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4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好,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三十五面,附表第十七、分段生死之缘由。

佛陀在经论上对于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的解释,用十二个因缘来解释。十二因缘在小乘、大乘的说法有所不同:

小乘的《阿含经》跟《阿毗达磨论》,解释十二因缘是从业感缘起,就是从业力的造作,业感缘起它所带动的十二因缘法叫做三世两重因果法,就是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的业招感今生的果,今生的业又招感来生的果,它有两重的因果,叫三世两重因果。

大乘的唯识学者他在解释十二因缘是用赖耶缘起,就是由第八识的储存业力,所谓的种子,有种子的内涵,所以大乘十二因缘是两世一重因果,就是说它也可以用过去跟现在这一重因果,或者是今生跟来生解释,两世一重因果。我们以下的解释是根据今生跟来生的因缘来解释,今生造作来生得果报,来解释生命的相续。

我们就会问?为什么我来生会有生命?我来生可能会到极乐世界,也可能会做天人,也可能做人,也可能做三恶道,这个都不是上帝决定的。这当中:

第一个、对世俗谛的愚痴(异熟果愚):从一个有漏的生命来说,我们今生一定有一个愚痴,生命的第一个缘起就是愚痴,那么愚痴有两个,一个粗的叫做业果,我们不知道善业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这叫做愚痴,这个是对世俗谛的愚痴。

第二个、对胜义谛的愚痴(真实义愚):对于我空、法空平等真理的愚痴,你跟众生接触的时候,你认为我跟你不同,我相、人相的对立,这个就是愚痴。这个比较微细。

有我相、人相的对立当然就容易造业,这产生所谓的无明缘行,那么造业也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罪业,也可能造不动业。就在造业的过程当中,刹那刹那就形成一种种子、一种功能,这种种子就会成就一种所谓的名言种子,就是会有一个第八识。当然如果我们今天造的是善业,可能是一个人天第八识的种子就存在了,或者是三恶道的第八识,有三恶道的名色,六根、触、感受,这个都是在八识当中能够生起当来三界异熟果的种子,这叫名言种子,这都是今生。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当然这个罪业是可能会变成一个饿鬼道,这个饿鬼道还没有出现,但是饿鬼道的整个六根的雏形——这个种子就在你造业的时候已经保存下来了。

所以说,你今天念阿弥陀佛,当然你真实的果报是你命终的时候莲花出现,虽然你那个莲花出现是在命终,其实你在念每一句佛号的时候,莲花的种子就在累积当中,这叫做所谓的:八识中能够生起当来异熟果的种子,这个种子就是由前面的业力而成就的,这个都是今生。

我们再看,第八、第九这个重要,这个地方特别是临命终的时候,临命终的时候,我们第六意识相应的贪心所,就是爱取。爱、取、有。这个“有”我们解释一下:

第十个是有,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位。

谓行等六支受过爱取烦恼的滋润,有强大的力量能够决定招感当来果报的,叫做有。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在十二因缘里这个“有”支,跟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的种子有什么差别?我们解释一下:

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不是今生才有生命,我们有很多很多的前生,当然每一个生命都会造业,可能造了善业、也可能遭了罪业,有的业力得果报了,那么这个业力就消失掉。但是有的业力还没有释放,还没有得果报。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很多三恶道的种子,没有得果报,还有很多人天的种子没有得果报,当然也有一些阿弥陀佛净土的莲花的种子都没有得果报。这个时候我们就问了,说这么多种子,

临命终的时候到底哪一个种子会成熟?

转成这个“有”,这个“有”就是说它已经是有得果报的力量,这个种子已经是发芽了,要得果报了,这叫“有”。这个地方的关键就是:

临命终的爱取,你临命终对什么东西产生爱取!

