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楞严经修学应用 > 第4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楞严经修学应用 第4集《楞严经修学应用》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10: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戊五、结示本无。

我们上一堂课强调了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地死亡以后,为什么我们会马上得一个果报呢,为什么阿罗汉死掉以后他就入无生了,他的轮回的力量就结束了呢?因为我们住在我们心中的妄想,就启动了轮回的力量。所以古人常说,流转三界中,是谁在流转?其实就是我们一念的妄想在流转。

我们可以这样子讲,我们过去生打了很多五戒十善的妄想,所以把这个妄想的力量变现成人天的果报,这个叫作一个总报。当然这个总报也有别报啊。在五戒十善当中,有些人特别打了很多布施的妄想,他住在布施的妄想,所以他今生福报特大;有些人他在五戒十善当中,他特别强调持戒的善法,他做什么事有规矩、有章法的,他的身心特别庄严,特别的尊贵、高贵;那么他前生遇到事情的时候,他经常打忍辱的妄想,他遇到事情他宁可退让、宁可忍辱,不会跟人家抗拒,他就出现庄严的相貌。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讲,你前生的妄想把你今生创造出来。

那你今生又打很多妄想,我看一个人要是没有学《楞严经》的话,大概四十岁以上,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就画出来了,差不多画出来了,你看看你打什么妄想呗。就是那个经常出现的妄想你要注意,叫坚固妄想。如果你偶尔出现一次妄想,这个还乱不了。你一天当中如果有一个妄想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这个妄想你就要小心了,你要很小心啊,它开始在累积你来生的相貌。妄想就像工画师,它把你来生的相貌不断地画。如果你是打布施的妄想,它画出来是一个福报的相貌;如果你是悭贪的妄想,它把你来生贫贱的相貌画出来。只要这个妄想是你不自主的、经常会出现的,你都要很小心。当然,从本经的高标准,不管是善念、恶念,都是轮回性的,都不能住。

如果我们有志于了生死——求生净土是一个出离三界的,所以,你对三界的妄想太执着会障碍你往生。往生我们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厌离娑婆,第二个、欣求极乐。你要走得出三界,如果你跟三界的力量是咬得紧紧的,你一方面贪恋娑婆,一方面欣求极乐,这两个力量在拉扯,那对不起,娑婆世界的力量强大,因为你跟它是熟境界。

所以,一个求生净土的人,第一件事情,你要把三界的妄想要慢慢地降低,你才跳得出去;第二个,你要建立一个新的妄想,这部分我们到佛三再来开示,建立一个对弥陀、对净土一种强烈皈依的妄想,产生一个求生的动力。所以,我们一个人要求生净土是两件事情,第一个,你要放下娑婆,第二个,你要欣求极乐。

《楞严经》有助于帮助我们放下娑婆世界的生死的力量,有助于。那就是我不对治妄想,是我观察它是妄想本空,无住。妄想是没有实体的,它之所以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力量,是因为你的心力灌到上面,力量是我们给它的。妄想本来是没有力量的,诸位要知道,它没有力量。但是你一住上去,它变成有力量,问题在这里,是我们加持它。

它本来是一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根境碰撞,由于我们过去的业力。你跟他有缘,你看他就起欢喜心呗,这正常的;你过去跟他结恶缘,你看他就很讨厌他嘛。这个都是妄想,你无住,它自然就退失掉,那是一个生灭的假相。但是你一旦住上去,那事情就没完没了,它就变成坚固,它变成有力量,那都是我们给它的。

所以我们觉得妄想那么有力量,其实它本身是没有力量的,是我们的心力灌进去,它变成有力量了。就像那个木偶一样,木偶本来是不能动嘛,是我们的手在里面动,它木偶才动嘛。所以我们现在要慢慢从住在妄想的心要拉回来,把心带回家,首先要知道一件事情——妄想本来是没有的,达妄本空。

看经文,戊五、结示本无。我们不是说,妄想本来有,硬生生把它消灭,不是这样子的。本来没有妄想,那只是一个因缘和合暂时出现的假相,是这个意思。好,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初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这段经文很重要。我们把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作一个总结。阿难,你到现在还不能够真实地明了生命的相貌是“浮尘”,浮尘就是空中的灰尘,是飘来飘去的,它是一种虚妄的假相。那么这个假相是怎么来的呢?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你的业力成熟的时候,这个因缘就出现,你就打这个妄想;当你的业力消失了,你说他为什么看到你就讨厌?因为你欠他的呗。那你不断地为他回向,你的业力消失了,他看到你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个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嘛。

