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1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面,乙二、明唯识性。

本颂的修学重点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甚深见就是要教导我们如何来观照生命的真相。从佛法的修学次第上来说,你刚开始修学佛法是依止一份的信心,我们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相信三宝有救拔我们的能力,我们希望离苦得乐,所以依止这个信心就皈依在三宝的座下,或者你选择在家,或者你选择出家,我们刚开始在修学佛法就是一份的信心,在支持着我们。

这个信心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培养正见,你要如何的来观照生命的真相?生命真相的观照有两个方向:

一、向外观照:一般人的观照都是向外观照,我们明了的心性是向外去观察,结果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虚妄相,也就是说我们向外观照,就带动了心中很多的徧计所执性,带动心中很多的妄想。当然我们对生命做了错误的观照,也就带动了错误的行为,就招感痛苦的果报。

二、向内观照(内观):佛法的教授是要我们向内观照,内观,就是观照我们一念的明了分别的心识,我们就能够了解到整个生命的全貌。

应该怎么观心呢?当然这应该要有一些佛法的教授,从本论上来说,观心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是从体性的观照;第二个是从它作用的观照。

(一)、体性的观照——唯识性

就是说我们在静坐的时候,在观察我们明了分别的心识,发觉我们的心识它是有很多的功能,有时候起善良的功能,有时候起邪恶的功能。我们刚开始用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先把这些善恶的功能剥开来,就看到我们内心的深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离开种种对立的,一个清净平等的心识,这个叫做唯识性,或者说是圆成实性,就是我们整个十法界的共同依止的一个处所。

在唯识性体性观察的时候,它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没有个别的生命。整体生命观没有我跟你的对立。当我们安住这样的一个清净平等的体性,当然我们会安住五分钟或者十分钟或者三十分钟,这个是从假入空。

(二)、作用的观照——唯识相

你当然不可能在那个地方一直待着,你要出来——从空出假。这个时候你又动一个念头,从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就回归到你现前的一个个体的生命,你有你的色身、有明了的心识。那么这个体生命,从本论的观察当然就是一个八识的作用,异熟思量了境的交互作用。那么当我们依止迷惑颠倒的因缘,创造了六凡痛苦的果报,我们也可以依止清净观照的力量,而成就四圣的清净的功德。所以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发觉到整个生命是有很多的个体生命,有杂杂的因果、有清净的因果、有十法界的染净因果,这个都是唯识相。

所以我们在观察生命,你可以做一种个体的观察,原来当我们回归到作用的时候,生命是有差别相的。但是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你就发现到生命它是一个如的法界,没有少法可得,杂染法不可得、清净法也不可得,这就是唯识性。

你能够同时掌控诸法的唯识性跟唯识相,你就看到整个生命的真相,你就有资格开始去修习戒定慧,你有资格修行。我们看讲义。

乙二、明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是讲差别相,这个地方的唯识性,是讲到我们内心一个真实不变的体性,我们看偈颂:

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我们把颂文做一个消释:前面的唯识相是一个诸法的世俗的道理,这个唯识性它是一个诸法的胜义。这个道理它是一个非常殊胜的——胜义,这个地方的殊胜,古德说什么叫殊胜呢?因为它有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作用,就是所有的圣人都一定要悟入唯识性,才能够转凡成圣。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不可能转凡成圣,“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这个道理特别的殊胜。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名称?“亦即是真如”,那么本论给它一个名称叫真如,为什么安立做真如?这以下解释了,

“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一、真:首先解释这个真,这个真就是唯识实性,它是真实的,不虚妄的,不像我们平常起念头,有时候起善、有时候起恶,这个念头是不断的变化,这叫虚妄。好像说一个魔术师拿一个手帕,手帕一下子变成一个兔子,一下子变成一个野狼,一下又变成兔子,这些都是虚妄,但这个手帕是真实的,真实就是说它有真实体性,第一个解释真。

二、如:常如其性故,它是不变化的,它是真实而不变化。你不管造善业,它也是一个如的相貌,你造恶业它也是如的相貌,所以它有资格称为真、也有资格称为如。那么这种道理是非常殊胜的,只要你能够跟这个道理接触,你就有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功德,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此乃远离我法二执,二空妙智所显,即诸法之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

