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0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二十三面,三,结劝。

这个地方讲到第二能变的一个功能——恒审思量。恒生思量它对我们的干扰就是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它住在果报,来受用一切的果报。这个自我意识也在我们的造业的过程当中,引导一个所谓的自我来造业。

这段我们做一个总结:

(三)结劝

由七识妄起我痴我见我慢我爱,遂使五度诸行,不能忘相,咸成有漏,故名杂染。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

这个地方讲到我们心识的一个主要的过失相,就是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第七意识的颠倒产生一个自我意识,产生一个所谓的痴、见、慢、爱,以这个自我意识来爱着自我,以自我意识来高举自我。这样子的一个自我意识的活动,使令我们在造业的时候,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虽然造了布施、持戒,乃至于禅定,都是以自我来推动,使令业力都变成有漏业力,就没有所谓解脱的功德了,这些业都被自我意识染污了,所以“若欲出离轮回,必先勤观无我”,是这个意思。

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次第,天台宗刚开始是有相行——刚开始,的确是要经过一个“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刚开始去观察我们生命体,看到业力的因缘,说是我们的生命体有善业也有罪业,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刚开始是有相行,初学者很难观无我,就是在生命体有一个自我,依止这个自我来造善,也依止自我来断恶,刚开始都是这样子修行,以自我意识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这叫做有相行—— 以业果的道理来安住自己的内心,

但是慢慢你要进步了,要到无相行——就是你还是一样的去拜忏,你还是一样的去断恶修善。但是这个时候你能够观察“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当中没有一个自我,没有自我谁去造善呢?就是一念的心去造善,你的菩提心去造善,也是由菩提心去得果报,没有一个自我,这就是修无我。我们要改变第七意识的方法,不是靠布施,你一辈子布施、一辈子持戒,也不能对治自我意识。只有一个方法——勤修无我、靠般若。

然此第七识之俱生我执,细故难断。

但是你要对治第七意识我执不容易,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是我们的凡夫的加行智,第二个是圣人的根本智。先看我们凡夫要怎么办:

一、加行智

必先用第六识与相应之正慧心所,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俾无我正解种子,渐薰渐着。

刚开始就是用第六识修观,正慧就是观照。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它捏造一个自我以后,第七意识是没法改造自己,就要靠第六意识的修观。当然你要说修止观,你一定要有持戒做基础,持戒是一个保护墙,把这些恶因缘都先断除,那么你有这样一个寂静的身心世界,才能够修止观,所以天台的小止观,说为什么修止观以持戒做基础呢?智者大师说你要一天到晚造罪业,身心躁动,你根本没办法修止观,因为这个罪业是躁动性的。所以刚开始是持戒把躁动性调伏,最后依于大乘的教理如实观照,就是说修我空观你要依止圣言量,依教起观,你不是说出了家以后,把戒持好以后你双腿一盘,你就能够修止观了,没有这回事情。

佛法强调的是一种清净的传承,三世诸佛历代祖师口口相传,把这些修行的法门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你一定要看诸佛菩萨跟祖师的开导,比如说你去爬山,你不是拿了镰刀就可以去爬山了,你要看看这个地图怎么走: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爬山这么一点世间的有为法,尚且要依止过来人的传承,何况是佛法这么微细的心地法门。你有一点差错——差之毫里,失之千里!

所以我们刚开始说怎么修析空观,它有它的方法,怎么修体空观,怎么修无我?唯识学说:无我就是说先假设有一个我——常、一、主宰,那么假设这个我是住在我们身心当中,但是你观察我们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生灭,所以假设的我是不存在的,这个就是无我。

所以说你任何的观照都要根据诸佛菩萨的开导,一步一步的去走。那么这样子你就能够产生一个正解的种子,一个智慧的种子,慢慢的从心中由小而大,光明慢慢的显著。

那么当然这个加行智是依止教理,这个加行智在唯识学,诸位学过《八识规矩颂》知道,唯识学的加行智——带相观空,空你要带相,带着什么相?带着佛陀的文字相,比如说你修体空观,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你用这个道理来观察你的色法,受、想、行、识都可以,但是你这个空是怎么有的呢?是假借这十个字的引导,空性的智慧才能够出现,带相观空。你完全不带相观空,你就是修无想,修无想没办法对治的,修无想的话是禅定,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依于大乘教理如实观察。

