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禅观与净土 > 第3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禅观与净土 第3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08:1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好,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讲到乙二,持戒清净。

净土宗念佛法门它最重要的特色,就是它是一个本尊相应的法门,也就是说身为一个念佛的修行者,我们不管是平常的消除灾障,或者是临终的往生净土,都不是我们的功德所成就的,完全是弥陀本愿的摄受。

我们只是成功地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蕅益大师所说的转他成自,净土宗我们只是成功地把佛陀的功德,转化成我们自己的功德,我们做了这件事情而已。

那么怎么样才能把佛陀的功德转化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来呢?古人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叫做感应道交。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用观想、观像、持名都没关系,总而言之你的心跟佛陀的心要能够相应,要随顺,心心相印,感应道交。所以感应道交是整个净土宗修学的主要的目标,你没有感应道交,你就不能够把佛陀的力量转到你的生命当中。

感应道交,从它的浅深,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就是平时的感应道交;第二个,是临终的感应道交。

平时的感应道交,主要是在处理我们平常生命当中的障碍。比方说你身体不舒服了,很多人念佛把这个障碍破掉了;比方说你对生命当中的某一件事情有所期望,你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满你愿了,所以平时的感应道交,它只是一种对于生命的离苦得乐这一块来处理的,所以这一块比较简单。你只要靠信仰就够了,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功德无所不在,你相信你好好地忆念这句佛号,阿弥陀佛一定会救拔你,只要信心就可以了,因为它的要求不高。平时的感应道交,它只是处理你平常生命的一些离苦得乐的问题,所以它相对的标准,也就是信仰式的念佛就足足有余了。

但是临终的感应道交,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因为它牵涉到了生脱死。我们都知道,稍微有一点教理基础的人都会知道,临命终是一个很特别的时机,临命终古人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是算总帐的时候。

我们内心深处在临终的时候,会有两个东西浮出水面:第一个,就是我们无始劫来包括今生的攀缘、贪求,产生了一种爱取的烦恼;第二个,就是我们平常所造的生死的业力。这两个东西平常不现前,所以你也就不知道怕。如果说,你平常是用信仰式的念佛,你临终还用信仰式的念佛,你生死这一关就过不去了。因为这两种力量,当生死业力跟颠倒妄想两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产生的力量不是靠信心可以冲过去的,那得有一种智慧的观照跟菩提的愿力,这种善根的力量,才有办法突破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平常念佛得力,临终的时候不得力,因为这是不同的相貌。你平常念佛,你只是处理生命的痛苦快乐这一块而已,是安乐道,但是你临终念佛是处理生死问题,那这个标准就更高了。

所以如果你有志于念佛,你的志向不只是今生而已,你有远大目标的人,你除了念佛以外,这个禅观的智慧就扮演重要的角色了。因为临终的时候,你一定要面对你生命当中两个大的重点,一个你无始劫来的颠倒妄想,内有颠倒妄想,外有生死业力,你一定会面对的,你怎么过这个生死关?当然我们不必调伏它,我们不必断除妄想,我们更不可能断除业力,但是作为临终的正念,你起码要让这个内在的妄想与外在的业力是在一种调伏沉淀的状态,你不能把妄想跟业力弄得那么的炽盛,那么的强大,对你临终的时候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们在平时是用善念式的念佛,信仰式的念佛,到临终你就是要靠善根。

我们这次《禅观与净土》的基础篇,第一个,真正发心。就是讲到首先我们要好好地去处理内在的颠倒妄想。颠倒妄想有三个特点:第一个,贪恋娑婆;第二个,心量狭小;第三个,向外攀缘。三个主题。

如果说你有志于念佛,你不只是求得今生的离苦得乐,你想要了生死,你甚至于有更远的目标,你要成就佛道,那么你第一块要处理的就是调伏你心中对娑婆世界的爱取。我们在生命的经验当中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这种感受让你有一种快乐感受,在你感受的下一剎那带动你的想像,你心中会捏造一个影像出来,当快乐的感受跟你心中影像结合的时候,那你就会产生执着了,你的心就住在这个影像。我们对于一种美好影像的这种执取,这个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它就是一种颠倒,临终的时候会误导你。

所以我们调伏心中的爱取,不是说我们贪爱外在的世界,其实我们没有一个人会贪爱外在的世界,我们真正在乎的是我们生命当中留下的这种快乐感受的影像,我们真正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心中的妄想。我们之所以对娑婆世界放不下,是因为你想满足心中的妄想,让这种快乐的影像再一次的出现,所以你要处理的不是外在的问题,是你自己心中的影像。

