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9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面。

我们这一科是讲到第二能变的相状,唯识学它的根本教义,简单的讲就是发明万法唯识的道理。万法唯识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生命现象,它就像是一个无止境的水流。就是说当我们还没有成就涅槃之前,我们的生命是不断的在那个地方活动,这个不断流动的生命,基本上有两个差别的相貌:第一个就是水流它会流到人天,受用安乐的果报;第二个情况就是这个水流往下堕落,到三恶道的法界受用痛苦的果报。

水流这样不断的变化流动就是两个相貌:一个是往人天的流动;一个是往三恶道的流动。流动的方向,它不是上帝创造的,这个方向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来主导生命的水流。

如何的来了解我们的心识,乃至于来改造我们的心识,在唯识学来说这是两大重点:

了解心识(甚深见)——理论的认知。

改造心识(以六波罗蜜的修学来改造心识)——广大行。

所以以万法唯识的根本教义,开展出唯识的甚深见跟广大行两大修行宗旨。在本论当中,天亲菩萨他是先成就甚深见,我们能够去透彻了解这一念心识的真实相。我们这念明了分别的心识,天亲菩萨把它分成三大类,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三大功能,这一科我们是讲到第二能变,再把偈颂念一遍:

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

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

并我慢我爱,及馀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

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我们上堂课是把第七识的所谓的第二能变有漏的相貌讲出来,我们在研究《三十颂》讲到第二能变的重点就是——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第七意识这个第二能变,它到底是怎么生起的?为什么会有第二能变的思量呢?依彼转缘彼,我们能够产生思量的功能,就是由于前生的一个种子存在第八识,第八识把它变现出来,所以依彼转就是依止第八识而转生的,转生以后生起什么作用呢?思量为性相,那么它开始去思量第八识的明了性,它发觉第八识的微细的生灭相,它就是一个不生不灭、有主宰性的自我,就产生一种所谓的自我意识。

这个自我意识对我们生命的影响,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两点,就是说三能变里面的异熟、思量、了境,这个思量,它也不造善业,也不造恶业,那么它不造业,它对我们生命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响力呢?

《成唯识论》:内扰第八而成赖耶,外扰前六皆成有漏。

说第七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它扰乱了第八识,身为第八识初能变,它的功能是异熟,它只是如实的把我们的业力转换成果报,假设你过去是善业,就变成一个庄严的人天果报;假设过去是一个罪业的因缘,就变现一个地狱恶鬼畜生这种卑贱痛苦的果报,第八识把业力成熟叫异熟。那么第七识它跟第八识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把果报体——它产生一个思量就是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住在果报里面,说是万法唯识。

万法唯识有两个重点:

第一、唯识所现——第八识把业力变现一个果报。

第二、唯识所住——第七意识在果报当中捏造一个自我,这个自我意识就住在果报里面,去受用果报。

这第七意识的思量,它对第八识的干扰就是这样子。它把每一期的果报都捏造一个自我,如果你是一只蚂蚁,它也捏造一个自我,住在蚂蚁的生命里面,你是一个转轮圣王,它也捏造一个大的自我住在转轮圣王里面。思量能变它对第八识的影响——内扰第八而成阿赖耶。

其次它对外——前六识在造业的时候也产生了影响。前六识的明了性它在造业本来也是很自然,有一个第六意识去造业,可能造善也造恶,思量能变它去干扰前六识的时候,它也捏造一个自我,让我们感觉到有一个我,哎,这件事情是谁做的,是我做的。依止这个自我去造业,使令我们虽然无量劫来,修了很多的善业,因为自我意识的系敷,使令善业变得不庄严,不能够像清净法界这么样的平等广大。它是在造业的过程当中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当然是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在捏造自我以后,就把这个自我意识抬高,把自己看得很重要,爱着自我、保护自我,跟众生就产生一种对立的心态。也就是说由自我意识去受用一期的果报,也由自我意识去带动我们身口意的造业。

这个就是第七意识的第二能变的思量,对我们生命的两大影响。这个前面都讲过了,它虽然不造业,但是它捏造了自我,使令我们有漏的生命就变成比较麻烦了,应该怎么办呢?这以下讲到转依,转变的情况。转变的情况我们看偈颂,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我们看蕅祖的注解,看第十科:

十、云“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者——谓此我执相应之末那,二乘无学,方得永断;菩萨八地以上,方得永伏,故阿罗汉无有。

