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楞严经修学应用 > 第3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3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修学应用》。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乙二、正文。

我们昨天讲到一个很重要的观念,佛教徒对人生的看法,就是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在我们的生命会出现,背后是有它的因缘的,我们说是事出必有因。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会碰到什么事,这跟过去生的因缘是有关系的。诸法因缘生,到底什么是因缘,这是一个关键。因为谁掌握了因缘,谁就能够掌握解脱,因为生命是由因缘来掌控的。所以我们把握了一个清净的因缘,当然会出现清净的功德。

那么所谓的因缘,从大乘的思想来说,就是你当下的一念心。所以,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心一动,这个就是一个因缘。可能是一个染污的因缘,使令你继续流转生死;它也可能是一个清净的因缘,让你往生净土。所以我们的内心其实是在不断地创造一种来生的因缘。所以,我们了解内心乃至于去改变我们的内心,这件事就变成非常重要了。

在本经当中是把我们的内心分成两部分,一个是一种杂染的心,一个是清净的心。杂染的心跟清净的心最大的一个判定方法,本经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从内外来判断。只要你这个心是向外的,不管你是有多好的理由,只要这个心是向外攀缘的,它就把它判定这个是杂染心,攀缘心。即便你是布施、即便你是持戒,只要你心是向外境去攀缘的,通通是生死的根本。那么我们遇到外境的时候,我们心是向内安住的,这个就是清净心,涅盘安乐的根本。本经很简单,就是从内外判定你的整个生命的因缘。

也就是说你的一生当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时间都是向外攀缘的,只有在做功课的时候少数时间是向内安住的,就表示你的生死业力强过往生的业力,不管你是造善、造恶。因为你那个根本是生死,它的结果一定是生死。如果你是造善,那只是一个安乐的生死果报,如此而已。所以,本经的重点就是把一个好人怎么样转成一个道人。

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我们当然攀缘外境了,我们攀缘佛菩萨的圣像,所以我们皈依三宝,我们攀缘苦恼众生,所以我们生起慈悲心来布施放生。刚开始这样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初学者一定是攀缘外境,阿难尊者他的示现就是这样,先攀缘外境。但是攀缘外境产生的一个善良的心有什么缺点呢?本经讲到有两个缺点。

第一个,它是不安稳性的。因为你的心向外攀缘,外境是变来变去的,而且你做不了主的。所以你看我们一个初学者就觉得弟子心不安,因为外境动得太厉害了,而且它要怎么变你也没办法控制。所以你要觉得心不安,那表示你心住在外境,你开始在产生攀缘心,因为攀缘心的特点第一个是不安稳性。

其次,攀缘心最大的过失是轮回性,它会启动你生死的力量,就是十二因缘的力量。

什么叫轮回性呢?印光大师开示得很清楚,他说,我们依止善念来修习布施持戒,这种善业是夹杂恶念的。他说我们在造善的时候假设攀缘外面的人事,我们在造善的时候我们心中是贪爱来生的果报。说你为什么愿意布施呢、你为什么愿意持戒呢?因为我希望透过布施持戒去创造来生的安乐。所以,我们隐隐约约在造善的过程当中对来生的果报是一种爱取的烦恼,所以我们造善的过程当中是夹杂恶念,这个在《楞严经》上说是善中有恶。

那么这会有什么结果呢?因地是善中杂恶,到得果报时候,安乐果报现前的时候,因为你过去生的想法就是这样的想法嘛,所以你安乐的果报现前的时候,大富贵的福报现前,你肯定放逸。因为你因地的时候就把这个因种种下去,你当初为什么布施持戒?你就是为了这个嘛。所以你的理想、抱负现前以后,你心中念念就是不忘这个大国王的果报、大富长者的果报,一现前,你就开始放逸。放逸的时候就会带动我们的烦恼跟罪业,第三世就堕落了。

印光大师说叫作三世冤。第一生生起有漏的善念,第二生产生有漏的果报,第三生正式堕落到地狱去了。那么这个地狱的果报基本上来说,表面上是第二世的放逸造成的,但是从远上来推,其实你第一生的时候,你在造善的时候对人天安乐果报的的爱取,其实以印光大师的标准,你已经把第三生的地狱给种下去了,就是善中有恶。但是到了地狱以后呢,你遇到了痛苦,你就起惭愧心,惭愧心慢慢增长了,痛苦到极限的时候,恶中有善,我们在起放逸的时候有惭愧心,所以得果报、痛苦果报、刀山油锅出现的时候,又刺激我们的惭愧心,我们又开始起善念,所以三恶道果报结束以后,又报到人天去了。

