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其他 > 农家种田:我有一座物资回收空间 > 第164章 蘑菇大棚

农家种田:我有一座物资回收空间 第164章 蘑菇大棚

作者:我叫叶老蔫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1 04:41:32 来源:小说旗

叶琛道:“小子得了乡亲们的帮衬,自然也想着,先富带后富,共奔小康路,我自己有钱有啥用。”

村长点点头,看叶琛的眼神也越发的奇怪,他蓦然间觉得,叶琛的变化,似乎跟家族流传下来的谶语不谋而合。

算算时间,也就在眼前了。

莫非自己这老头子,一般年纪了,还要跟着火一把?

看着村长直勾勾地看着自己,叶琛忍不住问道:“村长叔,您这是怎么了?”

“没什么,没什么,”村长顿了顿,“你上回让我帮忙问的石板,我帮你问了,县里和镇上都有卖的,不过价钱可不便宜,便宜的五文钱,好一点的带花纹的,要十文钱呢。”

叶琛算了算,他这图纸里的房子,大概要七八百个平方,当然后面的鸡棚和鸭棚是不算的,但是总体算下来,也需要石砖将近二千块。

当然,像是他这样的穷人,用普通的就可以。

最大的支出应该是运费和人工。

村长和叶琛又商议了一番村里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村长觉得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蝗灾与否不好说,单单是减产了那么多粮食,他的压力就很大。

叶琛便安慰道:“说他已经谋划了解决之法,最近应该就能出结果。”

村长瞬间笑得不行,“老蔫,叔可就指望你了。”

叶琛笑着说道:“叔,放心吧。”

就在叶琛即将离去的时候,村长叔忽然拉住了叶琛的袖子,说道:“老蔫啊,咱们武周一朝,承袭唐制,若是村居不满十家,不设村正,而规纳入临近的村。而村中人较多者,可增设村正一人。”

“老夫如今管理清河村,渐感力不从心,有意向县衙推举你为咱们村的第二位村正。”

“叔,这事儿我觉得还是再议。”叶琛一听就头大,他才不愿意去做什么村正,他脑子又没坑。

村长笑道:“你先别忙着拒绝,日常你只需要辅助我即可,这个村正的职务,带来的不光是官身,而且可以免除课役。”

不待叶琛继续反对,村长直接往回走去,生怕叶琛继续说出什么反对的话来。

往回走的时候,经过叶家祠堂,里面都是人。

秋收忙完之后,傍晚上课的时间提前了一个时辰,天色大亮,孩子们学习劲头也大一些。

这会儿,卢照凌站在讲台上,正在侃侃而谈,“我特意寻北海县,为大家要了一笔钱,买来这些文房四宝,只要你们表现优秀,就有机会领回去一套。”

课堂里的孩子们全都欢呼起来。

“县令大人大恩。”

“我们一定好好读书,不辜负县令大人的期望!”

卢照凌敲着桌子,不满道:“喂!东西我买回来的,你们最应该感激的人是我呀。”

孩子们立马整齐划一的道:“谢谢卢少爷,卢少爷的大恩大德我们没齿难忘!”

卢照凌满意了,昂着下巴,十分嚣张得意。

温华这才上台开始授课。

祠堂门口,村长的脚步顿住,他叹了一口气,“小叶村长,也不知道温华在咱们清河村还能呆多久啊。”

“村长叔,您别这样。”叶琛尴尬的仿佛能用脚趾抠出三室一厅来。

“习惯就好了,小叶村长,得想个办法啊,总不能温华走了,咱们村就没有学堂了啊。”村长担忧道。

叶琛对于武周的科举制度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也知道,大体上是三月份,温华要去青州赶考,得提前一两个月出发,得熟悉考场,打点关系,怎么也要一两个月。

也就是说,过完年,温华就得走了。

见叶琛在思索,村长继续道:“小叶村长,我看村里的孩子挺喜欢读书的,你说咱们村修个像样的学堂怎么样?我直接以族长的身份,要求族人打土坯,修个宽敞两趟的学堂,我估计用不了多久的。”

叶琛点头:“修学堂不难,难的是去哪里请先生。像是温华这种有才华,根基扎实的,可不多见。”

“请先生不难,见钱眼开的先生有的是。”卢照凌路过,止住脚步道:“就是我觉得,堂堂的学堂,不雅致也就算了,还是土坯的,是不是有点丢人,反正是要传承下去的,不如村里的公库出大头,然后乡亲们家家户户凑一些,建个青砖房。”

“说得容易,你可知道村里乡亲们的余钱,都是攒着婚丧嫁娶的,如何能用来建学堂。”叶琛开口道:“而且若是喜欢学习,跟在什么环境又有什么关系?”

卢照凌撇撇嘴,这个老叶是真的扣啊。

等到他有钱了,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村里修学堂,让孩子们都能读书。

“今天为师给大家布置的作业是,天气转凉后,该如何御寒。”

“穿三条裤子。”

“在屋里点一把火!”