前面都是讲到第二能变的有漏位,它的一个活动的相貌。下面讲到有漏的思量是什么时候消灭呢?这当中讲到有三种的功德力现前的时候,这个自我意识就会消灭:

第一个、阿罗汉。第二个、灭尽定。第三个、出世道。

这个道就是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的时候,这三种的功德力现前就能够去破坏恒审思量的自我意识了。

我们把蕅益大师的文消释一下:第一个我们解释阿罗汉,就是我执相应的末那识,在二乘的无学位方得永断,二乘无学当然是包括阿罗汉或者辟支佛,在大乘的果位是八地以上的菩萨,无功用行我行摧,那么八地菩萨的我空智慧现前的时候,就把这个自我意识破坏了。这个当然讲的阿罗汉,这样子的一个消灭是永远的消灭了,就是恒审思量自我意识永远消灭。阿罗汉的圣者它不管是变现果报或者造业,它的心完全跟清净的法界平等法界相应,它没有在这种众生的我相、人相的对立,没有这种观念。

第二个、讲到灭尽定无有,

那含圣者,登地菩萨,入灭尽定,亦暂伏灭,故云灭定无有。

阿那含圣者,三果以上的圣者,初地以上的菩萨入了灭尽定,它能够暂时的去伏灭恒审思量,三果以上的他有本事入灭尽定,它以灭尽定的力量,使令恒审思量暂时不活动。

声闻初果以上,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及后得智,二无漏道,若现前时,亦暂伏灭,故云出世道无有也。

第三个声闻以上的初果,菩萨登地以上,真无我解当然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智慧现前。那么还有它所带动的这些后得智,这两种智慧现前的时候,也能够暂时的没有有漏的第七意识活动。这个地方当然阿罗汉灭尽定这都不是我们能够成就的,蕅益大师他强调——出世道,这个是我们凡夫可以去修学的。有关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二十面。

唯识学重视强调对治第二能变,也就是说唯识学认为第八识是没有错了,第八识它是把业力也变成果报。问题点当然就是第七意识,我们看:

附表十——伏断门

这个伏就是调伏,这个断就是真实的断除。伏断门当中,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成唯识论》的注解,他对这段的“出世道无有”这句话,我们把它分成三段来解释,先看行法,

(一)行法

讲到修行的方法,这当中有三段先看第一段的总标:

所谓对治道生,断烦恼者。非如世间军阵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直是以二空智,深观烦恼,本无自性。

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说对治道,这个道,佛法就是讲到修行的法门叫道,因为我们可以经过道路,从这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那么佛教的法门能够引导我们这念心的从一个苦恼的此岸,引导我们趋向安乐的彼岸,所以叫做道。当然这个地方的道在六波罗蜜的法门当中,特别指的是——般若法门,这个地方的道。当然一般我们讲道应该是包括六度,但是这个地方特别指般若。

从般若的断烦恼来说,不是说像世间的军队相杀,对垒抵敌之谓也,就是说,当然我们修行,刚开始我们初发心的菩萨都是仰仗信心,我们希望能够像诸佛菩萨一样,成就种种的功德庄严,成就自利的功德,他力乃至于利他的功德,但是我们想要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我们内心当中有烦恼,烦恼障使令我们知道要布施要持戒要修忍辱,乃至于修禅定的时候,这个地方就是有障碍,没法子动了,烦恼障碍住了,所以破除障碍在修学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重点。

这个地方是说,破除烦恼的障碍,你不能够说像世间上打仗那么硬干,楚汉相争,两个军队站在东西两方,军鼓一击两个人就开始死拼了,不是这个意思。烦恼你障碍我就给你拼了,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对付烦恼,你要

用般若的智慧,深观烦恼的本性——是毕竟空寂!

