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6面,本论的修学内涵有两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甚深见,第二个是广大行。

从修学的次第上来说,我们要能够修学广大的戒定慧之前,应该要对整个生命的真相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的甚深见。那么在整个生命当中,为什么有些人会堕落到三恶道?有些人会升天,有些人会往生极乐世界?在我们的生命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力量在主宰着我们?就是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你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正见。大乘的正见从本论上来说,主要的就是万法唯识的道理。就是说宇宙间的这些万法,不管是这些生死的流转的之法,或者是圣人的涅槃之法,它的背后是由我们的心识所变现,离开了我们的心识就无有少法可得了。

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一念的心识,在主导着我们的生命的变化。所以从本论上来说,了解生命的真相,你必须了解你的内心的状态——观心法门。

你要能够正确的观照心识,你才能够正确的了解生命。观照心识在本论当中它是从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从唯识性,第二个是唯识相。

第一个、唯识性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观照生命,就是观照我们这一念了别的心识,虽然有善念有恶念,但是这些都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些善恶的功能都是假借因缘的熏习所成就。所以把这些如梦如幻的善恶功能拨开以后,我们看到我们心性的本来面目,就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我们经常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真如——生命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把我们现在打妄想的心,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这念心是觅之了不可得,这觅之了不可得,就是唯识性。就是我们内在的体性。这个是我们对内心观照的第一个相貌。

第二个、唯识相

这种清净的本性,开始一念的妄动以后,产生很多很多的业力,业力去熏习我们这一念心性,它就产生很多的相貌,有这个杂染的相貌、有清净的相貌,就有所谓的十法界的因缘果报出现了,这个就是唯识相。那么我们这一科主要讲唯识相,讲到心识假借因缘的造作,所产生这些染净的相貌。唯识相在本论当中:

天亲菩萨讲到三种相貌——第一个、初能变相。第二个、二能变相。第三个、三能变相。

它是由一个心识的活动的从细到粗,从微细的活动到粗的活动安立的,初能变、二能变、三能变。现在我们先看我们内心当中最微细的活动的初能变相,所谓的第八识,那么第八识是什么相貌呢?我们看偈颂: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不可知执受,处了常与触,

作意受想思,相应唯捨受,

是无覆无记,触等亦如是,

恒转如瀑流,阿罗汉位捨。

第八识的相貌,在天亲菩萨的《唯识三十颂》当中是分两部分,先讲杂染的心识,从初阿赖耶识到恒转如瀑流,这个是讲到杂染的心识。阿罗汉位捨是讲第八识在清净位的时候,它的一个清净的相貌就是阿罗汉位捨,清净心识就一句偈颂。我们上堂课讲到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那么这个等于是把第八识的相貌做一个总说,说第八识的一个简单的相貌就是阿赖耶。阿赖耶识翻成中文是藏,藏就是摄持不失。

摄持不失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从因地上来说,它能够摄持无量无边的种子。我们今天不管造作什么业,这个业力虽然消失了,但是第八识它会把你业力的功能保存下来,或者你去拜一部八十八佛,你拜完以后,那么第八识把你善的功能保存下来,或者你造了一个罪业,它也帮你保存下来。所以藏本身在因地当中,它能够摄持一切染净的种子。这因相就是所谓的一切种识。

第二个、当业力成熟的时候,第八识可以把成熟的业力释放成一种果报。如果你是一个善业,它就把它变现成人天的安乐果报;如果它是罪业,它就把它变现成刀山油锅的苦恼果报,所以这个藏也有变现果报的意思,就是所谓的异熟识。简单的说,在我们生命当中,为什么因果能够相续?就是生命不断的变化,但是功能,为什么能够累积下来呢?主要的就是有阿赖耶识藏的功能,整个内涵我们上堂课都很详细的说明。

我们今天的进度,从:不可知执受,处了。讲这一段,前面的一段是把第八识的一个功能做一个总说,这以下就详细说明第八识的活动情况。首先讲到第八识在了别所缘境的时候,它的行相到底是粗的或者是微细的,先看它的行相的粗细,那么本颂说是不可知,不可知就是非常微细不可了知了。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就知道。

四、言“不可知”者,谓此识能缘行相极为微细;此识所缘五净色根及诸种子亦甚微细,此识所缘外器世间难可测量也。

不可知这句话,我们从藕益大师的注解可以从两方面说:

