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三国:联军逐我,反投董卓霸貂蝉 > 第230章 孙策投降,招贤纳士

孙策站起身来,缓缓踱步至窗前,望着城中熙熙攘攘的百姓。

一旦战火燃起,庐江之地必将生灵涂炭。

他曾立志护佑百姓,难道如今要亲手将他们拖入战火深渊?

三天的抉择,如同千钧重担,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让他呼吸都觉艰难。

他忆起父亲临终的嘱托,那眼中的期盼与信任,犹如烈火在心中燃烧。

“难道我真的要放弃吗?”孙策喃喃自语,眼神中满是挣扎与痛苦。

窗外的风呼啸而过,似在催促他做出决定。

孙策面色凝重,召集黄盖、程普、韩当等一众心腹大将商讨应对杨业招安之事。

黄盖率先打破沉默,目光坚定:

“主公,朝廷招安,此乃天赐良机。”

“我等久居乱世,为的不就是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如今若能为朝廷效力,可保庐江安宁,亦能使麾下将士有个光明前程。”

程普微微摇头,长叹了一声:

“公覆,此中关节未必如此简单。如今这所谓‘朝廷’,怕早已是杨司空的一言堂。”

“我等若应下,究竟是为朝廷,还是为杨家,实在难以分清。”

黄盖眉头一皱:“德谋,这有何区别?杨司空如今权倾朝野,代天子行事,为其效力,不就是为朝廷尽忠?”

程普坐直身子,神色严肃:

“朝廷乃正统,是天下共主,有其纲纪法度。”

“杨家虽势大,终究只是臣子。”

“若只知效忠杨家,日后恐生变数,我等岂不成了助臣下僭越之人?”

韩当思索片刻,缓缓开口:

“主公,在我看来,不论为谁,如今这天下大势,杨司空已占大半。”

“其文臣武将如云,兵强马壮,且所到之处,百姓归心。”

“我等投奔杨司空,不失为一条明智之路。”

程普听了韩当的话,心中不甘,却也无言反驳。

他想起往昔随孙坚将军征战四方的日子,那时孙氏一门何等意气风发,虽历经坎坷,却也从未向人低头。

黄盖见状,又感慨道:

“诸位莫忘,当年先将军也曾与杨业在战场上一较高下。”

“虽不幸落败,但那是堂堂正正的对决。”

“杨业此人确有雄才大略,非等闲之辈。”

韩当点头称是:

“先将军之勇,我等铭记于心。但如今这局势,杨司空如日中天。”

“我观天下,恐无人能阻挡他结束纷争,成就大业。”

孙策坐在主位上,听着众将你一言我一语,只觉心乱如麻。

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腰间剑柄,心中矛盾重重。

一方面,他不愿轻易放弃孙氏在庐江的基业,更不想寄人篱下。

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杨业的强大与不可小觑。

若执意对抗,庐江军民必将遭受涂炭,自己又有何颜面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吴景站了出来,轻声道:

“主公,若觉得杨司空不妥,不如投奔江东的曹操。”

“曹操亦是一方枭雄,手下亦有诸多能人异士,在江东颇有根基。”

黄盖苦笑一声:

“曹操虽有其能,但与杨司空相比,实力差距太过悬殊。”

“如今杨司空已据中原大地,兵锋所指,势如破竹。”

“曹操自保尚且不易,我等投奔于他,又能有何作为?”

孙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眼神中透露出迷茫与挣扎。

他望着堂下这些追随自己多年的老将,深知他们的话皆出于对自己、对孙氏一门的忠诚与关切。

但抉择实在太过艰难,一步走错,便是万劫不复。

孙策终于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然:“我决定接受朝廷招安。”

此语一出,黄盖与韩当相视一眼,皆从彼此眼中看到了认同。

他们齐声应道:“主公此举甚是明智,我等愿追随主公,共赴前程。”

程普满脸无奈,沉重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中饱含着对往昔的追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吴景站在一旁,沉默不语,只是眼神复杂地看着孙策。

孙贲向前一步,神情坚定:

“伯符,不管你做出什么决策,我都定会全力支持。”

“你的目光所及,便是我等前行的方向。”

孙策心怀感激地扫视诸将:

“诸君厚意,策铭记于心。”

“我等此去投诚,并非怯懦,实乃为庐江百姓、为孙氏一门谋长远之福祉。”

言罢,他整了整衣冠,昂首阔步,带领众将踏上投诚之路。

寿春城中,杨业闻得孙策前来,亲率麾下众臣于城门外相迎。

孙策见杨业威风凛凛,气态不凡,赶忙上前参拜:

“罪臣孙策,拜见司空。”

杨业面带微笑,亲手扶起孙策:

“伯符快快请起,你能前来,实乃大喜之事。”

随即将孙策一行引入城中,设盛宴款待。

宴会上,珍馐佳肴摆满桌案,酒香四溢。

杨业端坐主位,举杯向孙策道:

“想当年,令尊孙坚将军纵横沙场,其武勇之名威震四方,乃当世豪杰。”

“今日见伯符,亦是英姿飒爽,果敢坚毅,真有乃父之风啊!”

孙策起身,恭敬地回应:

“司空谬赞,家父之事,策年幼时亦有所闻,只叹未能亲见其巅峰之姿。”

“没想到司空至今还记得家父,策感激涕零。”

杨业微微仰头,似是陷入回忆:

“孙坚将军讨董卓、战刘表,每一战皆惊心动魄。”

“其忠勇爱国之心,令人钦佩。”

“今伯符能承继父志,顺应大势,此等胸怀与远见,更为难得。”

孙策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父亲的思念与自豪,亦有对未来在杨业麾下效力的忐忑与期待。

他再次举杯:“司空之恩,策必以死相报。自今日起,孙策愿在司空麾下,为平定天下竭尽所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杨业大笑,与孙策同饮此杯:

“有伯符相助,何愁乱世不平?我等当齐心协力,共创太平盛世,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此方不负天下人之望。”

众将见此情形,亦纷纷举杯,高呼效忠。

一时间,宴会厅内气氛热烈而和谐。

自孙策率部投诚后,杨业在江淮之地的威望如日中天。

欲成大业,不仅需兵强马壮,更需贤才辅佐。

于是,杨业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名士,决意广纳贤才,充实己方阵营。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氏。

其自幼聪慧,熟读兵书,心怀壮志,且精通音律,才貌双全,在江淮一带声名远扬。

杨业听闻其名,便亲自登门拜访。

周瑜见杨业诚心相邀,且观其胸怀天下,礼贤下士,心中颇为所动。

一番交谈后,周瑜深感杨业乃明主可依,遂欣然应允,愿为其效力。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他为人豪爽,性好施与,家富于财,却不慕荣华,常散财以济穷困,结交豪杰。

杨业闻其高义,遣人送去厚礼并书信一封,诚挚相邀。

鲁肃阅信后,思索良久。

他见杨业势力渐强,又有平定乱世之志,料定其必成大业,于是决定出山相助。

杨业得此二人,大喜过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