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游戏 >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 第296章 翩翩公子李岩

恰王者少年,青莲剑仙 第296章 翩翩公子李岩

作者:枫笙水起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2-10 14:05:52 来源:小说旗

李白施展神识天赋,将秦良玉的技能和相关信息窃取到手之后,便将他交给李元芳来对付,旋即踏着闪现疾风步,来到红娘子的跟前。

根据华夏历史的记载,红娘子原本是江湖艺人,明末民变中起义军的女将,李岩之妻。

李岩在河南杞县散粮赈灾济贫,红娘子率众起义,攻破县衙,与李岩成婚。

李岩后来离开义军,回到家乡,被官府缉拿。红娘子救出李岩,一起投靠李自成。

在无名氏的《梼杌近志》和吴梅村的《鹿樵纪闻》中,都有李岩与红娘子的一些记载。

而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彭孙贻的《平寇志》、计六奇的《明季北略》,皆未提及红娘子。

有些学者认为,李岩是虚构人物,李岩与红娘子之事仍待考证。

曾亲身参加大顺军的河南人郑廉,在《豫变纪略》中,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康熙年间的《杞县志》中,附有一篇《李公子辨》,否认李岩是李精白之子,更否认有举人李岩的存在。

综上,李岩应为一位后人杜撰的历史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但是,近年来发现了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清康熙55年李元善修的《李氏家谱》,上面写明李岩确有其人,不是杞县人,是河内人(今博爱),只是到杞县短暂居住过而已。

他的叔父叫李春玉,字精白,并不是那位名人兵部尚书李精白,而李牟是他的堂弟。

不管怎样,在某些书籍中记载的李岩,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

李岩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重要将领,在明末的历史上,他是一个重要人物。

相传,李岩原名李信,河南开封府杞县人,天启丁卯年举人。

其父李精白,是山东巡抚加兵部尚书衔,崇祯初年在魏忠贤逆案中,被定以“交结近侍,又次等论,徒三年,输赎为民”的处罚。

在明末官场中,这其实算不了什么。因此,李精白在家乡的名声并不坏,虽被削职为民,但李家仍是杞县的数一数二的乡绅财主。

李岩读书很用功,年纪轻轻就中了举,《明季北略》上说他“有文武才”,从他后来所从事的军事实践活动看,却非虚语。

这样一个文才武略的少年公子,大概在当时也是很罕见的。

他生性慷慨豪爽,常常周济穷人;又爱打抱不平,伸张正义。他的性格倒像一个江湖侠士,很喜欢结交朋友,他在杞县名声很好,百姓都称他为“李公子”。

他后来成了家,娶了汤氏。

汤氏出身于杞县豪门之家,知书达礼,贤良淑德,是一位美丽的大家闺秀。

李岩是一个被称为“有文武才”、“好施尚义”的知识分子。

崇祯13年,李自成从巴西鱼腹山(今重庆市奉节县东,夔州古城)突围出来,轻骑由郧县、均县走河南,李岩参加起义军。

《明季北略》卷二十三中,惟妙惟肖地记述了李自成与李岩初见面时“相得甚欢”的情景:李岩对李自成说,“恨谒见之晚”,李自成对李岩说,“承不远千里而至,益增孤陋兢惕之衷”。

李岩又说“将军恩德在人,愿效前驱”,李自成说“足下龙虎鸿韬,英雄伟略,必能与孤共图义举,创业开基者也”。由此清楚可见,两人谈得很投机,真是相见恨晚。

李自成以饥民造反起家,所过残破,实为流寇。李自成用李岩之策而收拾民心,得以建号大顺,挺进京师;李自成进京后,军纪大坏,不用李岩建言以安抚前明官绅,招致根基难固。

一片石大战,大顺军闻得“辫子兵来了”竟然立时大溃。

在清兵与吴三桂夹击下,李自成退出京师,途中李自成听信了牛金星之谗,杀害了李岩,部众离心,失去河南根据地,李自成复为流寇,最后抢粮时竟被乡民程九伯所毙。

如果李岩不死,结果是否会不同呢?

