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禅观与净土 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丁一、轮回真相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一面,我们讲到“爱”、“取”、“有” 这三支。

我们净土宗往生的原则,就是当我们临命终提起一句佛号的时候,必须要多一分的愿力,少一分的业力,你就往生了。多一分的愿力,就是你对净土的好乐有多重,这一块我们后面再来谈。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是先处理业力这块,我们必须把离开娑婆世界所有的障碍,先做彻底地清除。

业力的来源有两块:

第一个,是你今生所造的业。这一块,是属于明显的业。你如果不忏悔,临命终在死亡到来之前,它就会现出来,你临终的时候就很不自在,一定充满了病痛,充满了障碍。所以今生的业力是来得又粗又猛,这一块你要提前处理,这是明显的业力。

第二个,是隐藏性的业力,就是你心中的爱取。它本身不是业力,它不就是一种执着嘛,但是你可别忘了,这种执着在平常出现的时候问题不大,所以你就会忽略它的可怕。但是当临命终的时候,第八识现前,你第六意识产生执着,那会去刺激第八识的业力,它有这个润生的作用。它虽然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唤醒业力,这个问题在这儿。

就隐藏性的业力,你看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好好的,什么障碍也没有,但是助念到一半,突然间出状况了,那肯定不是业力起现行。业力起现行早就起现行,这是颠倒妄想在作祟。心中的地雷没有清除,踩到地雷了!他过去生有些特别爱着的影像,没有把它消除掉,这个时候那些颠倒妄想的影像,开始出现了,然后他就起颠倒了。这个人一起颠倒,他一定会触动过去的生死业,然后就得果报了。

所以,我们除了对于这种外在明显的业力的忏悔,还得要注意内心的这种执取。因为它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激发你的业力。本来业力它不是“有”支,它本来在那边睡得好好的,等到你“爱”、“取”一激发,变成“有”了,变成一种活动强势的业力了,这个是突如其来的,你根本没有心理准备。

好,我们再往下看。那么到了“有”支的时候,你就不可抗拒,那你就只好准备轮回了。

我们看“来生”。

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生”它就是一种来生受生得果报。那么它是怎么来呢?

有两种可能:第一个是于外在的。今生所造的业去得果报,也可能来自于潜在爱取的触动,产生业力得果报。在哪里得果报呢?在三界六趣四生中得果报,又变成一个新生命的开始叫做“生”。

再往下看。

老死为身心演变之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那么一个人受生,当然就必须要经过老病死的过程。就是不管他福报大,福报小,他一定要受老病死的折磨,这个就是他来生的命运了。

我们现在比较在乎的,就是说我们透过前面的忏悔皈依发愿,已经成功地把今生所造的业给调伏下来,那么后面也开始如法地持戒。理论上我们今生的业处理得很圆满,但是我们现在怎么才能不去激发前生的业?现在我们看看到底要从哪里下手,因为你不可能对所有的法都去对治,你精神体力有限。

我们来看看,感受有没有错?“受”,是从“受”下手吗?感受没有错。你说,我现在什么都不感受,我也不吃饭也不睡觉,把这个眼睛鼻子都把它蒙起来,这一方面也不现实,一方面也没有必要,因为感受没有错。感受不会激发业力,它只是过去业力的显现。

你说“爱”,从“爱”下手,有一点强人所难。你说一个人不打妄想,除非你在三昧禅定当中。你说,我现在开始什么想都不要了,一切法无想,你做不到!不可能!你只要在散乱当中,你一定会打妄想,所以这个“想”,它也不是问题。

真正去触动过去业力来自于“取”——执着。只有打妄想不能启发业力,因为它是一个生灭相。但是当这个妄想跟执着结合以后,它产生一种坚固的、相续的力量,就变成执着了。

妄想跟执着最大的差别,来自于妄想它没有想要付诸行动的意乐;执着,它有明确的付诸行动的意乐。比方说,我很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但是我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因为你是“取”。我一定要喝咖啡这种念头,就容易去触发过去的业力了。

所以,诸位!你现在不要再去对治你的妄想,问题不在妄想,而是要去注意你带有执着的妄想,这个问题在这儿!每一个人的执着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生命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些漏洞,这个是除了忏悔外在的业力之外,你必须修补内心的漏洞!

