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121章 帕克斯顿与“水晶宫”

江海潜寻 第121章 帕克斯顿与“水晶宫”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从“第二章节‘沉没’”中走出来,便来到“南海一号”立体演播厅。

演播厅可通三、四章节,但考虑到“第三单元‘探秘’”是重点,三人便先拐入“第四章节‘出水’”。

第四章节,可分为内外两部分。

在外景的展厅中心,有一个“整体打捞”的情景还原,等比缩小的模型做得很精致,打捞船“华龙号”浮在海面上,正举着起重臂准备进行水下作业。而在海下,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打造的“南海一号”考古打捞钢沉井,已经将整艘沉船“收入囊中”。

在背景板上,写着标题“2007年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和文字介绍:

“华天龙”号被誉为当年的“亚洲第一吊”,长度175米,起重能力4000吨,借助海水浮力,把重达5500吨的“南海一号”沉箱吊离海底,再由半潜驳船迁移至广东海丝馆临时码头,并拖移进馆。

整体打捞项目的发掘方法、打捞技术、沉井设计、起重船舶等均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其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飞速发展。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并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南海一号”的考古保护地,也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发祥地。

看完外景,三人再走进“第四章节‘出水’”的内部展厅。

只见,幕墙上众多的图文资料,逐次展现了南海沉船疑点抛锚位置和周边环境、1989年第一次水下调查、发掘方案论证会、1993年在日本举办中日南海沉船考古暨海上丝绸之路文物展、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赞助“南海一号”沉船调查签约暨新闻发布会、2001年潜水调查、2007年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2009年试发掘等历史进程。

展厅中心,有三个大小不等的玻璃柜,一个摆放着数件出水瓷器,一个陈列着船模,还有一个看得郭超仁会心一笑。

玻璃柜中,复原了一个潜水员全副武装,正在进行水下作业的场景。

何其熟悉!

走出“第四章节‘出水’”,前方豁然开朗。仔细一看,是借了馆外落地玻璃透过来的光。

当然,场地空旷、光照充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只见,左边的展线,先用几个玻璃展柜,陈列了一些出水瓷器,配以“无少隙地——各种奇物包装方式”的背景文字;再放置了一艘长长的船体剖面模型,里面置着众多的出水瓷器。

右边则是郭超仁此行最关注的一个区域,“‘南海一号’保护发掘现场”。

这个保护现场,在多年前被称为“水晶宫”。

如今,透过连排的巨幅玻璃门,能看到已经加固好的残船,安放在室内。

四周的一应器械,仍如当初一般设置,像兵士一样,护卫着他们的“王”。

郭超仁想起新闻里,沉箱包裹着沉船,被拖进“水晶宫”的一幕,便问:“我记得,当时博物馆和海滩之间,还专门留了空间,让沉船能顺利拖进来”。

“是的,当时博物馆也没有完全修好,周围的配套措施都还没完善。残船拖进来之后,水晶宫里在进行发掘研究,水晶宫外同步动工,用浪花纹饰的玻璃来封楼。”

所谓“水晶”,指的就是拱形的巨幅的玻璃门窗。不过,在建筑领域,“水晶宫”一称,却有一个来历。

任燃、郭超仁并非设计从业人员,对此并不了解,经萧方一说,才知“水晶宫”这个称法,是来自19世纪的首届世博会。

19世纪的前半叶,欧洲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1851年,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果,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及其丈夫阿尔伯特公爵,准备组织首届国际工业产品博览会。

博览会的选址,是在伦敦海德公园里。由于是首届博览会,无论是经费还是经验都很不足,再加上环保爱好者以“担心破坏生态”之由,反对在公园里建展馆,使得博览会从一开始就遭遇种种难题。

而在所有的问题当中,最棘手的还是展馆的设计与建造。此前,博览会的组织者,已向国内外发出展馆设计邀请。

设计师们各展其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提供了两百多个方案。因为这些方案都是古典、永久的建筑样式,未来会继续“侵占”海德公园的地盘,所以都没有被采纳。再说,组织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修建那样的建筑。

就在此时,一位皇家园艺师约瑟夫·帕克斯顿,呈上了他的设计方案。

只见,帕克斯顿用立面图、剖面图相结合的方式,画出了展馆的基本形式。照他的设计,博览会的建筑外形,是一个造型简单的阶梯状长方形,上有一个垂直拱顶,此外再无赘余的修饰。

至于建筑材料,则是使用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这样的设计,既通透明亮,造价低廉,又兼顾了生态环保,便于拆除。

对于这个临时性建筑设计,众人都表示满意和期待。当时一位道格拉斯·杰罗德的作家,将帕克斯顿的这种设计,称之为“水晶宫”,也算恰如其分。

此后,这种类型的建筑,都被赋予了“水晶宫”一称。

当年,水晶宫修建好了之后,博览会顺利举行。在“水晶宫”里,挂满了万国彩旗,热闹无比。入目,是各种精美绝伦的工艺品、艺术雕塑,人们在其中参观、流连,对不同国家的文明碰撞、工业革命的巨大革新,都有了深切的体会。人们品尝着不同文化、科技成果的硕果,也一起拥抱了和平的力量。

随博览会的完美落幕,“水晶宫”也成了建筑史上的伟大发明。

而在一开始,谁也没想到,为什么偏偏是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出了这样的建筑。

原来,帕克斯顿曾接到了一枚特别的种子。精心培育之后,种子变成了11片巨大的叶子,和非常美丽的花朵。

帕克斯顿将之命名为“王莲”,并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作为礼物。后来,王莲的叶子越长越大,甚至能托起帕克斯顿7岁的女儿。

帕克斯顿觉得这很有意思,仔细观察后,发现叶子背面的粗壮茎脉,呈环形纵横交错,所以才具有如此强大的负载力。同时,它还特别美观。

得到王莲叶子的启发,帕克斯顿突然有了灵感,居然做了“斜杠青年”,设计出了由标准构件钢铁和玻璃组合而成的“水晶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