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玄幻 > 唯识三十颂 >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 第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作者:妙音0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2-01 03:24:44 来源:平板电子书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我们讲到的是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相貌,上一堂课讲到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这个第八识在了别它的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是非常的微细,而不可了知的。那么虽然不可了知,我们可以根据教理的推断,乃至于圣言量的观察,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下一段我们讲到“常与触,作意受想思”,前面的“不可知执受,处了”说明第八识的心王的活动,这以下说明它所相应的心所。我们看讲义的第八面,第七、心所相应门:

七、云“常与触作意受想思相应”者,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第八识它本身是一个无记性的,我们说过它在整个心识的活动当中,它也不思善、也不思恶,它从无始劫到现在,保持一种中立的无记性。那么在中立无记性当中,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夹带着五个眷属,所谓的触、作意、受、想、思。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谓与此徧行五心所恒相应起也。徧行心所,具如百法中释。

这个徧行,诸位研究过百法,应该知道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好了,看这个讲义,补充讲表第十二面,

这个五徧行在我们修行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五个心所。应该要注意这五个心所,看附表六、五徧行心所:首先我们先解释这个名相

什么叫徧行?为什么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

这个徧就是普遍的意思了,这个行就是活动,就是这五个心所能够普遍的在一切时间,一切的空间上活动,不管你是在有漏位的时间,或者你是在一个无漏的圣人的时间,都有五徧行。在空间上,不管是三界九地,也都是有五徧行,所以它的活动范围是非常的广泛,所以这五个心所安立做徧行,是这样安立的。那么这五个徧行我们从两方面了解:

(一)依迷悟而分二门

一、流转门——触、作意、受、想、思——《成唯识论》

二、还灭门——作意、触、受、想、思——《瑜伽师地论》

先看在五徧行的整个生起的次第有两个差别:《成唯识论》安立的五徧行是从流转门安立的,说是触、作意、受、想、思,这是《成唯识论》安立五徧行的次第;《瑜伽师地论》安立五徧行是从还灭门,它是安立作意在前面,作意、触、受、想、思。

1、触

我们简单的说明,从流转门的角度,这个五徧行就是我们念头生起的第一个作用。从凡夫的念头的生起一定要先触,什么叫做触?就是根境识的和合,你的根,眼根或者耳根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心识的了别活动。当你的心跟环境接触的时候,这叫做触,刚开始的接触。或者你念佛,你心中跟佛法一接触的那一刹那,一句弥陀念诵听,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当你听到那个佛号声音的时候,这叫做触。

2、作意

那么触就会带动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一种警觉的功能,把种子位的功能把它转成现行,就好像是一个人睡着了,把他叫起来。当然这个作意有如理作意跟不如理作意,就是说假设你今天所接触的是杂染环境,你到这个大都市去,接触五欲的境界,那么带动就是一个杂染的作意——不如理作意;如果你今天在三宝的境界看到佛像,跟佛像接触,所带动的就是——如理作意。

3、受

这个警觉的功能消失了以后,就带动了受——就是感受,可能会有苦受或者乐受,或者是不苦不乐的捨受。当然你要起恶念,那就会苦受——躁动,起善念的话就寂静——乐受。

4、想

受就会引生想,这个想就是于境取像施设名言,这个想我们一般说想象,你这个人很会想象,就是说我们的心跟佛像接触的时候,刚开始我们的心没有佛像的影像,我们只有触、作意、受,刚开始是一种感受,那么这个时候我们的心会创造很多的名言,佛像的脸是圆形的,眉毛长得怎么样?嘴巴怎么样?我们心中开始安立名言,心中开始说话以后,就能够把外界的影像转成你内心的影像。为什么能够转变呢?你心中施设名言,施设名言就是把外在的佛像转成你内心的佛像,这个叫做想。这个东西本来是外面的,要转成你心中的影像,当然这就必须要施设名言。

