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三面,整个唯识的修行位次有五位:第一个资粮位、第二个加行位,加行位的相貌就是: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的特色是带相观空,这个观念我们已经解释清楚了,看第三十四面,加行位的相貌在第三十四面的第二段讲得很清楚,加行位有四位——就是煖、顶、忍、世第一,叫四加行。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所以这个地方说“现前立少物”,简单的讲就是带相观空,他能够遵循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这些法语的引导,他的心开始不随顺妄想而转,开始遵循佛法的文字去思惟,思惟久了以后,因为有禅定的摄持,他的心安定下来,安定下来但是他还不能够放弃佛法的名相,因为他一放弃的话他的真理就会消失。他的真理的出现要依止闻思,这叫带相,带着文字相来观察内心的真理,所以还是有所得。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大乘的修行从本论来说也是两个重点:

一个是信心,一个是智慧。

当然这个信心也包括愿力,信心和愿力是分不开的。就是说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叫资粮位,资粮位就是仰仗大乘的信心,依止菩提的愿力、依止菩提心、每天忏悔业障、积集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每天靠做功课,听闻佛法来加强自己的信、愿。不过这个地方就是说,因为资粮位的菩萨“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心中有很多的烦恼、障碍,所以他的心跟正念相应的时间少,跟妄想时间多;所以他有时候功课做完的时候,到处走一走放松一下。

但加行位的菩萨没有这回事情,加行位的菩萨经过一大阿僧衹劫不断地用功,心中禅定现前,他已经从佛法的正见,而转成内心的正念,所以叫内凡位,心游理内。资粮位要经过一大阿僧衹劫。加行位时间很短,可能一生——如果精进的话,一生就经过煖、顶、忍、世第一;也可能三生、五生;总之一个人成就禅定以后,他成就圣道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所以叫做内凡,虽然是凡夫,但是他内心当中已经跟真理相应的时间长,叫加行位。

经论上说加行位的菩萨一般来说不容易堕恶道,就算他没有成就圣道就死亡了,一般不容易堕恶道;即使堕恶道,唯识学上说“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善根特别强,跟资粮位不同,资粮位菩萨是退转的太厉害,不可思议,资粮位菩萨今生是一个出家人,好乐佛法,你来生可能是做大国王,那是非常的放逸,甚至于诽谤三宝都有可能。

就是资粮位的菩萨,你有无量的可能性的,譬如空中的羽毛可上可下,什么事都可能做得出来的。但加行位的菩萨不是,他虽然还没有成就圣道,但他善根的体性决定不可能造恶业,也不太可能堕恶趣,就算堕恶趣——“虽堕恶趣,终不久留”马上弹出来,因为他善根太强。他等于是已经经过了凡夫位的尾端,但是还没有成就圣道,在过渡时期叫做加行位:煖、顶、忍、世第一。这个阶位的时间应该非常的短。看第三通达位,这个地方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正式的成就圣道。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这个地方见道,见到圆满的真理,见到什么道?包括见到了唯识性跟唯识相——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这个菩萨内心是什么相貌?我们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一个菩萨,当然所有的菩萨都是从凡夫开始修行的,没有一个人天生就做菩萨,这个菩萨经过凡位的资粮,摇摇晃晃的修行,也经过加行位的用功,他突然间有一天打坐的时候,在一个禅定的明了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慧,这个时候内心的太阳出现了,那么他的相貌“若此”,这个此就是很短暂的时间,突然间,就是一时的、一刹那的时间,这个地方一般来说成就圣道都是在禅定,不可能在散乱的工作中,也不可能在拜佛的时候,都是在禅定的时候。那么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当然加行位所观察都是观察真理,这个时候连能观的智慧也不可得,能观所观唯是一心。这个时候能所双亡,他的内心真实的契入到唯识的真实性,“离二取相故”对于能取、所取的分别全部破坏。