比方说,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一个譬喻。他说,有一只袋鼠(那个澳洲的袋鼠),在这个动物园里面跳来跳去。牠被关在一个木头制的围栏当中。那第二天的时候,这个袋鼠跑到外面去了。这管理员一看,这个袋鼠太厉害了,这个围墙一公尺竟然能够跳出来。这个管理员就把一公尺的围墙改成两公尺。第二天的时候,袋鼠又跑到外面去了。这管理员又把两公尺的围墙改成三公尺。但是三公尺,牠隔天又跑到外面去了。这个长颈鹿就看不下去了。长颈鹿就说,你到底是多会跳啊?为什么你三公尺高的围墙,你都跳过去了?袋鼠说,不是啦,这个管理员每一次进来喂东西的时候,都忘了关门,我是从门里面出去的,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意思就是说,虽然我们如法地忏悔持戒,我们认为我们业力这一块已经处理很好,为什么它临终的时候还是起障碍呢?你忽略了潜在的业力,就是你的执着。你对娑婆世界的人事产生坚固地执着,其实这个就是一种潜在的业力。你不是只是忏悔持戒而已,你必须处理心中的漏洞。否则,你会从漏洞里面,落到轮回里面去,最后前功尽弃。

丁二、对治方法

我们来看下一块,就是说,我们从十二因缘抓到的重点来自于执着——带有妄想的执着,这一块你要特别注意。

好,那么怎么去修补我们生命的漏洞?

我们看丁二, 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我们人生的漏洞主要两块:一个我们执着快乐,第二个我们执着一种主宰性。快乐是来自于对色身跟感受的追求而产生的那种执着;第二种,主宰。有些人特别年纪大了以后,他什么都有了,他可能感官的功能也衰退了,他不再追求快乐,他追求一种功成名就的成就感,一种主宰性,自在性,这也是一种漏洞。那么这种主宰,来自于心的主宰跟法的主宰。

所以,我们必须要去修补两种漏洞:第一个,对娑婆世界的快乐的追求;第二个,对于这种主宰性的追求。这两种漏洞,必须在临终之前把它修补好。

我们来看看我们的附表。

第一个就是四念处。四念处它前两个是对治快乐的追求;后两个是对治主宰性的追求。

我们先看对快乐的追求。那么快乐的追求,当然第一个是色身,观身不净。其实这个“身”,广义来说,一切物质的世界,包括财富,包括名声,包括色身等等,男女的色身,一切物质的世界,广义来说都叫身。但是狭义来说,我们对一切的物质追求,以我们正报的色身最厉害,所以擒贼先擒王。

我们来看看,观身不净。我们先念一遍。

(一)观身不净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切莫把未烂骷髅认作真。

我们讲过要放下一种执着,必须先看破它的真相,看破才可能放下。我们首先在看破色身之前,先看看这个色身是怎么来的。

蕅益大师他引用《楞严经》的思想,就是《楞严经》它在对治一个法门之前,它正本清源先要消归心性,它必须从心性的角度来对治这些假相。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就是保持平衡中道。如果你不从心性的角度去对治,那么你很可能产生极度的对立心,就使相状产生一种断灭性的对治,这个就不好了,会产生副作用,我们远离它,但是我们可以借它来修心。所以我们对相状、对色身,当然太过贪爱也不行,但是你对它用一种毁灭式的对治,那你以后成就,回入娑婆,到了极乐世界,你还来不来投胎呢?你还来投胎,你还得借用这个色身,所以你现在对于这个色身,产生极度性地、毁灭性地对治,那你以后根本不要来投胎。就像阿罗汉一样,宁可在涅槃自受用,因为他在过程中是产生一种对立性,毁灭性、断灭性的对治,灭色取空。

所以,当我们在远离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要适当地保留你的后路,因为你总有一天还得用它。我们现在是要离开娑婆世界,要暂时跟它区隔,但是有一天从空出假,你还得要借假修真的时候,这个色身你还得借回来。所以,我们在对治它的时候,你不能坏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这个很重要!