第一个从它能缘的心来说,第八识它本身能分别的心,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刹那生灭的,这种生灭的行相非常非常的微细,不要说凡夫不能了之,就算是阿罗汉入了甚深的灭尽定,在禅定当中都不能够发觉到第八识的存在,这就知道它的行相的微细了,这个是约着第八识能缘的心来说的。

第二个就着第八识所缘的境界,第八识的所缘是广大的根身器界种子,它所缘的净色根、所缘的种子,乃至于广大的器世间都是不可了知的。不但是微细,而且广大而不可了知。这是一个总说——不可知。第八识在生起了别活动的时候,不是一般的凡夫、二乘所能了知的。只有法身以上的菩萨,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这当中不可知,当然就是有所谓的所缘境跟能缘的心,先看它的所缘境,执受处不可知,执受处就是第八识所缘的境界。

五、言“执受处”者,即指此识所缘相分。“执受”二字,指胜义浮尘五根及诸种子。“处”之依止,指依报世间;此三皆是第八识所缘境也。

第八识的所缘境在本颂当中分成两类,第一个是执受,第二个是处。

执受跟处是什么差别呢?同样是第八识的所攀缘的境界。这个执就是——执持以为自体,把它执持当作自体;受——就是生起内心的感受。执受简单的讲就是同甘共苦,叫做执受。所以执受主要是指正报的身心。你是个人,你这个人有人的外表的色身、内心的活动,身心世界。那么第八识把他执受;这个处指的是广大的依报环境,叫做处。

我们简单的说明一下,执受跟处有什么差别?

比如说你今天拿一个棒子去打桌子,你打这个桌子你不会感觉到痛苦。因为第八识对这个桌子只有执持没有执受,你要用棒子打你的身体,你会感到痛苦。同样是果报,但你的正报第八识把他执受,第八识有一种感受,桌子当然也是你内心所变现的,你一定有那个业力,你才会看得到这个桌子。但这个桌子第八识没有把它执受,只有把它执持,第八识没有感受。所以第八识在所缘境当中,它有这个正报跟依报的差别,有这个执受跟处的差别。这个是讲到所缘境。

六、言“了”者,指此识能缘见分。识以“了别”为现行之相状也。

第八识的明了性,它是非常的微细不可了知的。基本上我们在研究唯识学,说八识有这个异熟识、思量识、了境识,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差别。事实上所有的识都有明了分别的功能,就这个桌子,这个桌子它没有明了性的,你每天跟它见面,它也没办法认识、没办法去观察你,它没有明了性,所以这个识就是明了性,以了别为它的一个识。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心识当中有比较粗显的心识,比如说你前六识,你现在眼睛可以看得到颜色,耳朵听得到声音。第六意识打很多的妄想,这些都是你可以了知的。所以我们讲心识有粗显的心识,有微细的心识。第八识它在活动的时候,我们是不能了知的。

不能了知怎么办呢?我们看附表第五,我们根据《成唯识论》在这一段的注解,做一个补充说明。

附表第五把这一科[不可知执受,处了],把它判作所缘行相门。所缘行相门《成唯识论》在这段当中有很多的发挥,我们简单的把它列出两个重点,跟大家来做一个研究:

(一)正明行相

第八识的活动的行相简单的说是不可知执受处了,不可知就是说心识在了别外境的时候是微细不可了知的。那么它所了别的境界有哪些?

一、执受——根身、种子

第一个是执受,它执受五根身跟种子,第八识它把你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身,把它当作自体,跟你有共同的感受。

第二个是种子,种子为什么我们会有感受呢?这个地方我们简单的说一下,比如说你今天去造一个善业,你去参加念佛共修,那么两个小时以后,当然你的第八识有变化,第八识里面善业的种子增长,因为善业的种子它本身是寂静的,所以你内心感到一种安乐跟寂静,虽然这个业力还没表现出来,它只是种子,但是这个种子你就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你去造了一个杀盗淫妄的罪业,虽然这个罪业的正式果报在三恶道,但是你造了这个罪业以后就使令你扰动不安,因为这个罪业的体性是躁动的,所以你也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第八识它不但执受根身,它也执受种子,所以内心有罪业种子强的人,他的身心就是躁动不安,一个人福报修的多,善业强的人,他的身心是寂静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的感受?因为第八识把它执受,它跟他产生一个共同感受。