5、思

你心中有影像以后,你在你心中的影像有各式各样的造作,这个思就是造作了,可能造善业也可能造恶业,这个就是思。流转门当然就是凡夫的境界了。

《瑜伽师地论》它安立五徧行,作意——圣人或者修行人的心,是由这个警觉来带动触,然后带动受,带动想带动思。这两个差别在憨山大师的《百法明门论》注解当中,他就做出说明,他说凡夫的心不决定,他的心识跟触有关系的,我接触染污的环境,我只好起恶念,我没办法控制我自己了。我到了大殿我看到佛像,我就起善念了。

起善念、起恶念——凡夫的心情是由触来带动,修行者的心念带动是作意。

我自己决定要起善念起恶念。所以我们讲受戒,这个人怎么知道你有得到戒体的?戒体就是防非止恶,就是你的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你跟染污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唉,不可以,你会产生警觉,防非止恶,趋吉避凶——表示你这个有戒体。也就是说修行人,他在面对三宝的境界许下誓愿,我从今以后要——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那么许下誓愿以后,他的心识的活动就不是由触来带动,是由作意带动,他经常保持警觉性。

我的生命要做三件事,在我有生之年第一个断恶、第二个修善、第三个度众生。那么他有这样的作意呢,就带动触受想思,就造成一种还灭门,所以五徧行的次第是有这样子差别。当然这样讲,这个作意就很重要,一个人修行人是成功失败,就是你是不是有作意,你没有作意那就由触带动。

作意是整个生起善念恶念的关键点!

在《成唯识论》当中讲到,这个作意是怎么来的呢?作意在《成唯识论》当中有四种力量而形成作意:

(二)以四力成就作意

境界力 忆念力 希望力 串习力

一、境界力

你接触的环境会影响你的作意,一天到晚接触这些五欲的环境,你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你一天到晚在三宝的境界活动,你就能够生起善的作意。说孟母三迁:中国的圣人孟子,孟子他能够成就孟子也是有他的因缘。他一开始住在菜市场旁边,当然孟子很聪明,但这个聪明是不决定的,可能是往善也可能往恶,那么他在菜市场旁边的时候,他整天就学人家怎么样卖菜,怎么样去计算这个价钱?他母亲一看这不行,这样下去以后是个卖菜的,不可以!就搬到坟墓旁边,搬坟墓旁边孟子就整天看人家怎么样祭祀,怎么样吹喇叭打鼓,他也学会了祭祀的礼仪。他母亲还是不满意,这个作意还不好。后来就搬到学校旁边,整天看人家读书,这个时候孟子也学习人家读书,广读圣贤之书,久修圣贤之道,产生了一代的孟子。所以这个环境会影响我们的作意,你所接触的环境。

二、忆念力

这个环境消失以后,你说我出家这么久了,很多事情都已经过去了,我不断的忆念:可能怀念五欲的境界,或者怀念过去的人事。你不断的怀念,也会影响作意。说你虽然在三宝面前许下誓愿,产生一个清净的戒体,有防非止恶,但是你不断的忆念五欲的境界,会破坏你的戒体、伤害你的戒体。忆念力会主导你的作意。虽然你今天很真诚的面对三宝发愿,产生一个清净的作用——所谓的戒体,来保护你自己的善根,但是你不能忆念邪恶的境界,所以忆念力也会产生一种作意。你不断的去想它,你的心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三、希望力

你对生命的希望,你的人生的目标也会影响你的作意。有些人的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现世的快乐,追求五欲的快乐,来生去哪里?这跟我不重要,这种人很容易生起邪恶的作意。有些人觉得说今生过得痛苦一点,简单一点没关系,来生往生极乐世界要紧,这个人就很容易生起念佛忆佛的作意,所以你心中的希望影响你的作意。

四、串习力

习惯性的动作,你每天在睡觉之前一定要拜一部八十八佛,你今天拜、明天拜,时间到了,你很自然的时间一到你就会去搭衣,就会去拜佛。你的不断串习,也会产生一种作意。

这四种力量在《成唯识论》当中,它比较强调是忆念力,因为外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说哎呀,所有的事都不要来干扰我,染污的境界都不要跟我接触,事实上也不可能,因为我们生长在秽土,又不是生长在净土,偶尔要出去办事、干什么的。所以这个境界力我们尽量避免,但是不能完全消失。