但是在变化当中,我们的一念明了的心是不变的。诸位要知道,心是不变的,妄想是不断地变化。你现在要分清楚,你内心世界有两个东西,一个是你的主人,一个是你的客人。客人是什么?客人是暂时来挂单的,来来去去的,你不能当真的,你一当真你就完蛋了。

那怎么办呢?我们再往下看: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这个都是在讲身心世界,都是开合的不同。开出来就是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就是色身跟内心,其实就是我们的生命体。那么这个生命体是怎么来的呢?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就是因为业力的因缘成熟了,就出现了这个假相;当业力消失的时候,你的感觉、你的色身、你的想象,这个五阴就全部消失掉。但在消失当中有一个不消失的,就是如来藏性,它是常住妙明,是不动周圆、周遍法界的,它是微妙不可思议的真实的心性,在真实的心性当中,它没有去来,也没有所谓的迷悟,也没有所谓的生死,通通了不可得。

这段经文的总结,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的内心世界是有两个东西。一个是生灭变化的假相,它就像空中的灰尘,它就像魔术师所变化的一个幻相,一个手帕变出一个兔子、变出一个猫,这个假相。第二个,有一个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我们一念心,真实的心性。

我们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住在我们真实的心,我们就跟着我们的感觉走,跟着我们的妄想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轮回的主要因素,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古人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梦中我们感到真的有什么人、做什么事,那个梦境只就是你一念打妄想的梦心变现出来。你在床铺里面什么都没做嘛,那个梦心变现出来。但是梦心消失的时候,你醒过来,看那个人事,觅之了不可得,三界轮回亦复如是。

佛印禅师有一天在河边散步,他走着走着看到一个少妇,一个年轻的少妇,准备要跳河,佛印禅师立马过去把她抓住,哎呀,你那么年轻不要自杀啊!她说,我一定要自杀。为什么呢?她说,我活不下去了。她说,我跟我先生结婚了三年,本来很恩爱,生了一个儿子,结果我儿子后来生病死掉了,我们两个为了这件事情吵架,吵到最后我先生就把我抛弃了。我现在没有先生,也没有儿子了,我怎么活呢?

佛印禅师说,那你们结婚三年,你三年前是怎么样呢?她说,我三年前活得自由自在的,还没有结婚的时候。佛印禅师说,那你是回到三年前而已嘛,那你也应该自由自在啊。你三年前没有遇到你先生,本来没有这个东西,对不对?你三年前也没有这个儿子,那你很自在啊,那你现在跟三年前是一样的嘛。

诸位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不自在?同样的环境。因为我们多了一个妄想。对不对?问题在这里。我们在这三年当中累积了一个妄想,当因缘消失的时候,我们妄想放不下。这是个严重的问题。所有的障碍都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所以我们自己最大的敌人是你的妄想。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慢慢地习惯从妄想的心回到真实的心,那个不生灭心,要站在不生灭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就是所谓的弃生灭、守真常,把心带回家,这是很重要的。

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肯定是百感交集。我们临命终一定会打很多妄想,我跟你保证,就跟你平常没有什么两样。不可能说你平常打很多妄想,突然间临命终不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你只要住在妄想,你就很难往生。不是佛陀不救拔你,因为你自己走不出你的妄想,你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的。我讲实在话,我们一个人要跳火坑,佛陀救不了我们。我们一再强调,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佛陀有心救拔我们,我们没有做好准备,不可能感应道交。

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诸位知道嘛?不是佛陀说了算,不是这样子的,是我们自己要做好准备。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因缘法的道理。身为一个佛陀,他比我们还紧张。我们在打妄想,他很紧张,但他也没办法,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佛陀只有这件事没办法做而已,他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妄想把我们带出来,但是他可以说法让我们自己觉悟。就好像在经典上说,就像一个人不能进入别人的梦中从梦中把他带出来,他可以敲引磬让他自己醒过来,但是他不能进入他的梦境把他带出来,不可以。

