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 第175章 赵谦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第175章 赵谦

作者:云陵一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1:48:52 来源:小说旗

应天府的府衙之内,朱雄英面色平静的端坐在大堂之上,应天府尹满头大汗的站立在一旁,两侧还坐着内阁阁老刘三吾,礼部尚书唐阙,刑部侍郎崔淼,就连学政司的两位主官,解缙和方孝儒也坐在一边。

但是自己不敢有丝毫意见,他只是怕今天的事情处理不好,自己这个府尹的位置就算坐到头了。

学子游行的代表,乃是一名浑身穿着补丁的破旧衣衫,精神壮硕的老者,身后跟着三个文绉绉的中年人,应该都是他的弟子。

这名老者名为赵谦,亦是当代大儒,与开国功臣宋濂的关门弟子,在天下学子心中的地位只怕还在刘三吾这位掌管国子监的大臣之上。

其实对这这位赵谦,朱雄英的印象很深刻。

在历史上,这位赵大人的耿直可是出了名的,年少成才,曾与孔子后人孔士行坐而论道,后者也被他的学问深深折服。

建国后,受到太子少师宋濂的赏识,收为门下,年纪轻轻就任职为国子监典簿,但是因为为人太过于正直,眼里容不得半点苟且,得罪了当时权势滔天的胡唯庸一党,被贬黜出了京城。

后面又因为才华被朱元璋启用,一跃成为吏部侍郎,但是赵谦此时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很是反感,觉得在朝中没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所以自请出京,毅然放弃京官的优越地位,主动到被称为\"蛮夷万里\"的海南琼山任儒学教谕。

海南自古是个蛮荒之地,文化非常落后,虽然自宋代苏东坡、胡铨等人流放来琼,大力宣扬文教,但直至明初,读书人还很少。

琼山知县在儒学的旁边筑了一个考古台,给赵谦作着述之所。为了培育人才,赵谦还编写了一本《童蒙习句》的识字课本和一本定名《学范》的教科书。

赵谦生平着述不少,传世者还有《声音文字通》、《六书本义》、《造化经伦图》、《历代谱赞》等书。

其中《声音文字通》在永乐初由赵谦门人柴文敬呈上朝廷,明成祖下诏藏于秘阁,并作为考文重典。

赵谦办学不分民族、贵贱,一视同仁。他的学生,既有贵介公子,也有平民百姓,既有汉族青年,也有黎家子弟。此外,还有不少青年从远方慕名而来,

最后因为海南恶劣的环境,病死于任所。

赵谦死后,众门生如丧己父,悲痛万分,将他安葬于府城南门外六角井附近,争相负土筑墓,春秋祭祀不绝。

面对这样一个纯粹的学者,朱雄英不由得也很头疼。

他不怕穷凶极恶的对手,就怕像陈怀瑾和赵谦这种人,他们忠于大明,不贪腐,不犯错,但是因为自己要推进时代的发展,不得不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成为敌人。

实在是有些惋惜。

朱雄英叹了口气:“赵大人,您这是何必呢?”

赵谦不卑不亢的道:“回吴王殿下,草民在洪武七年就已经被罢官,所以不敢当殿下一句大人,草民今日所请不过是释放陈怀瑾,恢复儒学为科举的考试内容,仅此而已。”

刘三吾早就与赵谦相识,知道他的臭脾气,生怕他顶撞了吴王,所以抢先开口道:“赵谦,你我曾经共事过一段时间,本官知道你的脾性正直,但是推行新学是大势所趋,你现在退去,本官可以当你从来没有来过。”

赵谦冷然一笑,有些不屑的道:“刘大人,若草民记得不错的话,您也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吧?您本身也是儒学大家,对程朱理学可以说是在整个大明也是最前列吧,怎么如今入了内阁,便开始要推行新学了?您这种行为,和吃了饭摔碗的混账有什么区别?”

刘三吾的脸色巨变,忍不住怒哼一声:“哼,冥顽不灵,迂腐不堪的腐儒,你聚集学子游行,这是解决的办法吗?这时威胁朝廷,君为臣纲,你就是这么维护你的儒学的?”