这个地方把真如做一个说明,就是说它为什么能够开显,你要依止我空、法空的智慧去观照,它才能够显现。当显现以后,它就永远不消失掉,它在你的内心当中不断的引导你离苦得乐。但是刚开始你要去开显它,要依止二空妙智来开显。看第二段做个总结:

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在迷不染,在悟不净;常如其性故,即唯识之实性也。

说明真如的内涵。什么叫真如呢?就是我们凡夫的烦恼罪业,不能使令它减少,圣人无量无边的波罗蜜的修学,也不能够使令它增加。我们一般所能够想象的东西都是有变化的,你的心也是会有变化。你要修行戒定慧,你的心就感到快乐法喜,但这个法喜它没有资格称为真,因为它会有变化。当然你要是放逸的时候,你那个寂静法喜的心就消失掉了。就是我们的心,当然你要是不观心,你一天到晚向外观察,你就不知道你的心有变化,但是你要经常静坐,你就知道你的心是不断的变化。你做什么事,你的心就会有出现什么样的相貌,那么这些都是唯识相。

但是在变化当中有一个法是不变化的,凡夫的杂染法,不能染污它;圣人的戒定慧,也不能够使令它增长清净,它永远是保持一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状态,这个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体性,禅宗说的本来面目。在这个地方唯识学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圆成实性,或者叫真如。

这个地方我们也说明一下,从一个修学的角度,真如应该是我们生命追求的目标。禅宗经常说是:把心带回家。这个应该就是我们的家。就是说你为什么布施?你为什么要持戒?为什么要忍辱?为什么要修禅定?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心带回家,把这种生灭的心回归到真如。

当然真如它是这样子的:说真如它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现在理论上我们也有真如,说我凡夫的时候起烦恼,也没有破坏真如,因为它不生不灭,也没有垢净相,也没有增减相。为什么我们今天不能受用真如?这个地方有个道理,就是说我们的心本身也具足真如,但是我们的心有遮障,我们心中有徧计执。我法二执的内心的了别活动,就障碍我们趋向真如。所以你要趋向真如,要做一些破障——就是修习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把心中的徧计执破坏了,你心中本来具足的真如就显现了。先修我空法空破徧计执,证得真如以后,接着再证得依他起性。

所以唯识三性是先破徧计执、证得圆成实性——真如,然后再从空出假,修无量的法门通达一切的差别相,再证得唯识相。先证得唯识性再唯识相,你在没有证得真如之前,前面这些所修的这些差别法,都是染污的。在佛法比较高的标准来看都是不及格。所以唯识的修行一定先证得圆成实性,再证得依他起性。

讲到这个地方,等于整个唯识学的对生命的判定(甚深见)全部结束了。我们看:

乙三、明唯识行位

这以下讲到修行的方法跟修行的位次:

论曰:如是所成唯识相性,谁依几位,如何悟入?

前面讲到甚深见,讲到我们一念心有它的相,唯识相有三能变——异熟、思量、了境,带动整个染净的因果。唯识性我们刚刚讲过了,它是我空法空的真理,它是没有什么相状可得。要悟入唯识性、相,应该怎么悟入呢?看注解,蕅益大师的注解:

一问“谁人悟入”?

二问“几位悟入”?

三问“如何悟入”?

蕅益大师把这段论文分三段,第一个是什么人悟入?这个地方讲到修学唯识观的根机是什么根机?第二个几位悟入是讲到它的修学的过程。第三个如何悟入是讲修学的方法,这个地方等于是提出了三个问,谁依?几位?如何悟入?谁依就讲根机;几位是讲过程、它的次第;如何悟入是讲方法。蕅益大师就把这个论文分成三个部分。那么看下面的论文,这个是天亲菩萨的论文:

谓具大乘二种种性。

一、本性住种性,谓无始来依附本识法尔所得无漏法因。

二、谓习所成种性,谓闻法界等流已闻所成。

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何谓五位?