在《净土圣贤录》里面讲到,唐朝有一个叫僧藏大师,僧宝的僧,这个藏是法藏大师的藏。僧藏大师他出家以后,我看《净土圣贤录》说他做两件事——白天为大众师工作,任劳任怨,什么事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扫厕所拖地板,他什么都做,没有怨言;晚上他就是坐禅念佛,累了就睡觉,他出家好像也不是很久,差不多十年左右而已。

有一次在晚上打坐的时候,这个时候他知道他快临终。他在《净土圣贤录》上说六欲天次第来迎,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净土现前,阿弥陀佛不是先现前,它是四天王天的果报现前,四天王天宫殿现前,他这个时候不动,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然后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六欲天的宫殿,一个比一个殊胜都现前,他内心当中不动,当然他一动念他就得果报了。后来六欲天消失以后,这个时候阿弥陀佛的莲花才正式出现,他动了发愿的心,自己发现自己坐在莲花上就往生了。当然《净土圣贤录》讲完这段公案以后,古德在这个地方做一个小眉批说,六欲天是何等境界,临终的时候能够不动心,这个不容易!

也就是说我们虽然有很多的善业,但是你临终的正念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你临终起恶念了,那你今生所做的业也没白费,但是不能马上得果报,等以后再说了。所以我们在助念的时候,助念不是说你一去就念佛,不是这个意思。印光大师讲善巧开导安慰,你要开导,在家人一百个有九十九个临命终的时候,是“心有千千结”,很多事没有交代,他心中这个地方有障碍,你念佛,根本跟他不相应。所以第一先开导,把他心中的结破开,然后念佛,他这个时候心才跟佛相应。

我们在三界的轮回当中,除了你的业力以外,还有你心中的愿望——爱取(你的希望)。所以佛法是认为说善业是招感安乐的果报,罪业招感痛苦的果报,那是亲因缘。但是果报要成熟,还必须要你心中的希望,你发的愿力的引导,业力才能够转成“有”支,就是有力量决定招感当来异熟之位,否则你那个种子只是前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先保存起来。

有这个“有”以后当然就会招感“生”,从母胎脱生的刹那叫做“生”,由这个生乃至未老死之果法,然后就会有死亡,由苦果的衰变乃至死灭位为止,就有当来的生跟死。从唯识学是这样的看法。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这段是外道或二乘学者问难说,如果只有心识,那怎么会有生命的相续呢?那么唯识论师解释有两个因缘:

第一个、由诸业习气:生命的相续是由于我们内心的业种子,这是第一个,当然这个地方是指第八识的种子。

第二个、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第六意识所生起的爱取烦恼的滋润,滋润这些种子,从一个种子位而变成“有”支,一个有招感果报的强大有力的种子,由爱取的滋润,业种子就使令我们前面的异熟结束了以后,又招感来生的异熟,这都没有离开心识。

这地方是说因缘所生法,应该有两个因缘,第一个是业力,第二个是我们心中的愿力。愿就是发愿的愿,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愿力,这两个缺一不可。

在净土中有一部经叫《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能大家也读过,《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强调一个观念说,有些人他就很容易生长在有佛的时代,就是他出生的时候,释迦摩尼佛也刚好出生,他拜释迦摩尼佛做弟子;有些人就是生生世世不能跟佛同一期出生,可能佛前佛后,他出生的时候佛陀刚好灭度、或者他出生的时候佛陀还没有出世,总是生长在佛前佛后,这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因缘?是不是佛陀他对谁有偏爱呢?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当中说不是这样子,说你不想生长在佛前佛后,很想生长在有佛陀的地方,生长在佛前佛后,大家知见乱七八糟,也不知道谁讲的是对。你要做两件事情:当然是你要忆佛跟念佛。就是说念佛(你要不断地忆念佛陀),更重要的是——你要发愿遇佛!你要希望跟佛陀相遇。在经典上说,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是不断地忆念,佛陀不断对我们释放善意。我想要见你,我想要见你,我想要见你。但是可惜的是,众生忆念佛陀他就不当一回事,我们不把佛陀当一回事,我们都是打一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所以迟迟没办法感应道交。 所以你要跟佛陀相见。

第一个你要造见佛的业,就是念佛!