那怎么做到呢?就是你必须要回归到一念心性,就是我本来没有色身,这很关键!站在本来没有色身的角度来对治色身,这个是中道平衡的对治法。

那么我本来的心是清净的,本来没有色身,怎么就有色身呢?

“恩爱迷情,四大缘生妄有身”,由于临终时候的“爱取”,我们过去生对色身的颠倒没有对治,念头一动,再加上我们的业力显现——在我们前面显现父精母血的四大,那么妄想跟业力的结合,就把色身给创造出来。

这说明了一件事情:这个色身是如梦如幻的,这个很关键了!用如梦如幻的方法,对治如梦如幻的色身,这个叫做中道平衡,而完全是安住一念心性。其实这个时候还没有对治,这个是先把中道的概念先建立起来,就是你在对治它之前,请站在中道的角度来对治它。

好,我们来看看下面,怎么对治?

有三种对治法:

第一个,观察它的外相——“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

其实我们爱着色身,主要的理由是因为它美妙。你看我们喜欢珠宝,为什么?因为它的光泽太美妙;我们没有人喜欢垃圾,因为它臭秽。那我们喜欢一个色身,主要是被这个色身这一层皮给蒙蔽了。所以佛陀意思就是说,我们必须看到它的内部。就是你把这个皮剥开来的时候,往内看“脓血交相润,臭秽常无尽。”就是我们这一层皮以内的色身,其实很多的脓血屎尿在里面掺杂着,这个是一种不净相。

第二个,“饶你会庄矜,画囊盛粪”,那么“臭秽常无尽”。当然是它透过九孔流出来,但是我们里面,不管你把这个皮保养装饰得多漂亮,它里面还是充满了脓血屎尿,这是内相不净。

我们看最后的究竟不净。“一旦神离,不复堪亲近。”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的色身,开始青瘀、膨胀、破裂流出脓血,最后产生了很多的尸虫,变成一堆的白骨,它是究竟不净。由此我们得到这个结论:这个色身从里到外,其实是没有一个干净的东西可得。

所以,我们最后总结,“切莫把未烂的骷髅认作真”。一个将烂未烂的骷髅头认作真,把它当作真实美妙的东西。那么如果我们对色身过度执着,这个时候它就会去激发过去的善恶业力得果报了。

我们在培养一个正念的时候,不表示我们临命终就一定不起颠倒,也不是这个意思,但是你有培养,有什么好处呢?你会产生一种第二念的正念。我们先合理地推论,合理地假设:一个人临终的时候先陷入颠倒,这是合理的。因为我们平常就在颠倒当中,所以临终的时候,先起颠倒,是合理的推论。但是有些人可以从颠倒中产生反转,有些人不可以。我们的底限是,我们今天不断地这样子修止观,培养一种正念的觉悟的力量,就是在做一种反转的准备。

就是假设这个人起颠倒了,但是他能够或者靠着别人的开示,或者靠自己自觉的功力,产生反转的力量,这叫第二念的正念,就是培养这个。就是说,你自己可以从颠倒中走出来,这个就是我们培养正念的主要理由。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颠倒妄想,但是你要永远记住一个道理:真能破妄,邪不胜正。我们以前一直起颠倒,为什么走不出来?因为我们看不出真相,没有看到真相。当一个房间有光明的时候,它不可能容受黑暗。

所以,当你忆念过去在佛堂中修止观的那种功力一恢复起来的时候,所有的颠倒都消灭了,因为没有黑暗能够禁得起光明的照耀。蕅益大师在讲唯识学的时候,他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他说,虽然烦恼有二十几种,我们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但是你不要怕,因为真能破妄,因为佛陀的正念都是合乎真相的。我们自己打的妄想,都是自己捏造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当你能够稍微忆念起佛堂的正念,你就一定可以反转,因为妄想最怕你的觉悟。一个人打妄想,一定是你自己糊涂了。