这个地方是回答前面的三个问题,先回答说一个人能够悟入唯识的性相,到底是什么样的根机?这个地方讲:谓具大乘两种种性,这个不是人天种性能够修的,也不是二乘种性,要大乘种性。大乘种性又必须要具足两种种性:

第一个、本性住种(信心):他必须要有本性住种,就是说无始劫来依附在我们第八识当中有一种无漏的善根,这个地方的善根是它对大乘佛法,有一种大乘的信心,这个是第一种——本性住种,要有信心。

第二个、习所成种(智慧):他听闻到大乘的法界等流正法,听到诸佛菩萨所开演的这些大乘法门,能够加以信解、加以理解,要有智慧。具此二性,方能悟入,你缺一个都不行,不能减少。这两个种性,蕅益大师的注解,我们把它看一下,看:

附表二十——“大乘二种性”差别表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论文的注解,他把它分成三段来拣别,先看第一段,补充**第四十三面:

一、现见有人,未闻教时,浑若不知;既闻教已,便速开悟,是有本性种子,亦有薰习种子故也。

有一种人,他这种人是非常的殊胜,怎么说呢?他还没有学佛之前当然是浑若不知,一个人没有经过佛法的开导,他的心糊里糊涂的,跟着感觉走。有一天他可能参加炉香赞,或者参加法会以后,他也听闻到佛法的这些法义,这个时候便速开悟,内心当中就出现光明了,他就知道这个生命应该怎么做,何去何从。这种人跟佛法的文字义理接触的时候,便速开悟,表示说他有这种本性住种的信心,跟习所成种的智慧的善根,这两个都具足,他过去也有信心,也有智慧。

二、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虽不顿悟,深生渴仰者,但有本性种子,未有薰习种子故也。

第二种人是比较差一级的,他没有听过佛法之前,当然也是茫然不知了,整天打妄想。但是他听闻教理的时候,他虽然不明白,但是深生渴仰,他相信这是宇宙间的真理。这种人是有本性住种,但是没有习所成种。就是说他一听到有法师说法起大欢喜心,他就每天放下自己的工作,全部的精神体力去听经,听完以后你说法师讲什么他也不知道,但是他就是欢喜听。这种人他是有信心,但是过去智慧的善根栽培不够,有本性住种,没有习所成种。第三种人是最糟糕的:

三、復见有人,未闻教时,茫然不知,既闻教已,与不闻同,绝不飡採,都无信乐者,原无薰习种子,又无本性种子故也。

——《观心法要》——

第三种人他没有接触佛法之前,当然也是茫然不知,那么他偶尔去听闻佛法的时候,跟没有听闻是完全相同,因为他完全没有领纳受用的功能,也完全不相信这是宇宙间的真理,他还是跟着他内心的老毛病——过去心中的妄想去活动;这种人佛法对他是一点办法都没有,这种人听闻佛法跟没有听闻是完全一样的,他在三界当中还要吃很多的痛苦才能够觉悟。所以这个地方说,这以下的五重唯识观,你要修行是信心跟智慧缺一不可。

蕅益大师说修行佛法就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智慧!

一、有信心,没有智慧——增长烦恼:有些人修行是完全靠信心,一路的拜佛念佛,就是这个人重行门,但是什么是生命的真实相?他完全不懂,完全不懂当然就跟着自己的这些生命的经验来判断,你活了三十岁,就用你这三十岁的生命经验去观察生命,你活到八十岁,那么你就只有八十岁的生命经验,因为你不学佛法,你就不能够把先圣先贤几千年的经验,会归到你的心中,你就用你这个肤浅的短暂的生命经验去观察生命。只有信心,没有智慧的结果——增长烦恼,你的行门的加持增长你的我执、我见,烦恼比以前更重,嗔心高慢心更重。

二、反过来有智慧,没有信心——增长邪见:你能够努力的修学佛法的教理,但是没有宗教情操,把佛法当学术研究,你就会增长邪见,迟早你会起颠倒,你对这种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没办法直下承担,就会诽谤大乘法,说是大乘非佛说,就是你缺乏宗教情操,所以这个地方是缺一不可。

我们回到讲义来,这个地方是讲唯识的修行位次之前,天亲菩萨先说明你要具足什么条件,才能够修下面的唯识观法。看蕅益大师注释:

具大乘二种种性——答其“谁人”之问。方能悟入——答其“如何悟入”之问。何谓五位——答其“几位”之问,总徵下文也。

这个地方我们讲一下,这以下的五重唯识观,修唯识的五位,我们是要具足两种功德才能够开始去启动修行:

