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 第279章 亲事与投奔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79章 亲事与投奔

作者:裳星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0 20:39:33 来源:小说旗

虎头告知家人想要成家立业一事不久,半个县有头有脸的媒婆都找来了。

这些神通广大的媒婆,几乎弄清了县里所有待嫁女的情况,这要是给普通人家说亲,怎的也弄不出这么大阵仗,虎头在县里没名没姓的,二十岁的年纪了,也没做个生意,唯一能占到优势的,就是他有个举人弟弟。

对媒婆们来说,这就够了,天知道多少商贾之女挤破头都想和读书人沾点裙带关系。有那些黑心的商人爹,宁愿把好好的女儿送给人家做妾。

拿闺女换利益的事可不在少数。

从弟弟秦扶清考上秀才开始,秦家上门想给虎头说亲的媒婆就不少,虎头早已经习惯了。

他从县里回来,换上娘给做的新衣。个头一米七,穿着干净,头发簪起,面白须净,话不多,单独坐在一旁,瞧着也不像是没读过书的样子。

媒婆们在屋里,和他娘,和他婶娘,还有他奶奶三个女人聊的不亦乐乎。

王丽梅对一个姓胡的媒婆道:“胡大姐,我这大儿子人老实,不指望他攀上多好的姑娘,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和和美美的,比什么都强。”

胡媒婆看一眼低着头的秦扶庆,捂嘴一笑,帕子甩了王丽梅一下:“大夫人,您瞧您这话说的,俗话说得好,不看僧面还看佛面呢,咱县里谁不知道秦家是什么人家?百里挑一难找到的体面人家,您呀,不用操心,之前大公子没找,那是他不想找,他要是想找,咱县里想嫁给他的姑娘不知排到哪里去了呢!”

不愧是做媒婆的人,说的话哄的人心花怒放,赵草儿和郑氏都附和着笑起来,也觉得是这个道理。

“大嫂就是太操心了,胡媒婆是什么人呀,咱县里说媒的都没她说得好,经过她牵线成的事,哪个都美满快活。胡媒婆,这事我们可就拜托你了,要是事成了,你尽管放心,好处少不了你的!”

胡媒婆也被这句许诺哄的眉开眼笑,几个女人笑成一团。

王丽梅回头看儿子一眼,只一个眼神,就看出大儿子眼里的无奈。

她生的几个孩子,没人比她这个当娘的更了解孩子们性格。

老大虎头小时候憨厚有担当,长大了不爱说话,性子也沉闷许多。

他是家里长孙,却不愿成亲,整日躲县里不回家,闲着没事就雕木头。

前几年秦木桥急着抱孙子,催着虎头成亲,催的急了,爷孙俩一个比一个倔,虎头愣是憋不出一句话来。

王丽梅事后问过他,为何不愿意成亲,这人长大了,总是要成家的呀。

虎头说得话让人心酸,在家他是大哥,出了门,都知道他是谁的大哥。

数不清的人家想把女儿嫁给他,到底是看中他家里的弟弟呢,还是看上他这个人呢。

虎头年长,秦扶清读书读起来之后,他都十六七了,虽然也认得字,有点本事,到底靠弟弟挣钱,将来娶了媳妇,莫不是还要靠着弟弟过活?

王丽梅一时语塞,她这几个孩子啊,不说有没有本事,都是心气高脾气傲的,宁肯多吃苦,也不肯掉面。

当娘的也劝不了,又有秦扶清在中间劝着,成亲这事就拖延到现在。

王丽梅想到这些,暗下主意。

待胡媒婆要离开秦家时,她趁人走了,又把胡媒婆留下,叮嘱几句。

原来是叫胡媒婆多用些心,不是在女方家世上用心,而是尽量给她儿找个两情相悦的好姑娘。

两情相悦?胡媒婆一时犯了难,这年头成亲都是父母媒妁之言,到了洞房花烛夜才知道对方长几个鼻子眼,她去哪找好好的千金小姐和秦家大公子两情相悦啊!

这活虽然难,可胡媒婆思虑片刻,还是一口应下。

“行,大夫人,您放心,我肯定想法子叫大公子瞧上!”

王丽梅心里涩涩,想到,倒不是叫她儿瞧上,而是要找个真心看上她儿的姑娘。

不然成了亲后,真叫她这个看似憨厚实则心细如发的儿子知道真相,还不知道要难受多久呢。

给虎头说亲真不算难,胡媒婆在秦家说的那些话,还真不是夸下海口,县里多少人盯着秦家这些少爷小姐,只要沾上亲故,将来都是要享福的!

谁让秦家出了个文曲星呢!