所以我们在修止观,培养一种观身不净的正念的时候,不表示说你临终一路走来就一路顺畅,当然也有可能,但是即便你生起第一念的妄想,你也不要怕,你只要忆念你的正念,正念一起来,光明一出现,黑暗自己消失掉。所以,我们今天的底限,就是培养一种具有反转力量的第二念的正念,这是我们的底限。

(二)观受是苦

我们再看下一个。

我们对娑婆世界的贪爱执着有两块:

一个来自于色身,来自于物质世界的贪爱,以色身为代表。尤其是年纪大的,要注意身见。我们可能会慢慢注意自己的身体,适当的保养可以,但是你要过头了,就会产生身见。

第二个,就是对精神领域的贪爱,就是感受。比方说,你看老外很喜欢喝咖啡,但是他真的喜欢喝咖啡吗?未必!他要的是他的舌头跟咖啡接触的那个感受,其实他贪爱的是那个感受。你说一个人喜欢听音乐,他真的喜欢音乐吗?未必!他要的是那个音乐给他的那个感受,他真正在乎的是那个感受,所以他音乐听太多了,他就不想听了,因为那感受破坏了。我们对于贪爱,有物质的、色身的贪爱,跟精神领域的感受。这两块都必须要先打预防针,就是先培养一种正念先放在那里。

好,我们来看看怎么对治感受的贪爱。我们看蕅祖的偈颂。

妄想驱驰,吸揽前尘作所依;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苦果实堪悲,酸辛难比;世乐虽荣,享尽愁还至;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

那么蕅益大师也是一样。他在对治妄想之前,先告诉你这个妄想是虚妄的,不是你本来就有的,就是他告诉你这个感受是虚妄的。为什么有感受呢?因为我们一念的妄动去跟外尘接触,所以产生了这个所依的六根,有六根才有感受,所以这个感受从一念心性的角度,它不是你生命的本质,它是你攀缘所产生的一个假相而已,所以你一开始也不要太紧张。你只要觉悟就好,知妄即离,离妄即觉!

那么对治感受有三块:

第一个,“业感原无意,苦乐随因异。”这个感受是怎么来呢?是业力招感,你不能作主。善业让你快乐,罪业让你痛苦,这是第一点。

第二个,痛苦的果报当然会让你挫折失望。爱别离苦、怨憎会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等等,那么这种痛苦,当然没有人会追求。

我们看第三个,就是那种世俗的快乐、世俗的荣耀,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是无常败坏。就是说你去享受快乐,你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不安稳性。那么这种不安稳性,就破坏了你的快乐。

所以结论:“切莫把五欲尘劳枉自迷。”其实我们追求感受,你最好有一个观念:就是世间的快乐感受,你都要付出代价,都要代价。娑婆世界的快乐,没有一个不需要付出代价。

你看那个天台智者大师说,这个快乐啊:“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一切无乐时。”荣耀的快乐的感受要出现,你必须要“求”,这个是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一旦要追求,问题就来了。你看极乐世界的快乐,你不要求,自然皆生快乐。凡是要追求的快乐,就有问题了。

第一个过程很辛苦。因为你想快乐,别人也想快乐,那大家就各凭本事,就竞争了,所以你一开始追求,是有辛苦和压力的。第二个,得到以后,你高枕无忧吗?也未必!因为“得时多怖畏”。你有这种不安全感。第三个,“失时怀忧恼。”凡是求来的东西一定会失掉。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你的,

所以最后失掉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了。一个人本来就没有,也就没事,你得到以后再失去,那这个是非常痛苦的。

