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小说巴士 > 历史 >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 第100章 磨盘山之战

解说南明痛史,老朱气疯了! 第100章 磨盘山之战

作者:老张0612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13:42:32 来源:小说旗

公元 1659 年,即清顺治十六年、明永历十三年,正月初三这一天,清兵在昆明成功会师后,便马不停蹄地紧紧追击。为确保永历帝能够安全脱险,李定国当机立断,命令总兵靳统武带领四千名士兵护送永历帝向云南腾越方向疾驰而去,而他本人则亲自率领六千名精锐士兵留守永昌,以阻止敌军的进攻。

时间来到二月份,吴三桂在大理次击败了白文选之后,吴三桂率领他那只一直从辽西杀到云南而来的关宁军气势汹汹地向着永历帝与李定国追杀而来。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李定国深知不能退缩,他下定决心要给敌人以沉重打击,挫败他们的锐气。经过深思熟虑,他精心策划了一场生死决战——磨盘山战役。

这场战役对李定国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一场军事较量,更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激战。他深知此役的胜负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也关系到自己的荣誉与使命。因此,他全力以赴,倾尽所能,只为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磨盘山,李定国布下天罗地网,等待着吴三桂的追兵自投罗网。他的心中燃烧着斗志,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绝。

李定国的谋划:

顺治十六年(1659 年)二月二十一日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给大地披上一层淡淡的金色光辉。就在这一天,李定国率领着大军成功地渡过了怒江。而在同一天,吴三桂也带领着庞大的军队顺利渡过了怒江,并一路前进到了磨盘山下。

吴三桂骑在战马上,他目光犀利地扫视着周围的山峦和森林。这里山峰高耸林立,树木繁茂密集,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而磨盘山更是突兀地矗立在其中,宛如一座雄伟的堡垒。除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外,几乎没有其他明显的通道可以前行。

吴三桂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心中不禁涌起一丝警惕。这片地形如此险峻,对于军事家来说,这样的地方往往隐藏着潜在的危险。通常情况下,当遇到这样的地形时,他们都会格外小心谨慎,时刻防备着可能出现的伏兵。然而,经过一番查看后,吴三桂并没有发现任何明朝士兵的踪迹。只有一群飞鸟时不时地飞过来,偶尔发出欢快的叫声,打破了这片宁静的氛围。

然而,吴三桂从昆明出兵后,一路穷追猛打,对白文选紧追不放。白文选被逼迫得无路可走,只能越过澜沧江。而吴三桂则毫不松懈,亲自率领部下编制木筏渡江。紧接着,他们又渡过了怒江,军队长途跋涉,行军数百里。但奇怪的是,这一路上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此时,吴三桂心中暗自得意,他认为李定国已经望风而逃,附近根本不可能再有明朝的军队存在。因此,他放松了警惕,对于自己部队的散乱状态也不以为意。他自信满满地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让军队继续前进,试图越过磨盘山向西追击。

李定国设下的这个伏击计划不仅构思巧妙,而且部署得如同钢铁壁垒一般严密。他对这片地区的地形特点可谓了如指掌,精心地利用地势设置了多重栅栏,以阻挡敌人的前进道路。更为精妙的是,他还巧妙地安排了三道伏兵,分别由三位得力将领率领。

其中,泰安伯窦民望被委以重任,担任“初伏”的指挥官;广昌侯高文贵则负责统领“二伏”;总兵王玺则肩负起“三伏”的指挥之责。每一道埋伏都配备了两千名伏兵,共计六千名伏兵。这些伏兵可都是从众多士兵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都是身经百战、战斗力超群的精锐之士,可以说每个人都具备以一敌十甚至更多的战斗能力!