更重要你要忆佛——你要发愿!

有要去生长在佛国的愿力,强大的愿力。就是我今生也布施也持戒了,每天也拜佛念佛了,在三宝当中多少积功累德,这些善业我不想再在人天里面耗下去了,我不想去做大国王享受这些荣华富贵,这个杂乱的果报我都没有兴趣了,我希望把这些善业一心一意的求生净土——见到佛陀。你要有一种强大的愿力,你就有希望。

在《大智度论》讲一个故事,龙树菩萨说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他就是为大富长者驾车,大富长者要出去,他就帮大富长者驾车带他去办事情,然后再把他带回来。这个车夫他也是皈依三宝,平常也念佛,念佛的时候,有一天他遇到释迦牟尼佛,他就问佛陀说,“佛陀,我来生希望生长在有佛的世界——佛国土去,我不想再生长在秽土,但是我的工作是一个车夫,我每天要为主人驾车,万一我死的时候…就是驾车发生车祸死掉了,我不是在佛堂死掉了,怎么办?我到哪里去?我死的时候突然就死掉了,我就不能往生到佛国去了。”

佛陀说,说你这个车夫,你看到前面有一棵大树没有?看到了,这棵大树它是往哪边倒,他说这棵树是往西方倾倒的,不是很正是往西方向。佛陀说如果你现在把它砍掉的时候,突然间把它砍掉,没有预警把它砍掉,你认为这个树是往西边倒往东边倒?这车夫说佛陀啊,这个树平常往西边倾倒,如果我现在把它砍掉,它一定是往西边倒。

佛陀说如果你的心愿是决定的,你内心当中不夹带任何的杂质,真实的生起决定的心愿求生净土,即使你发生了车祸死掉,你还是到净土去。“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復生馀异熟”。就是说第一个你在你的业力当中有念佛的业种子,当然你也有一些罪业的种子,但重点就是说:因为你心中一心一意要求生净土的业很强,所以滋润净土的业先得果报。“二取习气俱”是非常重要,它有滋润业力的功能。说我现在有个田地,什么种子都有,有杂草的种子,有苹果的种子,葡萄的种子,那么到底是什么种子要生起来,看你对哪一个种子去灌溉浇水,要去滋润这个种子,这个种子才得果报。所以这个地方是说:

生死的果报,是由过去的业力跟你临终的爱取所决定的,当然临终的爱取是由平常爱取的累积!

这两个,不管种子也好、不管你心中的愿力也好,都没有离开心识。所以生死也是由心所变现,这句话是没有错。

己三、释违经三性难(分二:庚一、正释三性不离难。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今初。)

这个地方讲到第三个问难“三性不离难”,看论文:

庚一、正释三性不离难

若唯有识,何故世尊,处处经中说有三性?

这个地方应该是中观的学者来问难,说唯识学安立的万法唯识的道理,但是世尊在经中(这个地方不是中观的学者,是下一段,对不起)。这个地方是说既然万法唯识,但是世尊在大乘的经典当中,明显的说出诸法有三种体性——依他起性、徧计所执性,圆成实性。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如果一切法是由心所变现,那么一切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因为他只有一个心。

这个地方就是说佛陀说有三性,应该有三种体性,你说是由心所变现,那么一切法应该只有一个体性,就用三性的道理来问难,万法唯识的真理。看天亲菩萨怎么回答这个问题:

应知三性亦不离识,所以者何?