第一个是信心,第二个是智慧,当然智慧就是正见。

从这两个法门的次第,你刚开始要先修信心,所以你看普贤十大愿开展出菩萨的十**门,它是先叫你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这是干什么?这就是让你修皈依。你刚开始对三宝的境界,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皈依,在这个地方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再后面请佛住世、请转法 轮,常随佛学——修智慧!最后的恒顺众生、普皆回向——修大悲,所以信心、智慧、大悲,整个大乘法就三个道次弟。

所以你看你修密宗,你跟一个西藏的法王修他的法,他第一个告诉你修四加行——礼拜十万拜,持咒十万声,然后修供养,供养就等于是我们平常修福报,布施、持戒、供养。第四个是上师相应法,上师相应法我们先不谈了,这是密宗特有的。你刚开始修学佛法的时候为什么要多拜佛、多持咒?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就是要修皈依。在家居士修学佛法,为什么很容易起邪见、批判?因为他们没有拜佛,没有拜佛你听闻佛法以后,你就用你的分别心来看佛法,很容易起颠倒。我们出家众看了一部经典,是把它当做法宝至诚的恭敬礼拜,所以每一句佛法都能够很真实的流入到我们的心中,产生灭恶生善的功能。因为我们对佛法有皈依的心,所以你一个出家人刚开始多拜佛是对的,一方面皈依、一方面破障,忏悔业障,无始的罪障。

七十六年我读佛学院的时候,我读佛学院的时候讲实在话听不太懂,那个时候海公是我们院长,海公、信公、达公,果清律师、慧老师,我那个时候五个老师,现在往生两个人,那个时候我也是听老法师讲课听不太懂,是有些欢喜心,但听不太懂。

听不太懂呢,毕业以后我的同学都到外面参学了,我那个时候没有离开,就找一个地方拜忏,我拜了三部《楞严经》,差不多二十万拜,一年,不到一年把它拜完,拜完以后我发觉整个心有变化,我才把以前的功课拿来看,一看就懂。

所以这个破障法门你不能忽略,虽然说佛法是闻思修,闻思修它是一个正行,但是你内心过去有一些罪业,你要不破障,就像这个车子它是可以过去,但是前面有大石头,你不搬开,它就过不去了。

刚开始我们一定要对三宝的境界,多多的礼拜赞叹供养,忏悔业障、积集资粮,那么你遮障破除了以后,这个时候来修智慧,你智慧就能够成就。

所以这个地方先把大乘两种种性,第一个你要有信心的种性,第二个智慧的种性,缺一不可,就是谁有资格修唯识的这个行位。这以下我们正式讲到唯识的修学次第。

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于识相性,能深信解。其相云何?

我们在修行唯识的观法,第一个所要经过的是资粮位,资粮位就是修顺解脱分,就是仰仗我们的信心跟智慧来随顺解脱。虽然还没有解脱,但是慢慢的,一步一步的趋向解脱叫随顺解脱,看它的内涵: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在刚开始修唯识观的时候,他的相貌是怎么样?“乃至未起识”,这个地方的识是指的是我空、法空的真实智慧。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止观力薄弱,只是对三宝的信心,还有一点佛法的正见,我们内心当中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还是心随妄转,止观力薄弱。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这个资粮位菩萨“求住唯识性”,他以他的一个四弘誓愿,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对众生的悲悯、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支持着唯识的修行者,一步一步的去追求,想要悟入唯识的真如理,他内心当中有一种希望。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这个地方解释他为什么叫未起识,因为他的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的二取,他的我执、法执,这个烦恼障、所知障的随眠、现行跟烦恼都不能够调伏,更不可能消灭。他只是靠一念的信心,跟佛法的一个基本的正见,还有他的菩提心。信、愿,还有正见在支持这个菩萨。那么这种菩萨都叫做资粮位,这个地方要修一大阿僧衹劫。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为求无上菩提,修习无量福智,名“资粮位”。为有情故,勤求解脱,名修“大乘顺解脱分”。