二、处——器世间

处就是整个山河大地,这个地方第八识不是把它执受,只是把它执持而已了,这叫器世间。

三、了——了别

这个了就是它的一个能缘的见分,前面是它所缘的相分,总之不管是能缘所缘,第八识都是不可了知的。不可了知,这个时候大小乘对第八识的存在就有很多的争议了。诸位上学期研究《八识规矩颂》的时候,有一个偈颂说: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争。就是说在小乘的经论当中,没有明显的说到第八识的存在。所以第八识的存在于否,这个地方就关键到整个大小乘的一个根本的思想。

在本论当中,为了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虽然它微细不可了知,但是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个是从教理的证明,第二个是从圣言量的证明,先从教理: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了十个论点,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

(二)证有本识

我先把它念一遍:

一、持种心。二、异熟心。三、三界趣生体。四、有执受。五、寿煖识。六、生死时心。七、缘起依。八、识食体。九、灭定有识。十、染净心。

这十个我解释其中五个,那么这五个你了解了,其实你要有一个了解,你就相信有第八识,那么你看看能够了解多少了,我尽量解释。

第一个、持种心

这个持,就是执持,这个种就是种子。就是说在我们内心的深处一定有一个心识,这个心识能够去执持我们善恶的种子。这个种子我们前面说过是一种功能,它能够把我们的功能累积起来,怎么知道我们心除了造业以外,还有能够保存的功能呢?

比如说我们今天打佛七,打佛七我们前面的三天,重点在于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所以要忆念弥陀的圣号。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所以我们要念佛号很困难,因为妄想会排斥佛号,所以刚开始是带点强迫,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我们这念心的本性是空的,它是可以改变的。你不断用这个佛号来熏习你的这念心。第一天过去、第二天过去了、第三天过去了,到了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你就发觉你的心识有明显的变化,你发觉你这念心,佛号变成比较熟境界,妄想变生疏的境界,虽然念佛也是有打妄想,但是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比较顺畅,不是刚开始那么的障碍。

这个时候我们回想一下,你为什么在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佛号能够念得那么顺呢?当然这个不是上帝给你的,一切法是有它的因缘,什么样的因缘?就是说你刚开始前面三天的念佛的努力,你每天都在念佛号,那个专注的力量,一天一天的累积,到第四天的时候,专注的力量才真正的坚强。所以你第四天、第五天把佛号能念好,是因为你有前三天的努力而累积一种专注的力量,可见得我们内心当中,的确有一种保存善恶的功能。

你造善业如此,造恶业也是这样子,你刚开始造罪业的时候,刚开始还不太敢造,造杀盗淫妄的时候还有惭愧心,你造一次造两次到造三次的时候,惭愧心失掉了,你第四次的时候那是全心全意的造业,完全不踩刹车的。所以我们在起善念恶念都是点点滴滴累积的。可见得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有一个持种心,把我们不断的造善造恶的功能累积起来。

持种心到底是谁呢?

当然小乘的学者说,第六意识就可以持种,第六意识它一方面造业它一方面保存,这个时候唯识的论师就说:“第六识是怎么保存,第六识是生灭的。”这个小乘的学者说,第六意识它的第一念消失的时候,它熏习的第二念就把这个功能传给第二念,第二念消失的时候再把功能——就像我们接力赛跑一样,它把功能再传给第三念,所以功能就这样保存下来。虽然刹那生刹那灭,但是它在消失之前,它把功能传给第二念。唯识论师就否定这种说法:

大乘论师说这种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第一念传给第二念,这是不能成立的。因为——所谓的熏习一定要具足和合性。

我今天在造业,我要把业力的功能传给你,这两个要同时存在。这个我们前面讲过,就是说你今天拿手帕,用檀香来熏习,手帕有檀香的味道,檀香跟手帕要同时存在,你不能够说檀香消失了手帕才出现,那么这个手帕怎么接受信息呢?你第一念在造业的时候,第一念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既然第一念已经消失了,第二念才生起,第二念怎么去接受你第一念的功能?不可能。所以一定是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的背后有一个不造业的心识在那个地方静静的等待,它不造业那干什么呢?它就是去吸收你所造善恶业的功能,帮你记录下来。所谓的持种心。

就是说一定有一个心识跟第六识同时存在。当第六识在造业的时候,它就把这个功能吸收起来。那么第六识造业的时候是哪一个在保存呢?因为第六识已经在造业,当然就是第八识。可见的在粗显的心识背后,一定有一个微细的心识就是第八识,它负责保存的功能,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异熟心

前面是保存业力,第二个是释放业力。当这个业力累积到一个程度的时候,第八识还有一个功能,把这个业力释放出来。

怎么知道有异熟心呢?

