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燕山奇谭录 > 第17章 应对隐忧

燕山奇谭录 第17章 应对隐忧

作者:自在飞花1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3-26 23:23:08 来源:小说旗

长安,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在朝阳的映照下,金色的光芒洒落在大明宫的琉璃瓦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辉。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祥和的表象之下,一场围绕着皇位的暗潮正在悄然涌动。刚登基不久的李旦,端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微紧锁,心中隐隐感觉到一股来自弟弟李显的危机,如同一朵不祥的乌云,正缓缓向他逼近。

李旦深知,李显深得太后宠爱,在朝中也不乏支持者,其潜在的威胁不容小觑。于是,他决定召集自己的心腹内阁成员,共同商讨应对之策。不多时,陆象先、魏知古、宋璟以及越国公罗昌纷纷步入殿中,他们神色庄重,向李旦行君臣之礼后,静静地等待着皇帝开口。

李旦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神色凝重地说道:“诸位爱卿,朕近日隐隐察觉到李显对朕的皇位构成了威胁。他深得太后宠爱,在朝中也有一定的势力,朕担心他会做出不利于朕的举动。今日召你们前来,便是想听听你们的高见,如何应对这一潜在的危机。”

陆象先率先站了出来,躬身行礼后说道:“陛下,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要密切关注李显的一举一动。丽景门作为朝廷的情报机构,有着广泛的眼线和情报网络。陛下可责令丽景门加大对李显的监视力度,确保能及时掌握他的动向,一旦他有任何不轨之举,我们便能迅速做出反应。”

李旦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陆爱卿所言有理,密切监视李显的动向确实至关重要。只是,若仅仅监视,而无其他应对之策,恐怕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时,魏知古向前一步,说道:“陛下,除了监视,我们还可催促武太后,让李显尽快就藩。李显一旦离开京城,便远离了权力中心,其影响力自然会大大削弱。而且,就藩之地一般偏远,他在那里难以形成对陛下的威胁。”

李旦轻轻皱眉,说道:“魏爱卿,催促太后让李显就藩,谈何容易。太后对李显宠爱有加,未必会轻易答应。”

宋璟见状,上前说道:“陛下,虽然此事困难重重,但并非毫无办法。我们可从太后关心大唐江山社稷的角度出发,向太后陈明利害。告知太后,让李显就藩,一则可让他在地方上历练,增长治国理政的才能;二则可避免兄弟之间因权力争斗而产生嫌隙,影响朝廷的稳定。如此,或许能说服太后。”

李旦微微颔首,说道:“宋爱卿此计,倒是可行。只是,即便李显就藩,朕也不能掉以轻心。朕还需稳固自己的地位,让天下臣民看到朕治理国家的能力和决心。”

越国公罗昌向前迈了一步,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陛下若想稳固地位,就必须在政绩上有所成就。如今国家虽无大的战乱,但民生、经济等方面仍有诸多可改善之处。陛下可推行一些利民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鼓励农桑等,如此,既能赢得百姓的民心,也能彰显陛下的治国之才。”

李旦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罗爱卿所言极是。朕登基以来,一直想为百姓做些实事,只是诸事繁杂,尚未有明确的方向。今日听罗爱卿所言,朕心中已有了主意。”

陆象先接着说道:“陛下,在推行政策的过程中,还需注重宣传。让百姓知晓陛下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提升陛下在朝中大臣心中的威望。如此,内外兼修,陛下的皇位必将更加稳固。”

李旦满意地看着众人,说道:“诸位爱卿皆是朕的肱股之臣,所言句句在理。朕决定,一方面责令丽景门密切监视李显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由朕亲自向太后进言,恳请太后让李显尽快就藩。同时,朕会着手制定利民政策,在政绩上做出一番成就。”

众人齐声说道:“陛下英明,臣等定当全力辅佐陛下,共保大唐江山社稷。”

数日后,李旦精心准备,前往太后宫中。太后端坐在凤榻之上,神色平静地看着李旦,问道:“旦儿,今日前来,所为何事?”

李旦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母后,儿臣近日忧心朝堂之事,特来向母后请教。儿臣认为,如今国家正值发展之际,需让各位皇子各司其职,为国家效力。李显弟弟才华横溢,若能前往藩地,定能在地方上有所作为,为大唐江山添砖加瓦。而且,如此也可避免兄弟之间因琐事产生误会,影响朝廷的稳定。”

太后微微皱眉,说道:“旦儿,你所言虽有道理,但显儿自幼在我身边长大,我实在不舍得他远离京城。”

李旦赶忙说道:“母后,儿臣理解您的舐犊之情。只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为了李显弟弟的前途着想,让他去藩地历练一番,实乃明智之举。待他在地方上做出成绩,儿臣定会将他召回京城,委以重任。”

太后沉思良久,缓缓说道:“旦儿,此事容我再考虑考虑。你且回去吧,我会认真权衡利弊。”

李旦心中明白,太后已有所松动,只要再加把劲,或许就能说服太后。于是,他再次行礼,说道:“多谢母后,儿臣静候母后的决定。”

回到宫中,李旦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推行利民政策之事。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在减轻赋税方面,降低了农民的田赋税率,让百姓能有更多的收入用于生活和生产;在兴修水利上,计划在几个重要的农业产区修建灌溉渠道,以确保农田的灌溉水源;鼓励农桑方面,设立了奖励机制,对种植桑树、养殖蚕茧以及粮食产量高的农户给予物质奖励。

同时,李旦责令丽景门加强对李显的监视。丽景门的密探们如同无形的影子,紧紧盯着李显的府邸,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细记录下来,及时汇报给李旦。

而此时的李显,尚不知晓李旦的一系列动作。他依旧在自己的府邸中,与亲信们商议着未来的计划。然而,随着李旦的步步紧逼,他的处境也变得愈发微妙起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旦密切关注着太后那边的动静,同时积极推动利民政策的实施。他深知,这场与李显的无形较量,不仅关乎他的皇位,更关乎大唐的未来走向。他必须小心翼翼,每一步都要深思熟虑,方能在这场权力的博弈中占据上风。

在李旦的积极推动下,利民政策开始逐步实施。各地官员接到诏令后,纷纷行动起来。在减轻赋税方面,地方官员严格按照朝廷的规定,重新核算农户的田赋,确保减税政策落实到每一户百姓家中。农民们得知赋税降低的消息后,无不欢呼雀跃,对李旦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兴修水利的地区,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壮丁们肩挑背扛,搬运着石块和泥土,工匠们则精心设计和修建灌溉渠道。随着工程的推进,一条条清澈的水流开始引入农田,原本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百姓们看到这一切,对李旦的赞誉之声不绝于耳。

鼓励农桑的政策也取得了显着成效。许多农户纷纷扩大桑树的种植面积,精心养殖蚕茧。到了收获季节,蚕茧产量大幅增加,丝绸产业也随之繁荣起来。粮食产量同样有所提高,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富足。

李旦得知这些消息后,心中稍感欣慰。他明白,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仅改善了百姓的生活,也为他在朝中树立了威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因为太后对李显就藩一事仍未做出最终决定。

与此同时,丽景门送来的情报显示,李显近日与一些朝中大臣来往密切,似乎在谋划着什么。李旦看了情报后,眉头紧皱,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他深知,李显在朝中的势力不可小觑,若不尽快解决,必将成为他的心腹大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