就是加行位的菩萨还有能、所,有能观的智、所观的真理,带相观心,假借语言文字的相貌慢慢的趋向真理;但是通达位他是能观的心跟所观的真理两个…“智都无所得”,能所双亡,他的心完全跟真理打成一片。当然那个是一个很短暂的一刹那的时间,这个时候阶位叫通达位,通达位只有一刹那,下一刹那就叫修习位,通达位的时间是非常短,要比加行位更短,只有一刹那的时间,所以“若此”,一刹那的时间,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这个名相大家清楚了,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这个地方解释偈颂的前半段,说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这个时候他内心无所得的智慧,不取种种戏论相故。这个戏论就是我们心中的名言,名言为什么叫戏论——但有言说都无实意。我们刚开始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但这个空还是没有出现,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有随顺于空义。虽然说随顺空义,在一个比较高的标准来说还是戏论,因为你还带相观空,那么突然间你连心中的名相都消失了,所有的戏论都消失,这个时候能观的智跟所观的真理,是平等不二,能所双亡,诸相叵得。你已经是一个圣人,不必再假借文字去了解真理,你的心就是真理。

过去有一个禅师,参禅很久以后,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当然禅师强调是以心印心,把自己修学的心得,请善知识来印证。见到法眼文益禅师以后,他说我这段时间的修行有一个意境,请老人家您帮我印证一下,说我最近的修行“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我长时间的修行,内心当中,在万里晴空当中月亮出现了,乌云慢慢淡薄了,他心中的妄想淡薄了,妄想虽然有,他心中的法宝一现前妄想就消失了。我这样子的修行,请老人家帮我指证、指证。

法眼禅师说:“犹是阶下汉!”,你还没有完全相应。这个时候当然真正修行人他很谦卑,马上跪下去顶礼说:“请师接上阶!”请师长再引导我一把,把我推一把。法眼文益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这个表示你还是在对治。当然对治很重要,但是这个还是过程。你要能够“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任运的;就是那个月亮消失了以后,月落后再来相见。当然相见不是跟法眼文益禅师相见,是跟真理相见。

我们刚开始在了解真理是带相观空,但是真实的契入真理是离言说相。就是说你从这个地方到达彼岸要坐船,这个船不是彼岸,但是船可以引导你到彼岸,到彼岸的时候,你的船要舍掉。当然刚开始没有船你也不可能到彼岸,这个船本身也不是彼岸,它是一个过渡时期,大家体会体会。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说是见道位,见到什么道?见到两个道,第一个叫真见道,第二个叫相见道。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二空真如理,不变相故,名为挟带。我们刚开始所见的道见到是圆成实性、见到二空真如,这个时候是不变相,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一般凡夫的心跟境界接触是有能所,有见分,有所谓的相分。但是在圣人的无分别智契入二空真如的时候,他没有相分,只有见分,只有见分没有相分,他没有能所。为什么这样讲?佛法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就是说你修唯识观他修天台观,在资粮位、加行位的时候,天台跟唯识安立的名言不同,所以他契入真理的方便会有差异。但是当唯识观跟天台宗一刹那跟真理相应的时候,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真理是完全一样,因为都不带相。如果带相那就有差别了。要是讲相分:你心中的相分跟他心的相分不同。

你看这个佛像,你心中有相分,你心中的影相跟他心中的影相不同;但是你跟真理相应的时候没有相。所以为什么十方的圣人证入真理的时候,大家都是,你的心是如,他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心中没有相分,过程会有相,但是到结果的时候是无有少法可得,这个是根本智契入真如时候的相貌是无相。但是根本智以后第二刹那引生的后得智,所谓的证得依他起性,这个时候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所以我们在通达位的时候通达两个真理——第一个见到了真见道,第二个相见道,相见道是属于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方便,它还是有相。