在《成唯识论》当中,这些大乘的论师就引用十二因缘来说明,大乘论师告诉小乘的学者说十二因缘是大小乘共许。佛陀不管在大乘经典,乃至在小乘经典,都说明了有情众生的生起的因缘,是有十二种因缘而生起。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也就是说为什么会有三界的流转?它不是上帝创造的。我们刚开始动了一念的愚痴,所谓的无明,在一个清净平等的法界当中产生一种人我的对待,就是所谓的无明,把一真法界变成一种两分的法界,有我跟你的差别,那么这种无明以后就容易造业,有我跟你就容易造业,无明缘行,这个行就造业了。

那么这个行就缘识,造业以后就保存在这个识。这个行缘识就是前面的持种心,你造什么业,你就会创造什么心识,你创造一个善业,你就创造一个善业的阿赖耶识,你创造一个罪业,就是恶业的阿赖耶识,所以行缘识就是持种心,现在我们探讨识缘名色,这个识当它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会创造各式各样的名色,这个名就是精神, 色就是 色法了。所以名色就是一个有情的身心世界,可能是一个地狱的名色,可能是一个人天的名色。佛陀说识缘名色,大乘论师就问小圣学者:“这个识,请问这个识是什么识?”小乘学者说:“这个识也可以是第六意识,第六识是可以变现名色。”大乘论师说:“这个是不合理的:

一个心识它要变现果报,这个心识必须是无记性的,完全是无记的。

因为你今天要把业力释放出来,你本身能够释放的仓库一定是中性的。如果当异熟识的心识是善的,那么你就不能变现恶法了。如果你这个体性是恶的,就不能变现善的。所以身为异熟一定是要中立,要能够变现果报的这个心识本身一定是无记性。所以第六意识它有善恶,不能够做异熟识,不能做异熟识,佛陀在十二因缘清楚的说到识缘名色,那么这样子识缘名色是不能建立的,心识创造一个身心世界,这个心识不是第六意识,只好说是第八识。

所以从异熟的功能也可以清楚的知道,一定有一个第八识的存在来负责把业力转成果报。

第三个、三界趣生体

这就是说在三界六趣的生命当中,它有一个依止的自体,比如我们今天说一个人,有时候你去外面工作,去外面读书,但是你迟早要回到这个家,这个家就是你的依止处。那么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我们一期的生命,这个身心世界也要有一个自体,怎么知道三界有个自体的?大乘论师说,比如你出家修行以后,你努力的持戒,努力地拜忏修福;持戒修福、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照讲你现在的资粮应该不只是做人而已,应该到天上去,那是一个天上的资粮,你如果把你这十几年来的用功的这些业力,你去看经典的对照,起码是诸天的果报,但是你还是一个人,那这个因果怎么建立呢?

就表示你这个人的果报有一个自体在执持,果报还没有结束,你今生十几年的修行的业力先保存着,因为这一期的果报还有一个自体,这个自体还没有消灭,那么这个自体就是第八识了。如果没有第八识,你起善念,你就应该马上变成天上果报,你起恶念从天上果报又马上变成地狱果报,你这个果报应该今天明天马上变化了,但是你今天起善念恶念你还是个人,表示你这个果报,他有一个自体,他的能量还没有释放出来,还没有释放完。

就像电池的能量还没有消耗完,所以在三界的果报当中,它有一个自体在,这个自体的能量没有释放完之前,你这个果报要把它受尽,那么这个自体就是第八识。为什么不能说第六识?因为身为三界果报的自体,它必须要普遍性,普遍三界九地。第六识不普遍,在无想定的时候,这个无想天就没有第六意识。无想天没有第六意识,那无想天的果报谁来执受?就没有人执受了。所以说从三界的趣生体的角度,也可以知道有第八识来执持我们这一期的生命。

第五个、寿煖识

寿就是寿命,这个煖就是温度。那么这个识就是一个明了的分别的功能叫心识。《成唯识论》说,从经典上说,寿煖识三个是互相摄持,如果一个东西消失的,其它两个也消失。

也就是说假设我们今天睡觉,我们睡觉的时候可能做梦也可能不做梦,我们不做梦的时候,第六识完全休息了,第六识完全不活动了。我们在睡觉第六识不活动的时候,我们内心等于是一个粗的心识全部停止下来,但是我们身体的温度还在,寿命也还在。表示说我们的生命还有一个心识在,因为寿煖识是相互摄持,有温度就一定有寿命,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但这个时候没有做梦第六识已经不活动了,那么大乘论师就问小乘学者:“请问这个心识是什么?”因为你第六识不活动了,但是你有温度有寿命一定有一个心识,那么这个心识是什么?只好说是第八识。

