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198章 诗魔白居易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198章 诗魔白居易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第三个上场的,是诗魔白居易,由杨玉环对付。

那首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恋情的《长恨歌》,就是白居易创作的,因而玉环对白居易非常尊敬,微笑道:“先生,就由我来为你演奏一曲吧。”

“好。”白居易笑着点点头。

玉环踏着轻灵飘逸的舞步,拿起玉石琵琶,纤纤玉指轻轻勾动,演奏的正是白居易创作的那首《长恨歌》。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他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华夏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同时,他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

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香山。

………………

其实,“粉丝”自古就有,不过古代的粉丝都是喝过墨水的文化人,懂得体面,所以绝对不会闹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新闻来。

唐代是一个制造偶像的朝代,偶像的数量多得跟菜市场的小白菜似的,一拨接一拨,一个比一个有才。在众多的大明星中,要数大诗人李白的“粉丝”最多。

不过,最疯狂的,要数白居易的“粉丝”葛清。

此人仰慕“小白”不可自拔,索性在颈子以下三十余处,都刺刻上了白居易的诗,而且还专门配了图。

葛清常袒胸露臂于街头,有点现在的“行为艺术”的意思。人们见了,于是就大叫他“白舍人行诗图”。

追星追得“体无完肤”,且如此的“袒荡”,仅此一人矣。

不过,文学上的成就,固然值得自负,但那不是白居易的目标,建功立业才是永恒的主题。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局势,他积极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够得到采用。

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无论什么时代,这样的人,总是显得很不“懂事”。

后来,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

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斗胆请求皇帝遣散一部分宫女,一则缩减开销,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结果谁都能料到,他这分明是去找骂。

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强大的敌人。

事实上,他那过于急切直率的作风,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

有时,皇帝老子还没说完话,白居易就直愣愣的顶嘴:“陛下错了。”

皇帝当场变了脸色,事后对人说:“这小子是我提拔的,居然敢这样,多半是不想混了。”

虽然皇帝没有马上拿白居易怎么样,但祸根已经埋下。

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摘他越权,照例再加上些谣言,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就这样结束了。

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失意,在着名的《琵琶行》中,和偶然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会,仍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轧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

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漩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

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

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的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在现实中渐渐消磨。

当他老了的时候,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

拜白居易自己的诗歌流传之赐,他家的歌姬质素非常高,其中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如今,白居易已在王者大陆重生,这次用的武器竟然是琵琶,轻轻弹奏他自己创作的《夜筝》,用音波功来对抗玉环的琵琶弦音。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若要把白居易《琵琶行》裁剪为四句一首的绝句,实在叫人无从下手。但是,白居易的这一首《夜筝》诗,无疑提供了一个很精妙的缩本。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以“紫袖”代弹者,和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一样,选词造语甚工。

“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弹筝者已全神倾注于筝乐,信手弹来,得心应手,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

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

旧时乐妓大抵都有一本心酸史,诗中的筝人虽未能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不过仅“闇低容”三字,就已能使人想象无穷。

音乐之美,本在于声,可诗中对筝乐除一个笼统的“弹”字,几乎没有正面描写,接下去却集中笔力,写出一个无声的顷刻。

这无声是“弦凝”,如泣如诉的情绪,上升到顶点所起的突变;这无声是“声停”,而不是一味的沉寂。正因为与声情攸关,它才不同于真的无声,而是“别有深情一万重”。

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发现了奇妙的无声之美——此时无声胜有声,更通过这一无声的顷刻,去领悟想象那筝曲全部的美妙。

值得注意的是,《琵琶行》得意的笔墨,是对琶乐本身绘声绘色的铺陈描写,而《夜筝》所取的,倒是《琵琶行》中用作陪衬的描写,这又不是偶然的了。

诗人在这里对音乐的描写只能取一顷刻,使人从一斑见全豹。

而“弦凝指咽声停处”的顷刻,就有丰富的暗示性,它类乎乐谱中一个大有深意的休止符,能引起读者对“自弹自感”内容的丰富联想。

清人刘熙载说:“绝句取径深曲”,“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背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

尤其涉及叙事时,绝句不可能像叙事诗那样,把一个事件展开,来一个铺陈始末,因此对素材的剪裁提炼特别重要。诗从侧面落笔,的确收到了“睹影知竿”的效果。

半个小时之后,白居易和玉环难分胜负,又是以平局结束。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