………………

崇祯年间,大明帝国已经日暮途穷,苛政胜虎,加上天下大旱,百姓无以为活,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

在连续不断的天灾**打击下,河南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即便如此,杞县县令宋某仍然在不停地催征钱粮,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的惨状,让天性善良的李岩无法坐视不理,他毅然去见宋某,为杞县百姓请命。

但宋县令只需对上负责,保住自己的乌纱,百姓的死活他是不会放在心上的。

李岩无奈,回家取出家中存粮三百余石,去赈济灾民。

李家仅靠收租为生,在那种蝗旱并发的灾年,显然只是杯水车薪。

李岩作了一首《劝赈歌》,拿到各家富户去劝勉赈济。

歌曰:

“年来蝗旱苦频仍,嚼啮禾苗岁不登。

米价升腾增数倍,黎民处处不聊生。

草根木叶权充腹,儿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尘飞炊烟绝,数日难求一餐粥。

官府征粮纵虎差,豪家索债如狼豺。

可怜残喘存呼吸,魂魄先归泉壤埋。

骷髅遍地积如山,业重难过饥饿关。

能不教人数行泪,泪洒还成点血斑?

奉劝富家同赈济,太仓一粒恩无际。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无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长臻。

助贫救乏功勋大,德厚流光裕子孙。”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李岩的侠义心肠,但也很有些书生意气。

财主们一向都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现今却要反过来,他们又岂肯答应?因此,“劝赈”丝毫没有效果。

………………

有一天,几辆破旧的马车,载着一支流浪艺人的队伍,缓缓行驶在由山西通往河南的官道上,一路上飞扬的尘土,落满了车篷。

这支十来个人的队伍,似乎个个都疲惫不堪。

这是明崇帧四年的春天,陕西、山西一带久旱不雨,饥荒严重,迫于生计,各地流寇蜂起,烧杀抢掠,闹得鸡犬不宁。

这些流浪艺人原本是在山西境内周游卖艺,如今当地人肚子都填不饱,哪里有闲钱来打发他们。他们便只好收拾行头,转道尚且安宁的河南。

这支队伍的领头人,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因常穿一身红色表演装,人们都称她红娘子。

这帮艺人,原是由她爹组织起来的。

红娘子从小失去了亲娘,随着四处流浪卖艺的爹长大,既然长在这种班了里,她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七岁登台,九岁成名,十五六岁时便成了班子里的台柱子。

前年她爹累死在场子上,顺理成章,她又被大伙儿推举为班头,领着十几号人走南闯北,挣一口血汗饭吃。

这天,红娘子的班子来到河南祀县,在县城闹市的一块空地里罢起场子,一阵激昂紧凑的锣鼓声后,场子周围便很快围满了赶来看热闹的市民,个个举头拭目,等看好戏上场。

因为是在本地的第一场演出,必须来个开门红才能镇得住观众,红娘子略略化了妆,便第一个出场了。

她的拿手绝活是绳技,场上早已竖起了两支高杆,离地一丈高的杆头上牵了一根筷子粗细的钢丝绳,在阳光照耀下闪发亮。

只见红娘子穿一身鲜红的短靠,一根银色宽腰带紧束腰间,把她细腰丰胸,窈窕健美的体态勾勒得鲜明动人。

在红衣衫的衬托下,她的一张俏脸越发显得白皙生动,明眸闪烁处,引得周围的观众耳热心跳,眼光不由自主地跟着她转。

红娘子亮相后,猛地一个燕子翻身,便轻轻巧巧地跃上了一丈多高的钢丝绳,单脚立在上面悠悠晃晃。

接着,只见她柳腰轻摆,在钢丝上走了儿个来回,双手则在空手优美地舞动着。

稍稍停了一会儿,突然向上一纵,翻了一个漂亮的空中筋斗,又稳稳地落在钢丝上。

接下来是一串仙鹤独立,乳燕展翅,蛟龙出水,彩凤朝阳的技巧动作,惹得下面的观众惊呼声一阵高过一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