二、根本智

第二个根本智现前,诸佛的真实智慧,

至成熟位,方得无漏实智现前,又即此无漏实智,数数勤修,然后四烦恼种,方得永断。

前面叫做加行智,带相观空,依止佛陀的圣言量来观空,这个根本智现前叫无漏实智,真实智慧现前的时候,心中是没有任何名相,说是你刚开始要过河的时候,过河要依止船,到了彼岸的时候,你真实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没有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都不存在的,但是我空是存在,这十个字不存在,佛法是这么妙,你刚开始依止这十个字来修行,等到你相应的时候,这十个字消失了,但是果地的功德出现了,所以成佛以后智慧是离一切的虚妄分别相。最后总结: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观心法要》——

这是蕅益大师对我们初学者的一个劝勉,说我们一般的初学者当然有理想了,有理想要广度众生、建立佛教,但是我们会忽略内心恒审思量的执取——要破除,在心地上的破执下功夫。当然这样子的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们的得戒和尚,他开导我们修行有三个次第:

一、净罪集资:他说你刚出家的时候,不管你几岁出家都是一样,刚开始要有一段所谓的净罪集资期,找一个地方安住,安住以后先把佛陀的戒律弄清楚,好好的使令身业、口业,尽量不要生起罪业,远离一些过失的因缘。其次当然要研究教理,一方面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内心当中从断恶修善提升到无住,对身心执着的执取,不敢说完全没有了,但是慢慢的、慢慢的松脱淡薄一点,这个时间起码是要十年,起码十年到二十年的时间,先做内部的整顿,叫做净罪集资期。

二、积功累德:第二个阶段你慢慢对身心世界的执取淡薄了,这个境界风,顺逆的境界风来吹你的时候当然会晃一下,但是你随时能够保持正念、调伏自己,这个时候你就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了——积功累德。做什么都好。办念佛会也好,讲经也好,办活动怎么都好,有因缘你就去做。因为你有前面的自我调伏的基础,就算你在忙碌当中,烦恼它从细缝里面又出来活动,但是你前面正念力一现前的时候它就消失了,叫积功累德。这个时候你能够从动中去历练自己。

三、安养静修期:到晚年的时候,要回归到静修,为临命终做最后的冲刺,晚年不能再管事情了,这三个阶段。

如果你一出家的时候就直接去建立佛教、广度众生,你没有经过一个自我净化的阶段,会有什么问题?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你的因缘到最后,晚年的时候福报很大,但是你的心不安,弟子心不安。

因为你对五蕴的执取很重,那么到晚年的时候你没办法修行,因为你这几十年养成的这个习惯,福报又大,谁也没办法劝谏你,那临终的时候你就颠倒了,因为你从来没有很寂静的去调伏自己,你没有创造这个因缘,这个功德就不会出现,你只是跟众生结结善缘,福报很大,但是你对五蕴身心(自我意识——恒审思量),那个执取非常坚固,你说这怎么办?没办法了。所以我们刚开始,当然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刚开始一定要有理想,否则你不能得菩萨戒体,但是你在实践理想的时候,刚开始先偏重上求佛道。

金刚经给我们一个菩萨的修学的宗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但是在修学次第上,刚开始先修无住,然后从无住当中从空出假再生起大悲心,

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的修学是两个内涵。

不是一个内涵,是两个内涵,是分成两个次第——先修无住,先让你对你身心世界的执取跳脱出来,然后你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工作。这个时候你会很坦荡的去面对一切的因缘。以平常心:有因缘就做,没有因缘就自己用功,所以这个地方很重要。

我们再念一遍蕅益大师这段开示:

今人辄谈六度万行,而于破执法门,曾不究心,求出轮回,不亦难乎?!

