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2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第2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面。我们讲到菩提心的第二科,戊二、方便。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念佛人要达到临终的正念,除了净土的善根以外,对阿弥陀佛的忆佛念佛的皈依心以外,还要具足大乘的善根。

为什么要具足大乘的善根?因为我们要处理无始劫的生命所留下的问题。我们不是今生才有生命,如果人生从今生开始,那这个了生脱死就很简单了,因为你今生也就是活几十年,留下的问题不多。但是为什么临终正念这么难呢?因为你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生命,每一次的生命或多或少都留下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简单说是临终的那一念,但是它夹杂着无始劫所留下的很多问题。你想想看,我们经历过那么多次的生命,要在今生短暂地处理,你可以不用一点功吗?当然,有些人他是不处理,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不处理,它还是存在,就是墙角有个垃圾你不去扫它,它就存在,因为你创造一个缘起的因缘,你没有创造一个还灭的因缘,它不可能自动消失掉。

大乘的善根第一个出离心,出离心中爱取的妄想。其实不是所有的妄想都会障碍你往生,有些妄想你根本不用管它,因为《楞严经》讲,这种表层妄想不障碍你。日常生活当中,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常人事的碰撞,你创造多少妄想,大部分妄想都不障碍你,但是有些妄想会产生障碍,你要先处理这一块。

比方说你很喜欢喝咖啡,不障碍往生,但是你一定要喝咖啡,障碍往生!因为你对这个咖啡的影像,产生了坚固的爱取了,这个已经牵涉到生死业力了,你一定要这样做,表示你这个妄想是有根的,你这个妄想已经在心中留下根了。我们要让善法留下根,但是你不能让恶法留下根。有些妄想它来就来,走就走,它没有在你的心中留下根,这个妄想你可以不管它。但是有些妄想它来的时候,来势汹汹;它去的时候,你拿它一点办法都没有,它已经在你的心中烙下一个坚固的根。

当然,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我打妄想,我就转念念佛,有些人是试图用佛号来压这个妄想。诸位!你别忘了,你念佛的时间两个小时,在佛堂两个小时,你这个妄想打多久,你知道吗?你从无始劫打到现在,你用两个小时的佛号去压你无始劫的妄想,如果你用事相来对治的话,你肯定不是它的对手——如果你不用道理来化解问题的话。因为有些妄想你平常看不出来,临终才会出现,比方说坚固妄想,你平常的时候一帆风顺,反正你就打妄想,坚固妄想一来就赶紧把心挪开,拿到佛号去,但是你没有处理问题,你只是不想去面对它,不表示你把这个问题给化解掉了。

好了,到临终你就知道怕了,它不会放过你的,它绝对不会放过你的!我们没有办法把这个妄想断掉,但是你必须把它那个根脱落,你不能让它留下根,你必须把那个妄想的势力降到最低,你必须用道理把它的根铲除掉。它可以打妄想,但是它对你已经不能产生牵动的力量,这个妄想已经不能影响你的思考模式了。它来的时候来,走的时候走,它虽然存在,但是对你的心已经不产生牵动力了,这个妄想它已经在你的控制调伏的状态,你可以带业往生了。如果这个妄想来的时候,它要你做什么,你一定要去做,你根本做不了主,那你是被业带走了,因为它已经在主导你了。

不是所有的妄想都是障碍往生的,但是有些妄想的确障碍往生,因为它如此的坚固,已经形成爱取。带有贪爱的妄想不障碍往生,但是带有贪爱跟执着,这个“取”就是执着,就一定障碍往生。我们在死亡到来之前,你必须要很理性地面对你自己,你的心中到底还有多少带有坚固执着的妄想,每一个都是生死的业力,每一个都是,你最好在临终之前处理掉,这个就是出离心。出离心不是要你改变环境,不是这个意思,是出离你心中爱取的妄想,你把它放掉就好。它本来就没有体性,它对你产生影响力,是因为你执着它了,你把它看得太重要了,你只要把这个妄想放掉,它对你就没有牵动力量了。

所以我们透过无常观、苦谛观,慢慢把对于今生的爱取、对来生的爱取给放了,这个时候你后面的生死业力就淡薄了,临终就没有东西让你起颠倒了,因为让你起颠倒的妄想都被你破坏了,你只剩下表层妄想,这些妄想都乱不了了。我再讲一次,你要处理的是心中带有根的妄想,它在你心中已经烙下根了,这个妄想你要小心!

