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110章 我非相,乃摄也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第110章 我非相,乃摄也

作者:清风刀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5:00 来源:小说旗

【还有点时间,我给老祖宗们说说大明首辅张居正的故事。

嘉靖四年,在风景如画的湖广江陵,一位名叫张居正的婴儿呱呱坠地。

自幼聪颖过人的他,在家族书香氛围的熏陶下,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十二岁那年,张居正一举考中秀才,被誉为“江陵神童”,成为当地佳话。】

朱棣敛去怒容,坐回稍显狼狈的龙椅上,‘秦姑娘真贴心。’

【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步入仕途,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初入仕途的他,并未急于崭露头角,而是选择沉潜于书卷之中,广泛结交朝中贤能之士,如徐阶、高拱等。

这些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丰富的学识,更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张居正逐渐崭露头角,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赢得了同僚们的尊敬。

嘉靖末年,严嵩专权,朝政**,国家危在旦夕。

张居正虽身处低位,却时刻关注时局。

嘉靖四十五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继位,即隆庆皇帝。

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张居正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折。

隆庆元年,他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这一时期,张居正与高拱等重臣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国家的治理与改革。

隆庆六年,隆庆皇帝英年早逝,十岁的太子朱翊钧继位,即万历皇帝。

由于皇帝年幼,张居正与高拱等顾命大臣共同辅政。

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张居正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坚定的改革决心,逐渐脱颖而出,成为内阁首辅,独掌大权。】

越听越不是滋味,朱棣怎么感觉这妥妥一个权臣的模样。

【张居正的一生,充满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

他留下了诸多振聋发聩的名言,“当大过之时,为大过之事,未免有刚过之病,然不如是,不足以定倾而安国。”

他深知改革之路布满荆棘,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宁愿承受一切指责与压力,也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改革。

还有那句传之千古的名言:“吾非相,乃摄也。”

在他看来,自己不仅是内阁首辅,更是国家的舵手,肩负着引领大明王朝走向中兴的重任。】

洪武年间,朱元璋眼睛瞪大,‘好嘛!自己废除宰相,他大明竟然出了个摄政首辅。’不过他也没有过分生气,皇帝年幼,国事何为?只求这首辅不要像前朝宰相一般祸害大明就好。

【面对大明王朝积重难返的局势,张居正毅然决然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对大明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居正深知“治国之要,在于治吏”。

他推行考成法,对各级官员实行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淘汰了一批庸官懒吏,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时间我查找下考成法和现代管理学资料,各位老祖宗们可以斟酌考虑。

他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通过开设经筵、编纂《帝鉴图说》等方式,培养皇帝的治国才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吏治、吏治’,许多帝王仔细咀嚼这两个字,当然嬴政不在此列,他大秦还没到那时候。

但明清等靠近后世王朝的帝王却深知其中难度,多少王朝都是在吏治的败坏中慢慢走向毁灭。

【针对当时赋役制度混乱、百姓负担沉重的现状,张居正力排众议,推行了“一条鞭法”。

此法将各种赋税和徭役合并为一项,按亩征收银两,简化了征收手续,减轻了百姓负担。

同时,由于银两的统一征收和流通,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咳咳咳,这里其实可以参考清朝雍正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这个才是更厉害的。】

天幕之下,张居正点点头深以为然,但雍正的政策更加难以推行,没有强权根本无法实施。

看着这几欲千疮百孔的偌大江山,张居正陷入深深沉默之中。

【在军事领域,张居正同样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远见。

面对北方蒙古和南方倭寇的侵扰,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边防建设。

他重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人,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

戚继光在蓟镇、辽东等地屡建奇功,不仅有效抵御了蒙古骑兵的侵扰,还多次深入敌后实施打击行动,极大地震慑了敌人。

这里插个题外话,后来入主中原满清的老祖宗努尔哈赤,原本就是李成梁养的一条狗,李成梁坐视恶犬壮大,反过头狠狠咬在主人身上。

李成梁将军,如果你还自认是一个汉人,不想让汉家江山被他们荼毒,你该知道怎么做。】

辽东,李成梁听到这里,喝到口中的酒水一口气喷了出来。

“父亲,这女真不能再留了,想想后世几千万的同胞,我们不能成为民族的罪人。”李如松眼睛通红,看着父亲字字如刀。

“爹知道,不过此事也不能草率,去喊主将来此议事。”思索片刻,李成梁紧握双拳对李如松吩咐。

【言归正传,戚继光与张居正的合作堪称典范。

张居正深知戚继光的军事才能,对他委以重任,并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

戚继光也不负众望,他领导的戚家军以英勇善战、纪律严明着称,多次大败倭寇,保卫了沿海地区的安宁。

在戚继光的军事生涯中,张居正的支持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不仅在物资上给予戚继光充分的保障,还在政治上为他扫除障碍,确保他能够安心领兵作战。

这种君臣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为大明王朝的边防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经过张居正十年的励精图治和锐意改革,大明王朝呈现出一派中兴气象。

国家财政收入显着增加,国库充盈;

吏治清明,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边防巩固,国家安全得到保障;

农业生产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得到改善。

这一时期被誉为“万历中兴”,是大明王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辉煌时期。

在经济方面,“一条鞭法”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百姓负担减轻,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同时,商业贸易也呈现出繁荣景象,市场活跃,商品种类繁多。

在政治方面,张居正通过整顿吏治和推行考成法等措施,淘汰了一批庸官懒吏,提高了行政效率。

他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官员和接班人。

这些措施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方面,张居正重用名将戚继光等人整顿军队、提高战斗力。

边防巩固、国家安全得到保障。戚继光领导的戚家军在多次战役中大败敌人、保卫了国家的安宁和尊严。

张居正以一己之力,为大明续命六十年。】

明宣宗年间,于谦站起身对虚空遥遥一拜,对这位永不可能谋面却能当成‘知己’的名臣。

【然张居正的一生并非完美无缺。

他生前权倾一时,树敌众多。

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于家中,享年五十八岁。

他死后不久,万历皇帝便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

由于张居正在世时权力过大,引起了皇帝的不满和猜忌;

一些政敌也趁机落井下石,对张居正进行攻击和诽谤。

万历皇帝下诏剥夺了张居正的生前官爵和谥号,并抄没其家产,不仅如此张居正死后还险些被开棺鞭尸。】

天幕之下,张居正摇头苦笑,他何曾想不到此等结局,但为了大明何惜此身。

朱元璋、朱棣,甚至朱高炽、朱瞻基均怒目而视:‘混账、混账,该死的万历?真的不怕遗臭万年?’

【历史上的改革派真的没什么好下场,商鞅、吴起、王安石等莫不如此,可他们为了国家又何曾退缩,只能说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无耻甚至无能,浩瀚史书之上,又少得了谁的罪孽。】

【张居正改革的停止和家族的遭遇标志着大明王朝中兴时代的结束。

随着改革的停滞和倒退,大明王朝的衰败趋势逐渐显现。

万历中后期,皇帝长期怠政、朝政荒废;

官员贪腐成风、吏治败坏;边患再起、国家安全受到威胁。

从此大明再也无力回天,可以这么说,随着张居正的死,大明也已经亡了。

这已不是什么明君能够拯救,社会矛盾已经达到顶峰,距离爆发只差一根导火索,而我只希望取代大明的不是满清也就足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