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3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一面,

丁二、广明所变唯识(分二:一正明所变。二、广释外难。今初)

戊一、正明所变

本颂藕益大师把它分成三大科,就是唯识相、唯识性跟唯识行。前面的唯识相、唯识性是属于一个解门,唯识行是一个行门。当然解门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应该要透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而能够正确的理解到生命的真相。有关生命的真相,佛陀在出世之前,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那么他们也提出了对生命的不同看法。这当中主要有两个内涵:

一、外道——无因缘论、邪因缘论

第一个、无因缘论:一般的哲学家认为说生命是没有任何的因缘,一个人会痛苦,一个人会安乐,这件事情是没有任何理由。换句话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你今生比较庄严,你今天的身体比较健康,这表示你的运气比较好。他这个人身体多病,就是他运气不好。整个背后没有任何理由。没有任何理由,当然断恶修善完全没有意义了。所以这样的无因缘论就促成了,整个人生的一个所谓的及时行乐的心态。这个是佛陀出世之前,在印度的论师里面其中一个观念,叫无因缘论。

第二个、邪因缘论:生命的确是有它的因缘,这个因缘是大梵天,就是大梵天它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快乐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向大梵天来祈祷皈依。就是说你的快乐痛苦你自己不能决定,你断恶修善是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是你向大梵天祈祷这件事很重要了,因为他决定了你的快乐痛苦。这种因缘观,佛法认为这是邪因缘论。佛陀出世以后就提出了:

二、佛教——正因缘论

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生命的快乐、痛苦的生起,跟他的还灭都有规则。这个规则简单的说,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心念的活动创造了我们的生命,就是所谓的万法唯识。你心念一动,那么这个念头对我们未来的生命就是一个影响力,一个主导力。这个心念假设我们念念的随顺,就构成整个心念的相续,也就构成我们整个生命的相续。所以简单的说,生命的真实相,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心念的念念造作所创造出来的,生命是我们的心自己创造出来的,这个就是整个唯识的宗旨。

前面一科是把能创造万法的心,所谓的三能变相讲过了,这以下就说明所变现的万法,这个心念是怎么变现万法的。前面是约能变现,这个地方约所变现,这当中分两科,初、正明所变,正式说明依止我们迷悟的心所变现的这些杂染法跟清净法。第二个广释外难,对于万法唯识的道理,这当中二乘跟外道提出的三种问难,唯识论师加以破斥,破除邪执广释外难。我们先看第一科:

戊一、正明所变

云何应知依识所变,假说我法,非别实有,由斯一切唯有识耶?

这个地方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怎么知道这是心识变现的万法?在万法当中当然有它因缘的我相法相,我相当然是能受用的我,有所受用的这些种种的差别的法,不管是我相、法相都不是离开我们的心识,而别有它的自体,换句话说由这个观念就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

这个问答问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人的心情,比如说我眼睛看到很多的东西,看到很多的颜色,我耳朵也听到很多的声音,我们总觉得这些色法跟声音都是有真实性的,就是这些东西跟我的心识没有关系。我们一般人的心情,心外求法,这个声音是这么的真实,怎么说是我心所变现的呢?提出这个问难,看论师怎么回答:

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

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发明正义,就是说这一切法是诸识,这个地方的诸识是八识的自证分,八识的自证分它能够转变,这个转变简单的说就是依体起用,我们说明一下。就是说八识,当然我们前面说过是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那么异熟、思量、了境的心识,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产生一种了别的作用,这就是转变,产生了见分跟相分,这叫做转变。依体起用,从一个自证分的自体而生起一个明了的功能,这叫转变。

当心识在生起了别作用的时候,它就变现了分别跟所分别,这个分别是指能分别的见分。能分别的这是一个见分,我们前面说过了;那么所分别的是叫相分,我们所显现的影像,可能是一个杂染的影像,也可能是一个三宝清净的影像。所以我们一个心识一动,那么就变成了见相二分,一个能分别的心、一个所分别的相分,不管能分别、所分别,其实都没有离开心。这个是先做一个总说。

以下做一个总结:“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由此义故,由自证分转成见分、相分这个道理,所以“彼”,这个地方的“彼”就是心外的实我、实法,这个是不存在的,这个是我们自己的颠倒所捏造出来的。所以由此义故“彼”,心外的实我实法是不存在的,的而建立了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我们的心念的了别活动,只能够在自己心中的影像活动。

