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乙三、菩提道,分三:

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诸位法师慈悲! 诸位菩萨! 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三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我们净土宗的念佛法门,它整体来说,是一个弥陀本愿所加持摄受的法门,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中创造一个佛号以后,在我们的生命当中,会产生两种强大的力量:一种是我们内在的心灵的力量;一种是外在的佛陀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会在心中同时出现。那么透过我们一种正确地调伏引导,这两种力量会慢慢地心心相印,感应道交,当然这个感应道交,它是两种力量的结合。

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要建立起来,就是心力跟佛力的结合,到底是谁来主导?这个是很关键的一个思想。佛教的感应道交,它是由内而外,是内因缘来带动外因缘。那么外道的感应道交,比方说,你跟鬼神感应道交,跟上帝感应道交,跟大梵天感应道交,他们的思想是由外而内,是上帝、大梵天来主导我们,不管你内心是怎么回事,反正外力是决定一切。这种因缘观,佛教是反对的,叫邪因缘论。佛法的感应道交,是建立在一种正确的因缘,就是由内因缘带动外因缘,心力来带动佛力。也就是说作为佛陀、阿弥陀佛的功德,他无量劫的修学已经修圆满,但是佛陀要加持到我们的生命里面,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

诸位!佛教的根本思想是诸法因缘生,所以佛陀对我们的加持,肯定是一种有条件地加持。不是说你怎么样,佛陀都能够加持你,那你这个就无因缘论了。佛陀可以无条件地加持你,你这个是破坏了佛教的根本思想。所以,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佛陀对我们的加持,是建立在因缘的基础之下,就是有条件地加持。简单地讲,当你准备好了,佛陀才能出现,当我们的内心已经是达到一个水平的时候,“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而不是说“菩萨影现中”,然后你才“众生心垢净”,这个是错误的因缘观。我们先准备好了,佛陀才会出现。

所以,所有净土宗的人,虽然我们面对一个强大圆满的功德力,但是重点是:你准备好了没有?佛陀早就准备好了,但是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双方都要做一些准备。

净土宗到底要准备些什么事情?简单讲一句话就够了:有志于往生的人,你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就是准备这件事情。

首先,我们必须要在内心当中,降低我们的生死业力。我们前面讲到了忏悔跟调伏,忏悔是对业果的观照,去忏除我们已经造作的罪业,尤其是增长业,就是你长时间一而再 再而三去造作的业,这个业是一个强大的生死业力,这一块要先忏悔。我们必须要在临命终的时候,创造一句佛号,这个佛号往下轮回力量的业力,要降到最低。所以,忏悔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当然它的重点在“断相续心”,这是第一个,对于今生已经造作的业,如法地忏悔,然后断除它相续的恶念。

第二个,你要做的就是调伏了,找出你生命的盲点。我们今天会来三界投胎,合理地推论,你一定有问题,除非你是再来人。你今生会再来三界一次,你前生临终的时候,一定是仁者心动,如果不是风动幡动,你前生临终的时候没有动念头,你不会坐在这里了。那个念头的动,就是你的盲点——“爱取”。我们每一个人动念头的方向,可能是不太一样。有些人对色身动;有些人对感受动;有些人对内心的法心动;有些人对外境动。

总而言之,我们的四念处观,就是你必须很诚实地找出你的盲点,把你对这种身受心法的“爱取”调伏下来。“爱取”的烦恼虽然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去刺激你过去的业力,它会去滋润、去带动阿赖耶识的业力,让这个业力变成“有”支——一种强大有生命力的得果报的业力。所以,你不是忏悔就好了,你不能去唤醒过去的业力,你必须让它沉淀下来。

所以,我们的业力有两块:第一个,你今生造作的业力;第二个,你过去的业力,你也不能去刺激它。所以我们一方面“如法忏悔”,一方面“调伏爱取”。

总而言之,我们每一个人创造一句佛号,你一定有两种力量存在:一个往上的愿力,一个往下坠的业力。你必须在临终之前,想办法把你每一句佛号的业力降到最低,只有这句话而已。把你的佛号的业力,透过你的忏悔修止观,把这个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是你要做的基本功。

