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 第117章 粮食去哪了?(一)

开局:老祖宗们集体震惊 第117章 粮食去哪了?(一)

作者:清风刀客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00:15:00 来源:小说旗

【接下来给大家看看明朝粮食的变化,给老祖宗尤其是明朝皇帝们做个参考,看看文官们到底怎么治理的国家。】

【明朝时的农业水平,已经数倍于前。

但是,明朝却灭亡于财政破产,没钱又没粮,是不是感觉很怪异?】

古人:农业水平高=没钱没粮??

【明朝粮食价格稳定时间之长是历史之最,从开国到万历晚年,长达二百五十年时间里粮食始终稳定。

开国时期一两银子三石到万历晚期的七千银子一石,两百多年粮价只上涨一倍,可见整个大明并不缺粮食。

嘉靖二年,南京旱灾,米价1.3--1.4两。

嘉靖三十二年,大饥荒,米价2.2两。

就算万历十六年,黄河水灾,脱了皮的米,也才2两银子一石;仓库内的陈米,1.5--1.6两银子。

这是灾荒年间的米价。】

天幕之下,历朝历代人们无不瞠目,这咋看也不像是很穷的大明啊。

【但到崇祯年间,那情况简直无法直视。

崇祯十三年河南米价34两,崇祯十四年山东米价154两。

而这中间,仅仅隔了五十年。】

‘嚯~~~’天幕之下议论纷纷,怪不得明朝会灭亡,这么高的粮价不得遍地烽火。

【明朝农业发达,各地粮仓动辄就是十几万石以上的储备,甚至数百万石之巨!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储粮十六万石于临清,以给训练骑兵。

而实际上,永乐之后临清仓已经常年储备粮食一百五十万石。

宣德六年,临清仓再次扩建,足足可容纳三百万石。

仅一个仓库,就已超过元朝运河储量总和,而且这仅仅建立在三十税一的基础上。】

汉武帝年间,刘彻口水差点顺着嘴角流出,“朕...朕...朕,明朝的皇帝们,你们把粮食分朕一半,什么女真、什么蒙古,朕全给你们灭了。”

【《明史》记载,每当遇上灾荒,调查属实后,地方上奏请求减免税收,朱家人没有不同意的。

虽然《明史》被清朝黑的不像样子,都有这样的记载:民不知凶荒,朝廷不知缺乏也!】

明末,一群流民蜷缩在角落中呆呆看着天幕,泪水忍不住顺着脸颊簌簌而下:“太祖、太宗,看看您的子民吧。”

【明代漕运比元代更为发达,明政府成立了专门运粮的部队,辖下运船有一万一千多艘,官军达十二万人之巨。

但是,这其中也养肥了无数蛀虫,所以我还是建议洪武皇帝和永乐皇帝发展海运,后面的皇帝尽力就好。

毕竟这对你们来说难度有点大,尤其是中后期的皇帝,我怕你们会有性命之忧。】

唐贞观年间,再次听到这个说法的李世民更加深刻理解后世文官的恐怖,这皇帝直接被文官死死拿捏了不是,这样换成他,还不如死了算球。

【但粮仓分散各地不易管辖,朱祁镇开始改革:毁临清、德州、河西务仓三分之一,改为京通仓。

历经景泰帝、成化帝三朝,运河四大粮仓-淮安的丰济仓、徐州的广运仓、德州的德州仓、临清的临清仓,就此成型。

咳咳,天顺算给朱祁镇了,反正皇帝都是一个人。】

【既然说起四大仓,就不得不提于谦的死因之一。

在明孝宗朱佑樘之前,就有‘国积三年粮’的说法。

但从这之后就变成‘国积两年粮’,隆庆皇帝之后变成‘国积一年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粮仓中老鼠都不愿光顾。

而这个‘国积三年粮’,就是说明朝官方储存的粮食足够全国吃三年。】

刘彻:来来来,给朕一半,别说蒙古和女真,那些什么贪官,朕一并给你杀干净。

【实际上明朝的每个强权皇帝,都屡屡要求储粮。

明朝的粮仓,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中央直辖粮仓,王府辖下粮仓,运河水次仓,地方官府粮仓,民间义仓,村里社仓。

成化年间,奏疏里出现‘每里积粮三百石’,甚至不乏‘积粮七百石者’。

而明朝一里只有110户,单单村里的存粮就足够全村人吃一年。

弘治之前,记载中不乏:‘宣德六年,湖广襄阳广盈仓旧仓,积粮小麦三十余万石’,

‘正统三年,福建汀州见在仓,积粮33.2万石’,

‘南京各卫仓,积粮四百五十万石,每年军俸粮仅七十五万石,可支六年’,

‘景泰六年,衡州府广盈仓积粮十四万石,军需五千石,可支二十八年’。

至于地方遇上灾荒,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免除税赋,更是让开仓借贷。

约定春种秋还者,或是免息,或是仅有一分息,甚至直接白送!

诸如:洪武二十五年,赈济陈州、原武等地,就是无偿赈济。

永乐十年,莱州等地遭灾,直接发放赈济粮近六十万石。

永乐十一年,青州府水灾,一样直接不要灾民归还。

朱祁镇的正统六年,常州府的武进等县遭灾,也是直接不要归还,至于官府施粥,更是常态。】

朱元璋和朱棣还是不解,这与于谦的死到底有何关联?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说朱祁镇这个人。】

朱元璋、朱棣:这个小畜生,还拿出来说什么。

【正统年间,朱祁镇要早海船准备开启新的大航海,于是,咳咳,于是福建发生叛乱。

朱祁镇是怎么解决的,他除了派兵平叛之外,还让福建开仓放粮,约定借粮一石,还粮两石五斗。】

宣德年间,朱瞻基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混账、混账,这与强盗何异!”

【但是却不限制归还时间,就是说你啥时候还都行,不还了也无所谓。】

朱瞻基看着群臣怪异的目光,嘴角微微扯了扯:“朕,朕是说这些叛逆。”

群臣:嗯嗯,我们都懂,说的就是叛逆。

【就看这一条,就能看出朱祁镇的手腕。

一边打,一边拉,这手段不低吧?

不要说朱祁镇小家子气,或者说他没看出来福建叛变的真相!

再看看他再次登基后的操作,天顺元年,河间等府三十万人遭灾,朱祁镇直接发放近25万石粮食,直接不要百姓归还!

福建叛乱,他想的不是全部杀光,而是用利益诱使百姓归家。

不限制归还日期——这不是白给的么!

这不就是告诉老百姓——不要跟着他们造反了……就这一点,这足以看出,朱祁镇是个讲仁义的人。

而那些鼓动百姓造反的都是谁,我想朱祁镇心里非常明白,就是那些靠海贸走私的士大夫们。

这里就有了个小疑问,这朱祁镇不是一战葬送大明精锐的昏君吗?

但历史上的土木堡却迷雾重重,有机会我找几个分析文章给大家看看。】

明朝四代明君感觉有些不可思议,就这么个玩意难道还能洗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