重点在于内因力——忆念力、希望力、串习力。这当中《成唯识论》很强调忆念力,就是你要念佛念法念僧,来加强你的作意。所以你刚开始受戒的时候,那是一个很粗胚的戒体,很薄弱的戒体,那么你戒体要不断的加强,忆念是个关键。

在窥基大师注解的《唯识二十颂》的疏记当中,他讲一个小故事:说是佛在世的时候,印度有很多的国家,有十六个小国,其中一个小国家,叫做娑婆罗那国,这个国家的国王就是娑婆罗那国王,这个国王他有一个特殊的功德,他长的很庄严,那么这个国王对自己的身相庄严,他也特别的感到非常的满意,所以他每一年一定要举办一个选美大赛,这国家的人,哪一个人能够比国王庄严,赏金一千金。那么办了很多次选美大会以后,没有一个人比国王庄严,当然这个国王觉得也没什么意思了,后来有一个大臣就跟国王建议说,国王你不要老是跟自己的国家比,你要有广大的胸量,你跟外面国家的人,其他人庄严来比比看,全印度你是最庄严,你才值得赞叹。

那么国王就说,印度里面有谁长得庄严呢?有智慧的臣子就说,我听说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迦旃延尊者,他这个人善于说法,而且长得很庄严,请他来比比看,你要比胜了,你就是真的是很庄严。好,这个娑婆罗国王就派了很多的使者,去请迦旃延尊者,那是阿罗汉——三明、六通、八解脱,请阿罗汉不是说法,是比庄严,当然迦旃延尊者他入定观察这个人跟他有过去有因缘,可以度化他,这就答应。

迦旃延尊者来到娑婆罗那国,两个人就在选美大会就比庄严,果然迦旃延尊者比娑婆罗那国王还庄严,那么这个时候娑婆罗那国王就甘拜下风,这世间上众生的根机各式各样,有些人是你要能够讲道理给我了解,我就拜你做师父,有些人是你比我庄严,我就拜你做师父。那么娑婆罗国王就拜迦旃延尊者做师父,拜了他做师父以后就说,师父啊,你是一个阿罗汉,你应该知道生命的因缘法,说你为什么能够长这么庄严呢?言下之意就是说他想要修庄严法。

迦旃延尊者就说,过去生我曾经做一个小沙弥,我做小沙弥的时候,我在僧团是做什么事呢?做清洁的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寮房,洗洗厕所,专门做这工作。有一天我在打扫的过程当中,一个乞丐来向我乞食,小沙弥说,这个东西是来自信施的供养,你要吃这碗饭,就要跟我一起工作,你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我就把我的饭分一半给你。乞丐说,好!那么从今以后,乞丐每天来跟小沙弥一起工作,打扫大殿、打扫厕所,这个沙弥就把他这部分的饮食分一半给乞丐。迦旃延尊者说那个时候你就是那个乞丐,因为在僧团当中做清洁工作,所以你有福报做国王,有清洁的因缘所以身相庄严。

娑婆罗那国王一听,我过去一生只是在三宝境界里面扫地,就做国王就这么庄严。如果我今天能够尽形寿的皈依三宝修学佛法,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境界?他就生起信心了。国家让给他弟弟,就跟迦旃延尊者出家去了。跟迦旃延尊者出家以后,迦旃延尊者就想:你是这个国家的国王,你在这个地方托钵,大家都把好东西给你,你得到那么多恭敬,你没办法修行,就把娑婆罗国王带到隔壁的国家,到阿盘帝国去修行。当然修行是在山中修行,跟迦旃延尊者住山洞修四念处,有一天迦旃延尊者刚好出去外面去说法,就留娑婆罗那国王,这个修行者在山洞里面修行。