出离心是我们要建立的第一种善根,第二个是菩提心。我们必须对于来生有愿景,因为必须有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景,这个时候你所念的佛号,才能够广大圆满。这个就是前面说过,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大地,有大地的滋润,所有的树,所有的花它才能够不断地增长广大,你不能一辈子只是做一种花瓶,没有根的花瓶。

如果你不发菩提愿,那么你今生在佛教里面努力地做义工,努力地拜忏,努力地持戒,你永远在做一种花瓶的工作,因为你心中没有大地,它长不出广大的树,长不出广大的菩提树出来,你今生只是插了很多花瓶,很可惜,你这么努力,但是你的收获太少,因为你心中没有强大的愿力来摄持这些善业。我们一定要向佛陀学习,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十方诸佛在因地的时候,都发起广大的愿力,所以他才能够快速地积集资粮。我们应该向诸佛学习。这个是发菩提心的理由。因为你如果不发菩提心,你所有的善法,通通不能够广大成就。

好,我们看方法,看第二个方便。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戊二、方便。

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

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

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

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

好,我们前面的出离心,我们思考的所缘境是考虑到自身,考虑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已,这个是合理的,人都是先处理自己的问题,再去关心别人,这个可以理解。当我们修了出离心以后,我们把无始以来生死的业绳慢慢解开了,接下来要做什么呢?你就可以去关心一下其他的众生了,我们这个时候把所缘境,从自身的所缘境扩大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其实合理地推论,我自己生死以来,深受妄想执着的误导,其实一切众生也好不到哪儿去,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心量开始扩大,开始用所缘境,观察无量无边的有情。

这个时候我们做三种观察:

第一个,常被四瀑流所冲,难止业绳紧密系。其实每一个众生都被生老病死的四种瀑流所冲击,因为它很难解开生命的这个业绳。我们每一个人都背负了太多的生死业力,这是第一个,因为你造了太多杀盗婬妄的生死业。

第二个,投入我执铁网孔,无明大暗所蒙蔽。除了业力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我执产生的颠倒妄想。因为你有自我意识就会产生追求,那么就落入这种不断地攀缘,不断追求的一种铁丝网,被心中自我的无明暗所蒙蔽了。这个人生如果你只有业力没有妄想,这个问题不大;如果你是有妄想,没有外在业力的牵动,问题也不大。人生为什么无解?因为你外在有业力的牵动,你自己又打妄想,当妄想跟业力结合的时候,人生就无解了。

你看你在心中,在房间里面打打妄想,没有环境刺激你,这个妄想打完也就算了,只有妄想没有业力;有妄想、有外境刺激你,你心中不动,问题也不大,但是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当外有业力,内有妄想结合的时候,你就跑不掉了。

一切有情都是这样,外有业力的绳子,内有我执的铁丝网,所以造成第三个后果:无边有海生又生,常被三苦所迫害。所以生死轮回,为什么会不断地辗转相续?因为外有业力的牵动,外有业力的刺激,内有妄想的攀缘,所以造成三界的生死大海,一次一次地生又生、生又生,就经常被这个苦苦、坏苦、行苦所迫害了。所以,已成如此诸母等,情状思已发大心。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两个牵扯不清,如此地恶性循环,这种过去生的母亲、这种有情众生,我们会生起一种悲悯之心,想要救拔他们的心情就生起了。

前面我们所关心的是自身的解脱,这个地方开始关心一切众生的解脱,那么这是说什么事情呢?就是说我们的因地。诸位!佛教讲缘起,你因地是怎么栽培的,它最后会创造不同的水果出来。你因地种的是葡萄,它最后一定长出葡萄的水果;你因地种下的是一个苹果的种子,它一定会长出苹果出来。