秦扶庆是秦家几个孩子的老大,他只要开了口,成了亲,后面的亲事可就容易多了。

要是秦家几个孩子的亲事都是经过她胡媒婆的手办成的,那她得多风光?将来谁家办事不先想着她胡媒婆?

胡媒婆知道此事重大,特放了一万个心思,把城里待嫁姑娘的名单在心里盘算几个遍,去除一些身有病疾的,再去些脑子不太灵光的,再去除些相貌有大瑕疵的。

剩下的姑娘,个个都是家世清白,长相中上之姿,瞧着就让人欢喜。

“这个陈家的小姐,我记得她就住在城东,亲娘走的早,她爹又给她找了个后娘,生两个弟弟,十一二岁就瞻前马后伺候弟弟,是个会照顾人的,可以考虑。”胡媒婆蘸了红墨把名单上的名字圈起来,思考的十分认真。

不多时,一个绑着麻花辫子,辫子上还缠着绿绸巾的姑娘端着油灯走进来,“姑姑,天暗了,我给您点灯。”

胡媒婆这才注意到,外头天色已晚。

“玫儿,你爹用饭了吗?”

“爹已经吃过了,姑姑,我给您把饭菜端到房里?”

“好,我今日有些事,你端来吧。”

看着远去的侄女,胡媒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她与丈夫成亲几十载,日子如同蜜里调油,美中不足的是二人一直不曾有孩子。

她的夫婿,是当年她自己给自己招进门的,二人一个开客栈,一个做媒人,生活富足。没孩子,她丈夫也没起过纳妾的想法,正因此,她才能安稳做个媒婆。

毕竟做媒婆的,自己要是没个好的榜样,别人也不放心她来说媒。

胡媒婆有一个不成器的哥哥,早年浪荡成性,和她爹大吵一架后赌气离开家乡,直到她爹去世之前,才带着一个女娃娃回来。

那孩子就是胡玫。

没过多久,她爹去世,哥哥依旧是不成器的性子,没能有个活命的本事。

胡媒婆忧心侄女没人照顾,便把不成器的哥哥留在身边,把侄女当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到现在。

胡玫把饭菜端来,胡媒婆吃饭,她便在桌前好奇观看,“姑姑,你这回是给谁说亲事?好久没见你这么重视了。”

胡玫跟在胡媒婆身边长大,耳濡目染,对说亲一事极为了解,姑姑请过几年女夫子教她读书认字,想着将来侄女成亲后能继承她的衣钵,有门傍身的本事。

胡媒婆也不忌讳对侄女说起这些事,便把今日去秦家的前因后果给说了一遍。

前几年给秦扶庆说亲时,胡玫年纪还小,可也有所耳闻,知道秦家几个待字闺中的姑娘少爷都是难缠的主。

想着谁要是能把他们的亲事给说成了,不知道得多长脸。

“秦家大公子,得有二十了吧?”

“是呀!男人这个年纪,正好呢!”

“可陈家小姐不才十五吗?”

胡玫眨眨眼睛,好奇问姑姑。

胡媒婆有些好笑道:“小丫头懂什么,你还嫌弃秦家大公子比陈家小姐年纪大不成?”

“我是怕陈家小姐嫌弃他。”胡玫吐了吐舌头。

胡媒婆严肃地摇头,“陈家小姐要是真能嫁到秦家,那是她八辈子修来的福气,你这丫头年纪小,又读过几年书,不知道咱做女人的苦。我问你,你可知道秦家是什么地位?”

胡玫见姑姑如此严厉,有些慌张,指头卷着衣角道:“秦家,是那个出了文曲星的秦家?”

“正是,城中多少大户人家盯着,就是县太爷,只怕都后悔没多生几个女儿,嫁到他们家里去!”

“可,秦家大公子不是没读过书么?”

“你管他读没读过书,考不考上学,傻妮子,就是因为陈家小姐这样的人家嫁不成举人,才想着嫁给他哥哥呀!要不然,你以为我怎么会有她的八字!?”

胡媒婆摇摇头,心道侄女还是太年轻了。

她给秦家大公子说媒一事一传出去,都不是她主动上门说亲,而是那些有意把闺女嫁到秦家的人主动送上女儿画像和八字来。

有些人弄虚作假,胡媒婆再筛选筛选,剩下的还要登门拜访去,才能确定给谁牵线。

若是换个千金小姐急着找相公,也是同样的礼。

县里那些有头有脸的人家,家里有一儿半女的,哪个不是从孩子出生就打听合适之人的消息?都是怕结错亲家,耽误儿女一辈子不说,连自家都不能得利益。

说是喜事,其实背后一琢磨都是利益。

“就说这个陈家小姐,你可知她那后娘有多舍得,给了我这个数!”胡媒婆竖起一根手指,“她答应事成之后还会再给我这些。”

胡媒婆又竖起三根手指。

胡玫捂着嘴巴,小声惊讶道:“姑姑,你不是说她是陈家小姐的后娘吗?怎么会舍得在继女身上费这么多心思?”