这个轮回性就是说,当我们是以攀缘心在起善念的时候夹杂着恶念,把安乐果报享完以后,变成地狱的果报出来,从地狱果报痛苦结束以后,因为惭愧心的力量增长了,又变成人天,就构成我们生命的轮回性。善中有恶,然后善到极限,善极生恶,然后恶极生善,就构成我们生命的一种上下的轮回。

所以假设我们不修《楞严经》,我们的生命大概就是这样子,安乐、安乐、安乐,然后就痛苦、痛苦、痛苦,痛苦久了起惭愧心,又开始安乐、安乐、安乐,安乐久了又起放逸,又开始痛苦、痛苦、痛苦。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把一个好人转成道人的原因。因为你是一个好人,你离不开轮回的力量,你所起的每一个善念就夹杂着爱取的恶念,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怎么办呢?关键就是你向外攀缘。善业没有错,我们今天讲,布施没有错,持戒也没有错,这都是佛陀所制定的法门,错在我们错用心了,我们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修布施,不应该用这个心态来持戒。是心态有问题,不是法门有问题。所以, 《楞严经》希望我们一个修学人从一个善良的心要提升到一个清净心。

就是怎么做呢?把心带回家。你不要在外面攀缘,你要能够向一念的清净心安住,以一念清净心的角度、以不生灭心的角度来行布施、来持戒、忍辱,你所造的善业就不是轮回的安乐,而是一个出世间的功德,而是一个净土的庄严。所以当我们心态改变的时候,我们来生的生命也就改变了。

你本来来生是做一个大国王的,诶,转成净土的庄严。因为什么?因为你生命的因缘改变了嘛。我们由于过去的因缘创造了今生,我们也就认命了,事到如今后悔无益。但是我们不希望来生继续如此,所以我们今生必须做一些改变。你今生的心态改变,你来生就能够改变。《楞严经》就是从今开始改变我们的心态,这个时候你来生的生命才能够彻底地改变。

那么应该怎么改变呢?本经它有它的方法。我们看经文就很清楚。我们看讲义。改变我们的心态,在本经的开示当中是两个重点。第一个,从假入空以明安住。本经当中是以阿难尊者为主角,阿难的示现就代表我们凡夫的一个相貌。那么,第一个是先修空观,让你的心安住下来,不再随顺妄想而转。第二个是修假观,重新再建立一个新的想象。

第一个是远离我们过去的想象,空观就是破妄,破除妄想;假观又创造一个新的妄想,比方说念佛的妄想,比方说菩提心的妄想,比方说六波罗蜜的妄想。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又生起一个假观的妄想,又去创造来生。所以,空观是安住当下,假观是创造未来。所以在本经当中,整个心态的改变就是空观跟假观的应用。到了经文我们会详细地说明。大方向就是:菩萨以空观为住,以假观来做一个调整、一个调伏。

我们先看第一段,丙一、从假入空以明安住。

菩萨第一件事情先修空观,先破除心中的颠倒想,把心安住下来。这个地方有三段,丁一、达妄本空,丁二、知真本有,丁三、结示法要。

在修空观的时候,我们要观想妄想的本质是空寂的。妄想它只是一个你的根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根境的碰撞产生一个想象,这个想象它只是一个暂时的相状,它没有实体的。为什么没有实体,到经文,佛陀会详细地开示。达妄本空就是第一件事情你要改变妄想,因为你要不晓得妄想是空的,你很难改变它。这里面有五段:

戊一、征起缘心,戊二、喻明调伏,戊三、牒其内执,戊四、正破非内,戊五、结示本无。

先看第一段,佛陀先用阿难尊者他的一段过程来解释攀缘心的相貌。我们先看经文,大家请合掌。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这段经文是怎么回事呢?是说,阿难尊者示现是凡夫,标准的生死凡夫。阿难尊者他出家以后是做佛的侍者,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出家已经十二年。有一天,阿难尊者在结夏安居的时候他出去托钵,他一个人出去托砵,那么他托钵的时候遇到摩登伽女,摩登伽女是一个淫女——就是卖淫的女众。他跟摩登伽女过去是五百世的夫妻的因缘。我们都知道我们很难摆脱过去的因缘。摩登伽女一看到阿难尊者的时候,因为她过去生是跟阿难尊者有恩爱的想象,她那个恩爱的种子还在嘛,所以她的眼根看到阿难尊者的时候,她那个沉睡的种子就醒过来了,就对阿难尊者产生一个爱取的妄想。

