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11章 打开“时光宝盒”(上)

江海潜寻 第11章 打开“时光宝盒”(上)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1】

时间:2015年5月13日

地点:崇明区,长江口水域出海口

天气:晴

事件:寻找“万年青”

今天天朗气清,是个不错的日子。

和往常一样,考古水下队再一次集结出发。我们的目标依然是,在长江口水域,对“万年青”进行搜寻。

其实,这样的工作我们已经做了两三个月了。早在年初,我们考古所就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委派的专家,组成了一支水下考古队。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利用科学手段,建立上海自己的水下文化遗产档案。

一直以来,上海在水下考古方面的记录都很少,远不如福建、广东等省份。我觉得这不合理。

元代时,上海就已经建县。几百年发展下来,上海逐渐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节,后来更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在如此长的时间里,怎么可能不留下遗迹呢?

这两三年来,考古所对可能存在水下文化遗产的水域,进行大规模的普查,最后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一艘名为“万年青”的沉船上。这艘沉船是晚清时有名的舰船,由中国自主研发制造,可以说是近代海军的“处女舰”。

“万年青”在1868年开工建造,次年下水使用。不过,很可惜,仅隔十八年,舰船便在吴淞口外水域被英国船只碰撞沉没,“万年青”终未万年长青。

今天,我们再次集结出发,希望能有收获!

【2】

时间:2015年9月15日

地点:崇明区长江口水域

天气:晴

事件:发现大桅杆

时隔半年,依然没有新的发现。前几天,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也加入了我们这个大家庭。

打捞局的袁大队长,拥有 30余年的水下作业经验。来的时候,袁队长跟我说:“老祁啊,我跟你说个好消息。根据渔民提供的消息,长江口有一条古沉船,可能是铁质的,也有可能是木质的。我们尽快安排一次探摸工作吧。”

这话让我很兴奋,回头我就跟老搭档赵函数说,如果这船是“万年青”就好了,争取把沉船的尺寸也摸出来。

徒弟王逸少也很兴奋,让我一定要把第一个潜次安排给他。

最后,我们摸了一个什么出来呢?一艘铁质的沉船,现代的,不是“万年青”。

大家都有些丧气。大概就像古人说的那样,“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最倒霉的还不是这个。

就在返程途中,我们还遭遇了一次搁浅事故。江里来海里去,我也是个老油条了,遇到这种事情还不算慌,船上有几个年轻人经验浅,虽然口里说着不怕,但他却悄悄躲起来给家里发短信,那内容像是在交代遗言。哈哈。

其实古人还有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突然间就迎来一个转机:潜水队员,在水下摸到了一个大木桩,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渔网。

大木桩,意味着大桅杆,也意味着一艘大型沉船。难道,这就是“万年青”吗?即便不是,这也必然是一艘承载上海记忆的古沉船!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3】

时间:2016年3月15日

地点:崇明区,长江口水域

天气:晴转多云

事件:终于发现“长江口二号”

搜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何况我们连沉船疑点都没发现。

这半年来,我们团队一直在搜寻,也一直处在焦急的情绪中。古人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我们不是古代的思妇,但我们却能体会到一次次的希望与失望。

在这半年里,我们也搜寻到几艘小型沉船,但并不是我们要找的与那大桅杆相匹配的沉船。这可以说是“搜尽千帆皆不是”了吧。

当然了,在潜水作业的时间窗口关闭之前,我们不会放弃,即便天气水文很不给力。

三天前,我们安排了最后一次下水作业。本以为又会无功而返,没想到,潜水员竟然摸到了一个外形特异的瓷器。这可把我们兴奋坏了!

今天,我们又安排了一个潜次,就在那片水域中,我们发现了一架长约23米的木船船舷。船舷上没有桅杆,从比例上来说,之前发现的大桅杆刚好与之匹配。

袁大队长说,好了,我们可以给它取名“长江口二号”了!

这,也许就叫做“天无绝人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