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 第173章 儒学大家陈怀瑾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第173章 儒学大家陈怀瑾

作者:云陵一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1:48:52 来源:小说旗

果然,陈怀瑾的话说出口,跪在地上的儒臣,仿佛一下子找到了主心骨。

纷纷站在了陈怀瑾这一边。

崔淼则是冷哼一声:“无错而废?什么是有错?什么是无错?儒学对华夏文明的传承确实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发展到如今,早就已经偏离了曾经的初心,变的腐朽不堪,”

陈怀瑾眉头紧锁,有力的反驳着:“不知道崔大人所说的腐朽不堪是什么意思?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难道腐朽不堪吗?”

“儒家所强调的“孝,悌,忠,信,礼,义,和”等思想难道腐朽不堪吗?”

“不管崔大人如何鄙夷儒家文化,但是它在华夏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都是不容抹杀的。”

崔淼没有被陈怀瑾的话带着走,而是条理清晰的道:“陈老大人一直在强调儒学在过往的功绩,是否自己也已经认识到如今儒学的不堪了呢?”

“既然陈老大人说儒学无错,那今天我崔淼就掀开你们的遮羞布,怒斥如今儒学的五大错处。”

“一,儒学强调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观念限制了人的自由,独立的个性,导致学子个性的压抑和创造力的缺失。”

“二,重文轻武,儒学认为文治是治国之本,武治则是末流,导致宋朝在军事上逐渐衰落,无力抵抗外族入侵,被北元蛮子窃取了江山。”

“三,禁锢思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对人的**强行加以控制,不止禁锢学子的思想,还让他们丧失了创新和变革的动力,导致国家发展停滞不前。”

“四,儒学只注重道德修养和文学才能,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科举制度越来越僵化,根本无法选拔出为百姓解决问题的官员。”

“五,对女性的歧视与压迫,儒学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女子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遵从三从四德,这让女性的地位大大降低,收到了严重的压迫和歧视。”

“这样腐朽的思想,落后的学派,难道我大明还要继续沿用吗?陈老大人?”

陈怀瑾一时之间也陷入了沉默,这些儒学的弊端,他作为儒学大家,自然也是知道的。

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否定儒家的一切,在他的心里,儒学还是最适合大明的流派。

这时,吴王看到崔淼已经将大局稳住,自己就也站了出来:“陈老大人,本王觉得崔侍郎所说的很有道理啊,儒学注重个人道德的培养,但是所谓的个人道德和一个人的能力是不挂钩的,所以儒学确实不再适合作为科举的考试内容了。”

陈怀瑾眼含热泪,不敢置信的道:“吴王殿下,您也这么认为?”

一旁的唐阙心里翻了一个大大白眼,心道这件事从头到尾都是吴王一手策划的,就你这个老顽固还看不出来。

面对着陈怀瑾炽热的眼神,朱雄英坚定的点了点头:“是,本王请奏,废除儒学作为科考内容,将科考内容改为新学,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见到吴王开口了,原本坚定反对的儒臣们心里开始打起了退堂鼓。

他们可以反对唐阙,反对刘三吾,反对崔淼,但是却不敢反对吴王。

如今的吴王权势滔天,就算他们心里还是反对,但是当着吴王的面也不能表现出来,等退朝以后,他们有大把的手段可以用,完全没必要当面让吴王下不来台。

这时朱标也不想事情继续扩散,赶忙道:“好了,那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由吴王主理,内阁和六部共同辅助,科考延期两年举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学。”

见到监国的朱标都点了头,陈怀瑾知道这件事情已经再无缓和的可能。

默默的跪在地上,摘下自己的官帽,脱下自己的官服,一言不发,整个人猛的向大殿之上的柱子撞去。

李景隆眼疾手快,早就盯着这个老家伙呢,整个人化作一道残影,用的抱住陈怀瑾。

但是陈怀瑾的年事本就已高,今天的事情对他的冲击很大,虽然被李景隆拦下,保住了一条命,但是整个人还是陷入了昏迷之中。

朱雄英看着昏迷的陈老大人,内心是又气又急。

忙呵斥道:“还愣着干什么?快给陈大人送去太医院。”

殿外的禁军这才反应过来,急忙冲了进来,将陈怀瑾抬去了太医院。

朱标脸色铁青,自己第一天临朝,陈怀瑾这老东西就想撞死在大殿上。

这让史官怎么记载自己?