从经文来看,阿难尊者应该也动了念头,他对摩登伽女也动了一个爱取的妄想。两个妄想就产生感应了。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已经堕入一个非常危险的状态,“淫躬抚摩,将毁戒体”。但是阿难尊者毕竟是出家十二年的一个出家众,所以在紧要关头他的戒体产生了力量,他这个时候内心产生另外一个抗拒的力量——不可以!我已经出了家,我已经受了戒。所以这个时候这个戒体开始在触动阿难尊者的善根,但是他的妄想的势力很重,那么这个时候,妄想跟戒体两个真妄交攻,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就忆念佛陀,“世尊慈悲,宁不救护?”我这个时候需要你帮忙,你可不可以帮我一下呢?

我们知道,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诸佛有应。这个时候阿难尊者忆念佛陀,佛陀那个时候正在吃午餐,佛陀草草地吃完,立马叫文殊师利菩萨拿着楞严咒“将咒往护”,去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出事情了,赶快去救他。文殊菩萨以神通力到了现场,持楞严神咒。阿难尊者当时他为什么被迷惑?某种程度是因为摩登伽女用大梵天咒去迷惑他、去刺激他的妄想。所以文殊师利菩萨到现场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持楞严咒,破障,把那个咒的邪恶力量破掉。阿难尊者从妄想中醒过来,摩登伽女也醒过来,文殊菩萨把两个都带回来。

带回来以后,阿难尊者看到佛陀,非常地悲痛。出家十二年,“一向多闻,未全道力”,落到这个份上,所以他请佛陀开示,我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为什么我出家十二年,我每一堂功课该怎么做还怎么做,该修四念处我也修四念处,为什么遇到摩登伽女的刺激,我还是做不了主呢?“身虽出家,心不入道”。那么这个时候请佛陀开示。

佛陀这个时候并没有马上开示修学的法门,他先把病根找出来,你为什么会这样?事出必有因嘛,佛陀先找原因,你看经文。前段的序分我刚刚介绍过了,那么到正宗分的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一个问题。他说,我今问汝,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发心要出家,你阿难尊者是王子嘛,你愿意舍弃世间的五欲,跟随佛陀出家,过清苦的生活,那你当初你说是攀缘佛陀的相好,你为什么出家呢?你看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嘛。你说,哎呀,我要出家的话,我没准也像佛陀一样长得这么庄严。

那么你依止佛的相好而出家,你当初是将何所见?谁为爱乐?你那个能见的心是谁?那个爱乐的心是谁?把见跟爱乐,见是一种感受,爱乐是一个想象,佛陀先按定这两个病根,就是说,你当初的感受在哪里,你当初的想象又在哪里?阿难就白佛言说,他就很诚恳、很坦白地说,其实我当初见三十二相产生爱乐,是用我的心跟目,用我的眼根接触佛的三十二相产生一个美好的感受,然后用我的第六意识又产生很多很多的想象,由于这两个美好的感受跟想象呢,来刺激我愿意舍离世间五欲的快乐而修学圣道、了生死。

这段经文,蕅益大师说,佛陀在治病之前,先找出病根。阿难尊者的病根在哪里?生病是有病根的嘛。你看我鼻子过敏,病根在肺部。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根,那么烦恼也是有它的根。那么我们为什么好端端会起烦恼呢?你为什么会犯罪呢?它有它的根。根就是感受嘛。他遇到境界的时候,他产生美好的感受、产生颠倒的想象,然后就住在感受、住在想象,他肯定要造业的嘛!

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事情,我们常常说,心想事成,对不对?心跟想有没有一样?不一样。心是不生灭的,众生本具的,但是心跟外境没有关系,你不管外境有没有刺激我,我心就是心,那个明了的心性、现前一念心性叫作心。想象它是要外境刺激的。外境刺激你,你才会“乓”,产生一个想象出来。本经上说什么叫心呢?平静的大海叫作心。什么叫妄想呢?境界风一吹,大海当中产生一个水泡,就是妄想。

心是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明了性。本来我们应该安住在一念心的。但是不幸的是,我们喜欢活在妄想,我们喜欢住在水泡。这个地方是道出了一切众生的病根。打妄想是可以理解的,有情众生哪一个不打妄想?因为你前生打很多妄想,它肯定有等流性嘛。但是我们不应该住在妄想里面。

