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 第203章 家书抵万金(一)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03章 家书抵万金(一)

作者:裳星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0 20:39:33 来源:小说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孩童稚气的声音跟着夫子诵读杜甫的《春望》,一个身影快速地弯腰从走廊跑路,扎起的小辫潦草地在窗台上一闪而过。

终于跑到尽头,锁头直起腰,回头看白夫子没有发现,也没有追上来,松了一口气。

仰头,树上的鹧鸪鸟被他的动作惊飞,徒留满树转红的柿子,像是小灯笼似的。

“哥哥种的柿子都快熟了,他怎么还没写信回来?”

上次收到哥哥的信,都是五十七天前的事情了,一个月就算按三十一天来算,两个月都要过去了,哥哥走到哪了?

锁头不认得路,也没出过远门,缠着白夫子和李元义问去青州的路线,李元义被他缠的一下课就躲着他。

老夫子倒是不躲他,可他也说不出所以然来,没出过远门,此时也没有地图,就算知道去青州要经过雍州,也不知道途中要翻越多少山岭,流经多少河流。

更别说哪座山上有豺狼,哪座山上有虎熊。

锁头惦记哥哥,总是做噩梦。半夜突然惊醒,梦到哥哥途中遇到只大老虎,被老虎追着跑,他急的不行,想要替哥哥赶走大老虎,奈何身子轻飘飘的,往下一坠,人就醒了。

醒来他就睡不着,把读书的心思全都用在问路上。

短短半个月,锁头快把村里人都问过一个遍了。

就连他亲阿爷,也被他把肚子里走的路全都薅出来重新洗涮一遍。

“阿爷,秦家村在哪,往哪边走?”

“往北,往北走,跟你哥走的是一个方向。”

“阿爷,哪里是北呢?”

秦木桥想都没想:“咱家北地不就在北面吗?那边就是北!”

锁头若有所思,亲自跑去北地,太爷太奶迁来的坟就在北地,原来这边就是北啊。

他沿着北地继续往北走,心想着他往北边走,哥哥在北边往家里寄信,这样他能早点收到哥哥寄来的信。

第一次离家出走,锁头走出六里地。李元义故意躲着锁头,没发现他何时跑出校门,更何况学校也没有门。

白夫子写信给老友,借来了安溪县的地图,想着借此教导锁头,让他把心思都用在读书上。

去找锁头时,才发现小家伙已经消失一两个时辰了。

到秦家一问,也没见小孩踪影。

郑氏一拍大腿,道:“坏了,他天天想石头,肯定是去北边找他大哥了!”

一家人连忙去北地找,没找到小孩,问村里的村民,说见到锁头出了村,秦春富被小儿子搅和的焦头烂额,幸好有个路过的好心人,也是附近村子里的人,认识秦家人。

见锁头面生,年纪小,虎头虎脑的不像是被丢弃的样子,便问清家门,给顺路送了回来。

秦春富把孩子领回家,抄起竹条就抽锁头屁股。

秦木桥气道:“狠狠打他,叫他长长记性!”

白夫子倒比他还像锁头亲爷,在那呼天喊地道:“不能打啊不能打!”

在白夫子的求情下,锁头屁股最后只高了半寸,他倒也没哭,被问及离家的原因,只说自己要去北边收哥哥的信。

秦春富气急:“谁给你说的你哥哥写信回来了?”

“再说了你去的那是北边吗?都走到南边了,还想着去北边呢!幸好有人把你送回来,这要是遇到拍花子,只怕你这辈子都见不到你哥哥了!”

锁头脑袋上浮起小小的问号。

不是沿着北地走就能一直到北边吗?

他就是这样走的,怎么就走到南边了呢?

阿爷没上过学,不靠谱。

锁头缠着白夫子,终于问出来一个辨认方向的法子。

看日头,每天早晨日出东方,在西边落下,有了东西两个方位,辨认南北也就不难了。

第一次离家失败,锁头被看得严格了些。

每日到学堂都有人负责看他在不在,阿爷二叔还有他爹,一闲着就往,学堂附近溜达。

锁头暗自憋了口气,想着等他学会认方位,早晚要再去一次,没有哥哥的信儿,他睡都睡不好。

不知道是不是菩萨显灵,看到他的心思,没过两天,秦家人收到了秦扶清的来信。

这信是戈玉扬家的镖局给送来的,说是在金川江收到的信。

信有好厚几封,有给苏木他们几个朋友的,有给老师和娄姐姐的。最长的就是写给家里人的信。

收到信那天,秦家就跟过年似的,别管认不认识字,大家都想看看。

王丽梅都快哭了,看到信里还夹着画,又笑道:“这还有石头画的画呢!哟,这就是金川江吧?”