这是一个重点。我们刚开始面对烦恼的时候是强压,佛陀告诉我们,这件事不能做,我们心中有烦恼会驱动我们想要去做,但是我们又怕犯戒,不敢做,刚开始就是不敢做,为什么不敢做呢?因为我们对三宝有信心了,我们知道这个做下去会带给我们痛苦的果报,因为害怕痛苦出现不敢做,这种情况叫作——如石压草。也就是说你今生因为对三宝有信心,不敢做,那么你来生当没有受戒的时候,你就继续做下去了。

就是说你没有般若的观照就容易退转,你那个不做,是暂时不做, 这个石头把草压住了,草暂时不能生长,但是那个根,草的根,原封不动,当你把这个石头一搬开的时候,春风吹又生。就跟一般人完全一样,就是做这件事情跟一般人做的完全一样。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没有修般若法门、没办法对治。

我刚出家的时候,那个时候在佛学院做沙弥,民国大概七十六年做沙弥。这个沙弥十戒,过午不食对我有点困难,晚上就肚子饿,因为那个时候,工作也多拜佛也多,就去泡个非食浆吃吃,泡非食浆吃,一天就这样过去了,但是我想这不是个办法了,出家僧也不能老泡非食浆啊,虽然佛陀开缘,就对治。当然你不想随顺烦恼,那么就只好去面对它了。面对它的时候,后来我发觉这个烦恼它本身是无常变化,这个地方我得到一个很大的发现。有时候我没有吃的时候,强迫自己不吃的时候,前一天晚上很饿,第二天早上起来是不饿,后来我发觉饿的感受原来是不真实的,这件事情对我的震撼很大。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总是觉得跟着感觉走,我有什么感受我就要去做了。一般人都是有什么感受,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有这个思想就推动身口意去做了。我们刚开始对于我们的感受,总是觉得它是非常的真实跟坚固。所以我们这个感受一生起的时候你没办法。那么你能够用无常无我的观察,原来这个感受是不真实的,它是一个虚妄相,你今天前一小时饿,但是可能经过四、五个小时,饿的感受消失了。那么既然它是一个虚妄相,我们为什么要喜欢饱的感受,而厌恶饿的感受?其实这两个都是虚妄相,这两个都是一种感受而已。你不吃也不会死掉吗?第二天早上起来还是很正常。所以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持戒都是强压。心中信心的支持不能做要他做。当然这样的信心会带动我们突破一个过渡时期,但是如果你一辈子这样的出家生涯都只有信心,那你这个出家生涯就很难过了。而且你来生的时候:

《印光大师文钞》:如果一个人不深修般若,也不求生净土,只是靠着一念的信心来布施、持戒,很容易产生三世怨。

三世怨就是说,第一生靠着信心把你无量无边的烦恼都压住,压住烦恼,当然你持戒这是一个善业。那么来生的福报很大了,你可能是一个大国王,你做大国王的时候,你前生的烦恼压抑太厉害,你第二生的时候比谁都放逸,放逸的比谁都厉害。到第二生的时候放逸,第三生的时候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了。

第一生修行。第二生享受福报,第三声堕落三涂,叫三世怨。

为什么呢?就是你的烦恼没有去疏导,没有去观——观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它是如梦如幻的一个刹那刹那的生灭相,所以我们刚开始持戒——正确!先把自己一些过失的这些因缘都把它封闭起来,但是你进一步在信心的基础之下,要增加一份观照力,就是——智慧,看看你心中烦恼的活动相,其实它是一个生灭的假相而已。当然这样子你观这个烦恼是虚妄相,不是说烦恼就不活动,但是你要对治它就容易了。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对治烦恼不是说像世间的打仗硬干的,是要用般若智慧去观照。

怎么观照呢?我们看第二段,蕅益大师根据大乘的经论,开展出两个观照的方法,这两个观照方法事实上是根据智者大师的空观,智者大师把空观分成——体空观跟析空观,体空观是根据《般若经》观察它的自性空。好,我们看:

第一段、体空观

既不自生,亦不他生,

又不共生;不无因生。

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就是说我们这念心受到环境一刺激的时候就产生烦恼,或者是比如说我们讲感受,饥饿的感受,我们说这个感受是怎么有的呢?说是自生,说是他自己生起的。这个地方我们先假设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感受都是有自性:有自性有两种情况——第一、有因缘生。第二、无因缘生。

第一、有因缘生

有三种情况:一个是自生,第一个他生,第三个共生。

一、自生:就是说他是自生,他不必假借外在的因缘就自己能够生起,那么这样子就会产生一个无穷的过失。说我饥饿的感受不必假借外缘其他的因缘就能够生起,那么我应该一切时都感到饥饿,因为它不必假借外缘,但事实上不是,所以自生不能成立,因为你自生应该无穷的生起。