那么从妄想走出来最重要关键在哪里?达妄本空。你要观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你本来没有这个妄想。那是因为你根尘的碰撞,六根攀缘六尘,由过去的业力产生一个妄想。你跟他结善缘,你就产生一个美好的妄想;你跟他过去结恶缘,产生一个不好的妄想,如此而已了。如果你住下去,你跟他就没完没了,没完没了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知道,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当你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再来看人世间,那都是一个梦幻泡影,那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如此而已。那是因为我们住在上面,所以给它很多的力量,给它很多轮回的力量。当我们把心抽回来的时候,你再看它,它是一无是处,是这个道理。

前面这段是偏重在破妄。佛陀的破妄方式就是说,他告诉你说,如果你觉得妄想是那么真实,那它应该有个处所啊,结果我们在整个七处破妄,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答案是觅之了不可得。当我们看花的时候,妄想就在花上;当我们看地板的时候,妄想又把它带地上去。所以妄想是跳动式的,它只就是根境碰撞当下的一个假相。当根境别离的时候,妄想就没有了,但是我们心中不断地打它,它就变成很有力量。是这个意思。

那么我们把妄想破坏以后,那我们云何应住呢?我们如何找回真心呢?看下一段,丁二、知真本有。

我们一个真实的心性是众生本具的,它随时等待我们回家的。我们虽然无量劫来打那么多妄想,但是一念心性它可从来没有离弃过我们,随时等待我们回去,叫知真本有。

这当中有两段,戊一、问答释义,戊二、现相证成。佛陀先用一个问答来回答这个义理。这当中是如来问,陈那尊者回答,最后如来印可。这个答案是由佛陀的弟子来回答的。看如来是怎么发问的,看经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棉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出道,于鹿苑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那么这个时候要讲话之前佛陀先显出一个相状,他展开他柔软又微细的、具足光明的手,打开五轮指端,等于是这个时候安慰阿难尊者一下,说你不要怕,妄想本空,但是你有一个更好的安住处,我现在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就教诲阿难说,我最初出道的时候,我先到了鹿野苑度化五比丘,其中一个就是憍陈那,阿那多憍陈那,五比丘之首。

佛陀讲一句重要的话说,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成就出世的无上菩提、成就阿罗汉的圣道,为什么呢?因为被客尘烦恼所耽误,就住在自己的烦恼妄想。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问这些阿罗汉说,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这个妄想的,你可不可以以过来人的角度来开示这些凡夫众生呢?你们当初是怎么远离你们心中的妄想?这个时候,佛陀要弟子们现身说法。这个时候,身为长老的憍陈那尊者就先回答。看经文: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憍陈那尊者就现身说法说,我身为僧团当中的长老——因为他是所有弟子当中第一个出家的,也是第一个成就圣道的——独得解名,最初解,佛陀给他一个名字叫最初得到开悟的,叫作“最初解”。他是解到什么意思呢?解到客、尘两个字的意思,这以下就个别说明什么是客、什么是尘。

客跟尘主要的观念就是生灭的,但是客是比较大段的,就是讲的一期的生命的果报;尘是比较微细的,就讲到我们内心的妄想,我们面对果报打的妄想,但这两个都是生灭的。

憍陈那尊者说,世尊,比方说有一个人他从事长途的旅行,他走累了以后怎么办呢?就暂时寄住在旅馆当中,或者是一个晚上休息,或者吃一餐饭。总而言之,睡完觉、吃完饭,他就必须要俶装前途,开始整理行装,再一次地出发,他不可能长久住在旅馆。但是身为主人,他就一直安住下去。所以我就思惟,暂时住的叫作客人,永久住的叫作主人。就是从生命当中,在一期当中,我们出生到生老病死,这个果报是变化的,那么一定有一个不变化的东西存在。我因为找到这个不变化的东西,所以我证得阿罗汉果。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个,又比方说,一个新霁,就是雨后天晴,天空清澈的太阳慢慢地升天,阳光透过门缝照入于房间当中。透过光明,我们看到空中有很多灰尘。灰尘是摇动的,但是虚空却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我就思惟,沉静不动的是虚空,摇动变化的是灰尘,那么以摇动的是灰尘义。所以,憍陈那尊者他之所以证阿罗汉果,他就是看到了虚空是不变的、灰尘是变化的,灰尘指的是我们的妄想。