胡媒婆古怪一笑,“你真当她是发善心,想到继女的好了?还不是为了她那俩亲生儿子?”

“陈家小姐嫁到秦家,她俩弟弟就是秦大公子的小舅子,若是将来有什么难处,秦家难道还能不帮?”

胡玫微张着嘴巴,受教了。

“你呀,还是个小丫头片子,将来姑姑给你说门好亲事,你多见识见识,就知道这里面的门道了。”胡媒婆亲昵地点了点侄女的脑门。

胡玫有些可怜陈家小姐,又可怜那个秦家大公子,这二人,一个嫁给大自己好几岁的男人,一个娶了还没进门就图给将来小舅子善后的妻子。

世人都说成亲好,两情相悦,朝朝暮暮,可白头偕老,可就像姑姑说的那样,哪来的那么多两情相悦的亲事呢?

胡玫叹口气,只愿这对新人不是怨侣。

胡媒婆确实把符合条件的陈家小姐推荐给秦家了,按照王丽梅的说法,女方不需要是什么高门大户的千金小姐,身世清白,知礼数就可。

陈家小姐虽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可她爹是个秀才,现如今在县里一些人家家中做夫子,身世清白,又算书香世家,正符合王丽梅的要求。

撮合着两个年轻人借着礼佛的名义遥遥见了一面。

那日一巧也去了,说是替自家哥哥掌眼的,可身后还跟着一个跟屁虫。

范富贵被人使唤着,提着食盒,灌了一牛皮袋的水,随身背的布袋里还装着几个喝水的竹筒。

食盒里是他从家里捡卤好的卤货,被三巧嫌弃在寺庙吃荤不好,又去糕点铺子买的三五样糕点。

把一巧三巧伺候的,像是伺候什么老佛爷一样,他还乐的不行,咧着嘴牙根子都快露出来了。

寺庙外种了许多菊花,来赏菊的人不少,他们前后走着离着两三步的距离,活像是大小姐带着仆从,也没谁会多想。

待在梅林里远远看见大哥,又瞥见梅树后面站着的姑娘,一巧脱口而出道:“这么小的年纪?”

三巧也看了看道:“看着跟四巧似的,个子也不高,像小孩。”

虎头二十出头,放古代是没人要的老男人,多的是十六七岁就成亲的。

陈家姑娘这年纪相亲很正常。

可一巧三巧她们早就被秦扶清洗脑成功了,十五六年,葵水才来几年啊,脸上的婴儿肥还没褪下,有些女孩子发育晚,怎么看都还是少女模样。这样的年纪嫁人后,过不了一年半载就要为人妻,为人母。

多数都撑不过做母亲的那一关。

虽然秦扶清的思想在这个时代才是异类,可谁叫在秦家这个小环境里,他说得话就是至高无上的真理呢。

久而久之,一巧三巧她们都觉得正常。

“完了,大哥肯定会觉得陈姑娘不合适。”

“娘估计又要失望咯。”

俩姑娘吃着糕点,远远看着,没过多久,陈家姑娘匆匆离去,胡媒婆登场,与虎头说了两句,只见虎头直摇头。

就跟一巧三巧说的那样,虎头也觉得这个陈家小姐年纪太小了些,比他妹妹还要小,怎么能与他成亲呢。

胡媒婆听到虎头的理由,当真是啼笑皆非,人家姑娘不嫌弃他大,他反而嫌弃人家小了。

不过谁叫这是秦家大公子呢,胡媒婆初战失利,很快就给虎头找了一个又一个,可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失败了。

王丽梅气的直拍大儿子,“你这小子,嫌弃这个嫌弃那个,你到底想找个什么样的!”

虎头也很无奈,“娘,我就是想找个没那么小的,她们都太小了,这叫我怎么成亲?”

“小,谁不是从这个年纪过来的,我嫁给你爹时,不也是十六七岁?”

虎头委屈,“爹是爹,我是我,我不喜欢……”

嘿,这小子还讲起喜欢不喜欢了。

王丽梅再怎么气,有秦扶清护着她大哥,她也没法子。

县里的媒婆还在给虎头想办法找合适对象呢。

那边秦家收到一封来信。

秦木桥同母异父的妹妹,也就是秦扶清仅剩的三姑奶奶,一家人遭了灾,想要来投奔秦木桥,来之前,特意托识字的先生写了一封信,询问可否前来投亲。

当初秦木桥回家乡给爹娘迁坟,他爹这边的亲戚吃拿卡要,反倒是给他娘迁坟的时候,他娘后生的几个孩子待他如至今。

才让他顺利把娘的坟给迁到青牛村。

当初说若是他们想来烧纸,尽管来便是,可这三年五载地过去,离得实在太远,也没人前来。

如今看到这封信,秦木桥可激动了,“怎么会遭了灾呢?”

