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 第311章 殿试(下)

这个大明好像不太一样 第311章 殿试(下)

作者:云陵一梦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1 21:48:52 来源:小说旗

自从曾静说完之后,大部分学子都没有敢主动说话,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对土地制度有深刻的了解的。

虽然现在读书不再是有钱人的特权,但是世家子弟很显然还是会更有机会。

朱雄英只能继续点名道:“朱善,你的文章写的也不错,看起来对屯田有着独到的见解,不如讲一下?”

朱善的年纪已经不小,看起来比曾静大了至少一轮的年纪,而且朱善出身军户,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正义感。

“回陛下,学生认为,想要土地改革,屯田必将成为重中之重,建国初期,我大明所有的卫所都有屯田之责。”

“日积月累之下,所屯田地的数目已经是个天文数字,再加上一些流民和罪犯也会被派去开垦荒地,开垦出的田地既不归官府,也不归民田,甚至都不用缴税,岂不是荒谬?”

“所以学生认为,可以派出专人,先以屯田和这些无主之田作为突破口,效果会更加明显,百姓也会更加受益。”

朱雄英听着朱善的描述,时不时的点了点头,最后等他说完之后,突然开口询问道:“诸位学子似乎都对土地兼并讳莫如深啊,朕没记错的话,建国之初,太上皇就设立了多条国策,限制土地兼并啊,杨阁老,你还记得吗?”

作为跟随朱元璋的老臣,自然不会忘记,甚至是信手拈来。

“太上皇在建国之初,曾经定过五条铁律,一直延续至今。”

“一是没收元朝官田和豪强地主的田地,分为官田和民田,其中官田用于赐予功臣或出租给平民,民田则免除税赋或减轻税赋;

二是实行“永不为奴”的政策,禁止地主以债务或其他方式剥夺农民的人身自由;三是实行“永不加赋”的政策,规定每户每年只需缴纳一定数量的钱粮和劳役,不得随意增加;

四是实行“永不迁徙”的政策,规定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不受官府干涉;五是实行“永不卖地”的政策,规定农民不能出卖自己的土地,以防止土地兼并。”

朱雄英投去赞许的目光,继续沉吟道:“永不为奴,永不加赋,永不迁徙,永不卖地,哪怕是这样,还是会有土地兼并的现象发生,这是为何啊?”

这个问题抛出来,奉天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就连杨思义的呼吸都有些缓慢起来。

这时总成绩第三的丁显站了出来,朗声道:“回陛下,学生认为,不管是土地兼并也好,还是世间大多不平事也罢,归根结底不过是四个字,利益熏心,”

朱雄英笑着看向丁显,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怎么个利欲熏心,你继续讲。”

也许是受到曾静的影响,丁显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开始滔滔不绝的道:“很简单的道理,陛下,虽然我大明如今的吏治还算清明,但是不同的阶级依然明显,公侯的势力,士大夫的野心,地主的贪婪依然是压在百姓身上的大山,只有让他们有所顾忌,不敢真正的为所欲为,那土地改革的好处才能真正的落在百姓的头上。”

朱雄英没有说话,而是看着丁显继续道:“如果朕记的没错的话,你的文章与分封给藩王的封地有关吧?”

丁显毫不畏惧的应下道:“没错,陛下,我朝开国之后,太上皇大行分封,我大明的土地大部分其实是在藩王的名下。”

“以北平为例,当时燕王的封地是三千顷,但是当时北平气候寒冷,能耕作的土地并不多,撑死不过一千顷,这岂不是可笑吗?”

“而且就算如此,太上皇依然隔一段时间就会给各地的藩王赐田,藩王的后代依然是宗亲,还需要百姓们供养,一百年后,国家财政就会出现负担,三百年后,百姓们连基本的吃饱都成问题,最多不过六百年,他们就会成为压垮我大明的巨山。”

“所以学生认为,想要进行土地改革,最基础的就是要收回藩王的土地,并且明确规定,藩王的土地份额,否则的话,再怎么改革都是杯水车薪。”

丁显的话说完,就连杨思义的冷汗都流出来,好家伙,这是疯了啊,陛下想要削藩都要三思而后行,你倒是勇敢,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敢说出来。

朱雄英也有些为难的揉了揉脑袋,这小子说的话是真对他的胃口,但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也只能训斥道:“大胆,分封是太上皇定下的国策,怎可轻易置喙?丁显你口出狂言,拖出去,将他从这届学子中除名。”

丁显闻言虽然面色惨白,但是目光依然坚毅。

“陛下,学生所言,句句发自肺腑,不削藩,大明的国力迟早会被消耗殆尽啊,陛下...”