不过这个地方的道理跟大乘的不二的道理有点不同,后面的不二的道理是佛陀亲自开演。阿罗汉的空性是跟有是对立的,他认为生灭跟不生灭是对立的。什么意思呢?从小乘的思想,认为妄想是一无是处的,所以他把心带回家以后他就不再打妄想,他认为你安住在不生灭心你就不能打妄想,你打妄想你就不能安住在不生灭心,你要两个选一个,生灭跟不生灭是对立的。所以小乘的法,它的四谛叫作生灭四谛,它是对立的,空有是对立的,有为跟无为是对立的,无为的是一念心,有为的是妄想。

所以,阿罗汉他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他基本上不打妄想。我问大家,菩萨打不打妄想?不打妄想?那菩萨怎么发菩提心呢?他怎么受戒的时候缘境发心呢?菩萨是——生灭跟不生灭是不二的,他是从不生灭心中假借妄想来成就他的功德,借假修真。所以,菩萨是不住三界的妄想,但是他必须要假借心中的想象,我们不要说妄想,说妄想可能会误解。阿罗汉是认为想象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认为你一旦想象,就完全破坏清净,所以他把心跟想是一刀分成两段,你要么想,你要么是安住在心,阿罗汉是这个思考,虚空跟灰尘要选择一个。

但是,下一段还没讲,我们先讲出一个道理就是说,大乘佛法是认为心也可以想,在想当中又不离开心,就是他能够真空而妙有,妙有又不离开真空。所以大乘佛法心跟想是不二的,诸位一定要把这个思想建立起来。我们可以同时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同时产生很多想象,但是我们又同时无住。无住也可以生心的哦,诸位,知道么?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想象都消灭,我只是告诉你不要住在上面。如果你都没有想象,你就很难发菩提心了。

你要缘众生苦起大悲,你要缘佛的功德起好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都要缘所缘,都有一个所缘境的哩。你要布施,你也要缘众生的境才能够布施的。我们的意思就是说,你要把这个妄想的心转成一个正念的思惟,但是它的本质也是想象,只是它是如理的,它的想象是从内心的思惟产生的。

我们这样讲好了,如果你这个想象是外境刺激的,这个想象好不好?对,不好。只要这个想象是别人讲一句话或者你看到什么事情产生的,这个肯定是颠倒想。只要这个想象的来源是外面给你的,外面的东西,《楞严经》讲是借来的,借来要还的了。当这个境消失的时候,你就还给对方了。但是这个想象是你内心如理思惟产生的,这个好不好?好,对!从内外就知道。

你看我们现在都活在妄想,所以我们往生,弄得自己非常没把握。我们一个人要往生,要假设临命终的时候没有人刺激我们,要假设我不能死在马路上,我要假设身上没有插管子,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开示,我要假设有人帮我助念,我要有七八个因缘具足,我的正念才会勉强出现。你认为这个正念,你觉得靠得住吗?只要有一个人不见你,你就完了。

所以我们依止外境在修学是很麻烦的,诸位知道吗?因为你不是操之在我。所以,如果我们现在养成一种用妄想心来修学,你一定要有佛像你才能产生皈依的心,你一定要在一个好的环境你才能够产生正念。好,你所有的正念就像佛陀跟阿难尊者说的,你为什么经不起考验,因为你所有的戒定慧的正念都是借来的。

你看到佛相好你才出家,哪一天我变丑了,你就还俗了,因为你出家是跟佛相好借来的嘛。佛陀说为什么有光明呢?跟灯光借的,跟太阳借的,太阳一走就把光明带走了。为什么会有动?跟风借的,风一走,动就没有了。佛陀说,阿难尊者你想想看,你把借的东西都还完了,剩下才是真正你的东西。诸位,你现在所有的善根如果是借来的,都还给人家,你剩下是什么东西?想想看啊。你一定是如理思惟,发自内心的善根,这才是真的你的东西。所以,在佛教的观念,你的心念只要是从内出来的,才是你的东西,是你的真本事。你要布施,要别人很多人勉强你、硬把你带去的,这个布施都不是你的东西,那是别人借来的。