当然,这个影像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它本来就没有实体,是你给它力量的。你说,哎哟,我的妄想打这么厉害,我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实妄想会对你产生主导,是你给它力量,你抓着它不放,所以它变得势力强大。妄想你只要放下它,它就消失了,你不要抓住它不放就好。因为这些本来就是你捏造出来的东西,我们的心本来清净本然,你自己多事把它捏造出来。

那怎么放下心中的妄想呢?佛陀就开导,第一个修无常观,放下今生的妄想;修苦谛观,放下来生的妄想。你心中爱取的妄想放得越彻底,你临终的往生就越有把握。所以我们在修习禅观的第一件事情,好好地面对自己所留下的妄想,跟自己沟通,你抓着这个妄想对你是不利的,它给你的快乐太少,但是你付出的代价太大,得不偿失!所以世间的快乐,世间上世俗的快乐,每一种快乐你都一定要付出代价,没有例外!有为的快乐,多诸过失!其实我们追求快乐,可以理解,你可以选择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你可以追求无为的快乐,它没有过失的。我们透过这样的思惟,我们试着把过去紧抓不放的那种妄想给放下了,这个是第一个出离心,想办法减少你心中妄想的那种影像。

第二个,我们要处理的就是心胸狭小,我们不能只考虑到自身的解脱。一个菩萨道行者要经常存念众生,你在因地把众生放得越多,你果地的功德就越圆满,所以我们应该扩大我们的胸量,让一切的如母有情都跑到我们的心中来。就像无尽灯,我们不是一根蜡烛,我们是一个甚深功德海,你因地的时候是一千个蜡烛,一百个蜡烛,你最后的就是万德庄严。所以我们应该要试着考虑到,我们跟众生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我们不一定要为自己念佛,我们为一切有情念佛,你的功德会更圆满,所以这个菩提心就是扩大你的胸量。

第三个,就是空正见,调伏心中的攀缘。我们最好知道一件事情,人生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一个自性有,它是因缘有。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事情,都是因缘变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从本体来看,你的心是清净本然的,你是本来什么都没有的,所以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只有过程,你最好早点知道这件事情。也就是说人生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我们今生不可能得到东西。这个跟我们过去的思考模式相违背,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可以得到一点东西,把它带到来生去,不可能!就好像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境里面的东西,带到第二个梦境去,第一个梦消失的时候,意味着所有的东西消失了,没有一个东西可以从第一个梦里面带到第二个梦,人生也是这样。人生只是让你受用,但是你不能得到任何东西,你从无所得里面,你就自然无所求,你的攀缘心就自然减少。

我们前面的出离心、菩提心,把问题处理得干净的时候,你后续就不会再去惹尘埃了。既然你本来无一物,你何必去惹这个尘埃呢?你把这个镜子擦干净了,你就不要去惹,招惹人生的因缘,把今生的因缘了了,就算了,好好地规划来生吧。

因此这个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它这种心态就是想办法把心中的颠倒妄想降到最低了,做好临终的准备。你不准备,你临终就手忙脚乱,因为它事实上是存在的。所以你这个三块: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你准备得越好,你临终越自在,因为你平常把这种负面的颠倒妄想的能量都降到最低了,没有东西会干扰你了,剩下就是你对阿弥陀佛的皈依,对净土功德的好乐而已。

总之我们昨天讲的真正发心,主要就是透过安住力,安住空性,调伏爱取,导归净土,导归佛道,来消除我们心中的颠倒妄想。

我们今天开始来谈一谈,怎么样降低生死业力这一块。前面讲到是消除颠倒妄想,今天我们要降低临终时候的生死业力——持戒清净。

好,我们看讲义。乙二、持戒清净,分二:丙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丙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先看丙一。我们先拢总的说明。大乘的戒定慧当中,以持戒做根本。有两段的经文,我们请一个同学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引律标宗: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预记末法: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好,这个戒定慧三学,在《楞严经》有一段开示说,佛告阿难:你呢,作为我的侍者,经常跟着我到处弘化,那么你一定听过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就是调伏,佛陀讲很多身口意的调伏方法当中,就讲到了三决定义,就是戒定慧三决定义。

为什么戒定慧叫做三决定义?这个“决定”是什么意思?就是诸佛的出世,他开演的法门有广略的不同。比方说释迦牟尼佛讲的某一部经,释迦牟尼佛讲的经比较多,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那弥勒菩萨,他只有三会,弥勒菩萨的说法只有三次,龙华三会。所以诸佛的出世在说法过程当中,的确有广跟略的差别,但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是不变的,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个修学的内容、修学的次第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这叫三决定义。就是诸佛的说法有很多的差别相,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原则,就是一定会提到持戒、修定、修慧,这三大原则决定不能改变。