他老家在更北方一些的睢县,了解后才知,今年夏天开始,睢县久晴无雨,耽误庄稼生长,到秋里又闹起蝗灾,田里庄稼颗粒无收。

三姑奶奶嫁的人家不算殷实,人口众多,眼看着到了年关,只怕是囤的粮食不够全家人吃,怕饿出人命来,三姑奶奶便想起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来。

想着当初秦木桥许诺她若是遇到困难尽管来寻,三姑奶奶纠结许久,才下定决定在冬至前找人写信寄了过来。

秦木桥把家里众人都叫来,当众拿出那封信,他自然是想帮助妹妹,可总要过问家里人。

妻子郑氏问道:“今年家里收的新粮多,又不用缴税,再来十口人也吃不完,他们想来来了就是,可安排他们住在哪呢?”

秦家虽然新盖了房子,可家里人多啊,三代同堂,孙辈的都大了,哪个都想独占一间屋,再加上有几个读书人,总图个清净。

这要是一口气来十几口人,也不方便。

“老大,老二,你们都说说。”秦木桥又问向俩儿子。

秦春富看看弟弟,秦冬财摸摸鼻子,看向秦扶清。

这家里真正说话管用的,还是秦扶清啊。

秦扶清想了想,他也不知道睢县灾害有多严重,不过他对三姑奶奶的印象还挺好。这么几年过去了,要是三姑奶奶真是图利的人,早就来寻亲沾关系了。

可她现在才想着来,来之前还特意写信询问,估计是真的遇到了麻烦事。

就算不是爷爷的亲妹妹,是什么远房亲戚,秦扶清也没法在有能力提供帮助的情况下放任有人饿死。

于是便道:“现在离冬季还有段时间,再起几间屋子也不算什么难事,村里人手多。”

秦木桥高兴极了,“这个好,这个好!”

秦扶清都这样说了,秦家其他人也没意见。

秦扶清研墨提笔写信,让秦行送到县里镖局,找些镖师同去睢县,秦行也去,把三姑奶奶一家接过来,另外再打探打探睢县灾荒的情况。

睢县距离安溪县有一两百里路,若是睢县灾荒实在严重,说不定灾民会扩散到本县,到时候事态会变得不可预料。

翌日秦行就领命而去。

他前脚走,后脚秦扶清就找够人起新房,新房离秦家不远,原本的两进两出的院子加两栋建筑就成了三进三出的院子,将来做待客用也行。

这些日子,秦家事情可真不少,家里人都忙的前脚不沾后脚。

收回来的粮食要入粮仓,家里的佃户辛劳一年,秦扶清成了举人,家里几百亩地都不用缴税,收回六成粮食,剩下的都是佃户的。

如此大方,让佃户们欢喜的就像是过年一样,到明年,估计有更多人想佃秦家的田。

佃户多是附近百姓,秦家要起新房,他们免费都愿意来帮工,秦扶清肯定不会克扣这些钱,他挣钱容易,这些年挣钱难,没必要从百姓身上挣钱。

除此之外,庙会,县里的青楼改造,各种各样的筵席邀请……

秦扶清忙狠了,慢慢就把前不久的少年心事隐藏在心底。

五日之后,秦行带着三姑奶奶一家回来了。

三姑奶奶一家足足有十四口人,四代同堂。

三姑奶奶的夫君早已病死,她膝下有两个儿子,儿子又有媳妇子女,还有一个妙龄姑娘,说是三姑爷爷的表房侄女,遭难前来投奔王家,谁知道王家也自顾不暇。

秦木桥愿意帮助同父异母的妹妹,已经是天大的恩情,他们还带了个与秦家三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来,三姑奶奶对此很不好意思。

兄妹二人头发花白,一见面,三姑奶奶就哭了起来,剩下的小辈皆是垂泪。

他们身上衣服没什么补丁,就是长久奔波看起来有些脏,孩子们也不算太瘦。

秦扶清有些不适应这样的场景,可还是待在爷爷旁边,听三姑奶奶讲睢县的事情。

睢县的旱灾其实不是从夏季开始的,从上半年五六月份就显露兆头,那时候河里井里还有水,他们挑水抗旱,才没让上半年损失太严重。

谁知道下半年旱灾加重,人都快没水喝了,再加上秋季闹起蝗灾,朝廷赈灾没下来,反要收粮税,眼看着家里粮食渐渐变少,三姑奶奶吃过饥荒的苦,怕家里子孙遭难,这才想着投奔秦木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