所以说,在整个《楞严经》当中,小乘佛法是对所有的想象一概否定,大乘佛法是否定由外境刺激的想象,这部分是否定的,因为那个想象没有一个是好的,颠倒想,但是它肯定由如理思惟产生的一个想象,比方说菩提心的想象,比方说布施的想象,比方说持戒的想象,这个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你没有想象,你的生命就没有动力,因为不生灭心它是不能产生造作的,它是无为法。所以我们要知道,安住,是安住在不生灭心,但是你要修行,就要靠想象啊。菩萨的好乐、菩萨的意乐是想象而来的,它才有动力啊。

我为什么从台湾飞到新加坡来呢?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想象,我感觉跟你们有缘。对不对?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来促成一种修行的动力嘛。你看阿罗汉证得空性以后他完全没有生命力了。所以,完全否定想象好不好?不好!对了。你要分辨什么是颠倒想,什么是如理思惟。

我再讲一次,只要你这个想象是从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刺激而产生的,通通不是你的东西,即便它是一个善念,这个善念也不是你的善念,是脆弱的善念,因为外境会把它带走,临终你要还给人家的。只有透过你如理的思惟产生的善念才是你的东西。

诸位你还记得《印光大师文钞》有一个公案吗?有一个弟子问印光大师说,您老人家一辈子劝人家念佛往生,您真地看到有人念佛往生吗?印光大师说,全世界的人都没往生,我照样往生。印光大师往生的力量不是借来的,对不对?你一定要看到别人往生你才往生,那要是这个世间末法时代没人往生了,那你也没办法往生了。所以,印光大师的往生是透过如理思惟、透过智慧的抉择,不依外境,禅宗说的,不与一切万法为伴侣。所以,外面变他不会变。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小乘的生灭法跟不生灭法是一刀两断,所以他远离生灭法,完全地把妄想远离,也把如理思惟也远离,就进入偏空涅槃,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

我们看大乘的不二思想,佛陀亲自来示范,看经文,如来印可以后,佛陀现相证成,佛陀以他现生的因缘来证明空有是可以同时存在的。我们远离的外境的颠倒想,其实我们也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想象,这两个是可以存在的。

看经文: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这个时候,前面佛陀是请憍陈那尊者来发明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从前面的虚空跟灰尘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是对立的。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亲自来证明,空有其实从大乘是可以同时建立起来。他就从轮掌中,就是手掌当中,以他的神通放出一道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右边。我们一般人,有特殊的东西过去,他的头就顺着这个光明就回过头来往右边看去。这个时候,佛陀又放出一道宝光跑到阿难尊者的左边,阿难尊者又回过头来往左边看去。

佛陀就说,阿难尊者,你现在头为什么动来动去呢?阿难尊者说,因为我看到佛陀的手掌放出一道光明,从我的左边、从我的右边过来,所以我就顺着这个因缘就自然地摇动。这是人之常情嘛,看到特殊的情况,就想要去看个究竟。那么佛陀说,你看这个佛光是左右动头,到底是你头在动,还是你那个明了的心性在动呢?阿难尊者就回答得非常好。阿难尊者说,是我的头在动,我的心性连“止”的相状都没有,哪有什么动的相状呢?佛陀说,如是!

所以,心性是寂静相吗?不是。它连寂静相也没有,它离一切相。因为,一个东西会寂静,表示它会动,有为法是对立的,诸位知道。心性没有寂静相,寂静是修来的。你要把性德跟修德分清楚。我们本具的心性是没有相状的,但是透过戒定慧会产生寂静相,这是修来的。

这个地方讲出一个观念,我们的心性是不动,但是也不障碍头动来动去。就表示说,当我们安住一念心性真如的时候,也不妨碍你从教理上的思惟产生一些清净庄严的想象,不妨碍。所以,我们必须把性德跟修德要结合,性德是本具的,修德是修来的。你不是说把心带回家就大事已办了,不是的,那是第一步而已,那叫作安住,叫空观安住。

然后你要怎么样?生起假观,产生增上、产生调伏。所以,本经它是空假中三观。空观是破妄,把心带回家,不随妄想而转,基本上,生死轮回的力量慢慢淡薄了。假观,你要创造一个新的因缘,让你跟弥陀感应道交。所以,我们在《楞严经》要做两件事情。就好像说我们本来住在一个房子,对不对?这个房子把它打掉,这个房子不能住了,住下去,没完没了。打掉以后,接着呢?对,再盖一个新房子。对啊,你本来就重新产生一个想象呗。