你看龟山灵祐禅师,他有一天组织结夏安居,九旬的用功,最后一天临走的时候大家跟他告假,他跟大家讲一段开示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说你们告假,你是东去回到自己的场所,东去西去,但是最重要的安住处你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是你真实的归依处、大安乐处。我们翻遍佛陀的清净的话语,佛陀没有讲这句话:不如到无万里无寸草处去;但是它的义理跟佛的义理相符合。龟山灵祐禅师怎么能够讲出这样的相出来呢?这就是他的后得智。

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只有**,没有所谓的道,那么刚开始我们是怎么办?带相观空,文以载道,从文字的思惟观察,去慢慢慢慢地趋向道。但是当我们跟道相应的时候,也可以从道里面创造文字出来,你也可以创造文字出来广摄方便。德山“棒”、临济“喝”;你问德山祖师什么是佛法的真实义?打你一棒,他用打的方式来开导佛法;你问临济祖师说什么是佛法的真实义?诃责你?那么不管打不管诃责,他就有办法把你的妄想消灭,让你悟入真理,这个都叫相见道。既然是相,每一个祖师的方便都有所不同。

通达位的相状,他自己受用的真见道是离相,那个不能跟别人分享,但是他从真见道出来的时候,他所应用的依他起性,所谓的后得智。观察众生的根机,安立不同的方便,那就是变相了,他会显现各式各样的相,或者是摄受的相,或者折服的相,各式各样的相,这叫通达位。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通达位我们讲过,通达位只有在初地的初心。就是你刚刚证得初地的那一刹那叫初心,之后到初地的后心都叫修习位。他能够随顺于他的二空真理,他的真见道、相见道不断的在进步,断除烦恼障、所知障,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个地方分两段,先看他内心的体性再说明他内心的妙用。修习位总共有十地,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于十地,十地位的菩萨,他的内心有三种功德:

第一个、无得:他心中不管是断恶修善度众生,他心中是没有这个能所的对立,完全跟无所得相应,跟空性相应。

第二个、不思议:妙用难测,叫不思议。

第三个、是出世间智:这种智慧是无漏的,他没有烦恼,没有跟罪业相应。

所以他以无得、不思议跟出世间智来赞叹十地菩萨的内心,前面是讲利他的功德,这个地方讲自利,这种内心有什么作用呢?“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他能够调伏两种粗重的障碍——一个是烦恼障,一个所知障。他舍掉烦恼障,就成就了大涅槃的转依果,舍掉了所知障就证得大菩提果,这叫二转依果。菩提、涅槃两种转依果。

十地菩萨他的意境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凡夫很难理解,什么叫不可思议?佛法讲不可思议就是,你很难用我们这种有所得的心去思考去表达,心思口议,我们没办法表达。

我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天佛陀在郊外为诸比丘说法,讲四圣谛的法门,这个时候就刚好有一群天人从空中飞过去,听到佛陀法音以后,就飞到法座上来听佛法讲四圣谛,听了以后起欢喜心,有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佛陀顶礼以后就离开了。阿难尊者说:佛陀,这些天人看到你老人家说法就起欢喜心,是什么因缘?一切法因缘生怎么回事呢?

佛陀说:过去我行菩萨道的时候,我做一个国王,这个国家本来是非常的富足,但是突然间旱灾,没有下雨,没有下雨就歉收了,所以大家就饥荒,很多人饿死了。这个时候国王就把仓库打开,用国家的仓库来养这些饥民,但是天上还是不下雨,国家仓库里全部吃光了。这个时候国王就说:现在我非常惭愧,我认为一个国王没办法教导你们,没有办法给你们饮食,我现在不能再做国王了,他就要离开这个国家去带领其他的人,到另外一个地方去找食物,他说愿意跟我走的,那么就跟我走,你不愿意就留在这个地方。