锁头挤到娘怀里,从娘两个胳膊中间挤出头来,结果还没看清画呢,二哥就回来了。

猫娃子学问是家里最好的,经过李元义指导后,打算明年开春就下场考童生,这读信的活,总不能大家轮着看,那啥时候才能轮的完,找个人读信,这活自然落到猫娃子头上了。

秦家几个男孩也有了大名,跟着秦扶清起的,虎头大名秦扶庆,念他前几年吃苦吃得多,日后只做个清闲富家翁,好好享福。

猫娃子大名秦扶义,他这名是是他自己起的,跟家里人说了之后,秦木桥才拍板决定,家里的孩子也该起名了。

本来要给锁头起名的,锁头道:“不要,我要写信给三哥,让他给我起一个。”

家里人只得随他去。

猫娃子读信时斯文极了,把大家安排坐在院子里,排排坐,他呢,一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手展信读,一阵风吹来,那信纸不像他这样能装,被吹得看不清,读信就中断了。

锁头急的跳脚:“二哥,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我来!”

在猫娃子的字典里,就没兄友弟恭一词,他呛声道:“你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还能读明白信吗?”

不过接着他也不装了,两只手捏信纸,认真地读着。

秦扶清这封信写的时间跨度比较长,从坐船渡江开始,到离开观星山前夜,才将信写好,入封,入城时找到戈家的镖局,请人把信送回家乡。

跟着他的信,秦家人像是同秦扶清一起走了几百里路,亲眼看见金川江上迅疾的江水,亲自坐上那艘扁舟,被船家高超的船技甩的晕头转向。

他们像是也尝到了金川江上鱼粥的美味,夜航船时闲聊的放松惬意,目睹了宣城的热闹。

到了观星山,那看星河、分季气的情怀和壮阔,让祖上三代都是务农者的秦家人,看见了生命的另一面可能性。

原来这世上不是所有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还有人仰起头,夜瞻星河啊。

秦扶清不仅写了信,还画了画,金川江上的山雾,一叶扁舟孤零零飘在其中;观星山上无边的观星广场,三座观星台伫立在那,一个道士背对众人而立,飘飘似仙门中人。

一封长长的信读罢,秦家人各有不同的反应。

猫娃子吐出一口浊气,眼睛里露出某种憧憬:“等我考上学,我也要出去游学。”

秦冬财见儿子把石头当成榜样,也是十分赞同,“你弟弟给咱家开个好头,你这个做二哥的也得跟上,不过扶清不是说了吗?叫你不要总是埋头苦读,也要锻炼身体,没有好身体,哪能行万里路?”

赵草儿也笑道:“石头可真是了不起,咱们方圆十里都难找见过这些场面的人,他才多大啊,就做到这么多事情。”

郑氏兀自在那拍着胸,不满道:“你们听了都不担心么?我这颗信哦,真是砰砰地跳,吓死人了!”

秦木桥道:“你这老婆子,忘了你年轻的时候进山爬树的事了?那时候你爹咋说的,不也说危险?”

郑氏道:“我爬树有啥危险的?”话说一半,才明白过来秦木桥的意思。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面临经历的危险,人老了,总是担惊受怕,好像失去了年少时的锐气。

她撇撇嘴:“得了,我不说这些,我呀,要请个菩萨回来,摆在家里,日夜烧香磕头,请老天爷保佑石头平安就行了。”

王丽梅忙道:“娘,是得请,我跟你一起去,我这个当娘的听着开心归开心,可也担心的不行。”

猫娃子摆摆手里的其他几张纸,“这还有给王舅舅的信呢,这封是给陶之和黑三的信,你们谁跑得快,快去把陶之叫来。”

“我!!我跑的快!”驴娃子连忙举手。

那边锁头一声不吭,已经蹿出几米远了。

驴娃子急的嗷嗷叫:“不公平,四哥耍赖!”

锁头跑的像是离弦的箭,一溜烟跑去烧砖瓦的窑场去。

陶之是哥哥请回来专门烧砖瓦的工匠,盖房子要用的砖瓦多,哥哥说不如请人专门回来烧,虽说初期花钱多些,可长久算来,更省钱。

果然,等秦家的房子盖完了,陶之也没走。先是村里有人要盖新房,就从陶之这里买砖瓦,离得近,价格也便宜。

村里也有人在砖瓦厂工作,也有人专门去挑烧砖瓦的泥,慢慢地,村里人越来越多,盖新房的人也越来越多。

锁头不明白为什么,猫娃子跟他讲,这是大家都挣钱了,有地方干活,就意味着有钱挣,挣了钱,他们又把钱花出来,一来一回,陶之也挣钱,村民也挣钱。

然后如今村子里的人也开始来青牛村买砖瓦。

陶之烧的砖瓦质量好,他们一家人就住在窑场附近,家里还有几个孩子在学堂念书,锁头见过他们。

哥哥为何会给烧砖瓦的陶之写信呢?