譬如你今天看到佛像,你能够去了别这个佛像,就是你的心跟佛像一接触的时候,你的心要先转成一个佛像的影像在你的心中出现,然后在你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里面去了别、去造业。你不能够去了别你心外的佛像,不可能!所以“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不管是你能分别的心,不管是你所分别的境界,都不离开你的心识。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正明所变唯识,而决无实我实法也。

我们这个地方的论文,说明了所变现的法是心识的造作,没有心外的实我实法,这是总说。以下把偈颂分两段,先解释第一段“是诸识转变”:

“是诸识”者——指前所明八个心王,五十一个心所也。

“转变”者——诸心心所之自证分,皆能变似见相二分也。

是诸识者,这是前面八个心王的自证分,还有它所夹带的心所。转变就是诸心心所之自证分跟境界接触的时候,生起一个了别的作用,包括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就是依体起用。

所变见分,名为“分别”。所变相分,名所分别。

离此见相二分,则彼实我实法决定皆无,是故一切无不唯识。

万法唯识的道理,藕益大师以五位百法的观念把它做一个会归。唯识学认为宇宙的万法可以归纳成五个法,这五个法大部分是先分成两种:一种是有为法,一种是无为法。

有为法就是说这个法它是有生灭变化的,你要去做才有。比如说人的果报,这人的果报是有为法,你要去持五戒十善,这人的果报才能出现。那么当然空性的道理,你不能说是有为法,你不管造善、造恶它还是空,它是不生不灭的,它没有生灭相。有为法又分成四个:

一、心王有八……即自体唯识(唯识的自体)

第一个、心王,就是自体唯识,就是我们心识它的本身的自体。

二、心所有五十一……即相应唯识(就是跟心王相应的)

心所就是它的相应,当然心王是八个,八个等于是三类:异熟、思量、了境。它在活动的时候带动它的眷属,这个眷属都是所谓的相应唯识。

三、色法十一……即所变现影像唯识

色法,这个地方很重要,就是所变影像,我们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都是我们心中的影像。

四、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即分位唯识

那么不相应行,当然它只是一个名词的概念,就是分位唯识,它是在解释前面色心诸法的差别相所安立的这些名词。所以这个有为法,其实简单的说就是色法跟心法,简单的讲就是两个,心法就是能分别、色法是所分别,都不离开一念心。

五、无为有六……即实性唯识也

无为法其实也不离开心,因为无为法的我空、法空的真理,它就是在解释内心的体性。前面的四个是解释心的作用,所以这样子讲不管有为、无为,都不离开我们一念心识。

我们凡夫的颠倒,总觉得我们的心跟外在的环境是两件事情,有我相人相的对立,我跟这个环境是没有关系的,那么我在这个环境造作,就产生一种对立的思考。但是唯识学它认为这样的思想是颠倒错误,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心中的影像活动,你不可能跑到外在的环境去活动,不可能。

过去埔里有一个居士,他学佛也很久了,有一天他来找我,看他那样子心情很伤心。他说师父我感到很后悔,我说你是发生什么事情那么后悔?他说他很努力的去工作,积集了一笔钱,这笔钱他供养埔里——当时有一个道场盖大殿,他就把他的钱很真诚的供养盖大殿,然后这个大殿盖好他很欢喜,他觉得大殿盖好他的功德也成就了。但是没多久发生九二一大地震,大殿全部破坏,他说他真是后悔,他的功德被破坏了,早知道他就不管这个大殿,他应该到其他的地方去供养。

我说你的功德的确被破坏了,但是不是地震破坏,是你的后悔。

佛法的因缘观就是“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我们从佛法的道理来解释这件事:你当初的功德是你的心去缘大殿的影像,心跟大殿接触的时候,你心中出现一个相分,见分是你能布施的心,然后这个能布施的心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念念的起施舍心,念念的造作。所以其实当大殿盖好的时候,你的功德已经成就了,你的功德已经念念的造作、念念的造作,已经熏习很多布施的种子。至于大殿保持多久,那是众生的共业。你对于曾经做过的善法,我们前面也说过,后悔它是一个破坏法,你一后悔,折损你前面的功德。

在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讲到布施度,他也是提出这个观念,他说所谓的布施不能约外境安立,要约内心——能施舍的心。比如说我今天有个东西,我现在有两支笔,其中有一支笔看起来我很讨厌,我很讨厌就送给别人。在菩萨道不认为这个叫布施度,不能讲布施度,这叫你送给他。因为布施它必须是要能够生起无贪,对治悭贪的心所。这个东西你根本就不要,你去丢给别人,这个不能讲布施了,就是你送给他这样子,不要说是布施了。

宗大师说为什么布施要依止内心安立?而不约外境呢?