诸位!我很诚恳地希望念佛人,你最好在每一句佛号当中,把众生放进来,你最好是这样做,你才不会后悔。我觉得有些人念佛,他心中只考虑自己。当然,他也发起了出离心,他也生起往生的心,但是如果只考虑自己,这个佛号带你到净土以后,这个佛号就消失掉,就没了,因为他因地栽培的时候,只是为了自身的往生。所以你因地是这样栽培的这个佛号,这个车乘带你到净土以后,这个能量就完全消失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想看,有些人的佛号带到净土,它继续让他往前走,这个佛号一直陪伴他成佛为止,因为他念佛的时候,把成佛跟度众生放在这句佛号里面,他的因地栽培比我们更圆满。所以这个佛号当他创造到他生命当中的时候,它永远不会消失掉,一直加持,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不断地加持他,直到他成佛为止。你看有些人到了净土,他成就圣道以后,要度化众生,他跟众生不结缘,众生根本不搭理他,因为你在因地修法门的时候,你没有把众生放进来。你同样念一句佛号,其实你可以念得更好。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个堂弟叫提婆达多,他想要做新佛。他认为佛陀已经过时了,所以他必须把佛害死。那他怎么做呢?他就把大象灌醉了,让牠失去理性,然后再用鞭子,去打这个醉象的屁股,佛陀带着诸弟子在托钵的时候,醉象就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这个时候事情紧急,醉象冲过来,这些阿罗汉们,当然大阿罗汉不可思议,他一入定,禅定力就飞到空中去了,但是走在前面的佛陀,他是什么态度?他入慈心三昧。

他入慈心三昧的时候,他手伸出来,以慈悲心来安抚这个大象。结果这个时候慈心三昧,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现出五个狮子的头,这个大象再怎么醉,看到狮子都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就扑倒在地上。我们由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你看佛陀的功德跟阿罗汉的功德的确不一样。阿罗汉他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他顶多只能够保护自己不受伤,佛陀可以调伏外境。

诸位!我们在诵《华严经》的时候,你看经典怎么赞叹佛陀,赞佛甚深功德海!只有佛陀的功德才有资格叫大海,因为深广无涯。在《法华经》上说了一件事,说为什么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在因地的时候努力地修学?释迦牟尼佛跟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经常做师兄弟,他们三个经常在一起,都是佛陀是大哥,舍利弗是老二,目犍连尊者是老三,他们生生世世同样生长在一个家族,他们同时修学,为什么释迦牟尼佛成佛了,这两个变成阿罗汉?因为他们发的心不同。

所以你所发的愿也要很小心,因为你因地所发的愿,最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你同样创造一句佛号,其实这个佛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叫缘起。你反正是念一句佛号,其实你可以念得更好。

我经常劝所有净土宗的修学者,你反正念一句佛号,如果你是为了成佛来念这句佛号,这个佛号就一直陪伴你到成佛为止,但是你只是为了往生来念这句佛号,这个佛号就陪你往生到净土,这个佛号就消失掉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要发菩提心,因为能够让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的功德变得更加圆满。

当然,很多净土宗的人不敢发菩提心,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说我没有时间去度化众生。其实你今生可以不做很多事情,没关系的,这是一种心态的准备而已。这种善根力某种程度还是一种思惟观察,并没有人说要我们付诸行动,甚至于别人在做,我们只要随喜赞叹就够了。你发了菩提心,在每一句佛号里面除了自身的解脱,自身的出离以外,如果你在念佛的当下,把无量众生的悲悯的种子种下去,把成佛的功德、好乐的种子种在每一句佛号里面,诸位!你这句佛号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真的不可思议!以后它对你的帮助,那不是只有带你往生而已,它有无穷的能量在陪伴你。其实你只要稍微努力,你可以创造一个更好的佛号,你是可以的!你必须把心量扩大,把无量的有情放到这句佛号里去,把诸佛的无上功德放到这句佛号里去,然后再把你自身的解脱也放在这个佛号中,你这个佛号就是圆满的佛号。这句佛号、这个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会在你的生命里不断地运转下去,直到你成佛为止。所以你要注意你的因地的栽培!

好,发了菩提心会让我们每一句佛号更加圆满。我们再看,第三个空正见。前面是一种誓愿,对自身的出离,对一切众生的悲悯,我们来看看这个空性的智慧。

空正见分成三段:一、缘由,二、方便,三、证量。

我们先看看理由,为什么修空正见。请合掌。

戊一、缘由。

不具通达实际慧,虽修出离善菩提;

不能断除有根故,应勤通达缘起法。

如果一个念佛人,他不能通达真实的空性智慧,他虽然很努力地修无常观、苦谛观,调伏自身的爱取,他也努力地观察一切众生是在三界当中,生起了一种悲悯,生起了菩提心,那算不错了。但是他不能够修空性智慧,他就不能断除有根,对有相的执取。