当然,佛号不能只是调伏生死业力,它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引导——就是愿力!净土宗的圆满,它的愿力应该是两块:一个是往生的愿力;一个是成佛的愿力。这两个都必须具足两种力量的结合。那么往生的愿力这一块,我们到了后面的单元——《念佛篇》、《净土篇》再来谈。

我们先来谈谈成佛的愿力。这个菩提愿力,就是说你往生只是一个过渡,真正的目的是要为菩提道求生净土。所以我们来谈谈,当我们已经忏悔,已经调伏了以后,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发起广大誓愿的时候了,以此来正确地引导佛号。总而言之,我们必须做好临终的准备,所谓的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就做这件事情。

好,我们来看看,如何把这个佛号的愿力提升起来。我们来看看菩提道。

大乘的菩提道有三科:一总标、二别明、三结示。

丙一、总标

(一)平等观

我们先看第一个总标,请合掌。

那么发菩提心,首先就要考虑到安住的问题。安住是怎么说呢?“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大乘佛法在修行的当中,它这个实相的概念,什么叫实相呢?简单讲就是一种平等的概念。什么叫平等呢?就是离开对立。我们前面讲到忏悔也好,讲到调伏也好,其实都是对立的。人天乘的这种业果思想,乃至于二乘的解脱道的观照,都是对立的。

比方说,你忏悔的时候,你是用善念的相状来对治恶念的相状,因为你忏悔是依止什么?惭愧心!什么叫惭愧心呢?“崇重贤善,轻拒暴恶。”你赞美善法的功德,呵责恶法的过失,这个就是对立。可以理解,刚开始都是对立,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用善念来对治恶念,这是第一个。

到了解脱道的时候,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用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我们对于这个身心世界的常乐我净的爱取。所以在这个方便道里面,不管是忏悔,或者是修止观的调伏,都是对立的。

但是,到了大乘佛法就不能这样子了。大乘佛法的修行,就不能有对立的思考了。那么不能对立,它必须要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就在这里而已。它是在一个心性的角度,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忏悔,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对治,这个就是平等。你忏悔是住在善念来对治恶念,你调伏是站在清净念来对治杂染念,你住的都是一个相状,相状它不能圆满。因地不圆满,果地就不圆满,所以我们不能住在相状,不能“住相”来修心,不可以!

所以,在这个地方强调了,我们的根本思想就是“云何应住”,用善念来对治恶念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住在善念,要住在本来无一物的心里面,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去对治。它这个地方,大乘佛法的平等观,就是不能有对立相。因为一旦落入了对立,你就不能圆满!这是第一个概念,平等的思想。

(二)中道观

第二个,中道的思想。实相它必须掌握两个原则:无相跟无不相,就是空性跟妙有。所以,你一旦听到大乘的思想,讲到菩提心,它一定不能离开空正见。因为你没有空正见,你不可能发起菩提心。你心中有一个相状,你不可能对所有众生释放善意的,不可能!你一定要把心中所有的相状都拿掉,一个人心中没有恨也没有爱,什么都没有,才能够发起菩提心!

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讲离相,离相不是清净的意思,清净也是一种相想,它是离开杂染相,离开清净相,我们可以方便说是离相清净,但是那个相,它也不是清净相,它是离一切相。所以菩提心跟空正见,它永远是保持平衡状态的。菩提心肯定有相,菩提心有两个相状: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一个佛道的相让你去追求;一个众生的相让你去悲悯。但是这是站在什么基础呢?站在无相的真如的角度去发心,才可以广大圆满。

所以,你如果要修行大乘佛法,走上菩提的道路,你要掌握两种思想:第一个,离开对立;第二个,永远保持平衡,中道平衡,空有的平衡,空性的真如跟缘起的菩提愿要保持平衡。

其实佛陀的说法,我们可以照《法华经》上说,佛陀的说法他掌握了“权”跟“实”两种概念。权法就是方便。比方说,佛陀一开始说造善,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这句话没错吧?所以鼓励我们断恶修善。但是佛陀又说,快乐的果报是有过失的,那么一个人在人天乘的时候,他为什么造善呢?他就是有一个安乐的果报,让他去当作目标。现在佛陀把安乐的果报也否定了,说安乐的果报是无常无我的,你应该追求涅槃;到了大乘佛法,佛陀说,涅槃的相状也是生灭的,究竟义来说,是了无所得。所以佛陀的说法,他是一层一层的,先开方便门,最后示真实相。