宗大师说三世诸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的布施所成就的宫殿现在全部都消失了,但是三世诸佛的布施功德还是圆满,不会因为他所布施的法的消失而有所减损。就是他假借这个环境在造功德的时候,他功德成就。那么当然这个环境是生灭法,会消失,但这是借假修真,假借生灭法来成就内心真实的功德。所以唯识的观念是认为:

生命的重点在于过程,不在结果!

结果当然什么东西都是无常破坏,但是问题是,你曾经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个环境?你用善心?用恶心?那么你就累积一种业力,业力对你来说又有影响。比如说我们今天,一杯开水,当然你拿到开水的时候,你自己的心中会出现一个水的影像,你把它丢掉了,很浪费,这样子折损福报。假设我们今天一杯洗钵水也是一杯开水,我们很虔诚的

愿此洗钵水,如天甘露味,

施食众鬼神,悉皆得饱满,

我们也把它丢掉,同样是把这个水丢出去,但是我们内心当中有咒愿有善心,我们是希望这个水来布施鬼神,你这样子把水丢出去是功德相。在唯识学的定义,这样的造作是一个功德,这样的造作对我们的生命会创造安乐的果报。这个时候我们想,这两个人同样把水泼出去,一个人折损福德,一个人增加功德,当然结果都一样(把水泼出去),但是我们也讲过了,

佛法是认为生命重在过程,你这个过程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人和人之间周围会有一些好的因缘,我帮助你、你帮助我。但是也有一些过去的恶因缘也会接触。当然我们如果没有学唯识,你伤害我,我也破坏你。但是我们学唯识以后,你会重新的去反省、思考这件事情:就是说今天某一个人他伤害你,可能用言辞来诽谤你,或者用种种的方法来障碍你。他伤害的其实不是你,他是伤害他心中的一个影像,他嗔心的火在心中自己燃烧,然后在自己的影像造业,如果我们今天也伤害他,我们也是在心中的影像,自己起嗔心的火,这个火还是燃烧自己。所以一个通达唯识的人,他的心情是:

别人怎么做我不管,我要求我自己不起烦恼。就是:起烦恼不能有任何理由!

因为你起的贪欲的火,嗔恚的火,这个火是在你自己的心中燃烧你自己心中的影像,你不可能伤害别人。你这样子燃烧的结果是伤害你的生命,伤害你今生的安乐,破坏你的寂静,也伤害你来生的安乐。所以说你要知道“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一个修行人的态度就是你怎么做,那是你自己的因缘。但是我要求我自己,我要善调其心。比如说你敢伤害我、我不敢伤害你,我的确是不敢伤害你,因为我伤害你的心是在我心中的影像造业,累积我自己的业力。

这个地方“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所以我们要知道每一个人的造业都是在心中的影像造业,而把这个影像称为一种业力,我们再自己去受用,我们不可能离开这一念心识,去了别外在的境界,不可能!这就是整个论文大意,当然这段论文是把前面的内涵做一个总结。

这段等于是先把一切的色心诸法会归到唯识。看第二段广释外难:

戊二、广释外难(分三:己一、释分别由何难。己二、释生死由何难。己三、释违经三性难。 今初)

有关万法唯识的道理,二乘跟外道就提出了三个问难,这当中有三科:初、分别由何难,二、生死由何难,三、违经三性难。先看第一个,

己一、释分别由何难

若唯有识,都无外缘,由何而生种种分别?

我们一般人总是觉得我的心是受环境的影响,我到什么环境,这个环境就对我产生影响。如果说一切法都是心所变现,而没有心外的境界,那么为什么有分别心呢?我分别心的善恶功能是怎么产生的呢?就好像说是上帝创造的万法,怎么会有上帝呢?他提出这个问题了;说心创造万法,那么你这个心是怎么来的呢?是谁创造的你呢?你的心识创造了一切的法,三恶道是你创造的,天的果报也是你的心创造的,那么你这个心是谁创造的呢?由何而生种种分别心的?二乘、外道就用这个观念来问难唯识的学者,看大乘的唯识论师怎么回答:

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当然这个问题是问得非常好,说是万法唯识,我们的心创造了地狱,也创造了恶鬼畜生,也创造了人天,那么这个心是怎么有的呢?这当中有两个因素,一切法因缘生,心也是因缘所生法。这当中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我们过去的业力,你造的什么业就会影响到你今生的心态。“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由过去的业力所生。

