来。
这粗制滥造的东西多半是哪个靠造反起家的家伙用来唬人或者自娱的,因为既然加了“御制”这两个字,那用这玩意只是不怕死还不行,不管真伪,你还得有那么个说得过去的身份才行。
康熙当朝,吴三桂是称了帝的,不过据传吴三桂在任平西王时,就穷奢极欲,极尽奢华,他估计就是死也不会用这么粗陋的东西。台湾郑家没称帝,噶尔丹不是汉人,用也多半不会用汉字。
雍正年间那几次叛乱也都是少数民族。至于乾隆,乾隆年间有叛乱吗?答案是有,可《书剑恩仇录》上金老爷子已经告诉我们了,那是回疆,还是少数民族!
那会是谁?民间艺人闹着玩?开玩笑,那可是要满门抄斩的!
用鉴灵牌鉴定了一下,只说是清康熙年间,制器的也是一无名之辈。李逸看了一下收货鉴定师写的鉴定,说疑是朱三太子所用。朱三太子是谁?
手机百度一下,李逸感觉有点明白了。
朱三太子名叫朱慈焕,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第五子。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朱慈焕隐姓埋名,先后多处安身。虽然其本人并无复明逆反之意,但有很多人借着拥立他的名号从事逆反活动,朱三太子在当时就是造反的一种旗号。
这么说倒还真是有这种可能,想那些造反的粗陋之辈,估计也就配用这种粗陋不堪的杯子……看看时间,又看看其他几人还都在忙碌,李逸决定晚饭的时候再问问他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说法。
再说了,还剩那么多件,说不定还能发现什么奇葩的东西,到时候一块提出来,也能节省他们不少时间。
果然,当玉器快要看完的时候,他又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东西,一件商周时期的玉跪人。
夏与商早期的玉器比较少,到了晚商,玉器才有了迅猛的发展,这其中,殷墟妇好墓所出土的玉器最有代表性。
妇好是商王武丁比较宠爱的一个妃子,在妇好墓一共出土了5个跪人,其中3个是玉质的。
那3个玉跪人都是圆雕,人物外貌的眼部非常夸张,呈“臣”字形,大鼻子和猿猴般稍稍前凸的嘴也非常的显眼。就整件玉雕来看,造型呆板僵硬,线条、玉质看起来都比较差,更不符合现在的审美,如果不懂得这东西,看起来就会觉得很假。
不过夏商周的玉器基本上都是这种模样,一是因为当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另一个则恐怕是因为文明的发展导致对事物的认知不同,这方面,一些史前文物给人的感觉更加强烈。
玉跪人的谐音“遇贵人”非常吉利,在当时应该很流行,这一点从妇好墓的出土就能看出来,一共755件玉器中就有3件玉跪人。
可这件收上来的玉跪人就不太一样了,虽然看起来也颇为古拙,但是那种刻意为之的痕迹颇为明显,造型也更为精致圆润,很明显是件仿品。
仿品也收?还是鉴定师打眼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