那么这三学的次第是什么呢?“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这个地方,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这四个字“摄心为戒”。佛陀讲戒法,如果是在人天乘,比如受五戒十善,就没有所谓的摄心这一块了,就是它的持戒跟你的心地法门,那不一定有关系了。你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你去做这件事情,不一定能够把心给摄住,不一定有调伏跟引导的作用,但是受为大乘的菩萨戒,每一个行为一定跟你心中的善根力——前面我们说过的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有关系。

大乘的持戒,它的精神在于增上惭愧。它不看你的行为本身,而是你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你的心态是不是有两种:第一个增上心。你面对过失的时候,你的心是不是对无上菩提的追求没有放弃。虽然你做得不够好,但是你不断地发愿:我现在暂时不能离开杀盗婬妄,但是我希望总有一天,能够解脱这样的杂染因缘。你的增上的心没有失掉,这是第一个,戒体的第一个思想——增上心,你对无上菩提的期望并没有放弃;第二个惭愧心,即便你有身口的过失,但是你内心当中是非常惭愧的。

所以大乘的持戒,它在每一个持戒的过程当中,一定夹杂了增上心跟惭愧心,也就是说惭愧心它是一种调伏,你减损了一种造恶的势力;增上心就是一种生命的引导,你永远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你希望你不断地进步。所以你这两种心成就的时候,就是叫做摄心为戒了。你所有的戒法是从你的戒体发出来的,这个观念很重要!你这个观念听懂了,你才能有办法听下面的,为什么叫做调伏生死业力,怎么调?你心中先有一个目标,有增上的目标,然后有惭愧的心,你才有可能降低生死业力。就是说持戒,有时候不是一次到位,它的确有次第,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态!

诸位!我们从实际的现实生活来看。你看有些人学佛了十年、二十年,结果你看他没什么进步,他除了对三宝有点信仰以外,他的身口意,十年前是怎么回事,现在还是怎么回事,他没什么增上;有些人他学佛,他一年一年地进步,他内心有善根,这个很重要!一个有善根的人,他是可以突破内心的障碍的。为什么我们先讲建立善根,然后再来讲持戒?因为它是根本,它是持戒的根本。

好,我们懂了以后,就是说一个人是能够从过失中解脱出来,还是永远跟过失牵缠不清,关键在这四个字:摄心为戒。你内心当中是不是有一个正确的调伏力跟引导力,增上心跟惭愧心。你有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有更清楚的概念来学习下一块。

我们看丙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在整个生死业力当中,以杀盗婬妄最为严重。作为净土宗的人,你只要把杀盗婬妄四种生死业给调伏了,你临终的时候一定可以带业往生,因为没有业力可以障碍你了。

好,我们分两段。丁一、牒征,丁二、详示。

我们先看总标,看经文:

丁一、牒征。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那么这个地方提出一问,就是说什么叫做摄心来作为持戒的一个根本呢?这个摄心我们前面说过包括了调伏跟引导,调伏就是惭愧心,用惭愧心来调伏自己的过失;增上心就是一种引导,引导自己不断的进步,这就是摄心,这个是整个持戒的根本。

这个“根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这以下看丁二,详细的说明。

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出现了一个过失,同样的身口意出现了杀盗婬妄,有些人会堕落,有些人会不断进步,到底差别在哪里?我们看下面的经文,你就清楚了。详示当中,分成四段:一、婬戒;二、杀戒;三、盗戒;四、大妄语戒。

我们先看第一个婬戒。先看第一段的持戒功德。请合掌。

戊一、婬戒。

持戒功德: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这段先总标,持戒的功德。说六道众生,特别是念佛人,只要其心不婬,我们生死的业力就慢慢地沉淀下来,慢慢地调伏下来。

其心不婬,我们解释一下。不是说你没有婬欲心叫其心不婬,而是当你的婬欲心活动的时候,你内在的善根力可以产生一定的作用,你用惭愧心来自我调伏,你用增上心来善加引导。也就是说,你对婬欲的这种身口意的行为,某种程度有产生一种抗拒的作用,你不再完全随顺它了,这个叫做其心不婬。你有一定的抗拒能力了,这个很重要!就是你开始顺从内心的真如,而不再顺从内心的妄想这叫其心不婬。详细我们再往下看,就清楚什么叫顺从跟抗拒。