所以说,你不管是追求过程、享受过程跟失去的过程,你都付出了辛苦、怖畏、忧恼的代价。所以这种感受的追求是带有过失的。

那么这个就是对快乐的追求,一个色身,一个感受。我们慢慢先种下一个这样的观照。

(三)观心无常

我们看第三,观心无常。

这个心可不是真如的清净心,真如清净心是没有相。这个心是带有相状的心,带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心,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妄想,它是有一种相状在攀缘。

好,我们把它念一遍 。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好,这个地方,我们先谈谈妄想的来源。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我们也是一念的妄动,真如不守自性以后,一念的攀缘纷纭的扰动,才形成了所谓的一种虚妄的想象。也就是说我们心中本来没有相状,那么一念妄动以后,就有相状了。

有这个相状,本来也没事,但是你想去主宰这个相状,这个问题就来了。我们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相状,追求富贵的相状,追求美好的相状,人生本来是应该有相状来引导,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你想主宰它,你没有一种随缘的心态,你想要去主宰这个相状,轮回的力量就启动了,所以我们现在不是把相状去掉,而是把那个主宰性去掉。

怎么观呢?看蕅益大师的说法。

“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这个相状是由外境的刺激而来,你把这个前尘的外境拿掉,你心中的相状就没有。也就是说这个相状,离开外境没有自体。佛法讲有自体跟没有自体,它的意思就是说,自在跟不自在这个相状。《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相状是外境刺激你,你才有的。这个相状你千万不要主宰它,因为你说了不算,它受业力的主导。凡是外境给你的相状,你最好是随缘一点。如果这个相状是你自己如理思惟产生的愿力,比方说,我要求生净土,我对极乐世界产生一种愿景,这也是一种相状,这个你可以主导。你的心,自己透过如理思惟,智慧观照产生的相状,这个跟业力没有关系,这个你可以去主宰它,可以去要求,去追求。

我们今天所要破的就是外境的刺激给你的相状。因为它离彼前尘相,你这个相状的分别功能就消失了,离尘无体。也就是说这个相状你是很被动的,当外境有你才有,当外境消失你就没有了。所以它深深受外力的主导,不是你说了算,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这个一般人,尤其是中年人很喜欢打妄想,我们总是觉得打妄想可以让事情变得更好。你看我们事情还没有结果出来,我们就不断打妄想,希望这个结果照我们的妄想走,结果是“终归罔象”。事情的结果,它有它的个人的业力,跟众生的业力,它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你这个妄想是白打了。所以你打妄想是没有意义的,你只有增加你的颠倒执着而已。就是说事情会变好,它就会变好;事情会变坏,它就会变坏,跟你的妄想毫无关系。

“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这个妄想过去了,它觅之了不可得,未来的也不可得,现在的妄想也不断地生灭。所以这个过去妄想、现在妄想、未来妄想,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通通是不可得。

所以,我们结论:“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唯识学有一个观念叫唯识无义,只要是外境给你的妄想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心中的想象力有两块:只要是外境刺激你的,这个妄想对你来说一点帮助都没有。人家赞美你,你产生一个高兴的想象,毫无意义;人家刺激你,你产生一种瞋恚的相状,也毫无意义。

有意义的相状,我们到了下一堂课,对净土的皈依,对名号功德的皈依,我们怎么去想象名号的功德,想象净土的庄严,这个就非常好了。这个相状你要好好地运用,因为这个相状它有增上的力量。

但是凡是外境给你的相状,你千万不要碰。不是让你不要打妄想,而是你不要去主宰它。知道有妄想来,知道它走就好,知道就好。你一主宰它,你的人生就很复杂了。本来是一个释放的业力,你一主宰,你的妄想,又牵动其他的业力,这个就会产生一种相续的业力了。

所以,我们再强调一点:修行不是要你不打妄想,而是你不要去主宰你的妄想,把它放掉,它自己会消失掉,放掉你的妄想就可以了,所以,“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你不要用那种剎那剎那生灭的妄想去主宰它,你一主宰,就创造轮回力量了,这人生问题就复杂了。

好,这是第一个,放弃心中妄想的主宰!