第二个“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今生的环境的熏习。你前生造的什么业招感今生的环境,那么这个环境又带动你的心,又会去影响到你的心,产生很多的差别。

所以我们这念心,唯识学它的意思就是说心创造万法,它没有说心有自性,它也是说心是因缘所生。第一个过去的业力,第二个今生的环境,两个因素。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此先释分别由何难也。

我们的分别心是怎么有的?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

谓由第八识中,含藏前七识心心所法一切种子,此等种子,薰习生长乃至成熟,转变不一。

谓由第八识当中含藏前七识的种种的种子,这个种子不断的在这个地方造作、累积、生长、成熟而产生很多的转变——就是过去的业力。比如说你造了五戒的业,今生变了一个人,你变成一个人的心态;假设你前生是造了杀盗淫妄,那么你就是一个狗的心态,那么做狗的心跟你现在的心就不一样,这狗的心是比较卑贱的。如果你前生造的业是更殊胜,是十善业,你是一个天人,你的天人的心态,你就不会坐在这个地方了,你就去享受、放逸、高慢心。所以你的心态跟你前生的业力有关,业力所招感,过去生的业种子所变现。第二个:

又此现行互相资助力故,彼彼分别而便得生。

由业力创造你今生的环境,假设你对环境又不加以改变,又在这个环境里面不断的去造作,又产生一个变化。过去的业力、今生的环境的资助,所以

何假外缘,方生分别哉?

不必假借外缘。这个地方,我们先根据附表十六,根据《成唯识论》的注解,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附表十六——心法生起之因缘

《成唯识论》它这个地方也分两段,第一个讲到“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就是过去的业力。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业力当然主要有四种因缘:

第一个、亲因缘,第二个、所缘缘,

第三个、等无间缘,第四个、增上缘。

那么这当中第一个就是新因缘:

一、亲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在我们的因缘法当中,决定我们今生心态的就是种子——善的种子、恶的种子。善的种子招感的是尊贵、安乐的心识;恶的种子招感是一个痛苦、躁动的心识;当然这个种子是由现行而来的,你没有现行怎么会熏习种子,所以他也把现行列进去。不过当然唯识学主要是约种子,是因为种子是累积性的,你这个现行只是一时的现起,你偶尔起一个善法,不表示你来生就一定会招感安乐果报,他是约种子,多生多劫的累积才产生力量。

二、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己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当然以招感人的果报来说,你除了你的善业的五戒以外,你这个所缘缘,就是你要有一个所缘的环境,有一些父母的因缘,你要有些父母的因缘才能够得人的果报。

三、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这个就是说要有自类无间,等而开导,就是说你这个心念不能够只是一个心念,要有相续,好几个相续的心念——等无间。比如说你是五戒的业,心要相续,那么你造恶业这个念也要相续,如果你在造恶的过程当中这个心念被破坏了,那么你这个因缘就不能成熟了。所以我们在忏悔经常说断相续心,其实断相续心就是在破坏恶业不要让它成熟。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为显诸缘差别相故。

增上缘就是说除了前面三种因缘以外,对于你得果报有帮助的都叫增上缘,有帮助的任何的环境都叫增上缘,前面三个没有收摄的,都是在第四个增上缘所收摄。当然这四种因缘,主要的是业力,就是亲因缘,其他都是枝末的因缘。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因为杀盗淫妄的业力而变成一个狗的果报或者一只蚂蚁的果报;我们也会因为五戒的业力变成一个人的心识,人的果报;或者是修十善业得到天,天的心识天的果报。当然在六道当中,佛陀是赞叹人道,因为人道的心识有三种殊胜:

第一个、忆念殊胜:人的心识有忆念力,他能够把所听闻的佛法,牢牢记住不加以忘失。你要是一只狗,你听到一个东西,它当时会理解,但是一下就忘掉了。那么天人更可怕,在经论上说佛陀说法的时候,天人经常下来听佛说法,回去以后忘得一干二净,他们没有记忆力,没有记忆力就不能深入的对法义思惟观照。只有人道,不管是好事情坏事情,他都能够深深的记住。所以他的造业力强,忆念力其实就是造业力强。

在唯识学的意思就是说,其他的五道造业力都非常薄弱,其他的五道其实都是在受果报,把前生的果报受完就算了,真正对果报有影响力是做人。就是说你到三恶道去,那是因为你做人的时候有罪业;你到天上去,因为你曾经做人的时候有善业;重大的善业跟重大的罪业都是在人道完成。其他的果报心识都非常昏昧,因为诸天太快乐,三恶道太痛苦。这是忆念殊胜。