其实三性也是依止内心的差别相貌而安立的,它就是在讲心的相貌,也没有离开心识。看论文: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

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

这个地方讲徧计所执性。再看第二段,“依他起自性”,半个偈颂: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

这个是依他起性,这是第二段。第三段讲圆成实性:

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

故此与依他,非异非不异,

如无常等性,非不见此彼。

唯识学的理论,我们快讲完了,应该下一次会把它讲完。那么唯识观,唯识的行,它的安立就是依止三性安立的,所以三性的道理你一定要了解,否则你不知道在修空观的时候你要破什么?要保存什么?要破错了,就生断灭见。所以三性的道理不了解,你根本没办法修行,你不知道你的障碍点是什么,什么该破,什么应该要保留。所以这个地方是重点,大家要注意听:

一、依他起性

此正释三性不离识也。次云“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者——谓此心心所体及见相分,皆由分别缘之所生,故名依他起自性也。

在三性当中我们先解释依他起性,照正常次第都是先解释依他起。我们看第二十七面,“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这个地方只有半个偈颂,解释依他起性,第二十七面,依他起,“依”就是依托,“他”指的是众多的因缘,当然这个因缘主要是由心所创造的业力,这是业力的因缘。那么依他起的体性是由分别心的造作所引生的,当然业力是由心造作的,你没有心怎么造业,所以“分别缘所生”,就是分别心的造作,有众多的分别心,当然包括了异熟、思量、了境,八个分别心的造作所引生的。所以简单的说,什么叫依他起性?就是由业力所变现的,这叫依他起性。看蕅益大师注解,就是说:

心心所法,皆有缘虑,故若染若净,皆名分别。即以此分别为缘,展转復生染净心心所体及见相分。此明依他性不离识竟。

心心所还有它的相分,是由分别缘所生,所以叫依他起性。心心所都有缘虑的功能,有染净的功能才叫分别,它能够做各式各样的分别,那么这种分别缘又创造了另外一个色心诸法的见相二分。就是说,我们前生由于五戒的善业,还有临终对三界果报的爱取,今生作为一个人,你有人的外表的色身,有人的内在的思想,这个叫做依他起性。因缘果报就是依他起性,由业力转成果报,这个时候还没有加上你个人的妄想,就是如实的把果报现出来,这个是色心诸法,都叫做依他起性,这个应该容易了解。

二、徧计所执性

初云“由彼彼徧计”者——谓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然第八识及前五识,非能徧计;第七末那,但计不徧;惟第六识,为能徧计也。

我们看徧计执,由彼彼徧计,这个地方是讲能徧计的,这个徧就是普遍、它能够普遍在色心诸法,这个“计”就是计度,就是执着。当然每一个人执着各式各样,所以它种类繁多,叫彼彼。我们众生面对果报的时候,产生各式各样的周徧计度,这个叫做徧计所执性。

能周徧计度,妄执我法,第八识跟前五识非能徧计,第八识跟前五识都是自性分别,不能带名言。第七识是计度,但是它不普徧,因为它只有在第八识的境界计度,不能普徧在一切色心诸法。所以这个地方的徧计执是指第六意识,因为它能够计度,又能够普徧,那么它徧计什么呢?

次云“徧计种种物者”——即是依他所起色心诸法也。

徧计种种物,这个地方讲所徧计,它就是在因缘所生的这些色心诸法产生徧计。就是说你今生是一个人,你就依止这个人的五蕴来徧计,你不可能去徧计饿鬼道,因为你根本就不是饿鬼道的色心诸法。你就是根据你现前的依他起性来徧计,所以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这个是我们所要破的。心中的名言所安立的我相、法相,这个体性是没有的。看蕅益大师注解:

次云“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谓彼不过即于依他所起心心所,体见相分等,虚妄执为实我实法,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皆无自性,如绳外别无实蛇也。此四句,明徧计性不离识竟。

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是唯识学经常用的譬喻,我们现在有一个绳子,这个绳子假设是依他起性,由因缘的业力,变现一条草绳在地上。因为光线不足,我们看到绳子产生徧计执,我们心中出现了蛇的影像。这个蛇呢就是徧计执,就是我们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这个是我们修习唯识观所破除的。就是说这个绳子没有错,我今生不管是丑陋也好,庄严也好,不能改变的,这个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我根据果报产生执着,这个就是要破的,这叫徧计所执性,就是心中的妄想捏造出来的叫做徧计所执性。好,这个观点有了,我们再看圆成实性:

三、圆成实性

次云“圆成实于彼”等者——谓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即于彼依他起性之上,常远离前徧计所执。

圆成实性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前面的依他起是一个外在的作用,这个地方是依他起性所依止的我空、法空的体性。“圆成实于彼”,什么叫圆成实?圆满成就诸法的实性,就是在依他起上远离徧计执。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一切的因缘所生法,修我空观、法空观的无分别智,来破除我法二执所显现的真理,叫做圆成实性,其实就是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它跟依他起性是非一非不异,就像麻跟绳一样。你说这个麻,当然是体性,所有的绳是由麻而编织成绳子;水跟波这个道理也是一样(所有的波都是由水而成)。后面的论文你看就清楚,我们现在看:

附表十八——三性观法

三性观法你要懂了,你三性就了解了。我们做一个说明,这当中有三段,第一段:

总标三性差别

谓以“闻”“思”“修”,所成“妙慧”为体。

修大乘唯识的止观,所依止的是闻、思、修三种智慧,

一、闻:就是我们刚开始依止闻慧——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生起正见。

二、思:有了正见以后,我们应该在寂静处把所学习的佛法数数的思惟,文字的佛法经过我们的思惟消化,就产生内心的观照力,这个内心的观照力就叫思慧,它有调伏烦恼的力量,前面的闻慧是明白道理,但是没办法调伏,思慧更进一步。

三、修:修慧就是说当我们不断的进步,慢慢有禅定以后,在禅定的心里面去修智慧,叫修慧。前面的闻思都还是散乱心,所以修慧有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功能,但是这三个都是属于智慧,闻思修为自体。在一切的因缘法当中,我们去观察:

似空华相,诳惑愚夫,名“依他起性”。

我们观察我们今生的色心诸法都是生灭无常的,这个就是如幻如化,叫做依他起性。我们在依他起性当中,执着有真实的自我跟真实的法相,这个就是我们心中的妄想捏造了一个真实的东西,叫做徧计所执性,这是我们所要破的。

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观二空所显真理,譬若虚空,名“圆成实”。

——《般若心经幽贊》——

第三个依他起性当中我们观察我法本空,显现的二空真如理,叫做圆成实性,这个是简单的说法。我们看详细的说明,在唯识观法当中有三段,唯识的观法,简单的说它的重点在破徧计执。

(二)正明“唯心识观”

一、总说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学唯心识观者,这个地方说明,观的名称叫唯心识观,那么应该怎么修,所谓在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地方不拣别时间、处所,我们对身口意的造作,都应该观察“知唯是心”。我们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都要知道,这都是心中的影像,乃至于一切境界。这些亲属的境界,冤家的境界,我们内心当中假设跟境界接触的时候,若心住念,皆当察知,这些境界都是我们心中的影像而已;离开了心这个法就不存在,所以不要落入无记或者向外攀缘的情况。简单的说修唯心识观就是知唯是心。这个地方什么叫知唯是心?看第二段说明:

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所有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

就是说我们的内心跟冤家接触,跟我们不喜欢的接触,我们产生一种压迫的感觉。跟我们欢喜的亲属接触,内心当中有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但事实上从唯识的角度,这个压迫的感觉是自己的内心想出来的,其实它只是一个影像,业力把这个果报现出来。我们把它安立做:你是我的冤家。你安立这个名言以后,它从今以后扮演的是你压迫的感觉,我们对某一个人安立好的名言:你是我的亲属、你对我是帮助的。那么它从今以后就扮演你亲属的感觉,它就不断的对你释放温暖。所以所谓的压迫、温暖都是我们自己的名言安立了以后,对我们自己产生的效果,不是外境本身有念有分别,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外境它只是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是这个意思。看第二别明。

二、别明

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我刚出家的时候,我的心情欢喜吃牛奶,还有所有牛奶的制品,那个时候我心中对牛奶安立非常好的名言,我总是觉得牛奶的东西对我非常的滋养,哎,果然是如此,我一喝牛奶内心就感到快乐,心情也特别快乐,身体也特别的健康。后来我读《楞严经》,佛陀在《楞严经》建议我们出家众,所有的佛弟子,尽量不要吃动物的东西,它的皮、肉、毛,牛奶都不要吃,不要跟众生结恶缘。

