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 第75章 又生一计

女穿男:农家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75章 又生一计

作者:裳星河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0 20:39:33 来源:小说旗

李元义讲完,自己也觉得自己过分了些。

故事并非是秦扶清有意传播,而是经过人口口相传,编造他名字的人也不是秦扶清,他追着问罪,岂不是捡软柿子捏?

李元义叹气一声,面露羞愧:“罢了,我怎能让你对此负责呢,对不住了。”

秦石头自己都还没说啥呢,这傻书生就原谅他,还道歉了。

他就喜欢和这样真诚没坏心眼的人交往。

“无事,也怪我乱讲话,给元义兄添麻烦了。不过不打不相识,咱们因此成了朋友,难道不是一件幸事吗?”秦石头打蛇随棍上,立马要与李元义交朋友。

李元义见他不怪罪自己,也很高兴。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他与秦石头虽说差的有些年岁,可二人交谈起来,倒也能一唱一和。

秦石头告诉他,自己在城外白鹤滩跟随娄雨贤读书,没想到李元义竟然认得娄雨贤。

“安溪县有谁没听过渔翁先生的名号呢?”李元义颇为激动,给秦石头讲了几件从未听过的轶事。

娄雨贤少年成名,考童生秀才都顺风顺水,又擅长写诗,尤其是写景,当为一绝。

乡里常有人前去求诗,送些礼物,给些润笔费,更是常有的事,后来娄雨贤名声传到县令耳中,叫手下人请娄雨贤作诗,一首诗给他二十两润笔费。

娄雨贤也因此闻名乡里。

后来县令老爷宴请宾客,时常邀请娄雨贤到座下作陪,酒足饭饱之后,更是无理要求,惹恼娄雨贤。

他不顾县令颜面,拂袖而去,县令虽然恼他清高,可后来他的老师经过,又要宴客,县令便想宴请乡里有才华的人,也好叫老师看看。

派人前去请娄雨贤,他家中无人,最后在江上一叶小渔船上找到钓鱼的娄雨贤。

他自道:“此处没有娄雨贤,只有孤舟蓑笠翁。”

从那以后,娄雨贤便自号渔翁,潜心做学问,再也不去赴宴了。

有人说娄雨贤傻,平白断了钱财来路。

可在李元义这样的读书人看来,这就是有风骨。

他们读书,可不是为了像优伶一般给权势之人作陪的。

“原来阁下竟是娄先生的学生,难怪难怪,若有时日,我想前去拜访娄先生,可以吗?”

这李元义,还真是一个妙人。

他答应下来:“我还不知道老师从前竟有如此多的趣事,老师如今退隐乡里,教书育人为乐,若能看见还有元义兄这样读书人,肯定也会高兴的。”

一番话把李元义夸的眉开眼笑。

二人推杯换盏,一连喝了三五杯清凉饮,秦石头打个嗝,只觉得嗓子眼都是凉的。

见感情磨合差不多,他连忙拐回正题:“对了,元义兄。我也没想到随口讲的故事会给你造成这么大的麻烦,不过我倒是想到补救的法子,你看这样如何?”

片刻后,李元义瞠目结舌道:“这,这样真的有用吗?”

秦石头所谓的解决方法,就是多讲些新故事,老故事人们听多了,要不是没有新故事,怎么会翻来覆去地讲?

“有没有用,先试试再说,就是需要元义兄帮点小忙,”秦石头咧嘴一笑,他是个小孩,说要卖故事,人家可能不信,也可能骗他,可李元义是大人,又是个读书人,做事方便多了。

真是瞌睡就有人送枕头。

“元义兄你放心,若是故事能卖出钱,我分你三成如何?”

毕竟是借李元义的名声,多少要给些补偿。

李元义满脸纠结,他倒不是在意钱,只是在想,咋可能有人愿意花钱买这些怪力乱神的故事?

偏偏秦石头说的比真金还真。

他们二人擦擦嘴,先去路厕解决生理需求,然后直奔书铺而去。

路上秦石头教他说话:“等会就说我是你书童,你若是不会说话,就让我来讲。”

李元义跟做贼一样:“不会被人拆穿吧?”

“这有什么好拆穿的,咱们的确是读书人,又真能讲出故事来呀。”

城里书肆有好几家,有大有小。大的书肆手段通天,估计看不上他这些杂文,小的书肆秦石头又怕拿不到钱。

思来想去,他选定林家书坊作为目标。

林家书坊规模不大不小,在城中有两家店,不仅销售书籍,还有可以自己刻印书籍。

二人在林家书坊附近的小巷里串好词,李元义整理衣衫,走在前面。

上台阶时,秦石头注意到他紧张到有些同手同脚。

林家书坊有两层,铺子里摆放着书画作品、笔墨文具,有线装书。

卖的最火的,还数“墨程”,所谓墨程,类似于后世的复习资料,是书肆经营的重点。每次考完试后,中榜者的考卷都会被抄写,挂在书肆最显眼的位置,售出高价。

除了科举考试,县里的县学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进行考试,成绩优异者的试卷,也会被书肆出价购买,抄之悬挂。

这不仅是荣誉,也是读书人挣钱的一个手段。

书肆里的客人并不算太多,有几个读书人趴在低矮的凳子上正在抄写什么。

问过李元义才知道,书籍刻印价高,书价高昂,让寻常读书人难以负担,于是书肆常雇一些写字好的读书人抄书,一张纸上大概抄写一两百字,二三十页纸不过二到三十文钱。若要脏污了,还要扣除一些。

秦石头瞠目结舌,这价格也太低了!

可就是有家境贫寒的学子来抄书。

他们抄书不仅为了挣钱,更是把抄书当成练字以及背书的手段。

听李元义讲,县学有一学子抄书几年下来,凡经义无不倒背如流,去参加会试,一击即中,由此还掀起一阵抄书的风潮。

手抄本是有弊端的,比如字迹模糊,错字别字,要是读书的人本不知道,经常会学了错的去。

若能买的起刻印版,谁又愿意买手抄本呢。

秦石头这才明了,吃了上辈子的亏,他原想着日后抄书挣钱呢,现在一想,要是抄一本书就能挣一二两银,那手抄本卖出去又该多少钱呢?

书肆难道不挣钱,白做工?

果然天底下没有容易吃的饭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