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 第306章 新政(下)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第306章 新政(下)

作者:云陵一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1:48:52 来源:小说旗

两条新政,像是两颗炸弹,将群臣深深的震撼住了。

凌汉在缓过心神后,有些担忧的问道:“陛下,这报纸一份只定价一个铜板,是不是有些低了?目前大明有这么多百姓,一家一户买一张也是个天文数字,短期之内还好说,如果长此以往,朝廷是否能够承担住这方面的损失,也是个问题啊。”

朱雄英笑着摇了摇头,看向宋阳道:“宋阳,你给诸位大人讲讲,这报纸的成本几何啊?”

宋阳昂起头颅,骄傲的道:“回陛下, 报纸的原料很常见,而且工艺并不复杂,所以成本极其低廉,一枚铜板能够生产三张报纸。”

“这也太便宜了吧....”

徐子卿接过话头,继续道:“虽然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额外的成本,但是报纸有很多盈利的空间。”

“比如报纸可以单独留出来一块空间,交给商人,让他们在上面刊登一下自己的商品或者打响自己商号的名头,作为交换,自然需要付给朝廷相应的酬劳,这也是一举两得啊。”

户部尚书郁新是对商机最敏感的,当即便有些激动的附和道:“陛下,如果这报纸真的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话,那商人们一定会趋之若鹜。”

“这样的话,报纸在利民的同时还能为朝廷增加一部分额外的收入,简直是一举数得啊。”

既然户部尚书都这么说了,那这报纸大概率是会赚钱的。

不过杨思义还是有些担心的道:“陛下,不是老臣泼您的冷水,虽然陛下的构思很巧妙,但是万事开头难,商人们也并不一定会买账啊。”

闻言朱雄英哈哈笑道:“杨阁老,你是不是忘了朕登基前的手笔了?不管是如今的河南,还是现在的漠北,甚至是昌都和宣北的互市,哪一个不是让那些商人赚的盆满钵满?在大明的商人心中,朕还是有些份量的。”

这时杨思义才想起来,国库如今之所以这么富足,绝大部分的功劳都是来自于眼前的陛下。

河南如今可是全国的转运中心,不管是陆运,还是海运都需要在河南中转,现在河南的交易市场已经非常成熟。

各地的特产和各种稀罕物,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商人汇聚于此,从中牟利。

漠北就更不用说了,现在漠北的人口已经过千万了,都快成了大明第一大省了,而且每年的税收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只要是跟着朱雄英去这两个地方的商人,几乎都更上一层楼,所以对朱雄英那是一万个信服。

只要是朱雄英发话,那他们肯定会放下一切来配合。

而且徐子卿接下来的一句话彻底打破了朝臣的担心:“陛下,苏州沈家已经表示,愿意花费纹银一百万两,换取报纸第一个月的版块使用权。”

苏州沈家,大明首富,更是皇后娘娘的母家,自然会全力支持陛下的改革。

当然朱雄英也不会让沈家亏钱,毕竟沈家商号现在遍布整个大明,虽然有见识的人都知道沈家恐怖的财力,但是大部分百姓毕竟还不知道,正好趁这个时机也能提高一下沈家的威望,这也是双赢的局面。

得知沈家注资后,最后一点担忧也消散不见了。

见到群臣没有反对的意见了,朱雄英便直接拍板道:“好,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大明报刊局就正式成立了,工部尚书宋阳先暂代报刊局局长,听从陈国公调遣。”

“臣遵旨!”

其实相对于报纸而言。更引起热议的是大明皇家钱庄,这是朱雄英仿照后世的银行所建。

但是从古至今,还没有朝廷亲自建设钱庄的,这名声到底是有些不好听,说句实话,士农工商,商人毕竟是最底层,朝廷经商说到底还是有些跌份。

所以大家都有些反对,只是没人敢先开口。

朱雄英看着突然沉寂的群臣,忍不住开口道:“诸位爱卿不必如此沉默,朕登基以来可曾因为朝政怪罪过你们?畅所欲言即可。”

在一阵面面相觑后,还是凌汉率先开口道:“陛下,钱庄的本质属于商业行为,朝廷亲自经营钱庄,还放印子钱,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这不止是凌汉一个人的想法,恐怕是文武百官和全天下百姓的想法。

朱雄英只能耐着性子解释道:“凌阁老,从事商业行为并不丢人,而且这也不算是放印子钱。”

“这么和你解释,如果一亩土地是一两银子,那一户人家买十亩地就需要十两银子,绝大部分的农民都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

“这个时候皇家钱庄可以先付了这十两银子,那这十亩地就是付钱的百姓的了,根据收成不同,每年秋收之后,需要向钱庄归还等价的银两,按十年来算,总共需要归还十二两的粮食或者现银,十年的时间,两份利,这能算是放印子钱吗?百姓们会不接受吗?”