我们看第二段,犯戒的过失。

犯戒过失: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们修习念佛三昧的人,本来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透过念佛来了生脱死,来往生净土,但是假设我们婬心不除,也就是说你完全放纵你对于婬欲的这种心态、行为,不但没有惭愧心,也没有好好地引导它,完全采取放纵的状态,那么这样子就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纵有多智禅定现前”,虽然你广学多闻,念佛有一定的定力,但是你完全不调伏你的婬欲心这一块,完全采取放纵的状态,那么你后果不堪设想,必落魔道。

这个地方有三品:如果你福报大,修行功力够,你的福报跟修行,会被你的婬欲的妄想误导变成魔王;如果你福报是中品的,就变成男众的魔民;如果你是下品的,就变成女众的魔女。那么这种魔王、魔民、魔女,都有他的徒众,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自己是成就无上菩提了。

这个地方的过失,我们解释一下。不是说你偶尔有婬欲的行为,你就堕入魔道,不是这个意思。事实上佛陀对在家居士设定了五戒十善,佛陀是开许正婬的。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下面那句话:“各各自谓成无上道”。这个地方是关键!他堕落的关键在这里!他的问题不是一种行为的错误,他的问题来自于思想的偏差。他认为婬欲是一种功德想,他把婬欲的行为当作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第一个,他无惭无愧;第二个,他把它当功德想,把它当作一种生命的目标来追求。也就是说过失本身问题不大,但是他的心态是非常严重!他对婬欲的行为不但没有惭愧心,也没有好好引导它,反而把它当功德想,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一种根本上的错误了。

在佛法里面我们允许有行为上的错误,但是绝对不允许有根本上的错误!即便我们一个在家居士,我们没办法去突破现前的因缘,我们有一些偶尔的正婬,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你一定要发愿:婬欲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生死业力,我目前不能突破,但是我以惭愧心,我发愿,我总有一天能够远离这样的因缘。至少你心中有一个愿景,你没有放弃,而且你不完全放纵。这个时候,至少你根本没有坏,也就是枝末上的过失。那么这个人他问题出在哪里呢?他是根本上出了毛病,后面佛陀会解释,就是说他对婬欲的行为是完全放緃,而且自我赞叹,这叫做根本成婬,他已经根本上出差错!《楞严经》很强调一个观念:

我们可以有行为上的过失,但是你不能把行为转成根本,你不能有根本上的差错。根本上的差错,后果不堪设想!我们往下看你就会知道了。

好,我们再往下看,下一段,预记末法。

预记末法: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预言在末法时代(因为正法时代、像法时代正气比较强,正法的势力强大),到末法时代有一个问题,“魔强法弱”,就是邪知邪见的人特别多。那么每一个人,都释放他自己修行的理念,所以让很多人就没办法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因为魔强法弱,正好给这些魔子魔孙提供活动范围的一种气氛,所以他就广行贪婬,来当作修行上的引导。他认为婬欲对他不但不障碍,还是一种非常殊胜的一种帮助跟引导,使令很多人堕入这种邪知邪见的坑洞当中,而失去了菩提道路。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前面善根栽培得好好的,他有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但是受到这个恶知识的误导以后,他的跑道改变了,他从菩提的道路走上了魔道,失掉他的根本,这个是受到邪知邪见的误导。

我们看下一段。

诸佛教诲: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说,修行先断心婬,也就是说我们即便身为一个在家居士,我们很多正婬的行为不可避免,但起码你内心要非常健全,我们对婬欲的行为有增上的惭愧心,以调伏力、引导力来面对自己的心态,这样至少我们的善根没坏。善根没坏,我们也只是一种行为上的过失,我们菩提善根没有坏,至少你根本守住了,这是第一个决定清净明诲,这个是成就清净功德的一种明确的教诲。

好,为什么当我们错误行为出现的时候,要守住自己内心的根本,要有增上心、惭愧心,这个理由在哪里呢?佛陀就解释了,就说因为你要守住你的菩提的根本,这个是关键!

这以下有三段,我们一次把它念完。

菩提之本: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好,佛陀告诉阿难说,假设我们不能够断除婬欲的这种放纵,即便你能够很努力地修习,专注地念佛禅定,但是你的根本上是认定了婬欲是功德想,那么这个时候就像你用砂去煮饭,你经过百千劫只叫热砂。就是说你虽然做很多加行,你每天拜很多佛,持很多的咒,但是你的根本已经偏差了,你已经不是米,你变成一种砂,当然不可能煮成饭了,因为你根本已经错误了,你的发心错误了。所以你用这种放纵的心态来面对婬欲,你“纵得妙悟,皆是婬根”,你的菩提根丧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婬欲的根,最后的结果轮转三涂,必不能出!也就是说你可能先到魔道里面,享受你今生修习的善业,但是福报享尽以后就直堕三涂了。你既然不是走到一个菩提涅槃的跑道,你就不可能成就菩提涅槃的结果,因为你已经走上一种魔的跑道了。