如果我们现在已经准备好走大乘的时候,你该是接受大乘思想的时候了。因为你必须有一个大乘的心态,你生起的这个佛号,才可以完全相应于无量光无量寿。如果你跟阿弥陀佛要全面性的感应道交,完全的心心相印,你必须要成就大乘善根!否则,你只是局部的感应道交,因为你的心态是有限量的,佛陀是无限量的,这两个不相随顺的。

我们不一定要具足佛的功德,这个是要等待时间,但是起码你的心态跟佛的心态,必须是同一个档次,必须要随顺,叫顺从。你们两个是走在同一个高速公路上。虽然佛陀走在前面,你走在后面,你缺乏的只是资粮,缺乏只是时间而已。所以,如果我们今天要真实地跟弥陀全盘性的感应道交,那么这个时候该是我们开权显实,开显真实的心性的时候了。

丙二 、别明,分三:

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好,那么我们怎么进入大乘佛法呢?我们看下一段。

别明分三段:一、破除虚妄;二、开显真实;三、功德超胜。

丁一、破除虚妄

那么开显真实的心性,首先要先破除虚妄。因为虚妄相在那个地方干扰,你就很难把真实的东西显出来。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先看这个无分别智这一块。

我们在面对相状,当然这个相状不是外境的相状,我们现在谈到是内心的相状。我们内心有两种相状。如果你稍微再内观,你就会发觉,我们的心经常会有两种相状:第一种叫做依他起性;一种叫徧计所执性。

依他起性是什么?这个依他,“他”指的是因缘,由因缘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这个叫依他起性。

徧计所执相,就是由你的妄想、名言分别所安立的相状,叫徧计所执性。

所以,我们现今要走入大乘佛法,开始清除垃圾的时候,第一道垃圾要清除什么相状呢?清除你的名言、妄想所安立的相状。比方说,我们喝一杯咖啡,你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你会有一个相状。如果你这个人福报很大,你这个舌头跟咖啡接触的时候,会有一个甜美的相状出来,不是咖啡好喝,是因为你还有善业力,这个善业力它会把外境变成美好的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本身,还没有加上你的诠释,你还没有产生各种想象,这第一念,第六意识的第一念,这个叫依他起性,这个只是完全的业力的显现,这一块没有错。

诸位!佛法的空性,你不能违背因果思想,因为这是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你喝咖啡,你感到咖啡甜美,那是因为你福报大。所以,我们跟外境接触的第一念的影像,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丑陋的,这个第一念的相状都要保留下来,因为它是因果的法则。

但是你第二念,开始加以形容的时候,这个咖啡不错喔,是我去年在哪里买的,开始加以比较,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颠倒了。因为这个相状就很可能带动你的执着了,它已经为你的爱取做布局了,它已经偏离本来面目了。本来你的业力的相状,就这样子而已,那样就是那样,你给它安立了太多的名言,加油添醋了,所以这个相状不断地变。你的心理素质好一点的,会如理做正面思考,你会把不好的东西讲成好的;有些人他习惯性做负面思考,好的东西讲成不好的。不管你是把好的讲成不好的,或者不好的讲成好的,这些都全部去掉。所以,无分别智,第一个,破除你心中的名言分别。

我们前面在修习解脱道的时候,对治爱取,它的速度比较慢,解脱道的对治爱取,是感受,然后打妄想,等到执着的时候,已经坚固地执着了,再来破,受、想、行,到了“取”的时候才破。

但是大乘的菩提道,它“想蕴”的时候就破了。它只允许你有第一念的想蕴,第一念就是依他起性,它永远保持当下的第一念而已;第二念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这个相状就不可以了。所以大乘佛法对人生观,它永远像镜子一样,一切法就是“如”,就当下。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中最好少讲话,你话讲得越多,你就会带动感情攀缘,后续的问题你就很难处理了。

所以,大乘佛法是正本清源,它对治一开始先把你的妄想收住,叫都摄六根。小乘佛法是出了事情再来对治,大乘佛法是你根本就不能出事。所以你要训练自己 徧计本空,看到事情少发表你的意见,多用佛法来诠释它,用佛法来观照。为什么说你这个人业障深重?从大乘的角度你妄想打得多,你就业障深重了。因为你妄想打得多,你就很可能产生执着,因为妄想已经为执着铺路了。这个第六识跟第七识两个是好兄弟,所以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希望很洒脱地离开娑婆世界,你就必须要把这个第六意识收摄了,要开始收第六意识了,不能到了执着再来对治了。所以,无分别智,它是破什么?破除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而保持业力所显现的相状,这是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那么到底名言的相状跟业力的相状是怎么回事?