二、他生:外在的因缘所生,外在因缘当然很多,说是上帝、大梵天给你的,或者是某一件事情给你的,外境所生这个地方的错误点在——因为自他体性是不同的,他体能够生起自体,既然他把你生出来,为什么他跟你的体性不同呢?这就不能成立了,他生不能成立的。

在我们自己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内心起烦恼,我们就会直觉说我起烦恼是因为他引起的,因为他刺激我,他一天到晚刺激我,所以我起烦恼了。这当然就叫他生了。我的烦恼是因他引起的,但是这样讲也是不对。因为:如果你今天去拜八十八佛刚拜完,或者刚打完佛七,心中有法宝的摄受正念现前,他来刺激你,你心中不动,你的心不会心随妄转,不会!你内心当中能够在自己的法宝中安住不动,所以说如果是真正他生,但是有时候他刺激你也不起烦恼,所以这个他生不能成立。

三、共生:那么自也不能生,他也不能生,自他和合也不能生。

所以说假设烦恼感受是有自性,有因缘生不能成立。

第二、无因缘生

说是无因缘生,所以他是莫名其妙自然生起的,他没有章法的。当然我们一般学佛人不会同意这个观点,说是烦恼只是一个偶然,当然不可能。所以说:

有因缘生不能成立,无因缘生也不能成立。——所以说烦恼有自性不能成立。

有自性不能成立,只好说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他的生相只是一个虚妄相,所以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说是我们这个五蕴的果报体,感受、思想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般若法门的道安大师,大家都知道,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道安大师他安立一个宗派叫本无宗,什么叫本无宗呢?就是说:

本无宗——一切诸法本性空寂。

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从凡夫位到成佛,很多的障碍要破除。但是你刚开始的时候先知道一个观念——一切诸法本性空寂,其实你要对治的,所有的烦恼障也好,业障也好,老病死的报障也好,它都是如梦如幻的,都是不真实的。我们受菩萨戒的时候,菩萨戒的戒体它是依止般若智慧而安立的,不是靠信心,你要得上品戒体,菩萨的上品戒体是怎么成立的?就是你能够说是:

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

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就是说你能够经常观察你这个明了的心性,虽然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要去处理,但是这些烦恼障、业障、报障,把它拨开了以后,你那个清静明了的心性,跟诸佛明了的心性没有差别的。依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一个胜解力,发出你的四弘誓愿,所以说你才敢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你的心本性是空寂清净,所以断除无量的恶法,修行一切的善法是有可能做到的。所以

菩萨的三聚净戒,真实的从内心产生戒体——是依止你,深观烦恼本无自性的基础而建立起来的。

如果你出家以后,你一直认为烦恼是真实的,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压它一下,或者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你就是逃避,不要去面对它不要去想它。那么这样子,我看你不敢说——烦恼无尽誓愿断,这句话你不敢讲,你讲不出来,因为这个烦恼是熟境界,戒定慧是生疏的境界,你怎么敢说你能够去,烦恼无尽誓愿断呢?你讲不出这句话,你能够很真实的相信,佛道无上誓愿成,成佛是可以做到的。虽然你现在很多烦恼,要去破坏,你很多的善法还没有成就,但是因为你能够了解到——何其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觉得断恶修善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的,时间的问题而已。只要你不放弃努力,这件事情是可以做到。

好,这个地方的般若法门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扮演重要角色,你要去思惟,它是自生?他生?共生?无因生?最后结论是故知无生。无生是怎么有呢?它只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的一个刹那刹那的假相而已。你只要能够知道这一点,你就很容易过关。当然这是利根人,他能够直接从理论上的去观照,这个叫——体空观。

第二个假设我们这样观实在是有困难,那么我们看

第二段、析空观

正妄生时,仍不在内,

亦不在外,不在中间;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未来。

析空观它是从一个有相因缘的观察,前面是从理论上。就是说烦恼活动的时候,比如说你贪欲、嗔恚,你可以从分析的方式观察。

一、从空间上观察:烦恼,它是有自性,有自性它应该有一个处所,这个东西是存在的,那么它存在一定有一个依止的处所:

(一)、在内:在身体之内,我们看身体之内是心肝脾肺肾,找不到烦恼的处所。

(二)、在外:身体之外——身心本不相知,如果它在身体之外,那么它跟我没有关系。

(三)、在中间:当然没有所谓的中间,不在内外中间,在空间上你找不到它的存在。

二、从时间上观察:在时间上,过去、现在、未来。蕅益大师说,我们观察烦恼也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来观察。说是:

