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247章 外科圣手华佗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247章 外科圣手华佗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李白将“本草药王”李时珍的技能和相关信息窃取到手之后,不再跟他纠缠,而是踏着闪现疾风步,瞬间出现在“外科圣手”华佗的跟前。

在王者大陆重生的华佗,用两把银光闪闪的手术刀,既可以当作匕首使用,又可以当作飞刀使用。

他的身法飘忽如鬼魅,来无影去无踪,走的是刺客路线,攻击速度和移动速度都超快。

李白用金光罩护体,左手施展寒冰吸星掌,右手施展火焰旋风击,既与华佗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让对方离开自己的攻击范围,趁机用神识天赋窃取对方的技能和相关信息。

根据华夏历史的记载,华佗是东汉末年着名医学家,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

少年时他曾在外游学,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

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

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

又仿虎、鹿、熊、猿、鸟等禽兽的动态,创作名为“五禽戏”的体操,教导人们强身健体。后因不服曹操征召被杀,所着医书《青囊书》已佚。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神医华佗共有两次出场。

当关云长在襄阳之战,为魏军毒箭所伤时,华佗不请自来,在观察了关羽的伤口后,他说:毒已至骨,需用刀刮骨。

关羽回答:任汝医治。

于是,华佗开始在血流盈盆中挖肉刮骨,悉悉有声,旁边的人看得目瞪口呆,掩面失色;而关羽却是神态自若,虽然汗流如注,却依然大口喝酒,大块吃肉,谈笑奕棋至华佗手术完毕。

华佗也果真是手到病除。

为此,关羽很高兴地送给了华佗百两黄金的“大红包”,华佗却坚决不收,于是留下了“华佗手术不收礼”的千古美谈。

如果说上一次出场,颇有几分“浪漫”,那么华佗的另一次出场,却显得有几分“悲壮”,因为这次他丢了自己的性命。

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华佗呢?

《三国演义》对此的解释,可谓深入人心。在该书的第七十八回中,罗贯中详细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

据说,曹操为造建始殿,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得罪了梨树之神,当晚做了个噩梦,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

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

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肺汤”(按: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麻沸散”,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以去掉病根。

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为关羽报仇,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而华佗所着的《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有人说,华佗原本是“士人”,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在华夏古代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

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

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三万人,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却为士大夫所轻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

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兼通数经”的读书人。有学者认为,入仕做官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从医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但是,该书还记载,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他都不去。

这又是为什么呢?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华佗才气大,颇为自负,认为陈珪、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不肯为之。二是当时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

有人说,走上从医道路后,华佗深以为耻,经常后悔,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方技传》中写道,“然本作士人,以医见业,意常自悔”,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

在行医的过程中,华佗深深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他的医术是高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也越来越多。

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了,难以与人相处。因此,范晔在《后汉书》中毫不客气的说他“为人性恶,难得意”。

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再度降临。

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头风”顽症,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差。”

后来,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曹操的“头风”病加重了,于是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头风”病。

华佗说:“此近难济,恒事攻治,可延岁月。”

意思是说,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即使长期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

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

据中医界人士讲,“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为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

但是,如果说即使“恒事攻治”,也只能苟延岁月,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

有学者认为,华佗正是想利用这个为曹操治病的机会,以医术为手段,要挟曹操给他官爵。

曹操后来说,“佗能愈此。小人养吾病,欲以自重”,意思是说,华佗能治好这病,他为我治病,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

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

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华佗服罪伏诛。

据《三国志》记载,华佗回家后,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四十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拘捕押送他回来。

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审讯后本人认罪。

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将华佗处死了。

那么,曹操杀华佗,是不是一时意气用事呢?判处华佗死刑,有法律依据么?

曹操是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着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

有学者认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

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便载有“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

“大不敬”的具体内容比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不管真相如何,谁也无法抹杀华佗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