我们往下看,有三段, 我们把它念一遍。

我们讲过,开始观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我们不可能马上观到心性的本体,一定是观到心性的表层。就像你看镜子,你不可能马上看到镜面的光明,你一定是先看到镜子的影像。

心性的影像有两块:第一个是业力所现。比方说,我们看这一段:“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鬼道、畜生道、人道、 天人这四个道,这四个道他里面的内心,各有各的阿赖耶识。那么他们由他们个人的善恶业力,“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等事就是说,这四类的众生面对同样的所缘境,

比方说,看到水,那么四个众生看到水,因为他内心的业力差别不同,所以在他们四个人的一念心性当中,现出四种相状:鬼道的看到水的第一剎那,他看到的是猛火;畜生道,鱼看到水,牠是认为这是牠的宫殿房子;人道看到当然是水了;天人的福报善业强,他看到水是宫殿楼阁,所以“许义非真实”。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状是不真实的,因为它会随业力改变。只要会变化的就不真实了,但是这一块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要保留,不能破坏,因为大乘佛法观一切法空,不能坏诸法的假名、假相、假用。

到底什么相状要破坏呢?看下一个。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当我们出现第一个相状的时候,是业力,但是我们的名言,我们的思想开始活动,个人就打个人的妄想,开始把这个相状加以诠释。这个名言当然会改变这个事情的相状,相状也会牵动名言,这两个就互为客,你来帮助我,我来帮助你,这两个关系是互相影响的。这个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两个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你这个相状影响你的思考模式,思考模式又改变这个相状。这样的一种因缘应该要断除了,你不能让妄想无止境地打下去,因为这样子会造成强大业力的刺激。

我们看比喻。

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

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就好像做梦,虽然这个梦中的影像是虚妄的,但是你在做梦的时候,你好像感觉到是如此的真实,所以我们必须把这个相状分成三类,唯识学是把心中的相状分成三类:

第一个叫唯识所现。唯识所现就是第一念,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就像镜子看到第一个相状,这个相状是业力的表现,这个你不能动它,它没有错,你必须要承当。如果这个相状给你痛苦的感受,必须要忏悔;这个相状给你一个快乐的感受,你要赞美你的善业、你的过去。所以当我们接触外境的第一念,叫做唯识所现,这个相状你不要采取行动。

第二念,唯识所变。产生变化了,因为你开始诠释它,开始用名言来安立它了,这个就开始变质了,可能往好的地方变,也可能往坏的地方变。

第三个,唯识所住。糟了!当你诠释以后,你开始加工以后,这个相状你开始住在上面。从今以后,你就会被这个相状开始牵着走,被它误导。因为你执着它了,你的心被它牵动了。

小乘佛法,是到唯识所住的时候,再来对治它,你爱取了。大乘佛法是唯识所变的时候,你就不准变。

所以为什么念佛人要都摄六根呢?都摄六根不是都摄那个第一念的相状,不是说你眼睛不要看,不是这个意思,你只能够看第一念而已。它都摄的是“唯识所变”跟“唯识所住”,这两个相状要收起来。你只能看到原原本本没有加油添醋的相状,就保留这样的一个相状。这样子,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过去的业力会完全沉淀下来。这个时候叫做跟阿赖耶识做一个切割。我们必须把阿赖耶识做切割,因为你的心,你如果跟阿赖耶识太多互动,那你就糟了。

往生的人,一定要想办法脱离你过去的业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保持第一念就好,第一念的观照,所以都摄六根是都摄第二念。

举一个例子。有一个母亲跟一个女儿共住。那么这个女孩,她辛苦了一个月,领工资了。为了犒赏自己,她到百货店去买了一个她喜欢的帽子,戴在头上一看,很满意,就回家了。回家以后她妈妈在炒菜,一下子跑厨房,一下子又把这个菜端到客厅,客厅厨房两边跑。但是这个小女孩的想法,是希望她妈妈能够赞美她几句,这个帽子买得好。