我那个时候为了对治,就开始诃责牛奶,安立牛奶不好的名言,这个东西是杂染相、不清净相。那个时候以后我一喝牛奶就拉肚子,就是说它对我已经不是滋养了。牛奶本身它没有长短好恶,是非得失,牛奶本身就是…它那样就是那样,它是一个因缘所生法现出来,它对每一个人产生不同的功能,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

你在佛学院遇到三十个人,这三十个人对你是一个伤害,或者增上,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每一个人只是在酬偿过去的业力,如此而已。但问题是我们心中的徧计执就让生命变得很复杂了,这个徧计执就是我们心中要破的。好,我们再看: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

一切的境界本身是离相的,它只是一个业力所变现的一个相貌。那么这个相貌为什么会有差别相呢?

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

一切法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安立出来的。

过去有一对夫妇,这对夫妇生了两个儿子,这个母亲她的徧计执…当然人都是有感情的,她对大儿子特别讨厌,对小儿子特别喜爱。这一天白天她就到寮房去看两个儿子用功的情况,母亲到大儿子寮房一看,这个大儿子是打瞌睡,手上拿一本书,这个母亲看了非常生气,摇摇头,叹口气就走了。那么这个母亲就接着到小儿子寮房一看,小儿子也打瞌睡了,手上也拿本书,但这个母亲就非常欢喜,点点头走了。

晚上父亲回来问,两个儿子今天的用功情况怎么样,母亲就报告她的心得,她说大儿子非常懈怠,怎么说呢?他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平常不拿书本还不见得会打瞌睡,一拿书本就打瞌睡,没有善根、懈怠。小儿子怎么样?小儿子非常了不起,打瞌睡的时候还拿着书本。说他即使打瞌睡了,还不忍心把书本放下来,你说这个人多精进。

以上我们就知道,每一个人都活在心中的妄想,就是说她的心中这两个儿子,“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她就是现出一个影像。但母亲有两种不同的解读,从因缘所生法说万法唯识,我们可以判定如果母亲不修止观对治,她跟大儿子生生世世结恶缘,这个结解不开,佛也没办法,她跟小儿子结善缘。说是: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本身有念有分别;境界本身没有什么分别不分别,这个境界就是——那样就是那样,它就是业力所显现出来,你造了什么业,它就很如实的变现果报,问题是我们的心跟果报一接触的时候,我们产生很多的想念,这个就是要破的,这叫徧计执。

三、结劝

常应如是,守记在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习“唯心识观”。

——《占察业报经》——

在唯识学的观念里面,我们刚开始先破妄——破执。它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开始先不要相信你自己,修行人先大死一番再大活,是这个意思,先修无分别智。好,看第三段问答事宜:

(三)问答释疑

问曰:若必证见真如,方了依他起性,则初心修观,即应便观真如,何故《大乘止观》乃令先观徧计,次观依他,后观圆成耶?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下,在唯识的观法跟天台宗有所不同:天台宗的观法是一心三观,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即空即假即中,这个是利根人。我们不要说我们是利根人,我们说我们是钝根人;唯识学是认为刚开始是先从假入空,然后再从空出假,它是两个次第。所以唯识学是认为先破徧计执,证得圆成的空性以后,这个时候才观依他起,才从空出假观缘起法。为什么要这样子?蕅益大师回答说:

答曰:真如不在依他性外,初心若观真如,必将妄计一个无名无相,旷若虚空者,以为真如,便成徧计执。此情最不可救,以不达诸法当体无性,堕恶取空,不知所观空理,正是第六识之相分。