第二个、梵行殊胜:人才能够持戒,三恶道跟诸天没办法持戒,佛陀制戒也没用,他没办法遵守戒律,他内心太感性,没有克制力。忆念胜、梵行胜。

第三个、精进殊胜:只有人能够精进,他能够专注相续地去做一件事情,可以去拜佛听经等等。所以在整个心识当中,第一个因素就是业力所招感。我们再看第二个,

(二)结示展转而生

“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

第二段是解释“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就是说我们心识变现的生命,假设我们是由五戒的业力,变成一个人的果报,这个果报开出来就是色心诸法有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当然这个心识是主导者,我们的前六识依止六根来攀缘六尘,攀缘六尘的时候,第一个所攀缘的叫本质相分,其次第二个叫影像相分,我们接触到这个本质以后,就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在影像里面造作,这个时候自变自缘又产生了另外一个心态,另外一个新的心态。

我们现在每一念心识,每一个人的心各式各样,你的心跟我的心也不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心不一样,这个时候 “分别由何难”,那么这个心识怎么会有差别相呢?

第一个,你曾经在什么样的业不断造作,你今生就会有这种功能。你持五戒十善的业成为人,人当中有各式各样,你曾经过去生喜欢布施,你今生也喜欢布施,前生喜欢持戒,那么不断的造作累积种子,你今生也喜欢持戒,这是第一个“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

第二个和你今生的环境有关系。中国的孟母三迁,孟子以前生的善根,这个人善根应该深厚,说”书到今生读已迟“,他能够做到一个圣人,不是今生成就的。但是他小时候家里是在菜市场旁边,他就整天跟人家卖菜,后来他母亲看这个不行,就搬家到坟墓的旁边。他整天看着人家在那拜拜、祭祀,就拿很多石头很多碗,带了很多小朋友在那个地方做祭祀,礼拜的仪轨;他母亲看这样也不对,就把他们的家搬到学校旁边。这个时候孟子看人家读书,他就学习别人读书,果然成为一个知书达理的圣人。

就是说“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你今生所接触的环境有关系。孟子的母亲要不搬家,孟子他可能是一个菜市场卖菜的,他所有的聪明才智,前生所累积的智慧都花费在卖菜,但是菜卖得很好,如此而已。所以你今生所接触的环境有关系,就算你前生有大乘的善根,你生长在南传的佛教,你还是有可能会修小乘法,因为你是不断的熏习,“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所以,

前生的业力跟今生的环境的和合,构成我们的分别心!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里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学唯识学,跟世间唯心论者是不同的,唯心论者他们心是有自性,他们的心是不随环境而改变的,所以一般的世间的唯心论,跟我们佛法的唯识论不同,世间的唯心是完全是由心来主导一切;但是唯识学不同意这个看法,唯识学说我们的心创造一个环境,这个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的心,只是说这个环境也是心中的影像,如此而已;不离开心,但是环境对我们的心也有影响。

境由心生,但是心又随境转。

所以在佛法说,我们很容易堕入恶性循环,你前生造罪业,造罪业以后你就招感一个卑贱的果报,你就更容易造罪业,更容易造罪业,你又继续去造罪业,你又继续堕落,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那么修习善法的人,物以类聚,他就招感到来生跟好人在一起,他就更容易造善,就这样善的循环。

除非有一天你遇到佛法,在黑暗当中启发你心中的光明。你真实知道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快乐?它的真实的因缘相,这个时候你的生命才真实的改变。否则我们凡夫现在就是惑业苦,这个苦又带动了一层的惑。又一层的业苦,就是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下去。所谓我们的恶心:“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我们的恶心由于过去罪业的累积,得到这个心念的相续,心念相续又创造一个有漏的环境,又很容易带动我们另一层的恶,“以展转力故 ,彼彼分别生”。当然恶念的相续只有靠我们内心的觉悟,才能够产生调伏跟转变的力量。

所以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要成就解脱,两个因素很重要:

第一个、善得人身:“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你要得到人的果报,你的心才有办法修行。

第二个、听闻正法:你要是出生在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是一个黑暗颠倒的世界,也不能修行,要听闻正法。第一个、前生的业力,第二个今生的环境,要有三宝住持。好,我们看下一段。