(四)观法无我

第二个,对法的主宰。前面讲内心,这个是对外境,心以外的境的主宰。就是心中以外的外境人事因缘的主宰也要放弃。

好,我们来看看这个偈颂。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燄;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那么外境是怎么来的呢?藏性周圆,蕅益大师也是会归到一念的清净心。我们清净心本来就圆满具足,其实不需要妄想,我们就可以活得很好,不需要主宰,就可以活得很好。因为这些外境都是业力跟妄想的结合,才有各式各样的外境出现。

这个外境到底它是和合或者因缘,都是错谬的戏论。这个和合指的是外道和合的思想;这个因缘指的是小乘的因缘观。这个和合跟因缘的思想,都是错误的。

外道对于这个外境的产生、和合,它偏重在常见。就是人死了还是人,猪死了还是猪,一种自性执;小乘的因缘观是缘生缘灭,它落入一种断灭见,人死如灯灭,这种断灭的思想。所以不管外道的和合观、小乘的因缘观,这些都应该要放弃。

我们对一切法正确地观察,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这个是“觅我同阳燄”,一切法是缘起而性空,性空缘起的,不能去主宰。所以,我们不要把十法界的业力所变现的这种差别的人事因缘,想要去主宰。福报特别大的人,往往会犯这种主宰的毛病。福报大的人善业力特别强,他可能主宰自己的妄想,他也可能主宰外境的人事。为什么呢?因为福报大的人,他有自在力。

他想买一个东西,我想买一个电视机,电视机就出现了;他要买一个房子,房子就出现了。那么他长时间在受用一切万法的时候,他有自在力,他就产生错觉,他以为自己能够去主宰外境,他不知道这个外境之所以有自在力,是因为他的善业还在,是善业力来主宰,他不知道。等到福报享尽的时候,他就完了!不是你能够主宰外境,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那是业力在主宰,你还有资粮。你资粮用完的时候,你看看你还可以主宰吗?所以外境是不能主宰的。

这个不能主宰,我们解释一下。

小乘法可以主宰,跟大乘法不能主宰是有差别。小乘法的主宰是完全放弃,我们前面说过那是一种断灭式的放弃;大乘佛法的主宰意思就是说,你不要去主宰它的结果,但是你的过程你必须要尽力。我觉得忏公师父讲一个非常好的平衡的观念,就是什么叫做放弃主宰而没有放弃责任呢?他讲一句话,叫做“随缘而尽分,尽分而随缘”这句话。大乘的中道思想,结果随缘。

你说,我栽培一个小孩子,我不想主宰他,因为你也主宰不了,他要变好变坏不是你说了算,但是你必须要尽分,你身为家长你得尽分,该说的说,该教的教,但是他以后会变什么结果,随缘!结果随缘,过程尽分。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放弃主宰,但是不能放弃责任跟义务。

丙三、结示

好,我们把这个讲义做一个总结。

请看讲义的第十二面。

这个解脱道,就是必须要在我们临终之前,培养一种觉悟观照的力量,让我们万一堕入到颠倒妄想的时候,我们会有一种自觉的力量,让你从妄想里面自己解脱出来,这是第二念的正念。

我们看总结。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我们前面说过,我们对娑婆世界的爱取有两块:一个快乐的爱取,一个主宰性的爱取,那么这两个,一言以蔽之,都可以用生灭无常来对治。就是你不管对快乐的感受或者对人事的主宰,都是无常败坏的生灭法,你必须放弃了生灭法,你才能够追求不生不灭的寂静安稳的快乐。就像《楞严经》说的,你不放弃水泡,你就得不了大海。

《楞严经》的意思,它对生灭法是这样看,它的意思就是“假借”。佛陀跟阿难尊者说,你要想一想一件事,这个光明非常好,光明是跟太阳借来的,当太阳走的时候,它会带走光明;这个动态虽然好,是跟风借来的,风停止了,树上的动态就没有了。佛陀跟阿难尊者说,你要观察一下你的内心世界,哪些是借来的?哪些不是借来的?这个很重要!你最好早点知道。