这个时候,他应该通达大乘的缘起法,断除有相的执取。

简单地说,你如果不修空性智慧,你就很难断除对三界的攀缘。攀缘心,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所以你的心就很容易被外境牵动。稍微牵动一下,你的心就动,你的心就很难安住了,就是说你的心经常随外境的牵动而不断地波动,这个时候,你的出离心跟菩提心就很容易被破坏,就变得很脆弱,很脆弱。

我们看第二段,方便,请合掌。

戊二、方便。

见世出世一切法,从因生果皆不虚,

所执之境本无者,彼入佛陀所喜道。

我们好不容易建立了出离心跟菩提心,这两个心一定要建立在一种空性的真如本性之上,这个出离心、菩提心才能够坚固。如果你这个出离心跟菩提心,建立在一种有所得的攀缘心,是不坚固的。

怎么样才能够安住在无所得的真实的心呢?我们往下看,首先我们看缘起,再看性空。

首先我们要通达缘起。见到世间法。世间的快乐痛苦,出世间的解脱,这一切差别的相状是怎么来的?“从因生果皆不虚”,人生的因缘都是缘起的,由因到缘到果到报。那么从因缘果报当中,我们可以觉悟到一个道理:我们所执着的这个境相,本来就不存在,这样子就进入了佛陀所赞叹的空性智慧了。空性智慧很重要!因为你空性智慧不生起来,你就很难成功地保护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不受外境的干扰。

这个空性智慧有两种修法:小乘是从无常切入。小乘观察这个一切的境是无常变化的,所以无常故苦,因为表示人生充满了不稳定。那么苦即无我,为什么痛苦就是无我?表示你没有办法主导。如果你可以主导,谁会要让自己痛苦呢?所以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导性,我们这个人生,只是来还债而已,你没办法决定人生的因缘,所以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无我,所以空。因此小乘的空性是从无常切入,这叫灭色取空。小乘的空性得到的结论,是我必须要放弃一切的缘起,灭色就是放弃所有的缘起法,才有所谓空性可得,所以它的空是对立的,就是要嘛有缘起,要嘛空,你只能选一个。

大乘的空性不是这个意思。大乘的空性是不妨碍缘起法。大乘的空性,关键在缘起性空。你要知道“缘起”这两个字非常重要!

大乘的空性是观察你生命的因缘。在《楞严经》上说,先找到你生命的根源,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你为什么有生命?你说我从前生而来,其实不对,不是!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的外表不一样了,你前生的思考模式,感受、妄想、执着也不一样。如果你前生是一只蚂蚁,追求的是糖果,你今生看到糖果一点感觉都没有,所以你今生的思考模式跟前生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并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而已,所以你不应该说你从前生而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那我不从前生而来,我是怎么来的?《楞严经》上说,你从空性而来,人生是无中生有。人生是怎么回事?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为你过去在某一生造了某一个业力,这个业力成熟了,它突然就“啪”出来了,突然间无中生有。所以合理地推论——“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最后也是回到空性而去。人生的结果,每一个人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没有结果!不管你今生活得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每一个人都没有结果,没有一个人有结果的,因为你业力释放完了,你今生的生命就消失了。你说,欸,五十年后,我要找我的这个色身,我找我这个释净界的色身,释净界的思考模式跑哪里去了?没了,觅之了不可得了!因为它业力已经释放完了。

从《楞严经》的角度,每一个生命的受生,都是一个新的个体,他跟前生的生命没有直接关系,他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而已。比方说做梦,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了。你看你第一个做梦,做的梦是转轮圣王,七宝千子,你在梦境的时候,你感觉也跟真的一样,因为它还有业力,你有好的业力在释放。但是你把福报享尽以后,你第一个梦做完以后,第二个梦变成蚂蚁了,因为你资粮力花完了,福报花完了。那这个蚂蚁就问:“我第一个梦跑哪里去了?我第一个梦做转轮圣王,还有很多珍宝”,没了!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的珍宝,带到第二个梦去,不可能!为什么?因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因缘结束了,转轮圣王的梦跟小蚂蚁的梦不能相通。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那么这个说什么事情呢?说到空性的道理了。你懂得缘起你就知道空性,所以人生是没头没尾,这个很重要!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它只有过程的因缘,一个假相。当它业力还在的时候,这个假相在你的生命当中换过来换过去,但是你不可能得到什么东西的,你要能够达到空性,先知道无所得,这个很重要!