这个菩萨他有两种功德,第一个是智慧的功德,他要追求无上菩提;第二个是大悲,为了利益有情,为利有情愿成佛,他对众生有悲悯心,这是总说。

乃至未起加行位中顺决择识,但以四弘誓愿,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是资粮位摄。

但是他还没有生起加行位中的这种智慧,没有加行智慧,内心当中很多的妄想、执着,怎么办呢?他就依止对无上菩提的追求,对有情众生的悲悯,这样的愿力,一步一步的拜佛、持戒,一步一步的趋向唯实的真实性,这个都叫资粮位。那么这种资粮位当然他障碍很多,他的色身有障碍、病痛、老病死,内心有很多的烦恼障碍,他怎么度过资粮位的一大阿僧衹劫呢?这以下说出个道理:

此位菩萨,发起大菩提心,亲近真实善友,作意勤求正觉,修集福智资粮,以此四种胜力,唯识义虽深信解,而于我法二取随眠种子,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耳!

资粮位的菩萨当然是在三界打滚,打滚的时候他的身心有诸多的障碍,但是他内心当中有四种力量在支持着他:

第一个,“发起大菩提心”——誓愿力:他不断地在佛前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虽然这四个目标他一个都没有完成,但是他不放弃这样的努力,他不断的在佛前发愿,告诉自己要往这个方向走,这个叫誓愿力。

第二个、“亲近真实善友”——善友力:他也知道他的烦恼粗重,止观薄弱,他一个人不敢住茅蓬,怎么办呢?依众靠众,亲近善知识,每天听经,听闻善知识的开导,而且跟同参道友在一起依众靠众,靠大众的摄受力,使令他不敢放逸。

第三个、“作意勤求正觉”——作意力:他不断的在静坐的时候,思惟生死的过患,思惟涅槃的功德,来勉励自己要精进,不断的作意。

第四个、“修集福智资粮”——资粮力:有事没事的时候,他要修习布施、持戒、忍辱,修习福德的资粮;偶尔听闻佛法闻思,积集智慧的资粮——资粮力。

依止誓愿力、善友力、作意力跟资粮力的支持,就一步一步的迈向到圆成实性。但他的内心当中烦恼粗重,跟环境接触的时候,烦恼障、所知障的种子跟现行不能够调伏;因为止观力薄弱,都不能够调伏,当然也不可能消灭,这个叫资粮位。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天台宗智者大师给他一个名称叫外凡——外凡位。当然他是个凡夫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烦恼没有断。为什么叫外凡?因为他心游理外,内心当中跟真理相应的时间少,大部分的时间都心随妄转,不过这个地方我们看注解

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

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求住的这个“求”字,我不知道诸位是不是有人受过菩萨戒?菩萨戒它戒体的安立就在“求”字——就是你要发愿。就是说虽然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没有断除,有无量无边的善法我们都没有成就。但我们对于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希望从来没有放弃,这个时候你的菩萨戒体还是在的。

所以菩萨戒有它的戒体,这个戒体在《瑜伽师地论》上叫种性,戒体生起戒行,就是说你的戒行:三聚净戒——断恶、修善、度众生,你都还没有做好。断恶我什么都没有断;修善我什么善也没有修,度众生我一个众生也没度,但是你的戒体,你安住菩萨种性,你没有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你从来没有放弃要对众生的度化,你那个意乐还在,你的戒体就还在。

有一天你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你不在追求无上菩提,你自甘堕落,你想来生做人也不错,不一定要成佛;看众生那么可恶,众生我不度了,你起这个念头的时候,你的菩萨戒体就消失掉了。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看论文你要知道,“求住唯识性”,你要对无上菩提跟度众生的追求放弃了,那么你所修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资粮力,就不是成佛的资粮,因为你的种性已经失掉了,那么你这个叫人天果报,就是一般的善法。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就是说资粮位的菩萨十信位,外凡位,他心中有很多的障碍,但是他就是靠着愿力的支持,还有他对生命的正见,那么摇摇晃晃跌跌撞撞的要经过一大阿僧衹劫,就是他对三宝的信心、对成佛的愿力,还有对佛法的正见三个资粮。不过这个地方在《瑜伽师地论》讲的详细,说菩萨的发愿有两个,我们一般发愿一个是上求佛道,一个是下化众生。但是在实际的实践上会有所偏重:

《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有二种:一者悲增上,二者智增上。

一、悲增上菩萨:如果你是悲增上菩萨,你在成佛之道当中,你会先完成下化众生。虽然你也知道要成佛,但是你觉得成佛不是很急,你整个功课当中你很少在佛堂用功,你就是到都市里面到处跟众生结缘,积集福德资粮。悲增上菩萨一般来说不喜欢求生净土,他愿意陪众生在三界流转,那么他的相貌——他会先成就福德资粮、再成就圣道。悲增上菩萨有一个障碍,容易退转,但他福报会很大,这第一个。

二、智增上菩萨:智增上菩萨他的特点就是说,他在受菩萨戒的时候,大家也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在实践的时候偏重在上求佛道,他的想法是说我要先成就圣道、成就不退转的功德再广度众生。就是说他虽然没有度化众生,但是他没有放弃度化众生的意乐,他只是没有采取行动,那么这个时候他一天的功课大部分时间都是跟三宝相应——念佛、念法、念僧,要不然就是听闻佛法,这种人一般他欢喜为菩提道求生净土,到净土、到十方诸佛国土去成就圣道,再回入娑婆,广结善缘、积集资粮,这个叫做智增上菩萨。这种菩萨是比较不容易退转。

也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有志于成佛的过程,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选择先度化众生再成佛,那么你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你来生的时候讲经说法,你到什么体育馆去,听众几十万人、几百万人都做你的皈依弟子,但是你内心当中还是有烦恼的人。第二个选择就是说你先成就圣道——智增上,你先到净土去,虽然你再来的时候你的听众没几个,但是你是一个圣人,你以圣人的基础再去广度众生,再跟众生结缘去成就福德资粮。

其实我怎么知道我是悲增上还是智增上?我过去生当中,在三宝当中不断地结缘,谁知道我是悲增上、智增上?龙树菩萨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判定,就是说到了饥荒的时代,你现在手上有一碗饭,你同时看到佛陀过来,你看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来托钵,那么你要想——佛陀是世间的福田,我把这个饭供养给佛陀,佛陀能够去摄受更多的众生,你要把饭给佛陀;但是你同时又看到一个乞丐,这个乞丐要饿死了。

如果你今天把饭给佛陀,你这个人是智增上菩萨,你是偏重在对三宝功德的皈依,假设你选择把饭给乞丐,你是属于悲增上菩萨,你的所缘境比较去关心弱势团体,对苦恼众生比较关心,超过对佛陀的皈依,你这个是悲增上菩萨,这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种性不同,也就影响到你成佛之道。为什么有些人会成就圣道而没有福报力,有些人会成就福报力而不是圣道,这就是你内心因地种性的不同。

所以资粮位虽然是福慧兼修,但是这个当中千差万别,有各式各样。一般的资粮位菩萨很多人都求生净土,因为他怕退转,当然有些人他也不怕,他愿意在三界里面历练,那么这都是个人的选择,佛陀都允许。总之不管你求生净土也好,或者是你在娑婆世界继续流转求增上生,重点在“求住唯识性”,你不能放弃你的菩提本愿,你放弃的话,你整个大乘的跑道就消失了,你可能跑到二乘的跑道去了,或到人天跑道去了。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其相云何?

前面还是资粮位,这个地方是加行位,他已经有所谓的顺决择分,这个就是有禅定引生的修慧,这个人止观力比较强,看这个偈颂: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加行位的菩萨,他的内心是什么相貌?现前立少物。我们解释一下,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内心是心随妄转,整天跟妄想打结在一起,只是说他心中有一个希望,有一个正见的支持,不敢太放逸,但是加行位的菩萨不同,他内心当中是完全在止观当中操作,但他这个止观在唯识学叫做:带相观空。

什么叫带相观空呢?就是说他内心跟我空法空的真理还没有完全的契入,还没有完全契入他怎么观空——他挟带佛法的名相,思惟“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这个明了的心,依止这十个字的相貌,就能够引导我契入到一种空的真理去。但这个真理的相应是挟带名言的引导,所以叫现前立少物。他心中还有佛法的名相,以佛法的名相来契入唯识的圆成实性,所以他“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他还是带相观空,心中还有佛法的名相可得,所以还没有真正的契入唯识的实性。但是加行位已经不可思议了,后面会讲到他是一个有禅定的凡夫,虽然是凡夫,他的心跟前面的散乱心不同。

好,我们先修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