这一天刚好阿盘帝国的国王带着宫女到郊外来游玩,国王当然是一个放逸的境界,到处唱歌、跳舞、喝酒、吃肉,累了以后国王就睡觉,宫女就到处跑了。看到一个山洞一个修行人长得很庄严,就跟他东问西问。国王醒过来以后去找这个宫女就找到这个山洞,就看到了娑婆罗那国王,国王当然就产生嫉妒生起嗔心。就问这个修行者说你得到四果没有?他说我没有得到四果,三果、二果、一果都没有,那么你得到四禅否?也没有,三禅、二禅、初禅都没有,这个国王就很生气,你连初禅都没有,你没有离欲,你没有离欲你怎么能够调戏我的宫女呢?就叫侍卫去打娑婆罗那国王,看注解上说打得很严重,整个人昏睡过去了。

昏睡过去以后,一直到黄昏的时候,迦旃延尊者回来以后,才用这个水把他泼醒,才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伤痛非常严重。当然娑婆罗那国王没有离欲,他就生起很坚定的嗔心。他就跟他师父说,师父,我在山洞里面没有去招惹这个国王,这个国王就莫名其妙打我,我一定要去报仇,我要回去向我弟弟借军队,把阿盘帝国消灭,把国王抓到惩罚这个国王。迦旃延尊者说不要这样做,你这样子做就造成杀业,会有痛苦的果报出现。娑婆罗那国王说,师父,我的心就像石头一样坚固,不能改变,不能再改变,这件事一定要做。那么迦旃延尊者说这样子好了,要做也是可以的。也是可以但是天也黑了,你也不急着这一天,你明天早上再走好了,就在这个山洞里面睡一个晚上。

迦旃延尊者是阿罗汉,他就会给他一些梦境,给他一点消息,娑婆罗那国王在当天晚上做梦的时候,他就梦到他回到他的国家,向他弟弟借军队,浩浩荡荡兴师问罪打阿盘帝国。刚开始是气势很旺还打胜了,到最后因为他太骄傲了,后来就被阿盘帝国全力反攻,反而是打败了,打败以后娑婆罗那国王就被抓住了。阿盘帝国国王就说这一次的战争完全是你引起的,死了这么多的人你要负完全责任,就送到这个断头台准备砍头。等到刽子手要砍头的时候,娑婆罗国王产生一个非常坚定的追悔之心,师父啊,赶快救我!就醒过来,醒过来是一场梦,当然在梦境当中,他想要报仇的恶念也消失了。后来这个时候迦旃延尊者为他讲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四种因缘,他证得初果,当下证得初果。

这是窥基大师《唯识二十颂》的注解讲到这个故事。那么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去了解,就是娑婆罗那国王刚开始起的一个邪恶的作意,一念之间,所以说,你看他这个恶念没有消灭,他要真的去打仗,他来生肯定到三恶道,可能再受刀山油锅的果报。但这个恶念能够破坏以后,证得初果。你说这个生命是不是在一念之间呢?

关键点就是你恶念起的时候,你这个恶念怎么破坏它?——就是忆念力。当然我们刚开始先不要接触染污的环境,这个很重要,持戒,持戒就是先远离恶因缘,那么进一步就修止观了,你一定要有这些佛法的道理,来疏导你的恶念,来消灭你的恶念。你恶念消灭的时候,你的生命就会变化:

所以生命是由心识所主导。问题是你这个心识是不是有抗拒恶法的力量——这就是个关键点!

我们不能够说心中不起恶念的,这做不到的,凡夫哪有不起恶念?所以印光大师说凡夫之人一定会起恶念,要重要的是要能够: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当然这个心常觉照就是你要忆念三宝,或者念佛、或者念法、或者念僧,用忆念力来转变你的作意。

好,那么我们回到讲义第八面。第八面讲到第八识的心所是有五个:触、作意、受、想、思,或者是:作意、触、受、想、思。两种的差别。看第八段,相应唯捨受,什么叫捨受?