其实我们看经典,诸佛菩萨的开示讲的很清楚很清楚,要怎么修?怎么样的次第,但是我们一般人就是忽略,所以修行失败。

修行失败不是佛法有问题,不是我们的教法有问题,是我们忽略了很多的重点。

这个地方是讲破执是我们整个利他的基础。

好,我们回到讲义,讲义第十三面,那么这个地方讲到恒审思量消灭的方法,是: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我们前面的补充讲表,把出世道就是出世的智慧,我空法空智慧修学的方法跟它的重要性,跟大家一起研究。就是说外道跟佛法的一个最大差别:外道虽然也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它没有佛法的智慧,外道它烦恼的调伏,就是无想,什么都不想,把烦恼暂时的压住,但是佛法它不是无想,它是有想,但是它是依止圣言量的想,所以这个地方不同。好,第七意识我们就讲过了,我们看

戊三、释第三能变相

前面已经说了第二能变相,看第三能变,这里有一段问答先看问:

问言:如是已说第二能变。第三能变,其相云何?

颂曰:

次第三能变,差别有六种,

了境为性相,善不善俱非,

此心所徧行,别境善烦恼,

随烦恼不定,皆三受相应。

前面是讲到第二能变,思量能变,这个地方讲到第三能变,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以九门释第三能变识之相。而先举前六门颂也。

九门当中我们先看前六门,有九小段先解释前面六小段。前面的六小段当中,我们先解释壹、贰、叁。先看第一段:

一、云“差别有六种”者——谓依六根而住,由六根而发,系属于六根,助六根了别,如六根之各缘一尘,故有六种识也。

前面的异熟思量,初能变、二能变都是一个单一的心识,但是第三能变它等于是一个工作团队了,它在活动的时候是有六个心识一起活动,所以就讲到差别有六种,叫差别门。先讲出这个心识的内容有六个心识,再看第二、第三:

一、云“了境为性”者——六识皆以了别尘境为自性也。

二、云“了境为相”者——六识即以了别尘境为行相也。

前面是一个差别相,这个地方讲到总相。就是说这六个心识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到底是扮演的什么角色?就是了境,它能够去了别六尘的境界,前面的异熟跟思量这个功能,都没有明显的去对外界的了别。第八识是异熟,它这个心识就是保存业力,等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再把业力释放出来变现果报,它的工作就结束了。第七意识的思量,它就是在果报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住在果报里面去受用果报。那么前六识是干什么呢?面对整个色身香味触法的境界,加以详细的了别。当然这个了别包括去受用果报,也包括了去造作业力,都叫做了别。

好,我们看附表第十一,把第三能变的一个相貌先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附表第十一[差别有六种,了境为性相],差别有六种是讲到第三能变的一个别相,了境为性相是说明它的总相,我们看识论:

《识论》云:“了境为性相者,双显六识自性行相,以了境为自性故,即復用彼为行相故。

先到第一段,这段是说明它的总相。第三能变的主要功能就是了境,它能够了别六尘的境界,先作一个总说。第二段再看它的别相:

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能了别境,名为识故。如契经说:眼识云何?谓依眼根了别诸色,广说乃至意识云何?谓依意根了别诸法。”

了境的功能开展出来有六个识,这六个识都是依止它的根来安立它的名称,眼识是依止眼根来了别色尘,乃至意识是依止意根了别法尘。那么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这个表:

了境为性相,那么我们先说明了境,了境的性相是一个内在体性的内二分跟外在行相的见分,识分我们后面再详细的说明,先知道这个了境就好。差别有六种,就是说明六识各有它所依止的根,跟它所缘的尘境,比如说眼识,它在了别的时候要依止眼根了别色尘,乃至于身识是依止身根了别触尘。所以它都有它依止的根,跟它所了别的范围。第六意识依止意根来了别这个法尘,什么叫法尘呢?前五识落谢的影像,比如说你看到颜色,这个颜色就落到心中,由第六意识来了别。或者是香味等等,五尘落谢的影像,都叫做法尘。

《成唯识论》是把前六识全部判作一类,叫做了境能变,诸位要研究《八识规矩颂》玄奘大师把八识分成四类,对不对。第八识是一类、第七意识一类、第六识是一类、前五识是一类。《八识规矩颂》它是把心识分成四类,那么为什么有的唯识学,把第六识单独起来不跟前五识合在一起。这个地方《成唯识论》它解释说,因为前五识跟第六识有三点的不同,也可以分开,三点不同我们说明一下:

一、从空间上来说,前五识的了别境界它是个别了别。我们一般说是十八界根尘识,比如说你眼识在活动的时候,它一定要依止眼根,你这个眼识不能依止耳根活动,不可以。它依止眼根去攀缘色尘,所以你的眼识不能听声音,不可以,它有它的活动范围。所以前五识的了别活动,它是属于一个个别的攀缘——别缘,但是第六识它是——通缘,第六意识它能够通缘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可以。它能够跟眼睛配合去了别颜色,它也可以跟耳朵配合去了别音声,所以第六意识是通缘,有通别的差别。

二、从时间上来说,前五识只能够攀缘现在,第六识能够攀缘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前五识的根只能够攀缘现在:眼识就是现在、现在、现在。它不能去回忆过去,也不能去忆想未来。但是第六识它能够去回忆过去,也能够攀缘现在,也可以去对未来打打妄想,都可以,它是通缘三世的,那么前五识只能够缘现在的境界,这个是讲到的第二个不同,时间上不同。

三、它的生起的因缘,前五识不能单独活动,一定要依止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可以单独活动。就是说前五识它可能看到一个东西,它只能够一刹那,第二刹那,如果第六意识不资助它,前五识就消失了。孔夫子说:“心不在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心不在焉,心就是第六意识。前五识你不管看什么东西,听什么声音,如果第六意识它不帮助你,前五识就马上停止了,所以前五识一定要第六意识的资助。

第六意识不必靠前五识,当然它如果要攀缘现在的境界,那一定要靠前五识;但是我要回忆过去,你可以眼睛一闭,双腿一盘,想想你以前所学的法语,也可以。所以第六意识它不一定要靠前五识,但是第六意识要了别现前的境界,一定要靠前五识,否则没办法。

这个地方讲到前五识跟第六意识有三种的差别,所以也可以分开。不过本论是没有把它分开,因为它们都是了境,不管怎么样,都是了别六尘的境界。

(二)了境三种分别

了境有三种差别,第一个自性分别,第二个随念分别,第三个计度分别。我们看自性分别:

一、自性分别——谓于现在所领受诸法,于自相上而分别之。

自性分别就是一个自相上的分别,就是它不带名言,我们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你还没打妄想的时候,直接去接触这个东西,这个时候心中还没有生起名言,比如说你看这个花,你看到花的形状,但是还没有生起花这句话,这个叫自性分别。所以这个只能够当下第一刹那。

二、随念分别——谓于昔时所领受诸法,于共相上追念而分别之。(以其随逐明记不忘之“念”心所,五别境心所故名随念。)

这个随念分别是回忆过去的因缘,共相。你看到这个花以后,你想到以前你所看到的任何的花,那么当然这些活动都要假借名言,我们大部分都是在共相,我们看到一个东西,比如说我第一念看到这个闹钟,只有第一念能看到,第二念以后就活在心中的名言。我开始去想这个闹钟是怎么怎么的,所以我们真正跟外界接触的时间很短,大部分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就是随念分别。

三、计度分别——谓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不现前诸法,思构而分别之。(即“慧”心所)

随念分别它的分别还有一点章法,就是它过去曾经有接触过的东西;计度分别就是说这件事情它完全没有接触,它就能够捏造出来,凭着它的想象力,第六识的想象力。但是计度分别也可能是善也可能是恶,你想一些恶的当然是恶,比如说观想念佛,我们在座诸位谁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但是你根据《观经》里面的文字,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伦等等。就是依止这个想象的分别叫计度分别。

八识当中的分别:第八识跟前五识只有自性分别;第七意识有自性分别、有计度分别;那么第六意识具足三种,第六意识它的分别力很强。那么这个地方是把前六识它的功能,了境所产生的三种分别做一个说明。

好,我们看讲义的第十四面,前面是说明了境能变的功能,就是第三能变的功能——了境,这个地方讲到它造业的情况:

四、云“善不善俱非”者——谓此六识,若与信等十一相应,即善性摄。若与无惭等法相应,不善性摄。俱不相应即非善非不善,无记性摄也。

前面我们讲到初能变、二能变,它的体性都是无记的,它不管遇到染污的因缘、遇到清净的因缘,它的体性都是无记——非善非恶,非常稳定的一个体性。但前六识,当然主要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夹带前五识在活动的时候,去了别境界的时候,它的性质是变化很大,善不善俱非。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小国家,这小国家的国王养生有术,活到很老的时候身体还很健康,他的儿子就很紧张,老爸不死他就没办法做国王,后来起恶念就把他父亲用毒药害死,害死以后就自己做国王。当然做国王他的福报就现前了,在五蕴当中得大自在。这个时候在山中有一个阿罗汉,他在禅定的时候就发觉了国王所造的罪业,在七天以后,因为杀父的逆罪堕落到火烧地狱去受果报。阿罗汉他观察这个国王跟他过去生有过师徒的关系,所以阿罗汉出定以后,就来到人间要度化这个国王。当然这个时候是晚上,他不是用走路,用神足通飞到王宫去,在王宫里面虚空中结跏趺座放大光明。

国王被光明惊醒了以后,看到说“哎呀,你是鬼还是人呢?”阿罗汉说“我是一个人不是鬼”,这个国王说“你是个人,能够显神通那你是一个圣人”,就向阿罗汉顶礼,当然因跟他过去有师徒的关系,就起欢喜心。阿罗汉说“你造了杀业——造了杀父的五逆罪,七天之后一定要堕到地狱去受火烧地狱的果报”。这个国王当然…说是善不善俱非,第六识它有善心也有恶心,阿罗汉这一讲他也惭愧心生起,怎么办呢?有没有办法能够救拔我?阿罗汉说现在什么方法都没办法救拔你。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念南无佛,念七天,能够救拔你。

这个时候国王就念南无佛,当然一个人有罪业,罪业的逼迫,他就特别专注。念了七天以后,他到第七天吃饭的时候,被饭噎到一口气喘不过来就死掉了。死掉后他杀父的罪业业力太强就马上现前了,初能变阿赖耶识现前,就引导他到火烧地狱得果报。他因为到火烧地狱,他那个果报体跟火一接触的时候痛苦,当然有善根的人跟没有善根还不同,一个人到三恶道去,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的时候就刺激他的善根,因为他前面在往生之前念南无佛念得很专注,他就很自然的念南无佛。

这一念,他这个痛苦的果报就慢慢降低,他旁边那些地狱的众生,看到他念南无佛他们也念南无佛,念一段时间以后,这些人从火烧地狱全部弹出来,这个国王从火烧地狱弹出来以后,他投生在一个婆罗门家庭里面。后来阿罗汉在禅定当中就知道了,就找到这个小孩就把他带回去跟他出家,后来这个小孩子证得阿罗汉果。

善不善俱非,就是说当初造业是谁?就是第六意识造业;后来念佛是谁?也是第六意识;那么成就阿罗汉是谁?也是第六意识。所以蕅益大师对第六识他提出一个非常客观的评论说:

第六识——众祸之门,也是众妙之门!

我们今天会造重大的罪业,靠第六意识。第六意识随顺**,就造了很多的罪业。但是我们第六意识也是可以随顺理性的观照,随顺业果的观照,空性的观照,生起种种的善根,所以第六意识的造业力量很大。

你说第八识摄受很多的业力,异熟——第八识,但是第八识摄受的业力没有一个是第八识造的,第八识没办法造业,是第六意识造给它的,所以第六意识力量很大,善不善俱非。

我们再看第五段:

五、云“此心所徧行”等者——谓徧行有五,别境有五,善有十一,烦恼有六,随烦恼有二十,不定有四,共有五十一心所法,皆得与第六识相应。若前五识,但除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亦除四不定,十小随烦恼,馀皆得相应也!