所以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佛教对于死亡的判定跟一般的世间不同,世间的医学当中,这个人心脏停止了这个人说明生命就结束了,这是一个死人。佛法不同意,心脏停止了,它只是色身的败坏。佛法认为判定死亡最重要的判定就是温度——寿煖识。一个人没有温度,就一定没有寿命也就没有了第八识,第八识只要一离开,这个人身体马上冰冷,这个地方就是说寿煖识这三个是互相摄持的。

第十个、染净心

染净心就是说凡夫跟圣人的差别并不是在于这个业力,说你造了很多的善业,你用三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佛陀,虽然你造那么大的善业,你还是个凡夫,阿罗汉可能什么善业都没有造,但是他是一个圣人。所以:

凡夫跟圣人不能以造业来判定,要以染净的心。

凡圣的差别在于——他的心识有杂染,所以是凡夫,这个人的心识清净,所以他是圣人。

那么假设没有第八识的时候,这个地方会有严重的问题。就是说没有第八识来持种来保存功能。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当然有时候起恶念,我们开始忏悔、对治,但是有时候我们到佛堂去的时候,修止、修观,内心也是一片寂静的,有时候跟止观相应的时候,内心也能够跟止观的法相应而进入到一种清净的境界。你内心在一天当中偶尔也会生起清净心,但是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

染净心——圣人跟凡夫的染净是约着第八识的功能,而不是约现行。

就说你偶尔生起一个善心,但是你第八识的种子当中,杂染的功能没有破坏,你还是个凡夫。

假设不安立第八识完全用第六意识,凡夫跟圣人就没办法判断。

你今天可能是一个圣人,明天变成凡夫,所以一定要有第八识的功能,才能够安立凡圣的差别。

这十个只要你能够接受其中一个观念,你就能够证明有第八识的存在,不必十个都全部认识了。这个是大乘的论师根据教理,从理论上的推度而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以下我们根据圣言量,从佛陀在经典上的开示的法语,来证明第八识的存在。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了三段的经文,

一、《大乘阿毗达摩经》: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段佛陀在《大乘阿毗达摩经》上曾经说过,无始劫来我们凡夫在无始流转当中有一个界,这个界就是种子,可能造了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一切法是指现行的果报,我们在三界当中也曾经有很多很多的果报,我们也做过转轮圣王,也做过蚂蚁,也做过种种的各式各样的果报都做过,那么这无量无边的种子跟现行的果报一定有一个依止处,因为有依止处的关系,把种子保存下来,所以才有三界的流转跟涅盘的成就。

如果说我们的心识没有保存的功能,只有造业的功能,造完业这个业就丢掉了,那么就没有所谓的三界流转,也不可能有阿罗汉的出现,因为阿罗汉也不是一生完成,他要今生修行,来生再修行,第三生再修行,要三生的出家,起码要三生才证得阿罗汉果。如果没有第八识保存的话,你死了以后,你的功能又归零,来生又归零,就不能够证得阿罗汉果,不可能有阿罗汉果出现。

换句话说,有三界的流转,有涅槃的成就,一定有一个保存的心识,那么点点滴滴的累积才有人到三恶道去,你说一个人到地狱去,这也不容易的,他也要造很多罪业才到地狱去,一个人要升到天上,他也要造很多的善业,乃至一个人要成就阿罗汉,他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如果我们死亡以后,每一个生命都重新开始,那很多业都不能成就,就没有所谓的诸趣跟涅槃的成就,所以一定要有一个依止处,当然佛陀没有讲出它的名相,但是从义理上应该知道除了造业以外有一个依止处,那么这依止处只好说是第八识。

二、《解深密经》: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前面一段的经文,佛陀没有说明心识的名称,这个地方就详细说明这个心识,说是阿陀那识,阿陀那翻成中文叫执持。我们的心识,除了造业以外,还有一个保存的功能,那么这个保存的心识是非常非常的深,也非常的微细。

这个心识当中,它里面的种子是刹那刹那生灭,就像急速的水流,阿陀那识我对凡夫,这个于指的是二乘,于诸法实相有所愚痴。我对凡夫跟二乘不加以开演,为什么?因为“恐彼分别执为我”。你跟他讲第八识的,他把第八识当作我,反而产生障碍了,这就是佛陀不讲第八识的主要原因——这个人善根不够,讲了以后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变成障碍。