所以本经它没有告诉你不打妄想,因为不打妄想是强人所难嘛。你第一念根境接触的时候打了一个妄想,但是你马上回光返照——它是因缘和合的假相,你不能住。你一住上去你就完,你就造成了:第一个、你身心不安稳,第二个、启动了生死的力量,造成轮回性。所以在这个地方,佛陀先把众生、阿难尊者的病根找出来,说你当初发心出家,你见我的相好,你是用什么来见、用什么来爱乐呢?就是你的感受跟想象这两个是生死的病根,因为我们住在上面,就带动了轮回的力量。

看第二段,戊二、喻明调伏。前面把病根找出来,这个地方讲如何调伏。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士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我为什么要问你这样一个问题呢?说为什么今天我已经起颠倒了,我已经产生爱取烦恼了,你就告诉我怎么对治就好了,你为什么还要问我说,你当初是发什么心呢?佛陀就解释说,正如你所说的,因为你用这种感受而产生一种想象,而这样的感受跟想象就是你的心跟六根的结合。这个“目”它是一个六根的直觉的感受,第六意识的分别产生很多的想象,这两个是你的问题点呐。你今天是要调伏它、要消灭它,你不知道你的感受跟想象的处所,你就很难去调伏它了。为什么这样讲呢?比方说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不幸的是他的珍宝都被盗贼侵夺了,这个国王受不了了,他发兵讨伐盗贼。那你要讨伐盗贼你是不是应该知道盗贼在哪里呢?我们今天了生死,那你得知道为什么你有生死呢,生死的病根在哪里?

你不是说,我从现在开始我不吃饭、我不睡觉,就了生死。吃饭跟睡觉跟了生死是两码事,这没有关系的。你说我从今天开始我就不躺着睡觉,我就坐在这里,那也没关系的,这跟生死没有关系的,你躺着睡觉跟坐着睡觉,这跟生死也没关系的。所以,关键在哪里?就是说生死是有原因的。我们讲,每一件事的的出现,春天为什么百花开?秋天为什么黄叶落?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生死轮回亦复如是。

我们看生死轮回的原因在哪里,看下一段,会使令我们众生一次一次在三界流转的关键在于——心目为咎,道出了我们无始劫的病根。心是想象,目是感受。我们的内心的感受跟想象是生死的根本。

我们大概都知道文昌帝君的故事啦,对不对?文昌帝君他十七世是个好人,是个士大夫嘛。他前面的十七世,他做官的时候是为国为民,想的就是怎么为国家谋福利、怎么为老百姓谋福利。所以他积聚很多的善业,善念跟善业的结合,所以他生生世世产生一个好的循环,都投身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投身在一个做官的家庭。到了第十八世产生了变化。十八世的时候他投身在汉高祖的家族。汉高祖他有一个正式的妻子是吕后,他有一个爱妃叫作戚夫人,戚是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戚,戚夫人。汉高祖晚年是宠爱戚夫人的,那吕后就不高兴啊。但是汉高祖还在,吕后也不能有所行动。汉高祖一死了以后,吕后就掌权,就把戚夫人抓了以后,砍掉双手、砍掉双脚,鼻子削掉,耳朵也削掉,丢到粪坑里面去了。

那么这个时候,文昌帝君他因为十七世的善业跟善念的力量,他是做一个赵王如意,他封为赵王。因为汉高祖知道他死了以后,恐怕戚夫人母子有问题,就把赵国封给他,但是赵国封给他也没用,吕后用计谋把赵王如意把他骗回来,把赵王给杀死。但是赵王如意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十七世的善业力,福报特大。所以他死的时候,他就起邪愿,他说,我今天跟你无冤无仇,你这样子陷害我们母子,我来生肯定报仇,我放不过你的。他一念的嗔心,打了这个嗔心的妄想,当然他也住在这个妄想,所以他来生变成一只大毒龙。

这个故事很多,我们就不详说了,总而言之,这条毒龙后来就是害死了三千多人,一念的嗔心的刺激之下害死了三千多人。后来他失去了神通、也失去了福报,落在热沙当中,身上长满了毒虫咬他。后来释迦牟尼佛跟他有缘,因为他在十七世当中有一生,他曾经为了佛像的事情向国王劝谏,说这个佛像,这个印度来的佛像,这是个圣人,我们不能把它随便放,要盖个佛塔去供养它。他因为有这样的因缘,跟释迦牟尼佛结了一个善缘。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他障碍的时候现前,为他开示,把他的嗔心、妄想给化解掉,后来脱离的毒蛇身,又变为人道。所以我们看文昌帝君他十七世的流转,完全是一种善念的力量在流转,到了第十八世,产生恶念。