他们事先约定好,一旦清军越过山顶并进入三伏之后,便会立即发射信号炮作为进攻的命令。届时,三道伏兵将会同时发动攻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让敌人陷入绝境,插翅难逃。此外,三道伏兵布置在前,而李定国的大本营则驻扎在距离战场四十里远的橄榄坡。在这里,他特意安排了炊事伏兵,但严令他们绝对不能露出任何炊烟和火光,以免暴露自己的位置和行动计划。

激战爆发:

李定国对此次伏击充满信心,因为他深知吴三桂一定会掉以轻心。于是,他任命窦民望负责初伏,高文贵负责二伏,王国玺负责三伏。一旦清军陷入三伏之中,他们将从首尾两端同时发起攻击,让敌人插翅难逃,甚至连一片盔甲都无法逃脱。这场战斗必将成为一场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激战,而李定国坚信自己的计划将会取得胜利,彻底击败吴三桂的军队。

吴三桂率领着自己的大军已经走进了山间的羊肠小道之中,长长的队伍如同一字长蛇一般蜿蜒前行。他们就这样一直向前走着,当走过一段路程之后,就开始登山了。军队源源不断地上山,人数已经超过一万两千多人,但仍然没有发现任何有伏兵存在的迹象。

就在这关键时刻,一个身着明朝将领服饰的人仿佛从天而降一般,神色惶恐地朝着吴三桂的大军狂奔而来。此人名为卢桂生,曾在南明永历政权中担任大理寺卿之职。只见他气喘吁吁地跑到吴三桂面前,毫不犹豫地跪地投降,并立即向吴三桂告发了李定国设下的伏兵之计。原来,清军不知不觉间已踏入了李定国精心布置的埋伏圈!

吴三桂闻此消息,面色瞬间变得惨白如纸,内心充满了震惊与恐惧。他当机立断,下达紧急军令,命令全军停止前行并火速撤退。同时,他还要求所有骑兵下马,放弃坐骑改为徒步前行,并小心翼翼地搜索周围是否藏有伏兵。吴三桂深知,若稍有疏忽,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此时的他,额头不断渗出汗珠,紧张得连呼吸都有些急促起来。而那原本气势汹汹的清军,此刻也如同惊弓之鸟般,乱成一团,人人自危。

与此同时,他下令让炮兵将炮口对准沟莽树丛,炮手们立刻执行命令,点燃了火药,炮弹呼啸着飞向丛林深处。紧接着,弓箭手拉满弓弦,一支支利箭如同雨点般向两旁的丛莽猛射过去。一时间,两侧的丛莽中“矢炮雨下”,密集的火力覆盖了整个区域。

然而,那些隐藏在丛莽中的伏兵却没有得到出击的命令,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枪炮和箭矢的袭击。他们无法动弹,只能任凭敌人的攻击落在身上,一个个倒毙在林沟之中。

此时,隐蔽在第一道埋伏线的窦民望心中一沉,知道自己精心布置的埋伏已被敌人识破,但此刻他已无计可施,只能无奈地发出信号,让伏兵发起进攻。随着窦民望一声令下,伏兵们纷纷从各自的藏身之处一跃而起,呐喊着冲下山去,如潮水般扑向敌军。而此时,第二道埋伏线上的明军也收到了信号,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发动炮火,向着战场方向疾驰而去,企图解救第一道伏兵。

一时间,山上喊杀声、炮声响彻云霄,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士兵们挥舞着手中的短刀,近身肉搏,你来我往,互不相让。战场上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刹那间,双方战死的士兵尸体堆积如山,仿佛一道道血色的墙壁,遍布在整个山坡之上。鲜血染红了大地,与硝烟弥漫的天空形成鲜明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当战斗开始的时候,李定国正在山顶上坐着,心里想着这场战斗会如何发展。突然,他听到号炮声失去了原本应有的节奏,变得杂乱无章。这让他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按照计划,号炮应该有序地响起,指引着军队的行动。然而现在,一切都乱了套。

还没等他弄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一颗炮弹呼啸着从天空中飞来,准确无误地落在了他的面前。巨大的爆炸声震耳欲聋,伴随着扬起的尘土,溅了他一脸。他惊愕地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原来,由于卢桂生的投降和告密,清军已经洞悉了他们的计划。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乱了李定国的部署,他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统一指挥军队,有效地执行战术。而此时,明朝的伏兵不得不提前出动,士兵们只能各自为战,试图应对清军的进攻。

