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大明,我以族谱变法 > 第237章 遇到绝望时刻,什么都好商量

薛祥有些不明所以,什么叫我是君子,就应该让陛下下旨?难道不是小人才需要陛下下旨!

想了半天,薛祥也想不出所以然,索性摇摇头不再纠结:

[算了!无非为了变法,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太子不被影响就好。]

方时没有骗薛祥,离开工部衙门后,便直接进宫找朱元璋。

听到方时求见,朱元璋放下手中毛笔:

“方小子刚好来了,先听听他们怎么说。”

“是!”

不一会儿,方时走进来,朱元璋将桌上一本奏疏丢给方时:

“你看看,陕西那边常年缺水,最近又连续几个月没有下雨,特别会宁附近,百姓现在连水喝都没有,想个办法出来。”

“会宁?”

[甘肃会宁?]

方时有些疑惑:“那边百姓不是家家户户都备有水窖?水窖的水也用光了?”

站在一旁宋讷出声回应:“不是所有百姓都有能力建造水窖,而有水的百姓在这种时候也不可能拿出来。”

方时一脸无奈:“臣能想到的是找水,两山交汇处、花草茂密处、跟随蜜蜂等等,一些风水堪舆师也知道如何找水。

一句话就是,官府组织各种人才,各种器具寻找地下水,为百姓打井。”

方时确实没有办法,他总不能炮轰龙王庙。

“你的意思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找水,而不是调动周边府县去帮忙?”

“远水解不了近渴!找寻地下水才是最重要。”

朱元璋不置可否:“你找咱有什么事?”

方时扫了眼在场众位大学士,发现大多都是熟人,也没有犹豫,郑重开口:

“臣想要工部的工匠做些事,请陛下应允,这是奏疏!”

说着,方时从怀中掏出奏疏,躬身举过头顶。

朱元璋接过奏疏快速看了遍,眼中满是疑虑:

“经世致用?你这是让儒家与工匠结合起来,真不怕出门被读书人打死?”

“物格者,物理之极处无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无不尽也。

此乃晦庵先生所言,天下读书人无不奉为瑰宝,怎么会厌恶。

工匠也学格物致知之学,这不正是圣人所要的教化吗?读书人怎么会不同意圣人的话。

若因此来围殴臣,只能说明这些读书人都是小人,是个不忠不义之辈,枉为儒家子弟。”

“无耻啊!”

朱元璋扫了眼下方众人,长叹一声:

“都听到了吧!要以方小子为鉴,万万不能像他这么无耻。”

说完,再次将目光转向方时:“那是工匠们的立身之本,除了最亲近之人,任何人都不会传授,单靠这些可说服不了。

要是放那些工匠出去,他们转头去蒙元或海外诸国,我大明该如何做?

哪怕工匠们都应下,你觉得户部有足够的钱粮进行钻研吗?”

“单靠这些福利当然不行,若是在这之前,工匠们陷入绝境,他们就会同意,这是两权相害取其轻。

此次钻研的钱粮可以通过与海外诸国的贸易来补足,至于卖国之辈没什么好说,灭族绝嗣即可!”

“行了!”

朱元璋摆了摆手:“你先去翰林院转转,明天把章程递到太子那边,让太子决定。”

“臣告退。”

望着方时背影,朱元璋越来越想退位:

[这狗东西比咱狠、还比咱毒,也只有标儿和小宝能压他一头。]

[这皇帝当的真不爽,老四这孽障在干什么?怎么还没军报传来。]

“标儿,方小子太无耻了,平日之时多提点他,别让他越来越过分。”

“儿子明白。”

朱元璋满意点点头,方时短短几年就爆出原来面目,还是他的标儿好,一直是所有人眼中的仁义之君。

“陕西那边就按方小子那样做,那些堪舆师、风水师召集一批送过去。

让户部根据宋元两朝的海贸利润情况,上一份奏疏,咱要知道若大明重新开启市舶司,需要哪些条件,商税定多少合适,一年利润会有多少,优势劣势通通给咱写清楚。

还有,把方小子的奏疏送一份给茹太素,让他按方小子的样子写奏疏。

再敢写篇万字文章出来,咱打不死他。”

“臣遵旨。”

提到茹太素这位户部尚书,朱元璋就头疼不已,有才是真有才,啰嗦也是真啰嗦。

几万字奏疏就几百字有用,看完后的朱元璋都气疯了。

一看到茹太素,朱元璋就觉得方时是真好;一看到方时,他就觉得自己是圣人。

方时也没法,他有很多种办法,却只能选择最激进,最能败坏名声的。

所有好名声必须留给朱标,所有黑锅他都得背,若是他背不了,可以推给蓝玉,甚至朱元璋,只有如此,朱元璋才能放心。

就像现在,方时不仅要败坏朱元璋名声,还要给朱标攒好名声。

“方司柬,荀子一书大多都是根据性恶所编写,陛下说了你来决定,你觉得如何?”

面对众大儒的目光,方时一脸淡然:

“晚辈已经问过陛下和太子,陛下说人性本恶,应该编写。

太子说,人性本善,荀子之言与理学相违背,只需挑出无关性恶的章句即可。

然食君之禄、尽君之事,晚辈觉得还是编修荀子之言。”

刘仲质皱了皱眉头:“韩非子、商君书,可以用于律法。

荀子大多从礼法层面述说,如此一来与孟子相冲突,有些不好编写了。”

“一阴一阳谓之道!并无冲突!”

方时摇摇头:“个人教化当然要性善,让人人觉得自己本性为善。

律法、礼法等制度一定要根据性恶,只有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好人所受到伤害。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此言与天命之谓性相同。

不管天性是善是恶,吾等都要编写进去,让后世之君明白。

况且,这既是陛下意思,吾等也只能听从。”

“那佛道两家呢?”

方时摇摇头:“不知道!我没看过!诸位前辈都是大儒,你们肯定比我知道的要多。

至于编不编修由你们来决定,我只有一句话,还望前辈们不要忘记。”

“说!”

方时深吸一口气,语气坚定:“子不语,怪、力、乱、神!

晚辈需要大明官员,哪怕面对天灾,也会带着百姓勇敢面对,而不是一遇到事就拜神求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百姓可以各式各样,君王、官员、将士必须坚定信念,相信人定胜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