“未生无潜处”——说这个烦恼是假设有自性的,那么它还没有生起之前,它潜伏在哪里?就是我本来没有烦恼,后来才有烦恼,这个烦恼还没有在我的身心出现的时候,它是躲在哪里?结果你找不到它躲的处所——“未生无潜处”,没有潜伏的处所。

“正生无住处”——它在我身心世界活动的时候,它也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身体外面,它也没有一个依止处。

“生已无去处”——当烦恼消失的时候,那么它又去哪里了呢?你找不到。最后结论——觅之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

就是说我们看到烦恼,不要马上就想要去压抑它或者随顺它。你可以稍微静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貌?那么你只要有一次的经验,只要有一次的经验,不管哪一个烦恼,你能够知道它是觅之了不可得,对你未来的修行当中会产生很大的信心。所以我们做个结论:

第三段、总结

生即无生,终无自性;

自性既无,他性何有;

自他既无,岂有共性;

有尚叵得,况无因生。

所以说简单的讲就是第一句话,总结就是这句——生即无生。就是说它虽然有一个它的活动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体性是毕竟空寂的,所以它是可以假借因缘而生,也能够假借我们戒定慧的因缘而消失,因为它不是那么的真实,不是那么的坚固。好,我们看第三段的总结:

如此研观,勿令休息,

解种薰发,惑种自消。

——《观心法要》——

我们只要根据诸佛菩萨的这样的一个开导,这些道路法门这样去走,你有一定的功课,你这样子慢慢的解种薰发,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你不断的去思惟,你就会产生光明了。那么这些烦恼的恒审思量,这个第七识恒审思量的捏造的自我意识,就被你动摇了,慢慢就消失掉了,就是这个意思。

在禅宗有一个禅师很有名,叫雪峰禅师,雪峰禅师他住在福建雪峰山去摄受众生。这个时候有一个北方的禅师去参访他,他从北方走到南方要走好几个月,好不容易爬到山上以后就跟雪峰禅师顶礼,雪峰禅师说:“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禅师说:“我从很远的北方走过来,走了三个多月”,雪峰禅师说“你辛苦了”,那么这个禅师说:“仰慕道德,不惮辛劳”,我仰慕你的道德,这个辛苦值得。

雪峰禅师说你来这个地方有何所求呢?这个禅师说:“请和尚开示修行的法要”,就是说我出家很久了,不知道怎么办,怎么修行才好?请你开示我一条光明的道路。雪峰禅师讲了两个字就走了。他说:修行之道就是——出去。

出去!

这句话怎么说?我们从唯识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万法唯识,万法唯识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初能变,第八识的思量能变,把我们的果报变现出来,或者是一个庄严的色身,那么他有他的感受思想,就是初能变,异熟能变,把我们过去某一期的业力变成一个果报,思量能变就有一个问题——唯识所现——唯识所住。第七意识就使令我们的心捏造一个自我意识就住在这个果报,雪峰禅师就叫我们出去——修无住,无住法门对我们净土宗就很重要了。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起颠倒,

他为什么起颠倒?

照正常情况你这个果报体,你的这一期的色身,你的感受思想,你这一期人的感受思想都要消失的,你应该很正常的去面对另外一个生命,就像你这个衣服破旧了,你要脱掉换一个新的衣服,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从初能变是很正常,但是因为恒审思量,因为我们平常不修无住法门的人,身心世界咬得很紧,你一直很注意你的感受,很注意你现前的思想,很注意你外表的色身,心住在五蕴的果报,住的很坚固,突然间要把你的心跟五蕴果报拉开的时候,不得了——生龟脱壳。

所以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他不管有钱也好,没钱也好,他离开他这一期的果报那非常严重,没办法接受。说这个人他发现得癌症了,生命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他就没办法吃饭,没办法睡觉了。所以很多癌症的患者都不是真正被病毒杀死,是吓死的,自己吓死的。就是我们习惯:第七识是随所生所系,第七意识它的执取就是第八识变现什么果报,它就住在果报。

我们今天要生死无惧,就是说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是修无住,把咬住你这一期果报的身心世界的那个力量,把它慢慢的松脱,慢慢的松脱。所以修行人为什么临终的时候,他死亡他的身心世界放下很自在,他平常就在松脱,所以我们应该试着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自己的这一期的五蕴身心的世界,不要咬得那么紧。