你如果把妄想都消灭了,你来生会变什么,诸位知道吗?变阿罗汉。因为阿罗汉没有想象嘛!没有想象力就是,他没有这种万德庄严,没有大悲愿力嘛!所以,我们在刚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是做第一件事情,远离妄想,不随妄转,然后又产生一个新的想象,这才对。所以说,你必须把修行的观念先大死一番,然后再重新大活。

诸位你慢慢看经典你会发觉,佛陀在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讲一句话,除非他是在对治你,它不是第一义谛悉檀。犹如莲花不着水——让你无住,然后呢,亦如日月不住空——也不能住空。打得念头死,接下来——建立弥陀佛。肯定是有一个东西。大乘佛教是有所放下、有所追求,有所否定、有所肯定,这才是中道的思想。只有小乘人讲话是讲一句话的。凡夫讲话也是讲一句话,凡夫是完全投入,阿罗汉是完全排斥,大乘佛法是远离两边。所以你要能够走大乘佛法,你一定要建立一个双向的思考。如果你有志于大乘佛法,你要建立双向思考,你才是一个大乘善根的菩萨。

当然,我们在行动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先完成第一件事情,再完成第二件事情,但是你在认知上,理论的认知上,一定是圆满的、中道的思想。当我们在破坏一个妄想的时候,我们知道,你还要建立一个新的、一个如理的想象。那么这个就是整个大乘的思考,先破妄,然后再显真,把心性里面好的想象再表现出来,叫离一切相,又同时即一切法,法——布施的法、持戒的法,这个不能破坏。离开凡夫的颠倒相,建立一个清净的功德法,叫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谓之真如,叫作安住。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结示法要。

我们先看凡夫的相貌,我们先看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生命无量劫来善恶的业力、无量劫来所有烦恼、妄想的所有的种子都存在阿赖耶识,就是代表我们的过去。什么叫过去?就是阿赖耶识。那么阿赖耶识当然它的种子成熟了以后它就释放出一个身心世界。你就会有一个男人,就有男人的色身、男人的感受、男人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女人,你就现出女人的色身、女人的感受、女人的想象。然后你就会产生一个思量、产生一个执取,住在自己的想象,然后就产生第六意识的了别,这一部分叫作受用果报,这一部分不能怪我们。

我们在承受果报的时候不能怪今生的你,要怪是怪谁?怪前生的你,对对对。所以我们佛教在受用果报这一块叫作认命。但是第六意识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来面对,这一部分就要小心了,影响到你的来生。身为今生,我们是跟两个因缘交接,第一个,过去跟现在这一块的互动。今生跟过去是互动的,这一块不能怪你。你长得什么样、你有没有福报,不能怪现在的你。但是你今生跟来生的互动,这一部分你要小心哦,你用什么想象来面对。

我们所谓的现在,同时在承担过去,酬偿过去的业力。所以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的,这句话讲对一半而已。人生一半是来还债,另外一半是开创未来,这一块你就要小心了。所以现在、过去这一块是还债,现在的想象又影响到来生。所以你看,第六意识又回到第七意识的执取,又变成第八识。如果你是从下面又走上去,那就完了,你又住在你的妄想,你过去生打什么妄想,你现在还打什么妄想,又住在妄想,又变成第七意识的有所住,又回到第八识。那就变成一个恶性循环,那你就被过去的妄想牵着走。

怎么办呢?我们从第六意识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从这个地方开出一个新的道路,开始创造法身、般若、解脱。从第六意识开始,遇到事情的时候回光返照,开始不随妄转。不随妄转会有什么情况呢?在经典上说,我们开始怎么样?断相续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它的势力慢慢减低、慢慢减低,我们不是知道道理马上做到,不是。但是它的势力已经变成怎么样?在唯识学上叫作不增长业,你开始造不增长业。

我考大家一个因果的问题。某甲跟某乙,某甲他一个礼拜的功课,他第一天念一千声佛号,第二天念九百声佛号,第三天念八百声,七百声、六百声、五百声,这个人是越念越少,每一天少一百声。某乙是第一天三百声,第二天四百声,后来五百声、六百声、七百声、八百声、九百声、一千声。两个加起来完全一样。你觉得哪一个人会往生?