我们为什么攀缘?我们为什么去追求、去执着?因为我们总是觉得好像要得到什么东西才好,这个人生才不会空过。其实你错了,你永远得不到东西的。一个人一定要做到无所得,他才可以做到无所求,因为你这个梦结果结束以后,你下一个梦启动,跟第一个梦是没有任何的牵连。

我再讲一次,你不可以把第一个梦的东西带到第二个梦去,不可以!第一个梦的东西只可以在第一个梦的时候受用,这个叫做缘起法,叫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我们得出结论:人生是不可能得到任何东西!它只是一个过程,在过程当中你有一种感受,有受用,但是你不能够得到一种东西把它带到来生去,不可以!

这样讲我们就知道,人生只是个过程,所以你就开始慢慢把心放下来。人生只是个历练,透过这个因缘让你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你的攀缘心就慢慢淡薄了,因为你不管怎么攀缘,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因为你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你最好早点把这个道理弄清楚。

所以大乘的空性智慧,它不必改变外境,你只要知道这个外境是缘生缘灭的假相就够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迷、不取、不动,你就不容易攀缘。不容易攀缘的时候,你所建立的出离心、菩提心的善根就特别坚固了,因为没有任何的外境可以干扰你了。所以大乘的空性,叫做“缘起而性空”。

“缘起”两个字,在佛法太重要了!每一件事情都是因缘所生,不是你说了算。所以“缘起”这两个字,智者大师给它三种解释:第一个,它没有真实性。因为你不能真实拥有它,你只能够暂时地去受用,它没有真实性;第二个,它没有不变性。它变来变去,今天跟明天不一样,明天跟后天也不一样;第三个,它没有独立性。它是众多的因缘,不是你说了算,所以你没办法主导它。你不可以拥有它,你也不能够真实地去掌控它,你更不可以去主导它,这叫缘起。

大乘的空性,宗大师这句开示很重要,“所执之境本无者”,是本来就没有,你必须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个就是息灭攀缘心最好的方法。

好,我们看第三个证量。

戊三、证量。

一旦同时不轮番,已见缘起不虚妄;

若证灭尽诸境执,尔时观察见圆满。

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

了知性空现因果,不为边执见所夺。

好,前面的方法,就是从缘起而观察到空性。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来看看它最后的结果。“一旦同时不轮番”,我们同时看到因缘的假相,但是我们又知道,一切法是本来就没有的,这两个是可以同时存在的。这个时候,你就真的看到大乘的缘起性空而不虚妄了,就叫正见。你正见不断地栽培历练,总有一天“若证灭尽诸境执”,你能够证入了这种灭尽,把心中的这种攀缘心慢慢消灭掉,把这个有相的执取慢慢消灭掉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平静下来了,不迷、不取、不动,这个时候见圆满,达到正念。“又由现相除有边,及由性空除无边。”在因缘假相现前的时候,不落入有相的执取;在空性现前的时候,也不会堕入对空性的执取。了知空性而现因果,因果也不离开空性,这个时候就能够不为空有二边所夺取了。

这个空性智慧,它不是一种愿力。前面的出离心跟菩提心,是一种希望跟愿力。这是一种人生的态度,空性智慧,我们每一个人有两种选择,只有两种选择:看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还是要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两种选择。凡夫娑婆世界,不是有就是空,两个因缘而已。

如果你把人生看成是真实的,什么都是真的,真的有某些人,真的有些事情,虽然你发了出离心也发了菩提心,那么你不认为人生是缘起,是真实有,这个时候,你就是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因为它总有一天会失掉,所以你死亡到来的时候,从有到空,你的人生就很痛苦了。当空出现的时候,当你要回到空性的时候,因为你从空性而来,你最后也是回到空性而去。所以当你要临终的时候,要离开你今生所有一切事情的时候,那个无常的大火在烧你的人生因缘,要把因缘烧掉的时候,你的心就非常不甘愿了,因为你站错角度了,你不应该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你把人生弄得很被动了。

如果你换个角度,其实你可以重新思考一下,你可以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可以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可以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可以站在本来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更可以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比方说有些人特别疼爱自己的儿子,当然这是攀缘心,那怎么办呢?怎么断这个攀缘?你可以思考这个儿子是怎么有的,他不是真实有,他是缘起,因为你过去生跟他结了某一种因缘,这个业力成熟了,所以他变成你的儿子。既然是缘起,表示什么?表示你本来没有这个儿子,你本来是没有的。我们的心性本来是清净,本来离一切相的,所以本来就没有,我们推论最后也没有。因为人生没有开始,一定没有结果,它只是个过程,所以你大可以站在本来就没有这个儿子的角度来照顾儿子,你只是尽责任,但是你不攀缘。