己二、释生死由何难

前面是分别由何难,能变现的心是怎么来的;这个地方是问所变现的这些杂染的生死法是怎么有的?前面是问难能变现的心,这个地方是问难所变现的法。从凡夫的角度,当然所变现不可能是涅槃的法,是生死的法。看论文:

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有情生死相续。

就是说假设这一切法都是每一个人内心的造作,在自己的心中的影像造作,而没有真实的外境。为什么有情众生有生死相续呢?如果我们能够自己的心来控制自己,那谁会愿意相续呢?说到三恶道去也是你自己去的,那谁愿意到三恶道去呢?怎么会有生死痛苦的果报呢?这个地方问难这些万法的生起,前面是问难,能分别的心,这个是所变现的万法。看大乘论师怎么回答: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

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

这个地方有三段:

第一个由诸业习气:这个地方诸业习气就是善恶业的种子,这是亲因缘。就是我们曾经可能一时的颠倒造了一些业力,可能是善业,可能是罪业,那么都是有漏业。第二个“二取习气俱”:我们心中的取,“二取”就是烦恼障、所知障,这个地方这两个障都有取着的功能就叫做取。我们心中对于三界的果报有所贪爱,这也是一个因缘,就叫缘,前面的是因,这个是缘。前面的业力是因,那么对三界果报的爱取是一个缘。第三个就是果,所以使令我们“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使令我们前面的生死死掉以后,果报结束了以后,又引生下一期果报,由业力跟爱取的滋润。看藕益大师的回答: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

此次释生死由何难也。谓生死相续,是由内在的因,内在的因当然是业力,还有缘,缘就是心中的爱取烦恼,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故唯有识。这个地方是总说。这以下别示,别示分两段,就是解释这个分段生死跟变意生死,先看分段生死:

盖界内分段生死,由有漏善不善业种子为因,烦恼障种以为助缘,招于六道身命麤异熟果,前尽后生。

界内的分段生死,是由于有漏的善业或者罪业为因,心中的爱取烦恼是助缘,招感六道这种生命粗的异熟果,那么前面的果报结束,后面又生起,有这个业力跟爱取而产生的分段生死。

即彼界外不思议变易生死,亦由无漏有分别业种子为因,所知障种以为助缘,感于三种意生身细熟果,前后改转。

变意生死,是由于菩萨的不思议变意生死,是无漏的业力,我们知道变意生死是圣人,是阿罗汉、菩萨,他们是无漏的业,都是依止戒定慧的业,所知障。

这个所知障我们解释一下,菩萨的所知障就是大悲愿力,他认为还有众生可以度,还有佛道可成,他们还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因为这个地方还有所取着,但这个取着是微细的法执,所以叫所知障。这个界外的菩萨他为什么不安住在涅槃呢?因为他认为他必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有这微细的法执来滋润他无漏的戒定慧,所以招感了三种的意生身,包括声闻、缘觉、菩萨三种差别的意生身,那么前后改转。

意生身我们解释一下,我们凡夫当然叫业报身,凡夫的果报体是不能做主的,你要活六十岁、八十岁,这个是由业力所决定的。阿罗汉、菩萨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的果报叫意生身,就是说他住世的寿命能够由他的愿力来自由决定,他要住世一百年,也可以,三百年也可以。意,他果报体由他的心力来决定,他不受业力的干扰,因为他是由发愿才来的,他根本就不需要来,但是他是大悲愿力的触动,所以才招感变意生死,所以叫意生身。

是则二种生死,皆由内识惑业所感,何藉外缘哉?

这个地方讲二取,烦恼、所知二障都有取着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七:

附表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十二缘起

这个地方讲生死由何难?这个生死在佛法里面讲到十二因缘,有情众生的生死,第一个是无明,无明就是一种愚痴,有两个:

一、异熟果愚:这个是对世俗谛的疑惑——善恶业果。就是这种异熟果愚比较严重,异熟果愚就容易造罪业了。

二、真实义愚:真实义愚就是对我空法空对胜义谛的愚痴,当然你对胜义谛的愚痴不一定会造罪,你说我有一个我,但是我也可能会造善,所以真实义愚是比较轻微。总之一个人会造业是因为愚痴才造业,所以是发业惑它发动业力。

那么由无明就产生行,这个行就是造作,就是业力,可能是福业,福业就是善业,可能是罪业,可能是不动业,这个不动业就是禅定——四禅、四空,叫做不动业,它是非善业、非罪业,叫做不动业。这样子就产生一个种子。这个行以后就招感一个识、明色、六入、触、受,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这个地方是一个种子,不是约现行。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再说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