“行了,退朝!”

冷哼了一句之后,就气鼓鼓的自顾自离去,诸位大臣也都知道现在太子殿下的心情不好,没有人敢出声阻拦。

内阁的办公地点就在皇宫之内的文华殿内,距离太极宫和东宫都不远。

方便皇帝随时传召。

此时的文华殿内,内阁的凌汉,杨思义,刘三吾,朱雄英赫然在列。

还有六部尚书,兵部王建国,户部郁新,吏部张紞,礼部唐阙,工部单安仁,刑部周祯。

因为推行新学之事由礼部负责,所以礼部侍郎崔淼,学政司的两位主官,谢缙和方孝孺也都出现在了这里。

只是现在众人的脸色都很凝重,虽然今日朝廷上已经通过了推行新学的提议。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天下所有的读书人,氏族都会不计后果的反对这项新政,扞卫自己的权益。

特别是已经研读儒学多年的学子,更加不会接受自己付出半辈子的努力最后却一无所获的结局。

凌汉有些忧虑的道:“殿下,眼下如您所愿,新学已经获得了批准,接下来该如何行事啊?”

朱雄英对此自然已经有了相应的准备,神秘一笑道:“各位大人,本王想先问诸位一个问题,在我大明,是目不识丁的百姓多,还是读书人多?”

凌汉眯着眼睛道:“殿下说笑了,自然是百姓多,目前大明的条件还比较落后,能读的书的还是少数。”

朱雄英继续道:“如果由国家出钱,在各府,州,县创办学校,为大明所有的适龄孩子提供免费的教育,百姓们只需要自己承担吃饭的费用和书本的费用即可,你们觉得百姓们会不会支持?”

此言一出,刘三吾的眼睛一亮,赞同的道:“如果真的能如此实行的话,那全国的百姓都会站在我们这边,百姓们也会因此而获利,会有无数百姓的孩子通过学校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可是涉及到我大明始终兴盛的百年大计啊。”

作为户部尚书的郁新有些为难的道:“殿下,不是臣和您唱反调,算上漠北和黄海两个行省,我大明现在已经有了有十五个行省了,一百多个府,两百多个州,一千五百多个县,如果按照您的设想,我们要建两千多个学校,还要支付所有学校里面教习的月俸,这花销实在是太大了。”

郁新的话,再次将大家拉回了现实,是啊,这么大规模的建设,需要的银子实在是太多了。

朱雄英算了一下时间,淡淡的道:“郁大人,如今国库还有多少存银?”

郁新没有隐瞒,实话实说道:“殿下,去年的国库存银是不少,有四亿两白银,但是陛下在去年就预订了北征北元要预留的七千万两银子,治理黄河需要预留一千万两,远征倭国需要预留三千万两,您在海州造战船,在福建训练水师,用了两千万两,东征朝鲜用了三千万两,军备司每年的经费,差不多有四千万两银子,有的时候还不够,再加上其他的财政支出,共花了五千万两银子,所以现在国库存银还剩一亿五千万两,扣除要按时发放的军费和朝廷官员的俸禄,您能动用的银两最多还有一亿两,距离今年的税收到账的时间还有六个月。”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啊,虽然大明如今国库富裕了不少,但是花钱的地方也是水涨船高。

别人都只能看到大明的国力,日益增强,却没看到这背后的代价也是惊人的庞大。

朱雄英也是痛苦的揉了揉脑袋,他也没有想到大明的国库能动的就只有这点银子了。

杨思义原本就不同意北征,所以趁着这个时机道:“殿下,要不然您和皇上商量一下,先把用于北征的款项用在建设学校上如何?”

朱雄英摇了摇头,坚定的道:“不行,北元不平,我们就没办法远征倭国,徐辉祖现在还在倭国苦苦支撑呢。”

杨思义耸了耸肩:“那就没办法了。”

朱雄英想了想:“这样,先支出五千万两,派发到各州县,让他们先把学校建起来,朝廷发出公告,剩下的款项,本王来想办法。”

见到朱雄英这么说,郁新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与杨思义不同。

杨思义资格老,为大明做出了颇多贡献,依然可以据理力争。

但是自己可是刚刚上任,所以一直都是只要陛下或者内阁开口,自己几乎不会拒绝。

解决了前期的费用后,朱雄英这才从武英殿离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