大乘的空性并没有否定缘起,就是你该干啥,你还干啥,但是你不能去攀缘这个东西,因为你攀缘它,就会产生执着。你好不容易的出离心,把过去的问题处理掉了,你的攀缘心不断,你又创造一个新的执取,你永远就没完没了了,你好不容易把东西擦干净了,把心中的影像擦干净了,你没有空性智慧,你后面又不断创造新的影像的执取。

佛陀在经典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动物园,这动物园有个袋鼠,这澳洲的袋鼠很会跳来跳去的。那么这个动物园的管理员把这个袋鼠喂饱以后就出去了。第二天早上看这个袋鼠跳到外面去了,管理员赶紧把袋鼠抓回来,放到闸门里面关着,然后又把旁边的这个墙壁从一公尺加到两公尺高。然后两公尺高的时候,他早上又看牠跑出去了。这个时候,管理员把这个围墙又加到三公尺高。那么旁边的长颈鹿就很奇怪,长颈鹿就问牠说:你怎么那么会跳啊?这三公尺你还跳得出去,你到底是要几公尺你才跳不出去啊?袋鼠说:这不是我很会跳,这个管理员每天出去的时候,忘了锁门了,我从门走出去的,我不是跳出去的。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用出离心在调伏我们的爱取,但是你的攀缘心不断地创造新的影像,你永远就没完没了,因为你的门不关起来,你永远会有很多问题。所以空性的智慧就告诉我们,其实在人生当中,我们不可能得到一个真正的东西。你去追求东西,你自己多事了,因为最后你不管想要得到什么,诸位!你的结果只有一个,你要知道,你永远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你最好早点知道这件事情。所以你早一点放下对你有利,因为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人生,你是很自在的。你本来就没有,人生只是个过程的历练,但是你可以扮演好你的角色,你没有必要攀缘,因为你不可能得到什么东西。

所以我们透过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好不容易把过去留下的问题处理完了,你后续的问题就不要再去沾染了。你本来无一物,你根本就不必要去惹这个尘埃,你可以不必去惹,不必多事。所以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这是最好的选择!你临终的时候不容易起颠倒,因为因缘结束的时候,它这个龙卷风在吹,吹过来的时候,把你今生因缘破坏的时候你不会心痛,因为你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当因缘要破坏的时候,你早就知道有这么一天了。这个就是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你的“人生”,这个是最好的人生观。

好,我们再看最后的总结。前面的这三种善根,我们把它做一个总结,看这个三种善根所表现的功德。这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圣道门;第二个净土门。这三种善根,在圣道门的角度是怎么说的?好,请合掌。

丁一、圣道门。

如此三主道扼要,汝能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起精进,为究竟事速修持。

如果你是走圣道门的,我们透过出离心调伏爱取,产生一种调伏力;透过菩提心产生一种引导力,把我们的修行引导到“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两种引导;透过空正见产生安住,在大乘的空性如实安住,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

这三种力量的摄持,你都能够通达无碍,这是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都通达的时候,你就有资格找一个寂静的地方,开始找你修行的方法。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拜忏也好,你就可以去精进修学你的法门了,为了成办这个圆满的功德去修持了,因为你三种善根具足了,你有资格谈修行了,因为你的心态准备好了。这个是圣道门的功德。

我们看看净土门是怎么说的。请合掌。

丁二、净土门。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即法界。

第一个先谈谈缘起。在整个十法界的圆融体当中,是从我们一念心发动出来的,你用什么心态来修法门,就注定了你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所以你必须用念佛的心,才可能去感应弥陀的法界;如果你不是一种顺从本愿的心,你不可能跟弥陀感应道交,如果只有佛号而已。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什么事情呢?这一段话在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很强调,叫“是心作佛”,你才可能“是心是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创造一句佛号,但是这句佛号到底要带你到哪里去,答案是不一定!因为你的心态很重要!