八、云“唯捨受”者。“受”有三种,谓苦乐捨。今第八识行相极不可知,不能分别苦乐,故唯与捨受相应也。

第八识它能够把业力转成果报,那么当然它把业力转成果报以后会把它执受,它在执受的时候是用什么感受?它产生什么感受呢?只有捨受,第八识变现刀山油锅,它也是不苦不乐。第八识变现人天的安乐果报,它也是不苦不乐,它完全没有任何苦乐的感受,完全只有捨受,不像前六意识有粗重的乐受跟苦受,这个是讲到它的一个果报的受用情况。

九、云是“无覆无记”者。性有三种,能为此世他世顺益,名为善性;能为此世他世违损,名不善性,亦名恶性;于善不善损益义中不可记别,名为无记。就无记性,復分为二,若与染污相应名为有覆无记;若无染污,其性白净,名为无覆无记,今第八识是善恶所招苦乐之果,体非善恶;又不与根随烦恼相应,故是无覆无记也。

这个地方是讲三性门,第八识生起了别的时候,前面是讲果报受用,这是讲因地的造作。第八识在所缘的境界根身器界种子的时候,它是造善或者造恶?它完全是无记,而且无记当中它是无覆无记,第七意识我们后面会讲到,第二能变讲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也是无记的,但它是有覆无记,覆有两层意思:

第一个、覆盖义:它覆盖我空的真如理,就是说它会产生我执,虽然无记,但是会执着有一个我,覆盖真如理。

第二个、障碍义:它障碍你修学圣道,你要持戒你要修定你要修慧,它会排斥你,叫做覆。这个覆有覆盖义跟障碍义。

第八识完全没有覆盖,也不排斥。你第六意识造善,它也不参与,它也没有意见,你第六意识造恶它也没有这个意见,它也不障碍,它也不帮助你,就是这样子,它完全是无覆无记。

我们众生的本性,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性是善是恶?中国的这些圣贤有很多的辩论,中国的圣贤有两大的思想,孟子主张性善,旬子主张性恶。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说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邪恶是后来才有的。怎么知道?孟子说,你看到一个小孩子掉到水沟里面去,你那个时候并没有跟他有利害关系,你第一个就生起慈悲心,可见人的本性是善的,那个时候你那个是最初的第一念而已。旬子否定,说人之初性本恶,怎么知道?其实说你想想看,一般人要造恶很容易,因为放逸很简单,你要一个人修善他很困难,他要在不断的思惟业果的道理,勉勉强强去造善,所以造恶很容易造善很困难,可见人的本性是恶。

我们佛弟子对人的本性是什么看法?

从唯识的角度,人之初性本无记。

非善非恶,因为它无记,所以它还可以造善,也可以造恶。不过这个地方人本性我们不是讲唯识性,从人的作用、从相用上来说,如果你回归到本性,当然是清净的,善也不可得,恶也不可得,无记也不可得。就是说从我们心识的相用上来说,当我们把生命回归到最初圆点的时候,回到阿赖耶识的时候,是无记的。那么这个善恶都是后来的熏习所累积的一种功能。所谓是无覆无记,是这个意思,这是讲到第八识的本性。看第十段,触等亦如是,触等指的是五徧行心所了,它也是一样。我们把它顺一顺,这个地方很容易了解,

十、云“触等亦如是”者。谓“触”等五个心所,亦如第八识,惟是无覆无记性摄,亦属异熟。所缘行相亦不可知也。

当然你这个心所是跟着心王,五徧行,它要跟第六意识活动,第六意识是善,五徧行全部是善。第六意识是恶,五徧行全是恶,但是五徧行如果跟第八识的话,那么它完全是无记的,所以心所的善恶是跟着心王决定的,所以触等亦如是,亦如第八识也是无记,也是不可了知。

十一、云“恒转如瀑流”者。“恒”谓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转”谓此识无始以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恒则非断,转则非常,非断非常,因果法尔。望前名果,望后名因,喻如暴流,长时相续而非断常也。

这段是把第八识在有漏位的一个因果的相续做一个总结。好,这段我们看补充讲表,附表第七:

那么我们研究第八识到这个地方等于做一个总结,做一个收尾了。第八识在有漏位,在《成唯识论》做一个收尾说,因果法喻门,因果当然是一个规则了,因果法就是个规则,这个规则很难了解,所以讲出一个譬喻,以譬喻来成就门,这个门就是通达生命的真相。我们从譬喻了解因果的真理,这叫做门。这当中《成唯识论》提出一个问答:

问曰:阿赖耶识,为断?为常?