所以第六意识它的心所是所有的善心所、恶心所统统具足,它的情绪变化很大。前五识没有慢、疑、见三种根本烦恼,因为前五识没有计度分别。慢、疑、见的活动,一定要夹带思想名言,那么也去除了四种不定、十随烦恼,所以只有三十四个心所。简单说,前五识的活动是以第六识为准,所以

《成唯识论》——前五识随第六意识而转。

就是说第六意识是善,前五识都善,说你在这地方拜佛,你的身体在拜佛——善,你眼睛看佛像,眼识也是善,但是第六意识起恶念,你这个拜佛是恶法,因为第六意识是主导者,第六意识如果是恶,前五识都是恶,第六意识是善,前五识都是善,所以前五识随第六意识而转,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它造业的情况,它可以造广大的善业,也可以造广大的罪业。就是说第六意识如果随顺**就造罪业,随顺于理性的观照,造善业,就这么多的差别。

我们看第六:

六、云“皆三受相应”者,谓前六识,皆能领纳顺违俱非境相。领顺境相,名为乐受;领违境相,名为苦受;领非顺非违境相,名不苦不乐受,亦名捨受也。

前面的善不善俱非,是说明前六识它在因地造业的相貌,这以下是说明它对果报受用的情况,就是第六识它对果报是一个什么态度呢?第六意识如果是跟顺境——随顺自己的心情的境界接触,第六识产生乐受,如果是跟违背心情的境界接触叫苦受。如果非顺非违叫捨受,它的感受具足三种感受。有关感受我们看附表第十二:

这个感受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说,感受其实就是一种果报,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跟境界一接触就产生一个受——对境界的一个领纳。这个受《成唯识论》先把它分成三种:

一、逼恼受:我们跟我们违背心情的境界接触,会感受到被这个境界所逼迫而恼害。逼恼受有苦跟忧两种。

二、适悦受:就是我们跟如意的境界接触,内心当中会感受到一种舒适喜悦的感受,这叫乐跟喜。

三、不逼不悦受:是跟中庸的境界接触的时候,不逼不悦叫捨受。

苦、忧、乐、喜:

苦是粗重无分别,忧是轻微有分别;

乐是粗重无分别,喜是轻微有分别。

我们解释一下:苦乐这两种感受是一种身受,身受是前五识相应的。前五识我们说过,前五识的分别只能够自性分别,不能够带名言,它没有计度分别。也就是说色身的感受它是一种直觉。比如说我们现在感到肚子饿,饥饿,没东西吃这种直觉,寒冷——你没有衣服穿,这都是直觉,这种直觉的感受是由过去的业力所变现出来的,跟业力有关系,苦受跟乐受是这样。

忧跟喜它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是由心中的分别而引生的,跟业力没有关系。所以我们的感受——我们受用果报跟业力有关系,也跟你的分别心有关系。比如说我们看有些人他过去的善业很强,你看他人长得也庄严,福报也大,身体也健康,所以他身体的感受都是乐受,但是他心中就是不快乐,闷闷不乐,这是忧,心中有忧,这种感受就是内心的分别,不是外在的物质能够改变的。

所以我们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修学的人五种感受统统具足,苦、乐、忧、喜、捨都具足。从《成唯识论》的角度来说,修行者只能够有苦受,不能够有忧,因为忧是你能够决定的。就是说我们今天有痛苦,这个不要说凡夫,阿罗汉都有痛苦。阿罗汉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要是遇到环境的刺激,他也是有直觉的苦受,他心中没有忧,所以这个忧应该是要消灭的。

在《论语》当中,有一天司马牛问君子,司马牛问孔夫子说“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孔夫子说“君子不忧不惧”,说你一个君子…,当然君子他还不是一天到晚在房间里面坐,他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很多的善法,但是君子跟一般人不同,他不管遇到任何逆境,他心中不忧不惧,不忧愁不恐惧。这个时候司马牛就问孔夫子说“不忧不惧,是谓之君子也乎。”说只有不忧不惧的标准就能够做君子吗?我看了很多人,他的心情也是不忧不惧。

孔夫子看这个司马牛好像没有懂他的意思,就进一步解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一般人,当然他没有事的时候也不忧不惧,但是你能够内省不疚,你能够平常反省自己的身口意,经过你的回光返照以后,你又能够不忧不惧,这个是君子,内心当中一天的所做完全依止道理而行,不随顺**——君子不忧不惧。