所以我们常说,流转三世中,是谁在流转?我在流转——不对!哪有我呢?其实,经典上说,就是那一念妄想在流转。怎么知道妄想在流转呢?诸位想想看,你来三界的时候,你是怎么来的?你带来一件衣服吗?没有嘛。你是一念的妄想而来嘛,一念的妄想而投胎嘛,你的妄想跟父母的父精母血结合,色心结合来投胎,所以你是一念妄想来的。那你走的时候带走什么吗?也没有啊,你也是一念妄想走嘛!那么彻悟禅师就说,你刚开始是一念妄想而来,走的时候也是一念妄想而走,那你中间是什么?当然也是妄想嘛!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我考考大家对因缘观的功力到什么程度。你们觉得善念比较重要还是善业比较重要?对你来生的影响,善业比较重要还是善念?哎,对了,不错!教理基础不错!善念是主要因素,善业是一个助缘。就像你今天种苹果,你一定拿苹果的种子嘛,你拿葡萄种得出苹果吗?不可能,因为你这个亲因缘是种子;善业是助缘,是阳光、水分,是让这个水果长得更漂亮、更大而已嘛。你来生往生到哪一道,跟你的善业没有直接关系啦。

所以,在戒律里面讲一个观念说,一个人如果不断做慈善事业,他看到众生苦恼,花钱布施,做很多慈善事业,但他经常起恶念,他老是想的都是杀盗淫妄的恶念,诸位知道这个人来生会去哪里,诸位知道吗?戒律上说,他会往生到畜生道,然后他在畜生道享用他安乐的果报。这个狗啊,别人对他特别宠爱,他有他专人的人照顾他,他有他专人的医生,他吃东西有人照顾他的,因为他的善念是关键。所以你不要以为你造善业来生就到人天道,不是!到人天是要有善念的。

天台宗讲种性,你要有这种善的种性,你才可以往生到人天。所以,一个人经常起恶念,虽做善法,他是堕落到畜生道去享安乐的果报。所以你的思想、你的善念是整个三界的一个主导者,而善业是一个助缘。我们应该是这样讲,布施能够成就安乐的果报,但这个安乐的果报不一定表现在人天当中,不一定,也可能表现在畜生道。你看有些畜生道福报比我们福报还大。你看美国那些人对宠物的照顾,福报大过我们,但是它是一个畜生,它不能修学佛法,障碍。

这个地方讲,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六道轮回的关键在于你心中的想象。你开始有妄想的时候,你就产生六道轮回。生死从什么时候开始?当你开始打妄想的时候,你就有生死。这个地方先找出问题点。所以说,我们今天讲破妄想。破妄想不是把它的相状破掉,因为相状是破不掉的,妄想还是妄想,但是破它的根——觅之了不可得,就是妄想是没有根的。佛陀是找它的根,因为你把根破坏,它根本没有实体,它只就是一个,什么叫妄想呢?哦,你的眼睛看到这朵花,突然间打一个妄想。就是根境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所以妄想基本上,你不管它,它会自然消失掉。

问题是我们多事,我们根境碰撞的时候产生一个妄想,然后我们就住在妄想当中,就使令这个妄想的势力开始有生命力,开始活跃起来,就开始造业了,就为来生开始在累积来生的力量。所以,当你知道达妄本空——妄想是本空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不要住在妄想,因为你消灭不了妄想。你一消灭它、你一抗拒它,它反抗力更强。所以要知道,不要抗拒妄想,你不是它的对手,我们都不是它的对手。

《楞严经》把妄想分成两类,第一个是表层妄想,这个是很简单对治的,比如今天吃饱了没有、吃什么东西,这是表层嘛。但是它有一种深层的妄想叫坚固妄想,这个妄想你很难对治的,你只能够无住。你知道它起来,你只能够保持觉照,我不随你转。坚固妄想你一抗拒它,你就糟糕了,你肯定被它吃掉了。我们遇到弱的敌人,可以把它调伏;遇到强大的敌人,你要闪。《楞严经》的思想是这样,不能去抗拒。那我们现在不住妄想,关键就是说,你要先了解它到底是不是有实体。看这段,那么这以下就开始破妄想了,它是没有根的,它只就是一个根境和合的一种虚妄的假相。