我们刚开始不破徧计执,直接用妄想修空观,我们就捏造一个空的影像出来,然后就住在空里面不动,这个地方叫二取空,就是你不破执直接就入空。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一个善知识,禅师就问善知识说,坏劫到的时候,大火把这个世界都烧掉了,佛陀在《楞严经》上说常住真心是不生不灭,常住真心坏不坏呢?这个时候善知识说“坏”,禅师就不服气了,《楞严经》说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你怎么说大火会把常住真心烧坏?善知识说,我说的坏,是你心中的常住真心,不是佛陀说的常住真心。

就是你读经典以后,你自己捏造一个影像,这叫常住真心,这个刚好是生灭法,是心中的影像。所以佛法的真理一定要先断惑才证真。你一定是先破执才立,你不能马上建立一个法,不可以,要先破才立。

你看我们经典上对心识的修行,我们把大小乘的经典都汇归起来,对心识的态度只有两个态度:

第一个、否定法门:就是告诉你,心是罪源,是罪业的根源,“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刚开始我们对心是诃责的,是否定的法门。

第二个、肯定法门:有些经典里面,佛陀处处赞叹心识,说“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这念心跟诸佛具足无量的功德,这个是没有差别。

这样初学者就矛盾了,我对心到底是应该诃责它、还是肯定它?这是一个次第的问题。你刚开始先破——彻底的否定,等到这个妄想被你破坏以后,你才能够直下承当,再重新肯定。所以刚开始从假入空破执,然后再从空出假,再肯定你这念心有无量的妙用,依体启用,修六度万行,这个地方是说这个意思。假设你不照这个次第,你一切时就是观一个空现前,那么你有两种情况:

假使一切时中,空境现前,而又不破戒律,不拨万行,一祇可生无色天中。若因见此空故,破戒破见,直堕阿鼻大地狱矣!

第一个,你不破戒律也不诽谤善法,那么你就是有福报力了,生到无色界天去了。因为你一定要观空的嘛,这个空是你心中的空,不是佛法的真理的空,这就是到无色界天去了。

第二个你因为空相破戒、破见、诽谤善法、诽谤戒律,就直堕阿鼻地狱,因为你错认消息,所以佛陀说空要先破执。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皆令众生,即于现前诸法,强观无实;既知无实,便解如幻;既解如幻,便悟实性;既悟实性,方能从体起用。

——《观心法要》——

所以一切大乘法门都要使令众生,刚开始强观无性,知道无性,知道如梦如幻,悟入二空的真理才能够依体起用。

所以整个修行的次第都是先从假入空、再从空出假!

好,我们回到讲义来,现在把这个偈颂消释一下。三性的安立,我们先看第二段,

“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我们在生命当中第一个会面对到由业力所招感的果报,包括我们自己的果报,正报,还有外在的环境,不管好坏,我们只有认命,因为这个都是业力所变现。第二个我们所要破的:

“由彼彼徧计,徧计种种物。此徧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我们跟果报接触的时候,心中捏造了很多很多的妄想名言,给我们众生产生很多的误导,这个地方正是我们所要破的。破除心中的妄想名言,破除妄想以后就证得“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成就我空、法空的真理。

我们再看最后一段:庚二、转释依三性立三无性

第二十八面,这个地方就比较简单,这一科简单带过就好了。

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这个是般若经的问难,说唯识学安立了三性,但是在般若经当中,佛陀说一切法空,怎么会有三性?以毕竟空的道理来安立三性。这个般若经就以毕竟空的安立破除三性,这个地方天亲菩萨就回答: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

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

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

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

看蕅益大师注解:

前意者,谓即依此三种自性,立彼三无性名,乃是为遣执故,密意说为无性耳!非了义极谈也。

这地方意思是说,当然我们今天对一切法了解,安立了三性,三性就是说有些东西是因缘所生法,这是你不能改变的,你造的这个业就有这个果报,叫依他起性。我们对依他起性产生的妄想执着,这叫徧计执应——该破,破了徧计执证得空性的道理叫圆成实。有些人会在这个上面产生执着了,所以这个地方佛陀再安立三无性,来破除我们对三性的执着。好像说我在黑板上写三个字,写这三个字的意思是要你从这个字明白道理,懂了以后再把这三个字擦掉,你不要在文字上执着,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安立三性,又同时安立三无性?就是怕你在这三个法上又产生执着,所以我们看第一个徧计所执性