这个时候有八万多人愿意跟着国王到其他地方去找食物,正好找到大海,有海就有食物了,就抓鱼、抓动物。但是七弄八弄把大海边缘的东西都吃光了,还是没办法,大家又濒临死亡的边缘。国王就感到非常的惭愧,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一个人跑到海边就发愿说:我身为他们的国王不能提供他们饮食,我非常惭愧。就发愿:“我现在死掉以后,依我的愿力跟多生多劫所修的善业力,我要变现成一条大鱼,用血肉之躯来滋养他们的色身。以后我要用佛法来滋养他们的法身”。

当然我们凡夫没有什么资粮力,发愿就没有什么效果,这个菩萨有资粮力有福德智慧资粮,他发愿以后,跳到大海去死掉了,死掉以后就变成一个五百由旬大的大鱼。一早起来,有这么大的鱼,大家你砍一刀我砍一刀,大家就靠这个鱼度过了旱灾的饥荒,得到了生命的相续。这八万多人过去就是因为这样跟释迦牟尼佛结的因缘,所以今生做天人的时候,看到佛陀说法起欢喜心而得度。

就是说我们凡夫在修六波罗蜜的时候,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凡夫的六度是不殊胜的。其实我们在修六度是假借众生的因缘,来成就自己的福德智慧,是成就自己。真正六度的殊胜是从初地开始,因为他的心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他是不可思议的,他能够用自己的色身去布施,不要说外在的金钱,他们连生命都能够布施。当然这样子的思想对我们凡夫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夫是爱着自己,保护自己——我爱执。当然这个圣人把我爱执破坏以后,他心中只看到功德没有看到自我,他该做的事情他就去做,这是不可思议的。有关十地菩萨,我们看:

附表二十一——十地菩萨断惑证真表

十地菩萨——修习位,当然我们现在应该说是资粮位的菩萨,所以十地菩萨对我们来说非常的遥远。但是从成佛之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迟早要成佛,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也迟早要经过这十个阶位,现在我们也无妨用一种向往、随喜的心情来学习十地菩萨的功德。首先我们把这个”地“做一个解释,为什么这十个菩萨用“大地”来形容呢?

第一个、不动义:这个地方赞叹菩萨涅槃的功德,他的明了的心跟顺境逆境接触的时候,内心能够如如不动,就像大地一样不动,赞叹他的涅槃的摄持,这个也是赞叹他我空的智慧。

第二个、能生义:一切的草木都从大地引生,这个是赞叹他菩提的功德,他的大悲心,能够引生种种的妙用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有不动义跟能生义,所以叫做大地。这十地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一、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燄慧地,

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一、欢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

第一个欢喜地,“初入圣性,生大欢喜。”这个菩萨经过资粮位、加行位以后,经过了一大阿僧衹劫,节省饮食、节省睡眠,调伏自己非常辛苦,这个时候跟真理相应起大欢喜。他整个前面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所以这个地方欢喜地是形容菩萨内心的心情。他所断的是异生障,所证得是徧行真如。那么这异生当然是差别,他以前的生命是差别的,活在我法二执各式各样的差别,这个时候跟真理相应,内心开始平等,徧行就是平等,他证得的平等真如,内心跟平等相应,把以前差别的思想都消灭了。

二、离垢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

离垢地就是:“具足尸罗,远离污垢。”尸罗就是戒,他的戒波罗蜜圆满,他这个邪行——就是一些犯戒的过失,乃至于误犯都不会犯了。他内心当中的真如是最胜真如,这个真如里面已经远离身口意的过失,他永永远远不会损恼众生,这叫离垢地——持戒的圆满。

三、发光地。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

这个地方是禅定的圆满,“成就胜定,**总持。”暗钝障就是前面的初地二地的禅定还没有得到四禅,可能只有初禅二禅三禅。发光地他有四禅的摄受,他对无量的法义已经不再忘失了,所以他没有暗钝的情况,证得胜流真如,这个我空法空的真如能够摄受无量无边的法义,叫做胜流,能够来自利、利他。