好,我们看第三段,戊三、牒其内执,佛陀就正式地牒示内在的执取,就是说,妄想到底有没有根呢?看他正式地牒示妄想的相貌。看经文: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们把这个文消释一下,先看佛陀的问,再看阿难尊者的回答。佛陀说,我现在问你,你心中的想象跟你心中的感受到底在哪里呢?你那么在乎你的感受、那么在乎你的想象,你一有这个东西,你就一定要住上去。那我问你,它真的是有真实的体性的东西吗?如果它有真实的体性,它一定有一个处所。你可不可以把它的处所找出来?阿难尊者说,这个很简单啊,一切的众生都是把心中的想象是在身体里面嘛。想象力在哪里呢?住在身体里面嘛。

阿难解释说,你看,如来的眼睛就在佛陀的脸上嘛,那我的眼睛也在我的脸上,那我的想象呢就在身体之内。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回答有两个回答。第一个,他认为,眼睛在脸部,这个佛陀是同意的,那是一个色法。但是,我们的妄想是活在身体之内,佛陀是不同意,破这个妄想,它不是在身体之内。

我们看下一段,佛陀先举出一个例子,再正式地破,说为什么我们的妄想不是在身体之内。看经文:

佛告阿难:“如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园林。”“阿难!汝瞩园林,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佛陀先要破除这个妄想没有实体,他先讲出一个譬喻,他说,比方说我们大家现在坐在一个如来讲堂,这个讲堂在祇陀林。祇陀林是一个很多树林构成的一个地方,在树林的中间盖了一个精舍叫作讲堂,所以这个讲堂就在树林当中。那么这个祇陀林,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这个祇陀林在哪里呢?阿难尊者回答说,这个讲堂,这个广大的楼阁这个讲堂就在这个给孤独园这个祇陀林的中间的地方,所以这个祇陀林是在讲堂之外。就是佛陀讲《楞严经》的地方是在讲堂,外面很多的树林就叫祇陀林。

佛陀就说了,在讲堂当中,你从讲堂望出去,你先看到什么呢?阿难尊者说,我先看到讲堂的佛陀嘛,再看到讲堂里面的大众,然后再往外面看,再看到外面的树林嘛!那么佛陀就说,阿难,那你看到树林是用什么方式来见呢?用什么因缘来见呢?世尊,我在这个讲堂当中,有很多的大门、很多窗户都是打开的啦,我透过这个窗户、透过大门,我看到讲堂外的树林。

这段经文所要表达就是说,佛陀让阿难尊者确认,我们一个人的眼睛的明了性、就是心的明了性是什么?先见到近的地方,再见到远的地方,对不对?你在讲堂,你一定是先见到讲堂里面的人,然后再透过窗户再看到讲堂以外的东西。好!那既然阿难尊者认为,妄想的心是在身体之内,那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你在讲堂当中,你一定先看到里面的人,再看到外面的东西,对不对?先看到近处,再看到远处。这个合理吧?合理。好,那假设妄想是在我们身体之内,那它是不是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对不对?好,看经文。

看第四段,戊四、正破非内。佛陀这个时候就正式破除我们的妄想是不在身体之内的,为什么呢?他举出一个例子。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瞻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这个道理亦复如是。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人,透过窗户、再透过大门,你再看到这个讲堂以外的树林。那佛陀就反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亦有”就是一种疑问,是不是有一个人,他在讲堂当中,他竟然看不到近处的佛陀,却看到远处的树林,有没有这种人呢?阿难尊者回答说,不可能啊!他近处的佛陀都没看到,他怎么可能看到远处的林泉呢?这个是不合道理的。哦,阿难尊者自己这样讲了,那佛陀就正式破斥了。看最后一段,正破。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好,我们看佛陀正式的破斥。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正如你所说的道理,我们一念心它本身是有明了性的。假设你说你的妄想是住在你的身体之内,那你应该先看到身体里面的东西,才看到身体以外的东西,这样才合理呀。那么你纵然见不到心肝脾胃,你说,心肝脾胃离我太近了,我们看东西要有一点距离的,好,这个近距离的心肝脾胃看不到,那个远距离的爪生发长,你的手爪、毛发的生长情况、你筋脉运转的情况,你应该看得到才对呀!为什么你竟然看不到身体里面的筋脉的运转,而你却看到外面的东西?

所以,从这个地方来判定——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既然看不到身体里面而却看到身体之外的东西,所以这个能明了的心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我们不可能先看到远处、而看不到近处的,所以,妄想住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那么到底妄想在哪里?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