阿赖耶识是整个有情众生所依止的根本,到底它是断灭的或者常住的呢?凡夫的心情都是对立的,认为它不是断就是常了。

答曰: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第一段是总答、总说。第八识的相貌是非断非常,为什么?因为它有恒跟转两种功能,这个恒是指的它的世俗谛,它所表现的相状世俗谛——因果丝毫不爽。这个转是发明第八识的胜义谛——我空法空的真理。所以我们从恒跟转的角度,就能够了解第八识的相貌,也就能够了解到生命的相貌。这段是个总标,我们看别示:

第一个、恒

“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先讲恒,这个恒简单的说就是常无间断,就是我们有情众生的生命就像一个水流,从来没有停止的。当我们从真如的清净本然一念妄动以后,开始有生命到现在,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没有停止过。没有停止这个相续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果报的相续,第二个是因地的业力的相续。

一、果报相续:是界趣生,施设本故。那么我们在果报的相续是由第八识的执受了,所以果报一期一期的绝对不会失掉。不管白天、不管晚上睡觉,你的果报都不会失掉,即使你晚上不做梦,你的果报都还在。因为第八识有恒常执受一期一期果报的功能,所以它是施设本。

二、从因地上来说:性坚持种,令不失故。第八识它能够不断不断的去吸收你每一期所造的善恶业力,使令业力不失不亡,不管你在三界流转多久,它都有办法把你所造的每一个业都保存下来,你有本事流转,它就有本事记录下来。

他说他绝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那些聪明人——爱迪生、孔夫子,是一个历史上的偶然,说:假设生命只有今生,每一个人生命都是从今生开始启动,他才活几十年,他怎么有那么高的智慧,你看孔夫子讲的话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看到…书到今生读已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有那么高的智慧,一定有前生的累积,生生世世就是读书人。所以性坚持种,令不失故,就是说你看到这个世间上,不要说看到前生了,你看看今生各式各样的功能,这个人一出生他从小就喜欢持戒,他这个人从小他不喜持戒,他喜欢修禅定,有事没事就能够双腿一盘就寂静住,有些人就喜欢修智慧。如果人生都是从父母出生才开始启动,不可能几十年当中有这么大的差异,不可能!一定是有前生功能的累积的。所以说这个功能,业力有相续性,果报也有相续性,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转

“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因灭果生,非常一故;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这个转当然是讲变异,它不但相续,但是它变化。因灭果生,非常一故。你前生生命跟今生的生命不同,你来生的生命也一定跟今生不同,要微细的说,你昨天跟今天就不同,我们每一个刹那的生命都在变化,你说我现在的生命感到很快乐,其实你讲很快乐的时候,你是形容你前一刹那的生命,阿赖耶识顿生顿灭、顿生顿灭,它释放业力的时候也不断的变化,它为什么会变化?因为在因地上它会接受前七转识的熏习,你每起一个念头?就会去改造第八识、就会去熏习第八识,所以它不但是相续性,也有变化性。

“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那么这个相续就遮止了断灭之见,转变就遮止了常见,简单的说就是生命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在因果的道理是法尔如是的,不是上帝创造,也不是佛陀创造的,是本来就是这样子,是佛陀发现的而已。在这个地方是说明了,我们可以从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来了解阿赖耶识,你也就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相貌。我们看下面有一个注解,把它讲一讲。