就是说你心中有很多相状,到底哪些相状是你可以依靠的,是你可以主导的;哪些相状是你不能主导的,它是一种地雷,你不能主宰的。凡是这个相状你是借来的,你最好少碰。你心中出一个我相或者人相,或者众生相、寿者相,这个相状是借来的,你就要小心了!第一个你就得还;第二个它充满了过失。所以你必须要把你的心中稍微过滤一下,哪些相状是借来的,哪些相状是你在修行过程当中,透过佛陀的教导如理思惟,产生一种清净的功德相,这个不是借来的,它不会因为死亡到来而破坏,这是没有过失的。

比方说,念阿弥陀佛的佛号,它也是一种相状,它音声也是一种相状,这个就不是借来的,这跟外境没有关系,是你自己自念自听,你透过你的如理思惟,皈依所创造的相状,这个相状可以依靠,可以主宰,可以贪爱。我们凡夫的心不可能无所住,但是请你注意一下,你住在这个相状可靠不可靠。凡是借来的相状都不可靠,第一个,踩到地雷,触动生死业力;第二个,它随时会被破坏。

所以,《楞严经》上说,在阿难尊者到最后的时候,他要阿难尊者检查一下内心世界,哪些是地雷?哪些是宝藏?凡是向外境借来的相状,通通是地雷,随缘就好;凡是透过佛法如理思惟产生的相状,宝藏!要好好努力地去追求,把心安住在这个相状绝对没错,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追求有所放弃,放弃借来的相状,追求我们真实的功德相状,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里。今天的解脱道有没有问题?那么追求真实的相状这一块,我们到了第三堂课——大乘的菩提道的时候我们再来谈。

我们昨天跟今天都讲破障,破除生死业力,破除颠倒妄想,关于今天破除心中所借来的相状的执取有没有问题?这个第二念的正念,大家听得懂。培养第二念的正念这个很重要!就是人可以一时糊涂,但是你不能相续地糊涂;一时糊涂可以理解,但是你相续地糊涂你就没救了。你对这种糊涂,一直坚持坚固地执着下去,那你就走上了轮回的道路。

为什么有些人只是一时的糊涂呢?因为他有善根。你必须在妄想中先培养一种觉悟的力量。也就是说,妄想我们太熟悉了,我们真的一时赶它不出去,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临终的正念有两种:一种是祖师的正念。他根本没有颠倒妄想,他一路走来就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他天空里面乌云都没有,这种临终的正念可遇不可求;我们凡夫的正念,更多的都是先堕入妄想,然后再出现光明。

但是你永远要知道,有光明就不可能有黑暗,真妄不两立!一个人觉悟以后,妄想不能障碍你。妄想为什么障碍你?因为你没有觉悟。妄想只会欺骗那种执着愚痴的人。一个人一旦觉悟了,妄想它就没办法欺骗你。觉悟叫——知妄即离,离妄即觉。所以不要小看,我们栽培的正念是如此的短,但是你不要忘了,光明的出现,可能只有一剎那,黑暗可能有三千年,千年暗室,一灯即明。

你不要以为说,妄想打了生生世世,我修止观只修了两个小时,关键是你这个止观是真实的功德,这个妄想是妄心攀缘妄境产生的一种虚妄的相状、虚妄的东西,它不管多久,它永远是虚妄。黑暗经过一千年,它不可能变光明,它还是黑暗,你怕什么呢?要紧的是你要保持觉悟,所以,即便你刚开始堕入妄想颠倒,你也不怕!你只要曾经有这样的一种善根,你曾经修行过,你只要忆念你的善根,它一启动,妄想就消失掉了,这个叫第二念的正念。我们必须培养一种反转的力量。

【师父释疑】

好,请说。

问:师父慈悲!阿弥陀佛!请教师父,就是刚刚关于打妄想这个部分,如果说像我们一般在工作中,有的人的职务是属于比较开创性、比较研发性,要做些新的东西;有的人是属于比较例行性的工作,那以随缘尽分来讲,例行性的工作是很容易做得到,但是如果说今天你的工作就是要去想一些新的东西,做一些新的东西,然后在这个娑婆世界可能也是在一种竞争的环境中,那我们要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去适应呢?