四、燄慧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

燄慧地是智慧的圆满,特别指的是我空智慧圆满,所以他没有微细的烦恼,前面的三地有时候还有一些微细的贪嗔痴烦恼的现行,这个地方连俱生的烦恼都不活动,那么他真如不再摄受烦恼的现行叫做无摄受真如。前面的四地偏重在断烦恼障——从假入空;五地以后,是断所知障——从空出假,能够他受用。

五、极难胜地。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证类无别真如。

什么叫极难胜呢?就是“真俗双照,极难超越。”他内心当中能够观察真俗双照、即空即假即中,内心当中所断的障是下乘般涅槃障,这个下乘是二乘,二乘涅槃的障碍。

这个地方是说:前面的四地他内心明了的心性,当然跟二空真如理相应,但是他有时候在佛堂静坐的时候,会出现寂静的相貌,这个寂静跟躁动,都是有相行,都是所谓的唯识相。他在佛堂静坐的时候,会出现寂静的相貌,他到外面去弘法的时候会有躁动的相貌。前面的四地他还对这种寂静相有点欢喜、有点羡慕。但是五地菩萨他对涅槃寂静不再羡慕,他知道这两个是没有分别——生死涅槃等空花,这是证得类无别真如,他已经证得不生不灭了,生灭法跟不生灭法是没有差别的,这个是不容易超越的,这个都是微细的法执。

六、现前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

现前地。“染净平等,妙慧现前。”就是说菩萨断的是粗相的现行,这个地方相,我们解释一下什么叫相?相就是杂染相跟清净相,杂染的当然是贪嗔痴,清净的是戒定慧。他对这个杂染相跟清净相的分别消灭了——无染净真如。

七、远行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

前面的相是粗的,这个地方是微细的染净相的障碍、分别也消失了。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相,菩萨刚开始度化众生的时候,在前面的五地,他只能够现清净相,就是用戒定慧来摄受众生,因为他染净相的执取还有,得到七地的时候,他如果观察这个众生要现染污相能够得度,你对他起贪嗔痴的**来摄受他,他就能够听佛法的教化而因为这样栽培善根,菩萨会采取染污相。他已经跨越了染净的分别,现染污相对他的心没有影响,只有增上、没有影响,这个都不容易跨过去的,所以前面的极难胜地是证得不生不灭,这个地方的菩萨证得不垢不净,他的垢净相的分别消灭了。

八、不动地。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

这个地方不动:“妙智相续,心不扰动。”这地方当然是证得不增不减,前面是不垢不净。这个地方是说菩萨在无相中做加行,这个无相是空性的真理。那么前面的七地有时候闭关的时候,他的空性会加强,那么要出关的时候,他的空性会减少,所以他的空观因为他的入关跟出关有所增减。但八地菩萨他不管闭关、出关,他的空观是没有差别,所以八地菩萨他做早晚课跟不做早晚课对他是没有差别。他不必要假借外面的加行来增长他的空观,他的空观是任运的现前,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动静一如。所以在他的心里已经是真正的证得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是最容易证得的,生灭相的执取、染净相的执取、增减相的执取,这个都是从五、六、七地、八地,慢慢的破坏。

九、善慧地。断利他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

这个善慧地,“具无碍智,说法自在。”他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法义,演说佛法自在,而且他能够断除利他中的一种懈怠。八地菩萨他有时候对说法会有所懈怠,那么这个地方他是乐说无碍,他能够白天到晚上一直说法,内心当中不生疲厌,在利他当中没有疲厌之心,这个是非常不容易。证得智自在,他的智慧辩才都不可思议。

十、法云地。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法云地是:“**智云,含众德水。”他的心含摄无量无边的十波罗蜜的功德,所以他在利他的事业当中完全得大自在。不管是观察众生的根机,不管是摄受无量的法义,不管是上求下化,都得大自在。所以他得到业自在,他的身口意不管上求下化,都能够大自在,他已经即将要成佛了。法云地下面就是佛地。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初地:当然初地是转凡成圣。