赵谦淡然自若,语气嘲讽道:“刘阁老不用给草民身上扣帽子,草民来这里是自己的行为,何曾鼓动学子聚集?都是他们自发的行为罢了,不过老朽倒是为了大明有这样胆识的学子而感到庆幸。”

听着赵谦面对权贵依然淡定自若的吐出这些大义凛然的话语,公堂外面那些围观的学子都已经沸腾了。

纷纷大声的叫起了好。

这让堂上的诸位官员面色都相当难看。

只有朱雄英依然神色自若,用眼神止住要说话的崔淼,亲自站起身,走到赵谦身前,不紧不慢的道:“赵谦,你可还记得你当初读书是为了什么?”

赵谦不知道吴王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挺起胸膛道:“呵呵,草民读书是为了能为天下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草民不迎合,不折腰,做事只为遵从本心。”

听了这样的回答,朱雄英的面色没有任何变化,只是自顾自的问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您可曾听过?”

赵谦下意识的点头道:“这是张载的名言,天下读书人自然都听说过。”

朱雄英继续道:“好,那本王想问一下, 如今的百姓的生活对比洪武初年是不是已经十足的提高?”

赵谦没有否认,正色道:“确实如此,洪武初年还常有饿死人的事情发生,但是如今百姓们已经可以填饱肚子了,甚至很多百姓家里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可是这一切与废除儒学有何关联?”

朱雄英看着赵谦,目光灼灼的问道:“赵谦,你自认清高,颇有才华,本王问你,如今大明百姓的生活能够飞速发展,靠的是什么?难道靠的是你引以为傲的儒学?”

面对吴王的追问,赵谦很明显有些慌乱,但还是有条不紊的道:“吴王殿下,儒学的地位不能撼动啊,相信殿下也知道,儒学能够约束人的行为,高尚人的品格,通过儒学培养出来的学子,大部分都会对百姓有回护之意,这样才能在治理百姓的时候,将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啊。”

对于这种言论,朱雄英自然嗤之以鼻,有些不屑的道:“简直可笑,如果通过儒学就可以让人的品格得到提升,那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冤假错案了,如今朝堂上的官员有八成都是儒学出身,如果本王真的想查,整个朝堂怕是要空一大半,刑部和御史台现在还堆积着各地官员贪腐的卷宗,你要亲自看看吗?”

“这......”

没有理会赵谦惊愕的表情,朱雄英继续道:“醒醒吧,大明之所以富强,是因为本王在朝堂之上不停的变革,如果没有水泥,现在大明的运输效率还是和以前一样,会存在大量的损耗,如果没有军备司研发的火器,大明就不会屡战屡胜,收复漠北和黄海,如果不是在漠北开设互市,在河南建设交通枢纽,大明的国库就不会如此充盈,如果没有本王推行大明律,现在的百姓们还在受着各种压迫,更别说像现在一样能够吃饱穿暖的同时还能积攒积蓄。”

“可你们呢?在本王进行变革之时,不想着如何配合,反而受人挑拨聚众闹事,一个一个坐井观天,自认为除了儒学之外,天下所有的学科都是歪理邪说,简直可笑。”

“本王想问问你,以及在外面围观的学子,新学的教材与讲义,在国子监的门口已经公开,任由你们免费领取,可是你们有一个人去领吗?有一个人去看过吗?整天张口仁义道德,闭口忠君爱国,这就是你们爱国的方式?你们不觉得自己很可笑吗?”

说完,用失望至极的眼神看向赵谦。

“赵大人,本王对你很失望,在见面之前,本王就曾经听说过你的名字,也知道你心中的抱负,但是却没想到,你竟然也会如此迂腐。”

赵谦的脸色大变,有些羞愧的低下了头。

外面围观的不止有学子,还有一众百姓,他们不懂儒学怎么样,但是他们知道他们现在好的生活都是因为吴王,所以纷纷议论道:“这些学子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让吴王殿下这么生气?他们不知道现在大明的富强都是因为吴王吗?”

“对啊,还读了那么多书呢,还不如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有见识。”

“是啊,咱虽然大字不识箩筐,但是咱也知道只要在吴王的带领下,不给朝廷惹麻烦,那以后的好日子可长着呢。”

听着周围百姓的议论声,学子们纷纷感到面红耳赤。

是啊,如今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安定富强,吴王是最大的功臣,他亲自主导推行的新学,真的会是歪理学说吗?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刘三吾,解缙,方孝儒这些早已成名的大儒为什么也会跟着吴王坚定的推行新学呢?

想到这里,所有的学子开始对新学的内容产生了浓烈的兴趣。

甚至有的学子直接就转身离开,向国子监的方向跑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