答:好的,好的,请坐。因为你是属于动脑筋的,有些人是劳心的,有些是劳力的。那么一般劳心的人,打妄想打得多了,我们讲过妄想本身不是障碍,但是你不能要去主宰它,不能执着它。也就是说,你尽心尽力去做,但是你不能对任何的结果产生执着。就是你创造一个东西出来,你尽力了就好了,但是你不要想说,这个创意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个不是你说了算,这牵涉到你的福报力了。

一个人的成功,你认为是努力而来的,你认为呢?努力的人多了去了,是吧?努力只是一种助缘,一种机缘。其实你有多大福报,你就有多大福报。这样讲好了,你今生的结果,几乎是过去业力的释放,你今生的努力其实是在来生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会产生错觉,因为我很努力工作,所以我成功了。努力的人多了去了,说实在成功是少数,因为你有这个机缘,这个机会就是福报力了。所以,成败得失,真的可遇不可求,就是你个人的福德因缘。我们不要以为说,我稍微努力一点,我就更成功。努力只会改变过程,不能改变结果。

那佛陀为什么要我们把结果认命放弃呢?要你尽分就是过程,至少你的心,你今天努力了,你没有破坏你的心性,在心性上你是圆满的。外境是你的业力跟你家庭的业力,以及众生的共业,这个很复杂的。我们的意思是说,你不要去主宰结果,但是作为一个人,你的职位,你尽你最大的努力就好,你能够做的就是过程。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努力结果放在来生。因为今生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业力,今生能够改变有限,非常有限,当然它会有微细的改变,但大方向格局已定。今天你会得果报,大概是哪一个族群的业力成熟了,它已经开始释放了,你很难产生大方向改变——只要你得果报。

那么我们的努力呢?其实佛法的人生观是我们为了来生而活。你看经典,你会明白佛陀有这个意思。佛教的人生观,它不是为了今生而活,它是为了开创来生而活,所以它的因果观是隔代受报,过去的业招感。“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佛教的因果是很圆满的,它是跟我们的思考模式不一样。说,这个人造了这么多善业,今生这么多的痛苦,这个世间有因果吗?不是这个意思。不是你今生造业今生就得果报,它要成熟,它要有一段时间让它成熟。你今年吃的稻米,是去年种的吧?它要成熟嘛。哪有人今生造业马上表现出来呢?那就不需要阿赖耶识了。今生的结果,是前生的业力的释放。

所以,你不要试图去改变今生,要把目标放在来生。佛法的意思是放弃今生,追求来生。你不放弃今生,你一定会牺牲来生。如果你把精神放在今生的话,你试试看,你一定牺牲来生,你把来生搞砸了。因为你不放弃今生,你对今生过度地执着,你死亡的时候一定起颠倒,因为你的今生的心力用得太多,死亡破坏的时候你会受不了。你付出太多了,今生的水泡你花了越多时间,它破灭的时候,你越痛苦,对你的临终正念非常不利。所以,你如果太执着今生,你一定会牺牲来生,一定会的!反正今生跟来生你必须做出选择,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即便是人天乘,我们不要讲那么高的解脱乘、菩提道。人天乘,他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都把重点放来生。你看那个藏传佛教的增上生,他也是为来生而活,他还没讲到了生脱死,往生净土,没那么高的境界,他就是追求来生增上,他都必须把精神体力放到来生,没有例外。即便人天乘都必须要放弃今生,今生随缘就好,

这个是人天乘的安乐道;出世间的解脱道,大乘的菩提道的共法,放弃今生是共同原则,共识。当然放弃不是说叫你什么都不管,是放弃它的结果,而不是要你放弃过程。诸位好好体会一下。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儿。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