我们的生命就是去积功累德,对于这一期的感受思想不要太在意,这个只是在释放我们的业力,这个业力出现了,我们会跟什么人在一起,会有什么环境?那么另外一个业力出现了,我们可能有安乐的果报,痛苦的果报,这些都不要太在意,过去就好了。你要注意到你的目标是——成就圣道、往生净土!把这个心识放在修学圣道,不要把心识放在你这一期五蕴的果报。因为有一天死掉的时候,你就受不了。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鼓励我们“如此研观,勿令休息,解种薰发,惑种自消”。告诉我们如何来松脱第七意识恒生思量的方法。好,我们看第二:

(二)位次

它的修学位次有三个:

第一个、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

恒审思量的消灭,刚开始是先破坏我见,补特伽罗就是凡夫的果报,就叫补特伽罗,我们有一个果报体一个五蕴,那么这个五蕴里面产生一个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什么时候消灭呢?就是在八地的菩萨,把五蕴的一个自我意识消灭。

第二个、法我见相应——一切异生、二乘、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

法的执着是比较微细的,阿罗汉他的身心世界没有一个自我意识,所以他对五蕴报体完全是无住,但是严格来说他心还是有所住,他不住五蕴,但是他住涅槃。他执取涅槃法是真实的,这也是一种法执,所以阿罗汉为什么不敢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来到三界广度众生,他就是好乐涅槃寂静乐。当然这个已经不是我执,是法执——对法的执取。这个法的执取(消灭)当然就不容易了,金刚道后异熟空,要成佛才完全消灭。

第三个、平等性智相应——一切如来,菩萨见道及修道位,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识”“异熟识”,起“平等性智”。

——《成唯识论》——

平等性智就是当我们把人我见、法我见消灭以后,这个第七意识的恒审思量就不是跟我见法见相相应,是跟平等性智相应,转成平等性智。恒审思量——当然思量这句话,讲一个白话就是执取,就是心中有所住。在《瑜伽师地论》当中,根据我们心中所住的处所安立四种种性,我们解释一下,说是我们一般的凡夫的种性有四种:

一、三涂种性:三涂种性为什么叫三涂?说他这个果报体,如果思想不改变,他这个人在三界流转大部分都在三恶道,偶尔得到人天,没有多久又到三恶道去,为什么?因为他的心住在他心中的**当中,他以他的**为住,就是这个人他对自己的**他不调伏,他的生命就是怎么回事?就是跟着感觉走。他现在的感受是一个痛苦的感受或者安乐的感受,他就随着这个痛苦安乐那个感受去转,他的内心当中完全没有任何的理智的观照。那么这种人偶尔也会造善业,但是时间不多,大部分都造罪业,所以他这个种性是三涂种性,大部分都在三恶道。

二、人天种性:人天种性这个人比较好,他的心不是以**为住,他以善法为住。说云何应住?他这个人内心当中知道**不好,当然他也有**,但是他克制,他能够以世间的理法、章法。应该要——说是克己复礼,对这些布施、持戒的善法,要求自己去勉强力行。那么善加克制自己的**,说**有没有?有。但是我不住在**当中,那么你住在哪里呢?住在善法。这种人他的三界流转生命的水流,大部分都在人天果报里面,就算到了三恶道也不会持久,这叫人天种性——以善法为主。

三、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就更高了,他是以空性为住,他对恶法当然是观察它是毕竟空,善法也毕竟空,他以无住为住,这种人他的生命就容易趋向涅槃,这叫二乘种性。

四、菩萨种性:他是以菩提心为住,他一方面能够远离这些**的系缚,一方面起大悲心广度众生,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以中道的智慧来安住在菩提心,他的生命也不以**为住,也不以空性为主。依止他的愿望,他的生命是活在他的理想抱负当中,他的身心有什么感受,有一点痛苦都无所谓,因为他不住在这个地方,他觉得这个只是在筹偿他的业力,这个车子稍微好一点,风吹雨打一点,都没关系,这个车子弄坏就算了,换一个新车子就好了。那么他就是持戒,他这个车子在开的时候,心就活在自己的理想目标当中——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人菩萨种性,就是说:你心中的恒审思量所执取的对象影响到你生命的种性。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