最后结论: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当然我们可能在家居士不能断到行为上的偏差,至少内心上的增上惭愧还是要守住的,就是至少你根本这一块要守住。“乃至于到最后,断性亦无。”断性亦无这境界很高了,就是空正见了,站在本来没有婬欲的角度来调伏婬欲心,就没有这个能所的对立了。你本来就没有婬欲心,婬欲心是后来因缘的一念妄动才有的,它也是一个因缘的假相而已,这样子才能够守在菩提道路当中。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判决邪正: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这段佛陀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说:如果照我所说的——这个是佛陀所宣说的正法;反过来就是魔王的邪知邪见了。这句话,佛陀讲得是相当的清楚,一点都没有模糊讨论的空间。

这个地方是说什么事呢?就说当我们很正确地发了菩提心,发了出离心,走在菩提道当中,不是说我们就成就了,不是这个意思。我们是一个带业修行的凡夫,所以我们可能会有一些行为上的过失,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关键是什么呢?你不能把行为的过失提升到思想根本的过失,关键在这里!你不能把一种错误的行为,演变成无惭无愧,而且把它当作你生命的目标来追求,当作功德想,不可以!

佛法允许你有枝末的过失,但是不允许你有根本上的过失!因为你根本的过失,弄得你连善根都没有了,你基本上已经不是走在菩提的跑道上,你走在魔道上了。

佛陀在经典中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大富长者,他有一个米仓,这个米仓的旁边住了一只老鼠。老鼠利用晚上的时候,就跑到米仓里面去吃这个米,吃了以后,牠就从米仓里面爬出来,白天就做一些牠的其他的活动,到了晚上就跑到米仓吃大米。一天天过去以后,这老鼠就打了一个妄想,牠说我晚上爬到米仓来吃这个米,很费事,干脆我就住在米仓得了,住在米仓我要吃就吃,也不要爬来爬去了。牠想这个主意不错,牠就干脆不住这个洞里面了,就住在米仓,一醒过来就可以吃,但是这个时候慢慢吃慢慢吃,欸,等到吃得差不多的时候,牠发觉这个米在往下降,吃到最后牠爬不出来了,因为这个米肯定越吃越少,牠已经没有能力爬出米缸之外了,所以最后就死在米缸当中。

佛陀讲这个故事是说什么事呢?作为一个聪明的老鼠,牠为什么失去了这种警觉性?老鼠吃米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能住在米缸,关键在这儿!你没有住在米缸,你偶尔来吃吃,你会保持一种警觉性,你住在米缸,你所有的警觉性都没有了。当我们的错误行为出现的时候,有些人是还有救的,有些人是没有救的,就是说你错误的行为出来的时候,你一点自我反省的能力都没有,你是完全地堕落,完全地放纵,你这个行为就没有救了,因为你伤到根本了,根本成婬!

问题的严重性不在于你行为本身,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你自己自甘堕落,放弃了努力,你不想改变,这个是《楞严经》比较在乎的。所以这个老鼠牠如果偶尔去吃吃米,牠一定会很快发觉,牠不能再下去了,再下去牠就爬不出来了,牠一定换另外一个米缸吃的。它这个地方所要说的是什么事呢?就是说我们不可能马上让自己的身口意完全清净,但是你要注意你的心态是很重要的!

为什么有些人他虽然有一些身口的过失,但是临终还是可以往生?他生死业力的势力还是薄弱的,因为他的心态非常健康,他的善根没有失掉,他的增上心、惭愧心,还是产生一定的作用。有些人错误的行为一发生的时候,他娑婆世界就离不开了。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去思考一下。因为你的根本错了,米都已经变成砂了,你怎么可能要求砂煮成饭呢?你根本已经错了。所以佛法很重视顺从,我们做不到佛的境界,但是起码我绝不放弃!我顺从佛道,顺从弥陀。这个“顺从”两个字,从一个凡夫的菩萨来讲是最关键,就是我绝不放弃!你不能说连对诸佛的功德一点顺从都没有,你完全顺从你的颠倒妄想,那就完了!你根本上就错误了,你就不可能往生了!因为你那个本质已经出差错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楞严经》说,有些人他的行为不会障碍他的圣道,有些人的行为障碍圣道,关键是他的根本有没有处理好,关键是在这里!

好,我们看第二条戒,杀戒。那么生死业力第一个就是我们对于婬欲的心,应该有增上惭愧心。第二个就是这个瞋心。

好,我们中间休息十五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