难道他想念家里人,连着陶之一起想了吗?

是以一去到窑场,见到陶之,锁头跑了这么远,连大气都没喘。

陶之见到他倒是开心,叫人给他端水,又亲自给他拿小凳子,陶之的夫人去屋后摘了一个熟透的软柿,埋怨道:“这该死的鸟,净会偷吃些好果子。锁头,我把鸟啄的地方剜去,给你个甜柿吃好不好?”

锁头不喝水,也不坐凳,对陶之道:“陶工,我哥哥给你写了信,你跟我走吧。”

陶之立马站起来:“少爷给我写信了?”

村里所有人都知道,锁头叫的“哥哥”从来只有一个代指。

他顾不得其他,跟着锁头连忙往秦家跑。

“少爷给我写信说了什么吗?”

“不知道。”

“少爷何时来的信?”

“刚刚。”

陶之心里也期待的很,他烧玻璃烧了几个月,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技术,目前还在搞创新。比如玻璃除了做窗户,能不能做其他器具?

不瞒人说,他其实已经做出几个小玻璃瓶,只敢在家中把玩,为此心中兴奋不已,总想着告诉秦扶清。

想什么来什么,这不就收到信了吗?

陶之不认识字,他一个工匠,要认识字做什么,又不考科举。秦扶清劝他说,还是认识些字得好。

陶之不干,他把家里孙子孙女给送去学堂了,可叫他读书,那可不成。

所以读信,他自然没法自己读。

还是得依赖猫娃子。

猫娃子展开信,秦家人又聚了过来,认真听他读。

秦扶清在信中对陶之说,他途中遇到两个有趣的人,因此联想到一些有趣的东西,刚好陶之做的玻璃能有大用处,故而写信请他做出凸透镜和凹透镜来。

何为凸透镜何为凹透镜,秦扶清在信中写了好长一段,不仅如此,他还画了三视图。

“他画的图,你看一下。”猫娃子把图递给陶之,陶之接过来,认真观看。

“陶工,能做出来吗?”锁头更关心哥哥想要的结果。

“能做,”陶之给出肯定的回答,无非就是打磨嘛,不过这两个镜片能干嘛呢?

做好镜片后,秦家人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把这些镜片分装好,找戈玉扬家的镖局帮忙,两个盒子,一个送到吉川县的松鹤堂,一个送到观星山上的道观。

陶之领了任务,急忙回去打磨镜片,力求做到信中写的微观视物的效果。

锁头也有了新的事情做。

他从哥哥的信里得知星向也能辨认方位,在此事下了不少功夫,心里还盼着陶之早点做出哥哥要的东西来,这样就能去镖局尽快给哥哥寄信了。

又过去半个月,陶之总算做出秦扶清信中所说的凸透镜来,凸透镜,就像是放大镜,把它悬放在蚂蚁上面,看小蚂蚁都能放大好些倍。

秦扶清在信中还写了简单的手搓显微镜的法子,陶之弄不明白,最后还是他两个儿子彻夜不睡,反复尝试无数次做了出来。

这样精细的东西,耗费人力物力,光是打磨出来合适的凸透镜,陶之都不知花去多少时间。

如今做好东西,本来是要把东西拆开送到吉川县,陶之又怕那个收到东西的人不会拼装,便主动请缨,要亲自去一趟吉川县。

戈家镖局连人带东西一起送去吉川县,花费的也不是很多。

锁头见陶之能去吉川县,不知有多艳羡,反复向家里人追问确定:“哥哥真的已经离开吉川县了吗?”

“我能不能去啊?”

秦家人浇灭他心中的期待,把他给看的更紧了些。

陶之出发去吉川县,跟着车马队走了好几日才到,把东西送给松鹤堂的陆弘大夫。

陆弘看着陶之,还以为眼前饱经风霜的老人家是来看病的,请陶之坐下,正要把脉,陶之急忙道明来意。

“奇哉怪哉,秦秀才离开都有些时日了,竟然还送了东西给我?”陆弘惊讶极了,连忙笑着问陶之是什么东西。

陶之神秘兮兮地请他到楼上,待屋中只剩下二人时,才把包袱里的东西拿出来,拼装好,从地上捉一只蚂蚁,用玻璃片压了。

陶之抵着目眼倒腾半天,急的一头汗,嘴里嘟囔着:“早知道让老二来了。”

陆弘看的一头雾水:“老人家,你这是在做什么?”