话还没说完,就已经被禁军拖了出去,其余学子的表情也都很复杂。

不过朱雄英挥了挥手,继续与他们开始聊起土地改革的政策。

时间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晚上。

曾静的肚子咕噜咕噜的叫了起来,其余学子也都是饥饿难忍,这时朱雄英才缓过神来,哈哈笑道:“是朕的不是了,你们都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朕一时也忍不住多和你们说了几句。”

“王九成,让御膳房做些肉饼,肉汤,直接端过来,朕就和诸位学子在这奉天殿内,边吃边聊。”

王九成其实早就准备好了朱雄英的膳食,但是听到陛下这么说,他又让人撤了下去,让御膳房的人抓紧时间做面饼去了。

而一众学子也都是很感动,没有想到陛下竟然如此平易近人。

就连杨思义都累了,和朱雄英一起不顾形象的坐在地上,片刻之后,热乎乎的肉饼和散发着香气的汤就端了上来。

在朱雄英的带头下,所有人都抓起肉饼开始大快朵颐了起来。

在吃饭的过程中,朱雄英沉声道:“你们都是大明的肱骨之才,朕对你们也是满怀期待,不管怎么说,土地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事情,你们是新学选拔出来的第一批进士,也要为过来人做好榜样。”

“朕先讲一下朕的想法,曾静,你的想法很好,朕决定封你为正六品巡农御史,严查土地兼并之风,你带着购买皇庄的名单,挨家挨户上门去查,务必保证所有卖出去的土地,最后都落到了百姓的手中。”

“朱善,你也一样,同为正六品的巡农御史,负责将所有的屯田都清算清楚,一并收归朝廷,再由朝廷分发给百姓。”

“其余学子,都为正七品的巡农御史,负责将全国各地,二十一省所有的土地都丈量的清清楚楚,不能有一丝的偏差,朕要一个全新的,没有任何水分的鱼鳞册,诸位,能做到吗?”

所有的学子闻言都激动的站了起来,齐声道:“多谢陛下隆恩,学生必将粉身碎骨以报君恩。”

朱雄英挥了挥手,凝声道:“好,朕就在这奉天殿,等着你们的捷报!”

“谢陛下!”

送走所有的学子后,朱雄英带着杨思义直接来到了偏殿。

原本应该被禁军拖下去的丁显,此刻已经被绑了起来,身上鼻青脸肿,显然受了不少的苦头。

朱雄英一脸严肃,不怒而威。

“丁显,你可知错?”

丁显仰起脖子,依然没有任何畏惧的道:“陛下,学生何罪之有?”

朱雄英嗤笑一声:“你口口声声将削藩挂在嘴边,你不知道分封是太上皇定下来的国策吗?如今太上皇尚在,你觉得朕能削藩吗?你这不是置朕于不忠不孝之地?”

丁显一愣,随后摇头道:“陛下,您是大明的天子,不是太上皇一个人的晚辈,为了孝道而置大明国运于不顾,这算什么?”

“您当初冒天下所有儒生攻讦的风险推行新学的时候,难道不是一心为了大明?怎得如今已经登上帝位,却如此瞻前顾后,这可不像学生心中的陛下。”

朱雄英闻言突然笑出了声:“看见没,这小子连朕都骂进去了。”

杨思义也是笑不语,淡淡的摇了摇头。

“朕再问你一遍,你是不是坚持认为该削藩?”

丁显点了点头道:“学生认为,削藩势在必行。”

“不止是在土地上,在军事上,藩王们都配备有数目不少的护卫,基本形成以自己为核心的私家军班底。尤其是位于边境的几个藩王,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除了自己的直属部队外,周遭地区的军事力量,也都可以供其调遣。”

“除此之外,藩王最大的问题是子孙们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地位崇高。他们甚至还能干预地方上的所有行政事务,范围绝不仅限于自己的王府领地。只要藩王觉得有必要,一样可以过问领地周围的地方事务,权力远高于一般人想象中的封建领主,所以学生认为,藩王迟早会对中央皇权产生威胁!削藩已经迫在眉睫!”

朱雄英看向杨思义:“杨阁老,朕给你找的这个学生如何?”

杨思义满意的笑道:“老臣谢过陛下。”

朱雄英看着慷慨陈词之后,愣在原地丁显,叹了一口气:“愣着干什么?能拜杨阁老为师,你还不愿意?”

丁显这才反应过来,直接跪在地上道:“学生丁显,见过老师。”

杨思义点了点头,轻声道:“起来吧,想做本阁的学生可不容易,最起码三五年内你都要好好学,不能入仕,你可愿意?”

丁显心道:“傻子才不愿意呢。”

杨思义是什么人?最早的内阁元老之一,拜在他门下,以后定然大有作为,而且从陛下的态度来看,分明是将自己的谏言听了进去,这才是最让他开心的。

果然,朱雄英叮嘱道:“你啊,太过于耿直,多和杨阁老学学为人处世之道,削藩之事,朕自有计较,以后有用的到你的地方,懂了吗?”

丁显突然露出一丝微笑:“大明有您这般明君,一定会千秋万代。”

朱雄英耸了耸肩:“你小子,终于说了句好听的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