三、《入楞伽经》:

如海遇风缘,起种种波浪;

现前作用转,无有间断时。

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

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

这段的偈颂我们从两方面来说,先讲譬喻再合法。先看譬喻:像大海遇到风的因缘,生起很多的波浪,那么这个波浪当然是没有间断的,因为这个风没有间断,这波浪就没有间断。这比喻说藏识海亦然,阿赖耶识也是这样。只要我们还没有停止造业,三界的波浪就不可能停止。这个波浪就是我们三界,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我们不断的造业,由过去的因招感今生的果报,再用这个果报去造业,造业又变现一个果报,所以使令因果的相续。

从这三段经文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在经典上是讲到有微细的心识,所谓的第八识。《楞严经》也讲到三种相续,有情众生有三种相续:

第一个、果报的相续:我们相信我们有无量的生命,你前生有一个生命,你来生也一定有一个生命,等到你来生以后,你再来生还有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不能穷尽的。我们没有一秒钟是没有生命的状态,不可能!你死了以后马上变一个生命,死了以后马上变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是不能停止。就像那个波浪,一个波浪结束一定接一个波浪,中间不可能有空隙,所以《楞严经》讲:第一个是果报的相续,中间绝对不可能有任何的空档。

第二个、业力的相续:这个业力你只要造了,业力绝对不会失掉的,不管你是一百劫、一千劫之前造的,只要你敢造,这个业力就一定被记录下来,所以第二个叫业力的相续。那么果报跟业力为什么会相续?主要就是:

第三个、心识的相续:我们心识刹那刹那生灭,你前生是一个女人转成一个男人,那男人又变成一个天人,天人变成蚂蚁,外表的果报一直变化,但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识,它是一直的相续下去。所以:

果报相续是由业力的相续,业力的相续是由心识的相续——所以心识的相续就造成了因果的相续。生命就这么回事。

过去在英国有一个小女孩,这小女孩她三岁还是五岁的时候?会讲话的时候,她就跟她妈妈说她要去找她的儿子,她妈妈说你去找谁的儿子,你这么小你哪有儿子?就骂她,骂她她就哭,哭的话她还是说要找她的儿子,结果她父母亲没办法就打她,长大以后她就不敢讲了,找儿子会挨打挨骂的。等她后来是到了三十几岁了,她结了婚也存了很多钱以后,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她根据她的记忆去找到她的前生(就是另外一个身份),找到她的前生的地方,她七个儿子都还在。

她前生生了七个儿子,因为她前生生活非常的苦恼,她先生很早就过世了,她一个人去抚养七个儿子非常的辛苦,后来生病死掉的时候一直很挂碍这件事,所以她今生的一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种使命感要找到她前生的七个儿子,结果她找到她七个儿子的时候,她的老大已经六七十岁了,最小的儿子也都四五十岁了。后来英国的广播公司就把它记录出来,把她全家团圆的事情都把它记录出来,把她前生的相片也现出来,今生的相片也现出来。七个人在一起,老大在电视上还说,说坐在我前面那个是我母亲,但是她现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样,

她现在的相貌跟以前不一样,没错,表示说果报是变化,因为前生的果报是她某一期的业力表现出来,今生的果报又是她阿赖耶识当中某一期的业力表现出来,但是她有相同点,就是它的阿赖耶是一个,她的个性思想会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她心识的水流是能够贯穿下去,藏识海亦然,境等风所击,恒起诸识浪,现前作用转。生命的相续是由第八识的相续。

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佛法把有情众生的根本是把它判作第八识,这个地方跟外道有所不同,外道认为生命的根本是我,神我。外道的我是不生不灭的,他不受熏的,你造善业这个我也是这样,你造恶业这个我也是这样,这个是严重的违背因缘法。

有人问就问佛弟子说,你说我们外道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不对,是一个我执,那么你说你生命当中有一个阿赖耶识这也是我执,不能这样讲,佛法安立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是刹那刹那生灭的,你昨天的阿赖耶识跟今天阿赖耶识有变化了,因为你今天又多拜几拜佛,又多听了一些课程,你阿赖耶识善的功能增长。所以佛法认为阿赖耶识是生命的根本,但是他认为这个生命的根本是生灭变化的,它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受熏。外道的神我是不受熏的,这个不合理。这个地方大家要想一想。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