“哎……”陶之说也说不清楚,突然大叫一声:“成了!”

“陆大夫,你快过来,这只眼睛靠近,另一只眼闭起来,哎对,就是这样,你看见了吗?”

陆弘按照老人家指引的动作去做,然后就被吓了一跳:“这是何物!”

陶之见他惊骇的模样,拱手笑道:“这正是我家少爷送你的礼物,他称此物为显微镜,说是能看见常人肉眼不可见之物,兴许对你有不小的帮助。”

陆弘吞咽口水,心快从胸腔里跳出来了,他想到那天秦扶清跟他说的什么杀毒消菌,他还问是中毒了吗?只是普通皮外伤,哪来的菌类?

秦扶清瞠目结舌半天,不知如何解释,临走时说兴许不日会有一个礼物送给他。

原来这就是秦扶清送他的礼物?

陆弘重新站在显微镜面前,从目镜继续观察。

蚂蚁在玻璃片下还活着,他按照陶之教的法子调大调小,蚂蚁还能继续放大。

再放大,看见的就不是蚂蚁了,陆弘也说不清那是什么,会动,并不是死物。

莫名,他想到一则盲人摸象的故事。

几个瞎子摸大象,摸到腿的说大象像根柱子,摸到身躯的说大象像一堵墙,摸到尾巴的说大象像一条蛇,几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休。

他眼中见到的世界,难道也是瞎子手里摸到的大象吗?

如今,世界的另一面在他面前缓缓打开了大门。

陆弘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显微镜前待了许久都不肯挪身,他观察了蚂蚁,取了树叶,观察灰尘。

等回过神来,听到楼下给病人看诊的动静,他恍然明白秦扶清将此物给他的更重要的用处。

不等他向陶之告别,陶之背着另一件要送去观星山的礼物,已然离开松鹤堂。

此时的金川江不比秦扶清来时那样,汛期已过,排队等着过江的人不少,半日就能横渡金川江。

陶之交了坐船钱,抱着行囊过了河,一打听凤来县,从此处去竟然有一百多里路。

又是几日的风餐露宿,陶之到达凤来县,找到当地人口中的鸟粪山,望着蜿蜒的山岭擦了擦头上的汗。

老头一辈子没出过这么远的门,这一路上也看了沿途风景,到底惦记着自己做出来的东西。

秦扶清说,他做出来的东西有倾天倒海之神用,在将来,陶之的名字必然为后世工匠铭记。

陶之不解,他一个工匠而已,后人记他做甚?

可再一想工匠中的诸位前辈,原来他做出来的东西,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吗?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陶之才升起出远门的勇气。必须把自己留名的东西亲自送给需要它们的人。

陶之到底年龄大了,爬起山来累的气喘吁吁,从山下找的带路村民生怕他有个三长两短,半拉半背地才将他带到山顶。

一上山,陶之一屁股坐下去,眼睛发蒙,气喘吁吁,低着头抱着东西喘气半天。

村民调侃道:“老人家,难道你抱着金子不成?这一路上我想帮你分分忧你都不肯,可是家中遇到什么难关,想请计神仙给你算一算?”

陶之缓过来,一抬头,两只眼倒映出群山延绵,云雾环绕的仙景。

他停了会才道:“计神仙,可是计褚道长?”

“对啊,你不就是上山来找他的吗?还不知道他神仙的名号?”

陶之摇头:“确实不知,他很厉害?”

“那当然了,人人都说计道长是从天上贬下来的,要不然怎么掐算的那么准?”

陶之拍拍怀里的家伙,站起身来:“我不知道,我是受故人所托,给他送双眼睛来了。”

村民挠挠头,也没听说计神仙眼睛不好了啊,什么眼睛还能送人?

陪着陶之一同进入道观,道观里还是那般静谧,寻常之时,村民也很少上山来打搅计神仙。他脾气差的很。

陶之刚进入道观,就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立马双眼都睁大了:“秦行!少爷呢?”

秦行正蹲在树下不知做些什么,听到声音,一回头,便看见陶之。

故人相见,秦行高兴得很,可很快又想到什么,耷拉着脸。

陶之再三追问,秦行这才道出实话。早在一个月前,秦扶清就已经离开观星山,带着计褚道长的师侄,前往雍城去了。

不幸的是,他们刚去不到半个月,计褚道长就收到消息,说镇安府爆发盐乱,盗匪横行。二人杳无音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