譬如暴流,前后相续,流流之中,望前名果,望后名因,故非断常,可喻此识。

阿赖耶识是怎么了解它呢,它就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它的水流的相续,对望前面它是一个果报,你对望前生来说,你现在受用果报,但对望来生,对望后面来生你又在创造一个因地,所以它非断非常,从非断非常当中,也可以了解到整个生命的真相。

为什么要用暴流来形容阿赖耶识呢?在《成唯识论》当中提出有三种相似的义理。就是阿赖耶识是跟水流有三层相似的道理:

又有三义相似:一者:能漂溺故。

第一个能漂溺故,水流能够漂溺有情,使令有情众生在水流当中不得自在,阿赖耶识它是我爱执藏,它摄藏很多的业力。所以第八识没有被破坏之前,我们不可能解脱生死的。这个飘跟溺有所不同,飘就是你这个人在水当中你还能够呼吸的到,表示阿赖耶识也是释放是善业,安乐的果报;这个溺呢,沉到水里面去了,不能呼吸的。这是个善、恶道理。但不管漂,不管溺都在水中,就是在生死大海当中。所以第八识有漂溺有情的义理,跟水相似。

二者:转识间断,此不断故。如波涛有起灭,而流不断。

这个地方是讲它相续,前六转识有时候间断——你要睡觉的时候不做梦,第六识不活动。第八识不管是睡觉,乃至于你在高深的禅定,乃至你在无想定,第八识都是存在的——就像水流它不断存在。你这个波浪,要有风的刺激才有波浪,但水流一定会存在。

三者:习气及心所法恒随转故。识所执受之内习气,犹如水内之鱼;识所相应之触等五法,喻如水面之草也。

—《观心法要》—

这个水流当然里面很多东西,鱼就是种子,那么水流上面有很多的草,就是第八识明了的功能,它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

这三层意思跟水流接近,所以用水流来形容第八识。

我们这个第八识的有漏位,到这个地方就全部讲完了。大家有没有问题,我们今天的进度到这个地方,有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有关第八识的问题。

恒转如瀑流

你从这句话好好想一想,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回事,你会知道。你会知道整个生命的过程,当然你知道,你就知道怎么改变。改造生命,你连生命是怎么样你都不知道你怎么改造?你顶多是积集善业,不能说改造生命。

这个水流的观念,我们修行人对做梦要小心,看这个梦境,会有一点消息,在唯识学上说做梦有三种因缘——第一个是第六意识引生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你第六意识不断去思惟一件事情,到晚上的时候,第六意识停不下来,继续的去思惟,结果就做梦。这个是你白天的第六识创造出来的,这是第一个因缘。第二个佛菩萨的三昧力,你可能是修本尊相应法,跟哪一个佛菩萨一直修相应了,佛菩萨会给你点消息,这是他力的因缘。所谓的佛菩萨的三昧力。

第三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第八识的种子起现行。就是说如果诸位有因缘修一个加行,比如说我要拜忏,我曾经知道有一个罪我要拜忏,修忏,或者持咒。我一天拜忏六个功课,或者一天八个时段,每一个时段拜一个半小时,拜完休息一下,然后再拜、再休息再拜。拜八个时段。你用功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你会出现一个梦境,就是说你这个梦境你就知道,可能你见到三宝,或者你梦到你吐出脏东西、或者梦到你洗澡,这个就罪业消灭之相——见到好相。

就是说当你不断的修止——修清净的止观来对治第八识种子的时候,在经论上说,第八识的种子罪业的功能要被破坏的时候,要变化的时候,它会释放一个信息就是梦境。所以第八识在释放信息的时候,往往都在梦境,你从梦境的判断就知道你最近的修行是怎么回事了,恒转如瀑流,这个水流里面含藏很多的东西,有大小鱼、矿物质,含藏很多的善种子、恶种子,是这个意思。

