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68章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

江海潜寻 第68章 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2028年,正月初九。

上海市文物局里,针对“长江口四号”沉船的发掘工作,召开了三次会议。

为了这次会议,以王逸少、郭超仁为代表的考古队成员、以邹敏为代表的专家组,各自拿出手里的数据资料,展开充分论证。

方案有三:其一,采用传统的“解体打捞法”,将倒扣在江底的沉船拆解好,逐一取出水面拼装;其二,像“南海一号”“长江口二号”一样进行整体打捞;其三,采用“围堰发掘”的方式,先抽干围堰里的积水,再将水下考古变为陆地发掘。

王逸少、郭超仁的看法趋于一致,王逸少直接表态:“采用第二种方案,对‘长江口四号’进行整体打捞。”

郭超仁接口说:“因为已经有了两个很成熟的先例。尤其是‘长江口二号’,它的水文环境,和‘长江口四号’是一样的,可以提供参照系数。”

作为奋战在考古一线的人员,王、郭二人的意见,不无道理。

匡有为不禁想起2022年的秋冬,那是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峥嵘岁月。

11月20日晚上,专为打捞“长江口二号”的“奋力”轮打捞船定锚在长江口横沙水域,每个人都严阵以待,不敢有一丝懈怠。

21日清晨,“奋力”轮打捞船开始工作。

之所以选择20日、21日工作,是因为这两日天气状况极好,风速约在每秒2到4米,潮汐平稳。

在这样的水文环境里,船舶的位置较为稳定,以免在沉船的打捞过程中出现偏斜。

除了“奋力”轮打捞船,考古队还“祭出法宝”,采用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一旦事成,便将是水下考古行业里的又一项世界性的突破。打从2007年“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水后,我国没有再进行过古船整体打捞。

因为,有太多的技术难题亟待解决。

当年,因为洋流变化,“南海一号”沉船所在的水域,会在每年4月出现一个“清澈期”,这意味着如果进行水下原址保护发掘,每年只能工作一个月。

这样的进度未免太慢。在这种现实压力下,考古队联合科学家开始“另辟蹊径”,最终完成了“整体打捞”的壮举。

和“南海一号”沉船的水文环境不同,“长江口二号”沉船沉没于长江入海口,在这种江海交汇之处,大量的泥沙翻滚其间,造成了全域范围内的浑水环境,能见度几乎为零。

在世界范围内,浑水环境都很难突破的瓶颈。唯有多学科跨界合作,联合攻关,方能破局。

定下工作目标后,考古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起走上了合作研发之路。

此后,从物探工作到打捞工作,都涌现了很多新型装备。且不说“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单说“奋力”轮打捞船和“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就值得被载入史册,传为科研界的佳话。

“奋力”轮打捞船和“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是配套使用的。

一早,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便组织科研团队,为“长江口四号”量身定做一艘专属打捞船。

在“奋力”轮船体的中部,有一个与“长江口二号”的尺寸相匹配的月池,长56米、宽20米,面积近1120平方米。在月池周围,还有46台液压油缸水泵,每台水泵都配有31根钢绞线。

算下来,“奋力”轮的总承载,达到到1.2万吨,说得上是巨轮了。

打造好“奋力”轮之后,上海市文物局,又联手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对当时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进行研究,决定采用一种“非接触打捞”的技术,来对“长江口二号”沉船进行打捞和保护。

多番实验、论证之后,科研团队研发了最有可能实现“非接触打捞”目标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

比起单纯地用“巨大沉箱”压底,以实现整体打捞“南海一号”的做法,“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无疑又是一大进步。

因为,它融合了隧道盾构掘进工艺、核电弧形梁加工工艺、沉管隧道对接工艺,同时运用了综合监控系统、液压同步提升技术等尖端科技。

打捞沉船的准备工作,实际上早在2022年9月6日就开始了。那一天,“奋力”轮已经到达沉船所在水域,做起了巨型弧形梁的穿梁工作。

巨大的弧形梁共有22根。等到打捞那日,它们将穿过“长江口二号”沉船的底部淤泥,将船体托举上来,进入“奋力”轮的月池。

在穿梁的日子里,考古队员也一直在等待出现一个绝好的打捞时机。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如今科学发达,连农业都可以不用再“靠天吃饭”,但考古行业不行,只要天气、水文条件不符合,工作便很难展开。

观测多日,考古队确认11月21日是打捞的“吉日”,便开始组织最后的工作:11月15日,将第22根弧形梁,也是最后一根弧形梁穿梁到位;20日晚,考古队做好最后的检查工作,核对数据。

21日,天时地利,考古队正式启动打捞工作,多家媒体记者们纷纷到场,翘首以待。

经过4个多小时的水下持续提升后,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在“奋力”轮中部月池徐徐上升。

一刹那,沉入江底150余年的清代沙船,终于重见天日,随桅杆、船舱隔板、舱底的上升,所有屏息以待的人,都欢呼雀跃,为这77日的水上作业,更为了数年间的艰辛努力与付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