初依“徧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

破我们对这个徧计执这个法的执着。依他起性安立生无性:

次依“依他起性”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

后依“圆成实性”立“胜义无性”——谓此胜义,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名无性,非谓全无胜义性也。

对圆成实性又安立胜义无性,就是所谓的我空、法空也是一个假名安立的,不要把空当真实用。所以:

既三无性,但依三性假立,三性皆不离识,无性又岂离识哉?!

这个地方我们唯识相都讲过了,唯识相当然主要就是讲一些因缘所生法。明天下一堂课,我们还有一次会把它全部讲完,唯识性就是非因缘所生法,我空、法空的真理不是因缘所生。但是我们到这个地方都是讲,你造什么业得什么果报,那么得果报的时候,起什么妄想,又起颠倒,又去造业又得果报。现在就是说我们从果报当中,我们跟果报接触,要把愚痴的等流性从这个地方把它截断,让生死不要再相续了,就是把三界的妄想,把它截断。

当然,你说我这样子不要想了,不对,你换一个方向,想极乐世界,想佛法的妄想,这个是可以的。但这些杂染的妄想——徧计执都要去掉。就是你生命的水流要改一个方向,当然就是要靠修观。所以你也不能说,我要对治妄想,我什么都无想,什么都无想,你来生就到无想天去了。

就是说要破的是人世间没有意义的妄想,但是你所要取代的是佛法的想。

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业障是由你的妄想,不断的创造出来,谁障碍了我们?自己的妄想障碍自己!但是你说我完全都不想,但是你要注意,诸佛正徧知海,也是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要往生净土,你还得靠想,你要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这也是想。

所以这个转,在唯识相里面就强调了一个转变,转变我们错误的妄想,在清净的三宝的想里面活动,不要在杂染的地方去想,就说这个道理。

你有这个想法,你就很容易去造这个业,就很容易得这个果报,得这个果报你来生又继续想,又去造一个业得果报,就是这三界——十二因缘的力量你就没办法切断,切不断的,所以这个地方是切断你妄想的等流。佛法说你不能生断灭见,那怎么办呢?水流要疏导,再开辟另外一个妄想,在三宝的境界里面好好的想,皈依、 拜忏、修止观这都是要靠想,启动你清净的想。

当然你要启动你清净的想,你就要学习教法,所有的想都要闻、思、修。你必须对历代的这些圣贤所留下的法语都要学习,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想。就是佛法要有传承,不是自己在那胡思乱想,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唯识相,有没有问题?我们还有一次就把《三十颂》全部都跟大家讲完了,还有一次。下次的重点有两个:

第一个、唯识性,讲到我空、法空的真理,这些因缘所生法,它所依的理体是什么?它的本性是什么?

第二个、讲到修止观的次第,有五个内涵: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整个修止观的道次第。它每一个阶位的内涵是什么?它的重点是什么?讲到修行的位次。

唯识学,当然有些人他觉得很难,我觉得唯识学是这样,你要抓住他的观念。我以前在佛学院,七十六年读佛学院的时候,海公一再告诉我们一个观点,那时海公是我们的院长,他说:“你要用义理来引导文字,不要用文字去引导义理,你在名相上转,你跑不出来,你要抓到它的观念,你就知道这个名相在讲什么,而且你知道这个观念名相容易背起来,你用义理来摄这个文字相,你观念懂了,这个文字永远不会忘掉,你在这个文字上打转,不知道他讲什么道理,你这个名相很容易忘掉”。所以我记得那个时候读佛学院,我们第一届民国七十六年在净律佛学院的时候,海公告诉我们:

研究教理用义理来摄持文字,不要用文字来摄义理。

大家从这里去体会。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