第八识的恒转如瀑流,我们刚开始了解生命的相貌,先了解这个恒——恒常相续,就是因果丝毫不爽。刚开始就是说:你要相信你造的善业一定会被记录下来,这个善业会招感安乐的果报,我今天去佛堂拜佛,每拜一拜的佛,对我的生命会产生一个安乐果报的影响,所以你刚开始对生命的了解,先从恒字下手,相信因果丝毫不爽。从这样的一个信心来强迫自己断除恶业,增长善业。所以刚开始是先观察恒字,慢慢慢慢的,你因果的观点建立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转字,虽然因果丝毫不爽,但是因果可以变化。

在《净土圣贤录》讲一个公案:

宋朝有一个吴琼居士,口天吴,琼是左边一个王字,右边一个北京的京叫琼,这吴琼居士看《圣贤录》说他小时候家很穷,父母亲很早就往生了,是孤儿,孤儿就没办法生存了,只好长大就到寺庙出家去了。到寺庙里面炒菜,做典座,做了几年他觉得没有意思,出家生活没什么意思了,就还俗去了。

还俗以后,他就卖鸡卖鸭,把鸡买过来,杀掉以后切一切再卖出去,卖了没几年,这个时候他的身上长一个毒瘤,就是眼睛的地方长了一个像鸡蛋的瘤。这个人过去曾经出过家,多少听过佛法,知道这恐怕是业障现前的,这个只是花报而已,果报在三恶道,水果要开花,只是先开个花,还没有正式生水果,所以这个时候他起大惊怖,就不敢做这个杀业了。又跑到寺庙去了做净人,开始忏悔念佛,一方面为大众师服务服劳役。

看《净土圣贤录》说做了三年,也没有多久,很真诚的忏悔。后来有一天就跟大众师说“我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请大家为我助念。”讲完以后就坐到佛堂中间,别人帮他助念,就在结跏趺座的时候,助念当中当下就往生了。——宋朝的吴琼居士。

所以,转什么意思?

就是说这个人曾经本来造过罪业,本来造罪业要到三恶道去的,在这个罪业不决定,它可以转变,你愿意起善心它就会有变化。就是说不管你过去造了多大的罪业,都可以改造,都可以忏悔。因为生命所有的功能都累积到第八识,第八识的功能就是转,如果生命不能改造,那你修行没有用了,你修行有什么用呢?它一定要这样子,你来生一定要去哪里,不管你修不修行都要去哪里,你这个修行就没有意义了。那么一切法就不是因缘生,是自性有。

所以转字也很重要——就是说: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你要相信生命是可以改造的,你一念的愚痴造的罪业,你也可以因为一念的觉悟,修行戒定慧来破坏来改变它。所以当我们知道生命有它的相续的因果,因果丝毫不爽,但是法性本来空寂,虽然法性本来空寂,可是因果丝毫不爽,生命它是相续而变化、变化而相续,就像是一个急速的水流,那么你就掌握整个生命的真相,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第八识就是告诉我们这件事情,它是整个生命的依止处,整个生命的大仓库。大家要去想一想佛法的道理。

你要能够去消化才会产生力量!

你要去思惟才会产生力量!

我们这次的《唯识三十颂》只考一次,就期末考。期末考有默写跟问答,默写占百分之四十,这个偈颂你要全部背下来。《唯识三十颂》在唯识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那么只有三十个偈颂,但是总持了整个唯识学所有的思想,所以背诵占四十分,那么百分之六十我会出几个问答题,那么这个问答题可能跟讲义没有关系的,但是你要懂,你只要上课懂,你就能够写得出来,考虑一些观念问题,占百分之六十。有关唯识的观念,从唯识的角度,它对生命的看法,从唯识的角度上如何返妄归真,怎么修行,那么你一定要用唯识的方法写,因为你在考试考《唯识三十颂》,你用其他的方法,你用中观的理论,用小乘的思想都是错的,就是说这个课程,它是从唯识的角度来开展整个菩提道的一个理论,甚深见和广大行,所以以后我们的考试你要根据课程的理论跟方法来回答。那么当然考试的题目一定是上课讲过的。

好,我们回向。请合掌: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