你看很多人念佛,他是怎么念的?他肚子痛,他念佛,念一念,把肚子痛念好了,他不念了;他儿子要考试,他没把握他也念佛,考上了他不念了,所以你这个“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你所有的佛号,通通在娑婆世界打转,你就从来没有创造一句佛号到净土,你更不可能有一句佛号到成就佛道的,你一百句佛号,有九十句都在娑婆世界打转,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你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这个佛号跑到娑婆世界去了,因为你栽培它的时候,你就是这个心态。诸位!你要想想看,你平常念的佛,有几句佛号是真的到净土去的,是导归净土的,而不是在娑婆世界活动的?你的心态会决定你最后的结果,因为它是一个因地。

诸位!我们这样想,当我们念佛的时候,有两种力量:

一个是能念的心;一个是所念的佛。所以你的生命有两种力量,一个心力;一个佛力。你们猜猜看,是佛在引导我们的心,还是我们的心在引导佛号?是心力带动佛力,还是佛力在带动心力?对了!是心力带动佛力,所以你们有正知正见,这才合乎缘起!佛可以决定你的心,这个是他生的,这是外道思想。如果佛力可以引导我们的心力,你怎么解释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念佛不往生呢?——如果佛陀可以主导的话。佛陀的心是平等的,他有决定权,那每一个人临终念佛都应该全部往生,其实跟事实不符。

有些人念佛往生了,有些人念佛没有往生,那表示你的心态准备不够。佛陀是一种被动的配合,你的心是主动,佛是被动,诸位要知道,这才合乎缘起。同样一句佛号跑到一百个人的心中,最后一百个结果,这个才叫因缘所生法。如果佛陀说了算,那你就不是缘起法,这是他生的思想了。佛陀主宰你的生命,这不可能的事情!佛陀有广大的功德,但是佛陀不可能进入到你的内心世界去改变你的思想,不可能!

你改变了,佛陀给你更好的东西,是你要先改变,佛号才会改变。你要往火坑跳,佛陀是救不了你的,你最好早点知道。你要起颠倒,佛陀救不了你,但是佛号永远是功德,只是它到底会给你什么东西,佛号给你一个糖果吃,或者是给你一个蛋糕,或者是给你一个摩尼宝珠,就看你的心态准备,你准备得愈好,佛就给你更好的东西。

所以你心态的准备,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作为佛陀,他是公平的,他把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准备好了,但是你准备好没有,关键在这儿。就是“是心作佛”,你才可能“是心是佛”。你的心态有不同的准备,佛陀就给你不同的东西。如果你只是要娑婆世界的东西,你是心作娑婆,佛陀也只能够是心是娑婆,给你娑婆世界的东西,因为你的心理素质,你的心理水平就这么回事。

为什么我们要建立善根呢?就是我们必须做好往生的准备,做好成佛的准备。佛教的修学都是由内因缘带动外因缘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外面去引导你的,这个就是外道。佛教跟外道最大的差别,外道是外因缘带动你内因缘。外道是说,你持这个咒所以你会变好,佛教不讲这个观念,佛教是说你心态准备好了去持这个咒,所以你才可以变好,是“是心作佛”才可能“是心是佛”,是内因缘去带动外因缘,佛教的修学是由内而外。

净土宗,我们占了很大的便宜,因为我们所持的佛号已经准备好,其实佛陀就把最圆满的功德准备好了,我们只要顺从。没有人要你去断烦恼,但是起码你要把你心的磁场、频率,调整得跟诸佛一样就好了。他可没叫你断烦恼,他叫你调伏爱取,发起成佛的愿力,安住空性,不要动攀缘心,就是说起码你跟佛陀是走在同一个跑道上。

虽然我们离佛陀距离很遥远,但是咱们是在同一条高速公路,你不可以说,你走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佛陀是佛陀的跑道,然后你要佛陀把你带到极乐世界去,这不可能!佛陀不能改变你的跑道,他只能够就着你的跑道给你你要的东西,所以顺从就是你必须把你的内心调整得跟诸佛是同一个跑道,就这样就好了,顺从他就好,其他佛陀会有办法。以佛心为己心,以佛智为己智,你只要把心理素质调整到跟佛陀的那个磁场是一致的,虽然你烦恼没有断,虽然你生死业力没有了,但是剩下就是佛陀的工作了,因为你们已经感应道交了,你们是站在同一个跑道了。

所以我们基础篇,就是希望在我们内心当中,成就三种善根。我们本来是跑在娑婆世界的跑道,你应该是该换跑道的时候了,我们必须走在一个成佛的跑道,这个时候你所念起的佛号,叫做“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调伏我们心中的妄想,让我们的磁场跟十方诸佛是同一个磁场,叫顺从本愿。

好,今天先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