第二个、五地:一至四其实这个菩萨还是偏重在自利的成分多,成就戒定慧,成就自利的功德。五地以上就是在修利他的功德。从利他当中去调伏自己的生灭相、染净相、增减相的执取。

第三个、八地:到八地又是一个关键,八地以后,他的功德就任运的成就了。菩萨不管他是精进、懈怠,他的功德是一直一直在进步,没有所谓的用功不用功的差别,他是无功用行现前。所以初地、五地、八地这三个是重点。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讲到十地的菩萨,简单的说这十地的菩萨,他在自利方面跟利他方面,“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好,我们看第五的究竟位:

五、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出障圆明,能尽未来,化有情类,其相云何?

究竟位就是成佛。我们在学佛的时候总是想:学佛,那么什么是佛的境界?佛的内心跟我们有什么差别?我们看天亲菩萨怎么说: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

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佛的体性跟作用,先看他的体性,佛的体性有两个:第一个是无漏,他内心当中有大涅槃的功德,所以他没有这种烦恼障、业障、报障的漏;其次他是不思议善常,不思议善常是讲到他菩提的功德——大菩提,他的善法是常,常就是相续不断的生起,不过这个地方的善是偏重在智慧,后面讲到四智菩提。就是佛的内心当中依止的功德有两个:一个是涅槃,一个菩提。

这样子功德有什么好处呢?第一个有安乐的功德,他能够自己安乐,也能够安乐有情;第二个解脱,他能够解脱两种生死,简单的说就叫做“法”,这个法就是清净法身,大牟尼名法。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后面的注解,大家可以自己看,很容易清楚。我们提出两点来说明就够了:

一、无漏

这个漏,我们把佛的心,从一个有漏无漏的差别做一个说明。

大乘小乘讲到八相成道的时候,对佛的心有漏无漏有点争议。小乘的学者是认为佛陀他一出生的时候是有漏的,怎么知道呢?他还会娶妻生子,所以他当然有烦恼,要不然他怎么能够娶妻生子呢?他什么时候开始无漏呢?他要到出家成道以后,才正式的无漏——小乘的学者是这个看法。

但大乘的佛法是不同意这个看法,认为佛陀是示现,说佛陀是早就成佛了,他怎么可能有漏?久远劫成佛,他是依止他的愿力而做的一个示现。就是说佛陀不管做什么事都是无漏。所以小乘的学者他比较用行为本身来判断漏不漏,那么大乘本身是依止内心,佛陀即使示现取妻生子,他的心还是无漏,他不管是做什么事“此即无漏界”,他不可能再有烦恼,不管是粗的烦恼,微细的烦恼,任何的烦恼一点都不可能有。这第一个。

二、常

第二个佛陀所生的自利、利他的功德是常,这个常字很重要。小乘的学者一直认为佛陀灭度了,所以他认为拜佛没有意义,你忆念佛陀也没有用,你念阿弥陀佛也没有用,因为佛陀灭度了,你呼唤他的名字他根本听不到。大乘佛法不同意,大乘佛法是认为佛的心是常住的,深信诸佛皆充满,法身是常住的。所以你现在去呼唤阿弥陀佛的圣号,他是听得到的,佛陀是从来没有灭度的。

第一个是无漏,第二个是常。

佛陀的明了心识是恒久住世,所以我们在大乘佛法,顶礼常住十方三宝,常住怎么说?就是佛陀没有灭度,当然我们眼睛看不到,但是我们眼睛看不到不能表示说不存在,你也没看到美国,但是美国还是存在。

就是说我们对佛的心有两个地方要知道,第一个他是无漏,第二个他是法身常住。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拜佛才能够得到感应道交。这两个观念你懂,后面的论文你就看得懂。

看甲三的结示劝修,我们《唯识三十颂》学完了,用一个偈颂跟大家互相勉励:

甲三、结示劝修

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

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

——《般舟三昧经》——

──释《唯识三十颂》直解竟——

整个唯识学的内涵我们是分成两个:一个是甚深见,一个广大行。

一、甚深见:你要修唯识观一定要有正见,什么叫正见?就是“诸法不牢固,常在于念中”,你内心当中跟外在的境界接触,这个境界可能是一个安乐的,随顺于你心意的果报,也可能是一个痛苦不随顺你心意的果报。但是不管你欢喜的境界,你不欢喜的境界,你都要观察这个境界是不牢固的,他是刹那刹那的生灭,那么这个境界是怎么有的?他不是上帝送给你的,是常在于念中,是我们一念心中所显现出来。

“常在于念中”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就是因缘变——初能变,它由业力所显现出来,假设你是有善业的因缘,它就会出现你如意的果报;如果是罪业的因缘,它就会出现不如意的果报,这个是由异熟能变所显现出来的。这个我们不能排斥,只有逆来顺受。

第二个叫分别变,就是由第二能变、第三能变这个思量了境,它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执着,又变现了一次,把这个果报又变现了一次,那么这一部分叫徧计所执性,是我们要破坏的。但不管是怎么样,不管因缘变还是分别变,都是我们一念心。我们内心的业力的显现,再由我们心中的分别,把这个果报复杂化。我们对于生命应该有这样的看法,简单讲就是万法唯识;唯识所现、唯识所变,这叫甚深见。

二、广大行:我们对这样的一个生命的内涵应该怎么办?“已解见空者,一切无想念。”我们刚开始就修无分别智,破除徧计执——破除心中的名言,破除心中的戏论。那么慢慢慢慢的到达一切无想念,我们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不再起任何的名言,只有面对它,没有妄想。

这个地方的无想念,我们说明一下:

破除的是颠倒的想念,

但是你还要建立佛法正确的想念。

这个地方是破除我们过去的颠倒的想念;或者我们这样讲好了,你刚开始的修学重点就是从假入空观,刚开始的修学是用否定的方法修学,你想什么要否定,否定,否定——大死一番。刚开始是这样子的,一切无想念。但是你慢慢慢慢到了五年、十年以后,你内心当中会觉得,对这个世间的得失比较平淡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从空出假,开始又有想念,但是你这个想念是跟真理相应,就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没有你个人的私欲,比较淡薄。

当然你要永远在一切无想念,那就是二乘人,你这个菩萨的善巧方便,菩提心就不能发挥作用了。所以这个地方一切无想念是说:

你没有这种杂染的想念,转识成智;把杂染的想念转成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清净的想念。

但这个转变的过程,你一定要有一个从假入空的过程。如果一个菩萨学者一出家,马上去度化众生,除非你是菩萨乘愿再来,如果你是一个资粮位菩萨,你所有的善法一定会夹杂很多的罪业跟烦恼;你的善法,因为你没有经过净化的过程,所以在本论里面你看天亲菩萨,很强调修无分别智,你刚开始先用否定。

修行——否定门入,肯定门出!

你一开始不要肯定自己,所以说基督教,我们有时候去外面看到电线杆上:一切众生都是有罪,这句话是讲对了。我们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带着很多的烦恼障、业障,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你不要太相信你的思想,你说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那都是你的妄想。

所以刚开始就是少管闲事。好好的找一个地方安住,先做一个自调的工作,慢慢慢慢你会觉得:大死一番——这句话有道理。

就是说你出家的十年二十年以后,你发觉,现在的你跟你以前在家的那个思想,完全不一样——觅之了不可得。你的思想是完全脱胎换骨,这个时候你就能够随缘随份去做你该做的事情,你要到一个地方去成立一个念佛堂,你要带行门共修、讲经都好,但是这时候你的心是依止你的菩提心,这个时候你所修的善业都是庄严无上菩提。这个地方道理就是这样,本论就是告诉你:

你刚开始先成就甚深见,依止止观调伏你心中的妄想,然后依止清净的心,再从空出假广度众生!就这个意思。

好,我们这堂课就跟大家学习到这个地方,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