如果真的是这么个利息,那百姓何止是不能接受,简直会趋之若鹜。

这时徐子卿在一旁补充道:“当然了,每个家庭不同,钱庄垫付的额度也是不同的,如果家里男丁多,有能力种更多的田地,那钱庄能垫付的额度就高,如果家里男丁少,不能种那么多的田地也别浪费,钱庄能垫付的额度就会减少。”

“如果到期了不能归还钱庄垫付的银两,那钱庄就有权收回土地,当然,如果是遇到了天灾**,也可以去钱庄申请延后,这样百姓的利益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这一条条新兴的规定让所有人都眼前一新,如果真的能够按照这个设想去执行,那最受益的绝对是百姓,而且国家也不会亏损,也会从中盈利。

一时之间,大家显然都有些接受的想法。

这时杨思义再次出声道:“陛下,眼下大明还是有很多民间的钱庄,如果皇家钱庄按照这个标准执行,恐怕民间钱庄会大受打击,有与民争利之嫌啊。”

不过对此,朱雄英是嗤之以鼻的:“那些民间钱庄朕都懒得说他们,百姓存银要收钱,拿着百姓的钱再出去放印子钱,收不回来就逼迫人家卖儿卖女,就算还得起,那利息也高的吓人,这等趴在百姓身上吸血的东西,还不如都倒闭算了。”

“朕就直说,皇家钱庄成立之后,百姓存银不再收取费用,而且不只是农民,包括工人,商人,甚至各地的官员,只要讲明用途,通过审核,都可以从钱庄支取现银,利息依然最高只需要两分,时间也可以灵活选择。”

此言一出,群臣是真的坐不住了,如果真的这样操作,那对其他钱庄可真是毁灭性的打击。

别的不说,单单不收存银费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大量的百姓了。

当然也有人持反对意见。

“陛下,自古以来,钱庄也好,银号也罢,都是收取存银的保管费,如果突然不收了,那百姓就会毫无顾忌的将钱存在皇家钱庄,这会不会影响现有的市场秩序啊?”

朱雄英摇了摇头道:“朕知道,你的意思是怕百姓们都把银子存起来,就不会再花了对吧?”

“朕早就有所准备,以前的市面上流通着铜钱,银两,黄金,还可以以物换物,而且根据光景不同,一两银子能换多少铜钱都不一定,一两黄金能换多少银两也不确定,而且银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损耗,这样交易起来实在是太过于麻烦,而且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朕决定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 这样以后百姓们也能获得便利。”

“陈国公,你给大家讲解一下,大概的规划。”

徐子卿点了点头,出声道:“经过本官和陛下的商议,从今以后,大明施行统一的标准,一两银子可以换算为一千枚铜钱,一两黄金可以换算为五两银子。”

“而且皇家钱庄还会推出小额的银票,分为一文,两文,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和一百文。”

“百姓们存银的时候,不必再等到存够一两银子,只要超过一百文就可以去存银,到时候百姓们可以用银票直接交易,这样岂不是避免了很多的损耗,而且购物也更加的便利。”

“想象一下,一名百姓想要买烧饼,那就可以用一张五文的银票,交给店家,店家会扣除烧饼的两文钱后,给他三张一文的银票,这岂不是更加便利?”

“而且银票相比于银子和铜钱更加便利,这不是利国利民的国策吗?”

徐子卿的话说完,大家都陷入了震惊,他们没想到钱庄还可以这么操作?这岂不是和宝钞有一样的用途?

为了更好地说服诸位大臣,朱雄英拍了拍手,一行宫人直接端着印刷好的银票样本走了进来。

群臣更是大开眼界,这等精美的银票还真是第一次见!

简直像是艺术品一般,别的不说,单单这银票,也值一文铜板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