但是她妈妈跑来跑去也没有时间看,小女孩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她想,你迟早会开冰箱,结果她妈妈去开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等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这小女孩就很有挫折感,闷闷不乐!她妈妈说:你今天好像心情不太快乐?她女儿说:是啊,我今天买一个帽子,要给你看,你也没看到。就很委屈地这样讲。结果她妈妈更委屈,她说:你只知道你的帽子,我今天做了新的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无解。为什么呢?各打各的妄想。其实人世间如果只有业力,没有这么复杂。你看人际关系为什么那么复杂?因为现在大家妄想越打越重。

诸位!当业力跟妄想结合的时候,人生无解,真的无解!其实人生不应该那么复杂。如果只有业力,那很简单,看谁欠谁而已。你欠我的,那你就对我好一点;我欠你的,我对你好一点。但是人生为什么这么样地无解?就是他们两个之间不是业力而已,人跟人相处是各打各的妄想。你偶尔两个妄想交集了,喔,没事了。但是两个妄想交集的机会很少,尤其是现代人,媒体资讯发达,所以为什么现在人很复杂呢?因为现在人,不一定说现在的人比古时候的人业障重,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我认为是妄想重,不是业障重。

当然妄想也会刺激业力。就是说如果你希望你临终的时候,能够悄悄地走过第八识的地雷,不要唤醒所有的业力,最好把你的第二念开始收一收,就都摄六根。因为你习惯性打第二念的妄想,你是很容易触动过去业力的。所以生死业力,不是说你今生不造业就没事,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你过去造了很多业,这个业力就在睡眠状态,你千万不要把它叫醒,叫润生无明。

我们的业有两种:一种叫“发业”,就是你主动性地去造业。这一块当然是很粗重,这种你要忏悔。但是更可怕的是那个你不知不觉叫做“润生无明”,润生的。你本身没有造业,你说我只是坐在这边打妄想,我也没惹谁,为什么业障现前呢?你惹到第八识了,关键在这里!第六意识一打妄想,就触动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一启动,就带动第八识。所以你打妄想就把你过去的业给牵动起来。

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开始在修习 大乘佛法的时候,先收起你的第二念,永远保持当下的一念就好,破除虚妄,破除名言所安立的相状。

丁二、开显真实

(一)真妄不二

好,我们来看看开显真实。那么前面是破妄,这个地方讲显真。我们先看第一段,真跟妄之间的关系。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我们前面说过,我们的心,一念清净的真如本性,外面有两层相状:有一个相状是第一念、有一个相状是无止境的第二念、第三念、第五念乃至于无穷念。这个第二念以后的相状,修无分别智全部把它破坏掉,永远保持第一念。但是第一念,你开始修空性观的时候要离开它。注意!不是破坏它,是离相,你暂时要离开,这个相状不离开,它没办法显真实。因为相状是有为法,是生灭的。

所以我们对相状有两个态度:第一个是破坏它,第二个是离开它。破坏的是名言所安立的相状,离开的是业力所现的相状。

现在我们来看看,业力的相状跟真如的本体是什么关系?我们来看。

凡是像浮尘——浮尘就像空中的灰尘,表示它是动荡的、无常的;幻化——就像这个手帕,它变出一个兔子,这个兔子就是手帕变出来的,它是幻化,它是无我的。凡是无常无我的相状,它由业力所变现的,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是说你业力成熟了,它就现出这个相状;当你业力释放完了,这个相状就消失了。这个相状叫做依他起的因缘相状,这是第一个,这个叫做无不相。

但是这个相状的本体是什么呢?“妙觉明体”,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是不生不灭的心体,所以这两个都是真如的一部分。业力的相状,它只是一个生灭的作用;一个是不生灭的本体,这两个是一个东西。但是我们在修空观的时候,要先把生灭的因缘放下。

(二)观相元妄

我们再往下看。什么是生灭的相状?什么是不生灭的本体?

