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江海潜寻 > 第69章 实验室考古

江海潜寻 第69章 实验室考古

作者:灵犀无翼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15:53:17 来源:小说旗

想起发掘打捞“长江口二号”的辉煌过往,匡有为对王逸少、郭超仁的建议很是认同。

然而,邹敏却提出了异议。

她认为,“长江口四号”更适用于“围堰发掘”的方式,简单说,就是先把沉船围起来,然后抽干围堰里的积水,对沉船船体进行发掘和研究。

这相当于是,把“水下考古”变为“陆地发掘”。

见王逸少沉吟不语,显然并不认可,邹敏便细细解释一番。

一则,“长江口四号”为苍山船,船体不大,若使用“整体打捞法”,必须为之设计专属的打捞船、沉箱、弧形梁,造价太高;二则,“长江口四号”在近江水域,且埋得不算深,采用“围堰发掘”的方式,可行且较为经济;三则,采用“围堰发掘”方式,可以关联到崇明岛的水文环境,比较方便进行“实验室考古”,对后续展开考古、科研工作颇有益处。

会场诸人讨论之后,觉得王逸少、邹敏所说都有些道理。

如果不考虑成本投入,“整体打捞”方案,有利于科研团队对“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进行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如果采用“围堰发掘”方案,最大的意义,是能借此进行“实验室考古”,这与当下考古行业的新趋势、新重点相吻合。

说到“实验室考古”,匡有为感慨颇多:“是啊,你们看,三星堆遗址的保护和研究,就已经在采用‘实验室考古’的思想和方法了。”

“实验室考古”的概念,相对来说比较新颖。对此,官方的定义是,“指考古专家与文物保护专家相互协作,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在室内开展古代文化遗存的发掘清理,根据相关检测分析结果及时实施文物保护,通过对相关遗迹遗物的现场观察、分析、实验,探索古代人类活动及科学技术等问题的考古活动”。

在工作时,重点是发掘清理、检测分析、保护处理、研究复原。

做一项重大决定,总是需要反复思考和论证的,匡有为心里虽已有了倾向性,但他也没有直接拍板,而是让参会人员再加考虑,三天之后再开第二次会议。

回研究所的路上,郭超仁一边开车,一边问王逸少,匡局长对哪种方案更为支持。

王逸少想了想,才说:“我看匡局说起三星堆的‘实验室考古’,眼睛里都放光了。想来……”

他沉默了一下,话锋一转:“去你二师公那儿!”

郭超仁也不多问,重新点了点导航,车开到下一个路口,就往左拐弯了。

为免突兀,王逸少也马上给赵函数打了电话。

电话开着免提,电话那头,赵函数表示自己有时间,并叮嘱王逸少、郭超仁啥也别买,家里吃的东西很多。

但郭超仁停车时,还是跟王逸少说:“礼多人不怪,师父,我去买点牛奶、水果吧。”

在赵函数家楼下,就有一个连锁超市。

“你倒挺懂事的,”王逸少很欣慰,“车位不多,你先把车停好,我去买!”

师父既如此说,郭超仁也不跟他争。

几分钟后,师徒俩提着牛奶、水果,进了赵函数家。钟小梅忙把牛奶、水果接下,冲沙发上的赵函数说:“爷爷,赵叔、超仁哥提了火龙果,我加个菜好不好?”

“嘿,这俩人……说了不买东西的!”赵函数起身走过来,看看师徒俩,又看看钟小梅,“行吧,你要做什么菜?”

“火龙果可是好东西,能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清除体内多余的自由基,还有大量的膳食纤维、果胶,可以润肠的。我做个‘酸奶火龙果’吧!饭后甜点!”

“哎哟,小钟不错哦,懂这么多。”王逸少忍不住夸赞一声。

“谬赞了,王叔,我最近在考营养师,知道一点点。”

“嗯,挺好的。”

这会儿,是下午四点来钟,钟小梅给王逸少、郭超仁泡好茶,便急匆匆进了厨房,去准备晚餐了。

“对了,我这几天本来就要找你的,你来了正好。蓝纸出来了,不知道怎么送到我这儿来了,我放在电视柜抽屉里……”

郭超仁一跃而起:“我来,我来,二师公!”

这小子嘴巴又甜,动作又快,赵函数看着他也格外顺眼。

下一秒,蓝纸递到赵函数的手里,他又转递给王逸少。

封面设计很大气,设计精巧的“宝盒”图案,与“近代上海的‘时光宝盒’”的书名,可谓是相得益彰。

在蓝纸里,当年祁北川所写的《潜水日志》的几页影印本,都被保留了下来。

王逸少摸着这几页,想起老师的音容笑貌,一时发怔。

赵函数看出他的心思,笑着拍拍他肩:“人生留痕,就是最好的了,不要伤感。”

“没有没有,就是有点感慨。”

“嗯,你往中间翻翻,看看那几张图。”

那几张图,当然指的是他们担心达不到出版要求的,2015年拍摄的那部分图片。关于这一点,出版社的回复是,问题不大,画面不清晰,恰恰可以反衬后来使用“增强图像”技术之后的优良效果。

王逸少翻开前十来页看了看,感觉有些惊喜:“出版社真的好用心!”

原来,出版社在模糊的图片上标注了数字符号,在一旁又在依次标注了说明,告诉读者,这些数字指代的都是哪些内容。

“我也很满意。书号已经下来了,蓝纸也出来了,我们再校对一下,过不久就可以正式下厂印刷了!”

说完《近代上海的“时光宝盒”》出版一事,王逸少直接说出今日造访的目的。

在水下考古这方面,王逸少、郭超仁当然比邹敏等科研人员更专业,但很多时候,专业知识反而会成为认知的障碍,前行的绊脚石。

平日里,考古所的大事小事,王逸少都能自己拿主意,但今天的情况不一样,他需要听取赵函数的意见。

这一年来,赵函数没有直接管理考古所,但王逸少一提到“实验室考古”,他也能马上说出道道来,可想这位老人家,真是活到老学到老了。

“实验室考古,确实是现在考古界的重头戏。它可不是把发掘对象搬迁到室内再进行清理那么简单,”赵函数抬了抬眼镜,目中神往之意一览无遗,“而是在运用科技手段、设备考古发掘的同时,同时对遗迹遗物提取样本,进行动态的科学监测和科学检测,有什么好处你们知道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