一个修行人,可以有痛苦的感受,但这个痛苦的感受在唯识学中它是一刹那的。其实我们一天当中,我们一生当中苦受跟乐受的时间很短,除非你真的是生活资具缺乏太厉害,只要你能够把饭吃饱,衣服穿的暖,其实苦受乐受对我们影响很少,大部分都是忧,因为你这个思想打妄想,它缠绵不断。忧很可怕,你能够对一件事情忧愁十年二十年,你说我没有饭吃,饿一个小时,饭恢复以后苦受就消失了。但是你对一件事情的执取,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你那个忧还是不断的存在,所以这个地方心里的感受影响是很大的。

当然这个地方就是你要修无住,一个人会产生忧,他的生起原因:你注意观察一个人对这件事情很多的忧愁、挂碍,你一定是有所住,你一定是对某一件事情很执着,从这个地方产生忧。所以阿罗汉他的心没有忧愁,阿罗汉的心是: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内心不取亦不捨,无喜亦无忧。阿罗汉的心跟一切法接触的时候,一切法不受,不受一切法。所以他能够保持正念。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回到讲义,那么这个地方讲到前六识,它在受用果报的时候有三受,开展出来就是苦、乐、忧、喜、捨五种感受。这个地方我们先把第三能变,九科里面的前面六小科做一个说明,它的重点当然是了境,这个了境它在造业的时候是具足善业、恶业跟无记业;受用果报的时候具足苦、乐、忧、喜、捨,所以它不管是因相果相都非常非常的明显。

这个地方有没有问题?有关第三能变。我们要是不学佛的人,一个人的内心完全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他的这个心的三能变,我看主要是由初能变来引导,就是异熟。这个人他生长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他的业力变成一个果报,他要跟谁结婚,生出什么样的小孩,做什么事情,大概就固定了。恒审思量——随所生所系它就在这一期的果报当中,就安立一个我,这个我一辈子就是心随境转,他前生造什么业,今生就受什么果报,一点都不能改变,他应该快乐,应该痛苦应该怎么样?完全固定。所以一般人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第三能变很难发挥作用,他的了境能变就是随环境而转,在什么环境就做什么事,只好这样子,一点法子都没有。

但是修行者的不同点,他第三能变很厉害,他能够改造环境、改造命运。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初能变的力量,跟前生的因缘的确有关系,你今生造什么业,你今生的生命的确会受影响,但是第三能变它能够做一些扭转,所以修行者的重点在第三能变,他不会向生命的这种等流性屈服,他知道要去求生净土,断恶修善,改变水流的方向,当然就是靠第六意识。

我们第六意识刚开始先是思惟业果,先从有相的观察,我应该断恶修善,刚开始。慢慢的从断恶修善当中观察没有一个自我意识,修无住去对治恒审思量,从无住当中得到解脱。当然你无住当中又生心,又念阿弥陀佛,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五蕴身心,然后依止弥陀的圣号,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你一方面能够观察我空法空,去解脱你对五蕴的执取,一方面一心皈依阿弥陀佛的圣号,那么你这个佛号念起来会比一般人念的得力,很多人念佛他是这样:他对佛号也是有皈依,但是对五蕴身心执取也很重,这两个方向——拔河,看谁力量强。所以

念佛人不修般若法门——吃亏!

佛号真的能救拔你,问题是你对五蕴的执取也很重,两个都要,那么怎么办?五蕴的是熟境界,佛号是生疏的境界,当然随五蕴而转。所以研究唯识学,你会把生命的状态看的很透彻,你会知道谁出了问题?就是问题不是在你的色身,你看外道的苦行,外道来看这个事,我自己起烦恼怎么办呢?用刀子把这个手剁掉,这个手没有错;我不吃饭,吃饭也没错,你这个果报就是要吃饭的,初能变变现欲界的果报就一定要吃饭、睡觉。你一直没有把问题点找出来,那么当然一切法因缘生,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你这个罪业的因缘没有找到,它的因缘就不断的活动,只好这样子,你一直没有找到还灭的因缘。

但是你研究唯识学,你能够知道谁出的状况?谁没有错?你很清楚,哪一个地方要断,哪个地方要保留,你就很清楚了。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这个唯识学,我希望大家听过以后,稍微复习一下,《成唯识论》它是先把三相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它后面讲到流转的地方讲的很详细,生死为什么会流转?由三能变带动,那么如何还灭?如果你前面都不复习,你听到后面你就会有困难,希望大家有空,拿出来稍微复习一下。好,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