某乙会往生,为什么?因为他造增长业,对了!我们一个人如果说学佛啊,第一年的时候佛在眼前,第二年佛变得很远,第三年佛看不见了,就糟了。因为你的生命是在 DECREASING(减少)。所有的业,来生会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增长业,它那个要有气势,增长业。诸位我们必须要让善业变成增长业。

在唯识学上说,所有的业会得果报,它必须是增长业。

你看临终造的业为什么力量特大?因为增长业叫作辗转增胜,它是有气势的。你看在齐国不是有个战争很有名么?齐桓公派了将近五倍的军力去攻打鲁国,鲍叔牙,诸位知不知道?鲍叔牙去打鲁国,鲁国没办法,几乎要被灭国了,去找一个有智慧的人叫曹刿。曹刿一看,哎哟!军队这么强。齐国击鼓的时候,鲁国退,退了三次,到第四次再击鼓,把鲍叔牙打败。

鲁国说你怎么打败齐国呢?他说,国君,打仗打的不是人数,打的是气势。它击鼓三次,我都不跟他打,他最后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气势正旺,他气势在衰弱,所以就把它打败了。诸位要知道这个观念,打仗跟念佛道理一样,你念佛没有气势,如果你念佛的数量是慢慢减少,那你要小心了。

你比方说,你在造一个罪业,所以在菩萨戒有一条戒说,比方说恶口,我很喜欢骂人,但是我回光返照以后——这个骂人是一种错误的想象,我开始对治了。我昨天骂人家三次,今天骂人家两次,今天骂一次,这个菩萨戒不结罪的,菩萨戒不结罪。因为你已经开始对治了,对治所作业。因为这个业已经变成不增长业了,除非你以后要造作。只要这个业你开始在减少当中,而且是通过如理思惟减少,不是因为外缘不具足,是如理思惟刻意地对治的,这个业叫作不增长业。

我们必须把所有的希望往生的业力要变成增长业。所以念佛你必须要保持意乐。念佛要有气势的,越念越多,越来越多,你那个信愿行的资粮是要慢慢走,你宁可慢慢走,没关系。因为你平常都不念佛,突然间拜三千拜,又不拜,这个没有用,这个最不好。修行,忏公师父讲,点点滴滴。一天拜一百拜,明天也拜一百拜,这个很正常。一个人一天拜三千拜,这个不正常,这种暴饮暴食的修行不可取,你必须要增长业。

所以说,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的时候、开始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所有三界的业力,你说,诶,我还打妄想,但是次数减少了,对,就是这样子,它变成不增长业了,它的势头、气势被你破坏了。带业往生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开始远离它了,它的势力在慢慢慢慢减损当中,你往生的势力增长当中,你一定往生,因为它气势旺。

我们明白道理以后,我们不是马上做到,但是我们的势力开始产生一种消长:三界的业力慢慢减损,出世的业力慢慢增长了,这个就成功了,做到这点就不错了,你就有把握带业往生,就是那个业的势力、三界的势力被你破坏了。但是这个有一个条件,你要真实地觉悟,然后勉强自己去做,不能观要他观,刚开始勉强,时间久就习惯了。

这个地方就讲到,整个生命的变化从当下一念的不取,不迷不取不动,不取,不动,让生死的业力慢慢慢慢淡薄,然后在建立一个新的想象,然后让这个想象势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你来生的因缘就变化了,因为诸法因缘生,当你心念产生变化的时候,你来生的生命也重新布局了。

佛教不重视结果,重视因地。你因地改变了,果报自然改变,你不要求。佛教的果报没有一个是求来的,都是修来的。佛教真的是无求。你把因地把握了,诸法因缘生,你因缘具足了,它果报就自然出现;你没有因缘,你求也没用。因缘在哪里?就在你的心中。你要会操作你的内心,来生的确是可以创造的。你要跟着感觉走,那你就永远活在恶性循环。当然,关键在于你要先觉悟,你才能够做出生命的改变。

你遇到妄想,你念佛也好,你修止观也好,总而言之,不要跟着它走。不要跟自己的感觉走,跟自己的感觉、跟妄想说不,慢慢慢慢它就变成不增长业了。为什么?因为它本来就没有实体,达妄本空。它有力量是你给它的,你把力量抽回来,它就自然枯萎。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今天先上到这个地方,明天再把它作一个总结。好,回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