“爸妈抱在一起,弟弟妹妹抱在一起。”

孩子们踊跃发言,温华觉得有必要跟某些家长谈一谈作风问题,在孩子面前,能不能注意一些。

“好了,先不要说了,大家回去开动脑筋,明日上课的时候,为师要提问。”

课堂里传来的温华的声音。

叶琛闻言,先是一愣,他没想到,温华竟然能提前想到此事,孩子们集思广益,总归能想出一些办法,到时候冬天到了,大家就有了御寒之法。

这大体就是读书的意义吧。

叶琛想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后世自己去重庆旅游的时候,在杜甫草堂见过一首杜甫写的诗,“晚来江门失大木,猛风中夜吹白屋。天兵斩断青海戎,杀气南行动地轴,不尔苦寒何太酷。”

这位诗人真的挺倒霉的,不是八月秋高风怒号,卷他屋上八重茅,就是天兵斩断青海戎。

此时,他倒不是关注杜甫的一生,他关注的是,重庆都那么冷?

那么青州得冷成什么样子?

叶琛了解到,唐人和武周人,想要御寒真的挺难得,在这个没有棉花的时候。

其中有一种比较奢侈的方法,是收购学堂废弃的纸张,制作纸衣。

那玩意有啥用啊?

中国什么时候出现棉花的呢?

算了,还是先盖房子吧。

回到家后,叶琛就将盖房子的事情宣布了,孩子们兴奋到了极点。

一夜无话。

昨晚清河村,上空淅沥沥的下了一场小雨。

包括温华和卢照凌在内的孩子们,被叶琛用运筹学给轰炸了将近一个时辰,这门现代管理学科仅仅只是基础内容,就已经让所有人头昏脑涨,所以几乎人人都睡得格外的香甜。

不过意外还是发生了。

翌日清晨,叶琛便看见三壮偷偷摸摸地提着犊鼻裈去找二哥,一脸沮丧,小声道:“二哥,我是不是要死了,我下面流脓了。”

二壮正在蹲在地上写商业策划书,刚一开始还颇为关心的说,疼不疼,扭头看见三壮提着裤子跑过来,立刻捏着鼻子一脸嫌弃的问道:“你昨天晚上,是不是做春梦了?”

三壮猛烈地点头,羞耻道:“二哥,是个从贝壳里钻出来的仙女,这是不是老天爷在惩罚我。”

结果遭到了二壮更猛烈的嫌弃,“赶紧去洗,没啥吊事!”

叶琛一脸无奈地打着哈欠,他知道海明威给孩子启蒙是去了妓院。

自己该怎么启蒙?

都怪卢公子,没事儿跟孩子们提什么红袖招?自己的高级管理课都无法压住他们内心已经开始躁动的火焰。

老三也够没出息的,听到个名字都能做春梦。

孩子们都逐渐长大了。

以后有自己愁的喽。

双手交叉,拢了拢头发,走到了院子门口。

看到了不远处的清河,连续的几场雨过后,河底有了一层浅浅的水,几个孩子蹲在水边儿捞蝌蚪回去吃。

这玩意其实是不能吃的,因为有寄生虫,叶琛专门还找过刘大夫,想让刘大夫给村里人科普一下。

结果刘大夫说,村里人吃蝌蚪,主要是为了治疗夜盲症。

大家平时不吃荤腥,指着天热的时候吃点小蝌蚪治疗夜盲症呢,不然村里几乎一多半晚上是瞎子。

让叶琛大呼惊讶,原来无辜的小蝌蚪,还有这种功效?

赵菁菁在家里做早餐,大壮检查仓库里的粮食有没有受潮,三壮被二壮拉去睡觉,小壮和来福、旺财、绣球是尊贵的裁判。

颇有几分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意境。

叶琛闲着没事,去田里瞅了瞅。

稻田种菇的堆料工作是自己做的,前期放了不少麦秆,后续又放了不少稻秆,两者是混合着来的。

正好当初村里灭蝗,村里有不少石灰,他又泼了石灰粉,以及小壮捡来的牛粪制作的粪水。

如今在叶琛的视线里,可以看得出来,含粪草料在充分发酵后,已经达到了菌菇菌丝生产的营养需求,密密麻麻的菌丝已经开始生长了。

看到此情此景,叶琛的心里说不出来的喜悦。

嘿嘿,只要用心去做,乡村里也能莽出来一片天啊。

这个时候就该搭建人字棚了,人字棚中部用竹子或者木棍支撑,做成大棚的中部立柱,立柱之间用竹竿结成顶梁。

用扎好的苇席(一种芦苇制作的工艺品,现在农村应该还有吧。)覆盖住顶梁,拉直两边儿,形成自然的三角形,上面再盖上一层稻草。

人字棚的两头,用草帘遮光。棚外应做好四周的排水沟。

一个简易的蘑菇大棚就出来了。

只要摆弄好了,一亩大棚就能少生不了蘑菇。

叶琛正在心里美,忽然意识到,妈的,后世寿光成为宇宙蔬菜的核心,是不是跟自己还有几分关系?

后世的儿孙们,会不会在史书里这么写。

武周有书生叶琛,开拓大棚种植蘑菇之术,从此我华夏儿女吃蘑菇无忧矣。

这种美事,必须告诉老村长啊。

正巧村长从田埂那头走过来,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叶琛连忙招手。

村长笑吟吟地说道:“小叶村长,我正要找你的,昨天把话放出去,有十几个老把式报名,要给你这个新村正效力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