我们把它念一遍。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我们在观察真如的时候,要观:“观相元妄,观性元真。”相状就是包括你的身心世界的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它是怎么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这个因缘,简单讲就是业力。比方说,你今生是一个女众,它就现出一个女众的色身跟女众的心态。那么你今生死了以后,来生变成男众,它就变成一个男众的相状出来。

这种相状是怎么样呢?它变化,随业力而变化。那么这个相状的本质是什么呢?它是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清净本体。在这个清净本体当中,求于这个相状的去来或者对相状的迷悟乃至于生死,了无所得,这个很重要!当我们把所有因缘业力的相状拨开以后,我们发觉其实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无有所得”,这个“无所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也就是说我们临终的时候,真正能够扛得住那种暴风的业力,你能够走出所有的颠倒妄想,走出生死业力,除了忏悔跟调伏以外,因为你忏悔,你不能做到百分之百;你调伏爱取,你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一定有剩余。那么这些剩余的妄想跟业力,你自己要去突破的时候,你必须要安住在无所得的心,这个很关键!就是你能够“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走过临命终的生死关。

首先我们来谈谈“无所得”这三个字。

我们以一期的生命来说好了。我们一期的生命,凡是相状一定有一个开始,有一个结果。你的生命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一期的生命,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不能这样讲,你今生是一个女众,你前生是个男众,你怎么能够说是A创造B,结果A跟B不一样?你没准看到前生的相片,完全不认识。所以你的生命的果报,不能说是从前生而来,因为它是不同的相状,这两个没有任何的交集。你只能够说你的业力是从前生而来,但是你不能够说你的果报,是从前生而来,这不对!你不能够说前生创造你今生,只能够前生的业力创造你的今生,它留下的痕迹,留下那个功能创造了你,不是那个前生的本质创造了你,所以你不是从前生而来。

诸位!你是怎么来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表示什么意思?《楞严经》讲,你的生命是无中生有,从空性而来,就这么回事。你本来没有这个色身,你本来有吗?也没有。因缘到了,突然间来,你过去哪一个业力浮出来了,啪!因缘和合,无中生有。

我们生命的开始,从《楞严经》的角度是无中生有,你的生命是无中生有,人生没有开始。如果你有开始,那你这个人生是有真实性,你就不是因缘和合;有真实性,它就不能消失。那就惨了!你就永远活下去了,它必须要因缘和合,它才会消失。既然讲“因缘和合”就是没有开始。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简单地讲,就是人生没有开始,人生没有起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无中生有,从空性而来,这第一个。

好,我们看我们的收尾。你将往哪里而去?

前面我们讲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从空性而来。那么最后人生的结果呢?人生的结果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我们没有一个人有结果。

你说你有什么结果呢?佛陀很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你看,我们一个人一个晚上做五个梦。你第一个梦是转轮圣王, 七宝千子,何等自在!结果你第一个梦把福报都花尽了,第二个梦变成一只蚂蚁。第二个梦的时候就感到说:哎哟,那我第一个梦的时候,珍宝跑哪里去了呢?我是不是应该把第一个梦的珍宝,拿到第二个梦来花用呢?不可以!因为你第一个梦结束以后,是没有结果的。人生只有过程没有结果,没有一个梦是有结果的。它只有业力在释放的时候,有当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假的感受,如此而已。你将往哪里而去呢?你将往空性而去。

所以,人生是从空性而来,也将往空性而去。所以结论是——人生毫无所得,只有过程。没有一个人人生是有结果的。不管你怎么努力,你最后还是没有结果,这个叫做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就是人生没有结果。

但是我们不知道没有结果,我们会有所得,就开始攀缘,打妄想,然后执着,然后又触动了另外一个业力,又创造一个虚妄的因缘出来,就这么回事。

所以,你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明白:哦,原来是无所得。因为你有所得心太强,你会去激发其他的业力,所以你不要等到死亡到来。你现在就告诉自己:其实人生是没有结果,它就是把业力释放完就算了。但是你把这一期业力释放完的时候,你千万不能再去触动来生的开关。

净土宗的临终正念,就是你不能去触动来生的开关。你触动来生的开关,你就惨了!这个时候安住真如就变得很重要!不迷!不取!不动!就是安住在一念的不生灭心。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内心要安住在哪里,这很关键!安住在无所得的清净心,这个是最安全、最不容易启动生死业力的一个地方。你临终的时候只要念头一动,你就惨了!临终最怕的:不是怕你风动,也不是怕你幡动,最怕仁者心动。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我们待会儿再把这个做一个总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