然而,尽管处于劣势,李定国依然毫不退缩地依靠着险要的地势,亲自督战指挥。这场激烈的战斗从清晨卯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午时分,战场上杀声震天,枪炮声响彻山谷。双方士兵们都奋勇拼杀,毫不留情,死伤人数不断攀升,鲜血染红了山坡,山间小道上也布满了尸体。

没过多久,征南将军卓布泰带领的部队以及多尼率领的军队迅速赶来,及时增援了吴三桂一方。他们的到来使得战局发生了变化,给了清军更大的优势。而此刻,明军已经遭受重创,兵力锐减,难以继续与敌人抗衡。面对如此困境,李定国感到无比悲愤,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友们牺牲的悲痛。

在当天夜晚,李定国无奈之下只能带领着残存的部队黯然撤退。他深知已无法挽回局面,但仍心系永历帝的安危,决定去追寻永历帝并保护他。在黑暗中,李定国带着满腔悲愤和坚定信念踏上了新的征程,希望能找到一线生机,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留一丝希望。

磨盘山之战的伤亡:

这一场战斗的残酷程度超出所有人的想象,无论是明军还是敌军,双方均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正式交战前,那早已埋伏好的六千明军士兵,竟然已有整整两千人,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兵力,被敌军凶猛的枪炮和密集的箭矢射杀于壕沟之中!而在后续激烈无比的战斗中,又有另外两千人壮烈地牺牲在这片血染的战场上。

换句话说,原本六千名伏兵如今已损失了整整三分之二!在这些不幸阵亡的士兵中,还包括了许多英勇无畏的将领,如窦民望、王玺等,他们皆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为国捐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清军这边,他们也遭受了沉重打击,伤亡惨重。吴三桂麾下的都统和固山额真沙里布、祖泽润等十八位将官以及辅国公干图、扎喀纳等高级将领都不幸阵亡。那些成功登上山顶的清兵们更是一个不留,全军覆没,这一战使得清军损失了将近一万名精锐士兵。

这场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双方都陷入了一场生死较量之中。磨盘山战役结束之后,由于清军在此战之中损失惨重,清朝廷极为愤怒。经过诸位亲王和大臣的商议之后,决定对统兵的将领予以惩罚。于是,在顺治十七年六月的时候,朝廷做出了如下判决:多罗信郡王多尼被罚银五千两;多罗平郡王罗可铎被罚银四千两;多罗贝勒杜兰被罚银两千两;都统济席哈被革去一等阿达哈哈番(即一拜他喇布勒哈番),并且撤销其所加的级别;副都统莽古图、傅喀以及克星格等人也都受到了相应的处分;征南将军卓布泰则直接被革职为民。

磨盘山之战的影响:

磨盘山战役堪称是李定国统率的明军与占据显着优势的清军之间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震撼人心的生死较量。当时,李定国所率领的军队已然处于兵势渐衰、犹如强弩之末的艰难境地,但即便如此,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依然凭借着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以及坚不可摧的意志信念,成功地组织并指挥起了这一场气势磅礴、勇猛无比的阻击战。

这场激烈的战斗无疑充分证明了李定国无愧于是明清交替之际最为杰出的军事家之一。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大战前夕,内部竟然出现了可耻的叛徒,致使原本精心策划的伏歼战略因为机密的泄露而功亏一篑。无奈之下,这场原本有望一举歼灭敌军的伏击战不得不临时转变为艰苦卓绝的阻击战。

在那场惨烈至极的血战之中,南明军中最后的精锐力量几乎拼尽了全力,最终在敌人凶猛的攻击下伤亡惨重,几近覆灭。经此一役,李定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发起大规模的战役来对抗强大的清军。至此,南明王朝走向灭亡的命运已成无可逆转的定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